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粉破梅梢,綠動萱叢,春意已深。漸珠廉低卷,枝微步,冰開躍鯉,林暖鳴禽。
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濁酒一尊和淚斟。憑欄久,嘆山川冉冉,歲月。
當時豈料如今,漫一事無成霜鬢侵。看故人強半,沙堤黃閣,魚懸帶玉,貂映蟬金。
許國雖堅,朝天無路,萬裡悽涼誰寄音?東風裡,有漏橋煙柳,知我歸心。
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陸遊到榮州攝理州事。從南鄭撤回四川以後,兩年中他曾任職成都,接著時而蜀州,時而嘉州,席不暇暖又改調榮州。官職不高,權事無多,來去匆匆,無所作為。《醉書》一詩描寫過當時的處境:「似閒有棒錢,似仕無簿書,似長免事任,似屬無走趨。」詩人已經51歲了,他內心的焦躁不斷在積累。
既然無公事可做,陸遊只好沉浸山水。他在三榮遊龍洞,宴橫溪閣,揮毫填詞,抒發情懷。榮州的橫溪閣亦稱三榮名勝。這首詞開頭即從描寫橫溪閣附近春景入筆。「粉破梅梢,綠動置叢」兩句色彩鮮麗,將蜀中春色描繪得嬌豔活潑。
「破」與「動」兩個動詞用得準確生動,將梅枝上粉紅花苞綻破,萱草叢鮮綠嫩葉拱動情景,傳神寫出。大自然中生機盎然,春意漸濃,引人注目。四、五句「漸珠簾低卷,締枝微步」寫所見之人事。氣溫漸暖,人們漸多戶外活動,珠簾稍卷,締枝作杖,漫步踏春。「冰開躍鯉,林暖鳴禽」兩句寫魚、鳥。寒冬江河封凍,如今冰開水融,溪河中鯉魚破冰躍起,好像在奮力彈奏春之樂章。
而林中禽鳥的合唱像多聲部的和聲,互相呼應,互相渲染,在和煦的春光中悅耳悠揚。一二與六七句所繪,正是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之意。大謝詩偏重寫春天悄悄來臨,季候逐漸變換。而陸詞則偏重表現春天的色彩與生機。
「荔子扶疏」仍承上寫景線索,「竹枝哀怨」則悄然轉換到寫情一線。詞人特意選用了「竹枝」這一雙關的詞語。字畫上「荔子」對「竹枝」,均為春日生發之植物。實際上「竹枝」已轉意為蜀中民歌名調,詞意由寫景轉入抒情。《竹枝》曲調之委婉哀怨,自然引出「濁酒一尊和淚斟」之傷感。以前寫閣上憑欄所見之花草、遊人、魚禽、林木,此句以後寫閣上小宴之情懷、情思。濁酒、「和淚」而斟,必有心事。
陸遊在這裡並未如範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那樣和盤託出,而是輕輕一點,欲言又止。但此處運用與範詞相似的句式,顯然隱含著情感的共鳴。「憑欄久,山川冉冉,歲月毀駁」三句直接抒情。酒入愁腸,感慨萬千,因此憑欄時久。眼前山川,引發了詞人歲月不駐之嘆。
「冉冉」與「餵駁」相對而相比。「山川冉冉」,變化緩慢,畫貌依舊;「歲月駁駁」,時光疾行,轉瞬即逝。山河永恆,宇宙無窮;而人生有限,歲月無情。這猶如東坡先生《前赤壁賦》中「哀我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之嘆。蘇子能以變與不變的觀點自我排解,情緒由悲轉喜;而陸遊在這裡強調的是歲月流逝、年華不再的悲哀。
詞的上片以景起,以情結,變換自然巧妙。結句之嘆承上啟下,暗示了情緒的轉換,熱鬧的春景描寫悄悄轉入悲哀心境的抒發。綜觀上片的內心節奏,平穩,徐緩,克制。下片則如開閘之水,滔滔而出,不講含蓄,不加掩飾,直抒胸懷,一吐為快。「當時豈料如今,漫一事無成霜鬢侵」,下片開頭就直吐心事。
上片結句嘆歲月疾行,年華易逝;下片更深入一層道出悲哀的原因在於「一事無成」。「當時豈料如今」,正是《書憤》詩中「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之意。「當時」與「早歲」,均指涉世未深之時,一腔熱血,滿懷壯志,有心報國,雄心勃勃。「如今」呢?「胡未滅,鬢先秋」(《訴衷情》):「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書憤》)。「一事無成」之事,均為許身報國之大事,而非個人利慾之小事。
這兩句是現在與過去相比,「看故人強半,沙堤黃閣,魚懸帶玉,貂映蟬金」四句,是自己與「故人」相比。故人多半已功成名就,腰金衣紫。「沙堤黃閣,魚懸帶玉,貂映蟬金」都是封官授爵後的特權與待遇。「故人」在個人名利方面倒已稱心如願,可是國家統一大業呢?還是空影。詞人自己呢?
「許國雖堅,朝天無路,萬裡悽涼誰寄音。」一心只思恢復,不求個人利祿的反而報國無門,請纓無路,只落得「萬裡悽涼」,流落異鄉。抒情至此,情緒憤激達到高潮。最後三句直筆換曲,又出新境:「東風裡,有滿橋煙柳,知我歸心」。「滿橋煙柳」尚在淪陷的長安。乾道八年,在南鄭邊防時,陸遊協助王炎積極籌措收復長安事宜,基本就緒。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時曾填《秋波媚》一首,表達了一種勝利在即的期待與喜悅,結尾寫道:「濡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詞人與「漏橋煙柳」似有契約,互相期待。詞人體貼濡橋煙柳在等待故國舊人,瀾橋煙柳也懂得詞人收復失地之心。但如今只能隔山遙望,枉自嗟嘆。「一事無成」之事,必定也包括了當年收復長安計劃的天折。
下片完全抒情,一氣呵出,運用對比手法將壯志難酬之焦慮、憤藏、傷感悉數倒出,內心節奏快速、急迫,與上片節奏又成對比。上片主要寫景,夾帶抒情,但措辭含蓄,主旨未露。結處直言感嘆,曲中有直。下片直瀉心志,結尾才情中帶景,直中有曲,既呼應開篇之春景,又收委婉含蓄、意味深長之妙。通篇可謂情景交融,但上片是眼前實景,下片是望中虛境。全詞虛實照應,曲直相生,緩急互補,讀來抑揚頓挫,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