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遠親不如近鄰 - 作家薈原創文學

2021-01-09 作家薈原創文學

文/王麗頤

政府為了市容和市民的安全,對我們臨街小區安上了全封閉式的防盜門,現在我們必須帶上三把鑰匙,經三道封閉式門,即小區大門、單元大門、家門,才能進家。這層層的安全屏障雖然更安全了,但更加屏蔽了鄰裡間的交往,也給業主們帶來了生活上的諸多不便。在這依賴「朋友圈」時代,「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意識也更加淡化了,這使我非常懷念我曾經所生活過的大雜院。

我師範畢業被分配到古藺縣城關第一小學,學校當下就分配給我一間居室,這是由雙排教室形成的「筒子樓」隔成的教師宿舍,樓下則是教室,因此生活和教學都統在了這樓裡。學生們也看慣了老師們為生活而奔波,老師們也習慣了學生們的鬧雜。

在這標準的「筒子樓」裡,每家的灶都在樓道裡,鍋兒貼在牆上,雜物堆放在過道裡,各家吃什麼一目了然。大家在做飯的點上,是一邊做飯一邊拉家常,聊新聞,那時沒有電視機,這裡自然成了「新聞聯播」的平臺和窗口,我從中也領悟和學到了一些知識,受益匪淺,使我從生活中學會了生活。

我剛來時,同事和領導們都特別關心我這異鄉人,使我沒有感到離家的空虛和寂寞,很快適應了這裡的工作和生活。這「筒子樓」就象和諧的大家庭,平時每家的門總是敞著,常串門,家事都較通透,互幫互助已成了鄰裡風氣。

記得我剛生完小孩回校上課,鄰裡老母在煮濾米飯時,總是要給我留碗米湯,說喝了對身體好,奶娃又有奶吃,那暖暖情,濃濃的意至今難以忘懷。一次小孩高燒,對門的一位男同事立馬幫助我把小孩送往醫院即時就診……

由於要把教學樓與教師宿舍分開,「筒子樓」要拆修,我被學校安排到了教師宿舍大院裡,與教學區一牆之隔,這院裡的居室都是18平米的上下兩層套間,雖然沒帶衛生間,但那時能住上躍層式,相對於「筒子樓」高大上了許多。

這院子是由兩排宿舍對排著,每家門前都栽有樹,最惹人喜愛的是無花果樹,果成熟季,大人和孩兒們都拿著竿望著果樹尋找著成熟的果子。每家門前依牆而建的灶旁都堆放著煤及「煤粑」,這種具有山區特色的灶都嵌有溫水缸和烤洞,即方便生活又使熱能得到極致的利用。

院裡每到吃飯的點上,炒菜聲,喊叫聲,交流聲,還有老師們對學生的批評教育聲,匯聚成了大雜院中很特別的生活交響樂,這場景如是現在可申請非遺保護了。

如果誰家兩口鬧鬧,一定有「維和部隊」進場。記得院裡張老師家突發不和諧吵鬧聲,我立刻放下手中活兒衝出家門,來到鄰裡,這時老師們目光立刻轉向了我,然後暴發出一陣笑聲,原來是我衣衫不整引來的,連當事人也破涕為笑,這場緊張的氣氛立刻反轉成了歡樂氣氛。

在大雜院的中間,固定擺放著兩根長條凳,這自然也就成了大院的娛樂中心和新聞傳播中心,鄰裡們閒時都聚此聊天拉家常、談笑話、開玩笑、交流育兒經、切磋毛衣編制技藝,拉著拉著,這大院裡也就沒有什麼秘密了。這院裡年青夫妻帶80年後出生的小孩較多,這也給大院帶來了不少生氣,孩兒們也成了大人們「尋歡作樂」的玩兒,常把搞笑變歡笑,這種和諧的氣氛是現在的小區無法比的。

