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為慶祝滕王閣新修成,洪州都督閻公於九月九日重陽節大會賓客,想讓其婿孟學士作序彰顯其才華,不料在與會賓客假意謙讓時,「愣頭青」王勃卻提筆而作,一氣呵成,讓本想為女婿搭建的作秀舞臺,變成王勃的獨角戲。閻公開始臉色鐵青,以「更衣」為名,憤然離席,專會人伺其下筆。初聞「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覺得「亦是老生常談」;接下來「臺隍枕夷夏之郊,賓主盡東南之美」,公聞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乃大驚「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26歲(一說《太平廣記》記載王勃「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二說五代王定保記載:「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的王勃騰蛟起鳳,揮斥方遒;筆含吞吐天下之志向,胸懷淵謨如海之才學,憑藉短短地773個字,化用46個典故、名句,寫成後世千古傳誦的名篇,被譽為「千古第一駢文」的《滕王閣序》。
筆者懷著「仰止」的粉絲心態,與諸位一起賞析其中的東漢典故,帶大家一起揭開歷史故事的面紗。
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徐孺,本名徐稺(zhi,第四聲)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揚州豫章郡南昌縣,今江西南昌),出身窮苦人家,自己經常耕作耘田,為人恭謹節儉,淡泊名祿,有古人許由、巢父之風。鄉親都嘆服他的德行,多次被官府舉薦做官,沒有去。豫章太守(二千石官員,市長)陳蕃,當時人稱為「三君」(竇武、劉淑、陳蕃)之一,深受當世儒家學子推崇。
「賞慶刑威曰君,從之成群曰君。」
——《逸周書·諡法》
陳蕃當時從尚書(宮廷秘書)貶至豫章太守,鬱郁不得志,因此對於賓客的拜訪一概不見,唯獨專門為徐稺設置一榻,走後又收起來,足以看出他對徐稺的尊重。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陳蕃升遷為尚書令(宮廷秘書長),向桓帝舉薦人才時,說:「徐稺,雖然生長於江南窮苦貧薄的地方,卻能如此出類拔萃,應讓他先出來輔佐陛下,而不該讓他荒老山林」。徐稺不但德才兼備,而且有知世之明,在桓帝時就預測天下將要敗亡。
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何為棲棲不遑寧乎?
——《後漢書·周黃徐姜申屠列傳》
徐稺死於靈帝初年,時年七十二歲。
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梁鴻字伯鸞,扶風(司隸校尉部,今陝西省興平市)平陵人也,與妻子孟光一同隱居在霸陵(漢文帝劉恆葬於此)山中,以耕田織布為業。梁鴻經過洛陽時,遙望京都富麗堂皇,皇家宮殿崔巍壯闊,不免心中感嘆,於是作《五噫之歌》。
陟彼北邙兮,噫!
顧覽帝京兮,噫!
宮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勞兮,噫!
遼遼未央兮,噫!
肅宗聽後,非常生氣,讓司隸校尉派遣人去捉拿梁鴻。肅宗,即孝章皇帝劉炟,為人寬容、敦厚。在位時期,體恤百姓,廣施恩德,屢次頒布詔令平徭減賦,廢除漢明帝劉莊時期殘酷的監獄制度,禁止酷刑拷打,魏文帝曹丕稱 「明帝察察,章帝長者」,故後世稱為「明章之治」。
肅宗濟濟,天性愷悌。於穆厚德,諒惟淵體。左右藝文,斟酌律禮。
思服帝道,弘此長懋。儒館獻歌,戎亭虛候。氣調時豫,憲平人富。
——《後漢書·肅宗本紀》
梁鴻和妻子不得不改名變姓,先逃竄到齊、魯之間,後來又避難至吳越地區,在當地豪族皋伯通家中做長工,為人賣米。每次幹活回來,妻子為他準備好飯菜,恭敬地將飯菜託舉至眉毛處端給梁鴻,因此有成語「舉案齊眉」。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漢武帝劉徹葬於此,今陝西興平市)人,世代都是當地豪族,其祖先為趙奢,號為馬服君,因此後代以馬為姓氏。馬援十二歲時父母雙亡稱為孤兒,兄長馬況讓他學習儒家經典,但馬援從小非常有志向,不願意效仿那些儒家學子鑽研典籍,馬況知道馬援素有大志,非常看重他。
汝大才,當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樸,且從所好。
——《後漢書·馬援列傳》
於是辭別兄長,去北地(涼州北地郡,今甘肅省慶陽市西南)放牧歷練,遂至牛、馬、羊有數千頭,成為當地有名的民營企業家,前來投奔馬援的賓客有數百家,對他們說:
丈夫為志,窮且益堅,老當益壯
——《後漢書·馬援列傳》
但馬援不甘心做個企業家,他一心要成就更偉大的事業,於是將所有財產散給宗族子弟和親朋好友。
凡殖貸財產,貴戚能施賑者,否則守錢虜耳
——《後漢書·馬援列傳》
馬援穿著羊裘皮褲繼續闖蕩天下,在屬於他的江湖,尋找真正的萬民之主,最終封侯拜相,成為後世敬仰的「伏波將軍」。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大司徒(三公之一,掌管百官)鄧禹一戰敗於延岑,二戰敗於赤眉,光武帝劉秀眼看局勢不利,急忙派「大樹將軍」馮異為徵西大將軍(西方面軍最高統率)代替鄧禹,但鄧禹覺得恥於未完成劉秀分配給他任務,決定再賭一把,利用官職之分,不顧馮異的勸阻,硬拉馮異再次與赤眉交戰,結果在回谿板(今河南澠池縣南)再次被赤眉大軍一頓胖揍,鄧禹獨自與二十四騎逃回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馮異就地化整為零,重新聚集部隊,與赤眉約戰於黽池之崤山(今河南洛寧縣西北),利用伏兵打敗赤眉,受降赤眉八萬餘人,赤眉只得投降,至此崤山以東徹底平定。劉秀聽到捷報大喜,立即發賀信給馮異。
