導讀
心理測驗的主要目的是對人進行準確的測量,其中測量者的判斷錯誤越少越好。通過採用更為客觀的測驗方法來代替老師、僱主和其他測量者的主觀判斷,這一目的可以實現。這些客觀測量都進行了仔細地建構,並接受嚴格的評價。這一目標是比奈測試完成其先驅工作的動機。
比奈和其他人希望測驗能夠有助於社會民主化,儘量少地做出基於性別、種族、國家、特權或外表等人為標準的決定。但是,儘管有著這些崇高的目標,但是,沒有一個心理學領域比心理測量更充滿爭議性。爭論的焦點是三個與倫理有關的方面:基於智力測量的決策的公平性、智力測量用於教育評價的可行性,以及以智力測量分數進行個體分類的意義。
智力測量的決策的公平性
批評測驗公平性的人認為,對某些測驗參與者而言,其代價或負面後果要高於其他人。 例如,當少數群體的得分較低時,他們被排除在某些工作之外,這種代價相當高。有時候,少數種族群體成員的測驗成績差是因為與他們作對比的常模並不恰當。為了解決這類問題,研究者對既能測量認知技能,也能測量非認知技能的人才選拔方法進行了研究。其目的是以用測驗分數能區分群體差異的綜合測驗來預測個體的工作成就。
智力測量用於教育評價的可行性
智力測量不只是幫助評價學生,它在教育塑造上也起到定的作用。學校系統的質量和老師的效率通常是根據學生在標準成績測驗中的成果來判斷的。美國地方政府依據某些測驗,通過調整老師的個人所得稅給予學校支持。
由於與考試成績存在利害關係,在一些學校中出現了作弊醜聞。例如,有研究分析了芝加哥多所公立小學的標準化測驗成績。研究者估計,在至少4%- 5%的班級中,管理員或老師存在嚴重作弊行為。在美國馬裡蘭州的波託馬克地區,一名小學校長辭職,因為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她負責的五年級學生得到了更多的幫助來提高測驗得分,包括延長時間和第二次機會。
反對學校的證據還來自於學生自己。10 歲的兒童告訴他們的父母,他們被要求或允許撒謊: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學校中的大人堅持讓他們這麼做。兒童的困感表明,將測驗得分看得比教育還重是多麼具有破壞性。
智力測量分數進行個體分類的意義
智力測量結果往往作為不可改變的標籤的狀況。人們會經常想起自己的IQ分數是110或是B級學生,似乎這些評定已標記在他們的額頭上。這種標籤作用對於成功是一種巨大的障礙,因為人們開始相信心理和自身素質是固定的、不可改變的,因而他們就不可能全力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
對於那些得到負性評價的人來說,分數會成為自我影響的動機限制,如他們的自我效能感降低、願意接受的挑戰變少。那些被汙名化的人開始相信專家們所說的,並且不再將學校和教育作為改善生活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