大院裡的鄰裡們也常歡聚在一起吃喝玩樂,常夥起走東家串西家的,包餃子、吃豆花、做粑粑、不亦樂乎,有一次大夥們競把從牆外飛來的一隻大公雞也整來下酒了,讓我們樂道了好一陣。做蛋巻,做蛋糕,上山摘果是一家行動家家都要行動的,否則擺不平孩兒們。那時如果哪家有紅白事,大家都要幫著下廚房上廳堂的。那時的生活充實而快樂,和諧的大院情至今也難以忘懷。

現在的小孩都是「圈養」的,必須由專人照顧,而以前我們大院裡的孩兒們都是「敞養」的,孩兒們放學回家書包一放,就到各家串門去了,哪家有小人書就往哪家去,哪家有好玩的玩具就在哪家玩,哪家有好看的電視就往哪家跑,大人們也自得其樂。

說來有愧,我家小孩讀幼兒園時竟沒有去接送過他,這全靠大院裡那些純樸善良象親人一般的老人們,他們在接送自家孫們也把我兒子送去接來的,讓我省心了不少。記得在八十年代中期,那時剛時興跳交誼舞,這在當時文化生活不豐富的年代裡,對我們這些年青人具有強大的誘惑力,因此下班後積極整理好家務,三五成群邀約去舞廳,然後心安理得的把兒子交給隔壁老人託管,玩得酣暢淋漓之後,再把兒子從老人床上抱回家……

在這大雜院裡,還有一群來來往往的特殊人群,這就是學生。在那個年代裡老師們是非常盡職盡責的,發自內心的希望學生們好,生怕學生們沒學到知識、沒被教育好,因此,如果學生們沒完成好作業的,學習滯後的,有思想問題的,有小錯誤的,都要被老師們帶回家補上一課。因此一到放學後大院裡都有被留下的學生。當然這種教育方法已不適合當代的教育思想了,但在當時老師們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是現在的市場經濟下的教育無法比的。幾十年過去了,至今我的學生們還懷念著當時的情景,感恩老師們「家長」式的教育。

大雜院裡有說不完的人和事,時過境遷,逝去的是歲月,留下的是美好的記憶和永遠的懷念。歲月已塵封,「大雜院」如同凝固的時代符號,只留給現代人的是無限的遐想。而今,在這繁華的城市中,人們卻被困在這水泥森林般的城市之中,鄰裡情已被一道一道緊閉的安全大門所隔。