赤眉破平,士卒勞苦,始雖垂翅於回谿,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方論功賞,以達大勳。
——《後漢書·馮岑賈列傳》
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
孟嘗字伯周,會稽上虞(揚州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紹興市)人,時任合浦(交州合浦郡,今廣西合浦縣東北)太守。
合浦郡盛產珠寶,與交阯(交州交阯郡,今越南河內市東北)接壤,經常通商,用珠寶換取糧食。先前的太守官吏大多貪贓枉法,私自僱人淘漉珍珠,充入自己的腰包,導致合浦的珍珠都流向交阯,商旅不來,當地百姓沒有錢財和食物,窮人大量餓死於路邊。孟嘗到任以後,革除前任弊端,懲治貪汙的管理,禁止私人開採珍珠,同時開放糧倉救濟百姓,不到一年,合浦珍珠重新流通,百姓重新過上好日子。當孟嘗因病回家休養時,當地官民都站在道路中,攀附馬車不讓他離開,他只能夜晚乘坐小船走水路離開合浦。他的老鄉尚書(宮廷秘書)楊喬向漢桓帝劉志推薦,說:
嘗前更守宰,移風改政,去珠還復,饑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財產易積,
掌握之內,價盈兼金,而嘗單車謝病,躬耕壟次,匿景臧採,不揚華藻。
——《後漢書·循吏篇》
劉志最終還是沒有重用孟嘗,最後在家去世,享年七十歲。
有懷投筆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漢昭帝劉弗陵葬於此,今陝西鹹陽市)人。其父兄班彪、班固都是學貫墳典,兼通百家的大宗,歷經二代寫成《漢書》。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固被明帝徵為蘭臺校書郎(六百石,國家圖書館管理員),班超與母親一同去洛陽,當時家中貧苦,班超經常去權貴家寫書賺錢,非常辛苦,班超嘗投筆嘆息:
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後漢書·班梁列傳》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跟隨奉車都尉(皇家乘輿總管)竇固北徵匈奴,正式開啟其彪炳史冊的英雄事跡,班超從永平十六(公元74年)年到永元十四年(公元104年)長達三十一年,身處沙漠絕域,歷經千辛萬苦,在周圍敵人環伺,班超以深入虎穴之勇,懷壯志必死之心,以「鉛刀一割」之志,先後徵服鄯善、于闐、疏勒、龜茲、焉耆、姑墨、月氏等西域五十餘國,使得東漢王朝的北境「無勞遠之慮,無倉卒之憂」。永元七年,孝和皇帝劉肇下詔封班超為定遠侯,食邑一千戶。
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班超因 「狐死首丘、代馬依風」之思,以七十一歲高齡從西域返回朝思暮想的中原,回到曾經年少投筆從戎的地方——洛陽,同年因病去世。班超將有限的歲月,歸於祖國邊疆大業,最終功成名就,實現當初的夢想。他的豐功偉績,足以流傳萬世,他的光輝形象,足以承載後世。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堅持夢想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今茲捧袂,喜託龍門
李膺字元禮,潁川襄城(豫州潁川郡襄城,今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人,祖父李脩,安帝時擔任太尉(全國武裝軍馬司令),父親李益,做到趙國相(比二千石,古代有王國,其郡長官為相;沒有王國,其最高長官為太守。趙國,冀州趙國,今河北省邯鄲市),其世代為官宦之家。李膺為人正直,不避權貴好強,深受當世士大夫的推崇,號曰「八俊」(李膺、荀翌、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
《尚書·堯典》 「克明俊德」,意指才智過人者稱「俊」。
當時洛陽太學(國家最高教育機構)的學生中流傳一句話 「天下楷模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其中李元禮就是李膺,陳仲舉為陳蕃。當世之人以能被李膺接待,進入其家門為榮,稱李膺的家門為龍門,入其家門又叫做「登龍門」。
後來張儉事發(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時任長樂少府(長樂宮警備司令)李膺被人誣告密結鉤黨,圖危社稷。事發後,同村人勸他趕緊逃跑,首惡之人張儉已經無恥地逃跑了,李膺卻淡然自若地說:
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將安之?
——《後漢書·黨錮列傳》
李膺大義凜然地主動至詔獄自首,最後竟然在獄中被拷打至死,時年六十歲。士人學者無不動容,當時汝南(豫州汝南郡,今河南駐馬店汝南縣)名士範滂也在黨錮名單中,不忍心與母親從此黃泉永別,其母寬慰他說:「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可得兼乎?」可以看出李膺在當世的影響力有多深入人心。
《後漢書·黨錮列傳》予以李膺極高評價:
李膺振拔汙險之中,蘊義生風,以鼓動流俗,激素行以恥威權,立廉尚以振貴勢,
使天下之士奮迅感慨,波蕩而從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顧,至於子伏其死而母歡其義。
壯矣哉!子曰:「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後漢書·黨錮列傳》(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