憶往昔,無限感慨,我對那種溫馨與愜意、信任與和諧、快樂與美好的大院情,有著揮之不去的情懷。

相關焦點

  • 字節跳動推出「木葉文學網」 100%控股 培育原創網絡文學作家
    (爆侃網文 訊)近日,網際網路巨頭『字節跳動』100%控股的北京時光荏苒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原創網文平臺「木葉文學網」。據悉,木葉文學(writer.muyewx.com)是字節跳動旗下的新興原創文學平臺,將致力於挖掘和培育優秀的原創網絡文學作家。
  • 遠親不如近鄰就是這個道理
    一家人單獨住得不到幫助,遇到危險也很難求救到別人,遠親不如近鄰,有個鄰居相互照應還是好的。當時父母敢那樣,也是因為年齡小不成熟,還不到30歲,且父親在村裡是出了名的混混,脾氣大,一般人也不太敢招惹我家。但當時農村治安差,的確現在回想過去,不安全的隱患超級多。
  • 臺灣散文作家張曉風:寫作只因忍不住而已
    臺灣散文作家張曉風:寫作只因忍不住而已     臺灣著名散文作家、被余光中譽為「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的張曉風17日做客寬窄巷子,並接受了成都晚報記者專訪。年過7旬的她表示,我從來不想把我整個生命都放在文學上,而是把重點放在生活上,整個地去體會人生。
  • 童年夢想 文學為經:專訪「勤徑千裡馬 課文作家作品系列」主編及...
    叢書著力於推薦文著協優秀會員作品,精選了部編版語文教材課文作家葉聖陶、夏輦生、張秋生、高洪波、吳然、冰心、汪曾祺、巴金、徐志摩、葉君健、郭沫若、馮驥才、豐子愷、魯迅、老舍等名家名作數百篇。這些中國現當代文學名家的兒童文學作品,給少年兒童帶來一個個懷舊的經典故事、難忘的閱讀體驗。全系列內容涵蓋了從一年級的兒童詩歌到六年級的散文敘事,體裁多樣,題材豐富。
  • 王振山原創丨走進農民心裡的作家
    順義縣委宣傳部了解到他的情況,組織通訊員學習班,通知他參加;他還喜歡寫文學作品,小說、散文、詩歌,什麼都弄。順義縣文化館舉辦文學培訓班,也邀請他參加。他是順義縣唯一的新聞通訊與文學創作「兩棲」學員。那些年,這兩個學習班經常舉辦,往往是跑了這頭兒跑那頭兒。他滿心歡喜,樂此不疲。
  • 鄱陽湖文學創作原創與雪凝軒價值取向的由來
    鄱陽湖文學創作原創與雪凝軒價值取向的由來   從事教育和文學工作半個世紀。任鄱陽湖文學創作研究會會長,中華詩詞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發起人兼基金會委員,世界黃埔文化中心特聘作家、書畫家。200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全球共生研究院高級顧問。   編者按:董晉先生和維瑜夫人在當時的大背景大環境下提出「詩化生活」、「淨化靈魂」、「情化人生」、「愛化世界」四化原則來激勵人生,讀來甚是感動。
  • 殷宏章——當代作家人物專題
    中共黨員,安徽省網絡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網絡作家協會會員,世界漢語文學作家協會終身會員,山東省微篇小說作家協會會員,城市頭條會員、認證編輯。現任中國先鋒文藝作家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先鋒文藝網站站長。2017年8月開始文學創作,以文交友和互相學習的目標。曾在故事會中國網、九九文章網、楊柳岸網絡文學站、中國散文網、中國先鋒文藝、冠華居小說網、當代作家網、中國自然資源作家網、人人文學網發表原創各類作品。
  • 畫虎,難畫骨;傷人,寒透心;逢人,三分話;富山,有遠親!
    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不阿諛以苟合,不諂媚以求親。居家不得不儉,創業不得不勤。家醜不可外傳,流言切莫輕信。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親。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親。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逢人且說三 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人間歲月閒難得,天下知交老更親。
  • 朱自清與現代散文的解放
    但是也有的作家作品並不多,卻有極高的知名度,這一現象值得我們特別注意。詩人、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並不多,他寫的散文不過百餘篇,卻有一系列作品成了名作,有很多文章選入了中小學課本。他寫的詩也就是60多首,卻有詩人之稱。他名氣很大這並是不偶然的。  他是一位領風氣之先的作家。並不是誰都有這樣的文化自覺精神。
  • 張怡微《散文課》:在散文中理解自己的有限,成為更好的人
    「散文」作為一種文體,古已有之,在我國古代,文以載道,散文享有很高的聲譽。而現代散文,是五四以來與詩歌、戲劇、小說相併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在今年上海書展期間,作家、復旦大學創意寫作MFA專業碩士導師張怡微的新作《散文課》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重點推出。
  • 過去的一年,南陽文學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先被《人民文學》選載,接著被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繼而被《小說選刊》選載——這部備受青睞的作品,就是我市著名作家、省作協顧問、市作協名譽主席李天岑的長篇小說《三山凹》。市作協響應省作協「風雨同心助力抗疫」原創文學作品徵集活動,徵集篩選原創作品報送;和市婦聯、市文明辦、唐境旗袍聯合舉辦抗擊疫情徵文活動,收到全國各地1500多篇徵文;和《躬耕》雜誌社聯合舉辦「抗疫優秀作品徵文」,在《躬耕》上接連刊出……一件件映照著時代的作品,澎湃著滿滿的正能量,滌蕩病毒,驅散陰霾。
  • 臺灣作家張曉風
    在60多年的寫作生涯中,臺灣作家張曉風的創作涉及散文、詩歌、小說、劇本等,其中《行道樹》《有些人》等作品入選大陸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她的作品內容涉獵廣泛,對故鄉的鄉愁、對古典文學和傳統文化的鄉愁、對現實的感悟,始終貫穿其間。  替上一輩人品嘗故鄉美味  張曉風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8歲隨母親一起赴臺,後畢業於東吳大學。
  • 「80後作家」群像:歲月逝去 告別青春文學
    周嘉寧專事寫作,潛心翻譯、研究英美文學。張悅然把自己的精力投注在新的長篇小說上,走訪上一輩人的故事,竭力突破從前的文學風格,也參加一些文學活動,可能不久後會去大學教授文學。郭敬明集商人、導演、作家的身份於一身,是同齡作家中最忙碌的一個。最近更是忙於電影《小時代》的製作與宣傳,在北京、上海、臺北與法國之間做「空中飛人」,與他面談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八十六歲老編輯張守仁:作家的摯友和戰友
    編輯之於作家好比伯樂相千裡馬,一本好書之後也常是編輯在耐心付出。從事文學編輯四十餘年、已八十六歲高齡的張守仁出版了最新散文集《名作家記》,記述他與數十位著名作家的交往。他是《十月》文學期刊創始人之一,他著有散文集《廢墟上的春天》《文壇風景線》等,譯作有《道路在呼喚》(俄)、《魏列薩耶夫中短篇小說集》(俄)、《屠格涅夫散文選》(俄)等。《名作家記》是86歲的張守仁歷時三年寫下的回憶錄。從事文學編輯四十年間,圍繞文學和作品,張守仁和作家們接觸漸深,成為摯友、諍友。
  • 「2020原創文學白金大神作家」最新名單發布!你家作者上榜了嗎?
    閱文集團「2020原創文學白金大神作家」最新名單發布!本次榜單包含男頻新晉白金作家2名、女頻新晉白金作家5名,至此,閱文旗下白金大神作家人數共有428位。「白金作家」和「大神作家」是起點中文網分別於2006年、2009年推出的頂尖作家品牌,十多年的公信力,讓「白金」「大神」成了業內含金量高的頭部網絡作家榮譽頭銜,目前行業影響力TOP50的作家幾乎全部成名自「白金作家」。
  • 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 中日作家對話會在京舉行
    ,也通過兩國的文學作品和作家交往得以留存、傳承,成為兩國人民友誼的深度見證。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包括中國、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的作家朋友,紛紛執筆創作,寫出了很多觀照心靈、傳遞大愛、溫暖人心的文學作品,凝聚起了同心抗疫的磅礴力量。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今天,在線上面對面地重啟文學的交流與對話,一定會碰撞出絢麗的思想火花。她期待與日本作家朋友們共同努力,將中日文化文學交流不斷深入發展下去,為兩國人民的世代友好作出貢獻。
  • 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2020年文學創作成就一瞥
    作者:梁鴻鷹(文藝報總編輯、文學評論家)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這一極不平凡的年份裡,中國文學所呈現的樣貌令人驚豔,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在提升原創品質的路途上,在擴大文學傳播覆蓋的徵戰中,人們看到,從耄耋之年的老者,到意氣風發的中青年,從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到兒童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翻譯文學,都無不顯現出充沛的活力,為滿足當今人們的精神需求
  • 淄博市地域文學創作座談會舉行 對故鄉的深情是他們的創作源泉
    「書香淄博·全民閱讀 淄博好書榜」活動,在淄博社會各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項活動創新地推廣和服務了淄博作家、作品,同時也為淄博作家與讀者交流搭建起一個新的平臺。1月13日,淄博市地域文學創作座談會在淄博市新華書店舉行,與會作家結合各自文學創作實際,圍繞「地域文學創作」這一主題暢所欲言、廣泛交流。
  • 黃國孫:山村深處秋山紅|散文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散文之窗:我們登臨高峰山,已是秋陽正豔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