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藍字「知遇」,關注中國最大婚戀心理服務平臺
對愛的能力的評估,能夠幫助臨床診斷,預測預後,以及指導臨床技術。
1)社交孤立的自戀者,僅僅在混亂的性倒錯的手淫幻想中可以建立關係,其建立愛情關係能力最低下;2)具有性亂行為的自戀者;3)具有混亂的、多種性倒錯行為的邊緣患者。4)具有多種性禁忌,有受虐色彩的愛情關係的神經症者;5)能夠把生殖衝動轉化為溫柔和建立穩定、深刻愛情關係的成熟者。
其中前三個等級往往缺乏完整覺知客體的能力,也缺乏成熟的超我,而第4等級者往往只是缺乏成熟的超我。
Kernberg提出,有些自戀人格者的治療預後是不好的,他們往往具有這些特點:社會孤立,因為性無能、矛盾的同性戀衝動、或者其它性問題就診。而能夠有那怕是混亂的性關係的自戀人格者預後要好一些。
邊緣人格者雖然其愛情生活混亂而幼稚,但是預後還是比自戀人格好一些。邊緣者的混亂的性生活往往是因為他們的原始理想化迅速崩潰,從而需要立即尋找其它的客體來承擔這些原始理想化的投射。
如果邊緣者能夠和另外一個人建立起相對穩定的關係,表達出感受往往還是可以有情感的成長。他們在愛情中的暴力憤怒傾嚮往往是來自這樣的認知偏差,「這個世界是冷酷無情的,如果有任何人能夠像我的理想中的愛人一樣,那麼所有的問題就解決了。」
治療師在這時候往往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的捲入。一種是把患者的這種理想之愛僅僅看作是「付諸行動」,是用來掩蓋其他領域的人際關係衝突的。另外一種形式是把這種理想之愛看作是正常的青少年的愛情幻想。這兩種捲入都沒有看到患者真正的問題在於無法現實地評價愛情關係和愛的客體。
然而從另外一面來,如果患者的理想之愛不是建立在分裂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完整的客體關係上產生的「浪漫的理想之愛」,那麼說明患者主要出現的是俄狄浦斯情結的被激活。這樣的患者有比較好的預後,也是比較適合精神分析的。(Kernberg,1974b)
愛情理論在分析工作中的使用主要就是集中在修通移情之愛(transference love)或者色情移情。把兒童的性慾形式轉換為成人的自我功能。在修通移情之愛的過程中,患者必然會學會,其尋找俄狄浦斯客體的欲望會是所有愛情關係中持續的、固有的特性。這並不是如庸俗精神分析者所言的,俄狄浦斯情景(Oedipus situation)就是愛情關係的全部,而是指俄狄浦斯情景的結構會對人們塑造新的愛情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
這裡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兩種把精神分析簡單化的理解,一是把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片面的理解為《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情節,一是把俄狄浦斯情結和俄狄浦斯情景(Oedipus situation)混為一談。
今天我們在這裡不是做細緻的概念研究,只是簡單的說一下。
首先,俄狄浦斯情結不完全等於奸母殺父,奸母殺父是《俄狄浦斯王》這個戲劇的故事情節。奸母殺父只是俄狄浦斯情結的一種極端化、簡單化的形式而已。而且俄狄浦斯情結有正性和負性俄狄浦斯情結兩種。其實質是探索兒童在父-母-子三元關係中無意識變化,俄狄浦斯情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不是奸母殺父四個字能夠概括的。其實早在1900年的弗洛伊德開始詳細闡述俄狄浦斯情結的時候,就同時例舉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作為文學方面的例證。大家感覺不好理解的話就去看一下哈姆雷特,俄狄浦斯情結同樣可以命名為哈姆雷特情結,哈姆雷特的內心衝突其實更接近於一般的神經症人格結構者俄狄浦斯衝突。
其次,俄狄浦斯情景(Oedipus situation)主要是克萊因學派的術語。它是一個早於俄狄浦斯期的早期的三元關係。最近臺灣林玉華教授等翻譯了一本書,叫做《俄狄浦斯情結新解》,就是專門研究這個問題的,可以參考。
最後一點一般來說專業者不會混淆,但是把俄狄浦斯情結和姦母殺父劃等號即便是很精深的外文專業書籍中都會存在這樣的誤解。可見謬種誤傳的程度。
移情之愛是一種沒有回應的愛,因為它是缺乏現實基礎的,是一種退行的兒童之愛。雖然在所有的愛情關係中都會包含有移情之愛的退行成分,讓愛情看起來「好像」移情,但是真正比較成熟的愛情是雙向互動的,具有現實性的。在分析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要幫助患者發展對哀悼這種移情之愛的能力,從而能夠有能力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和付出愛情。
現在有種說法以為分析治療就是想辦法讓患者對治療師產生移情之愛。可能是理解有誤吧。如果這成了分析治療的目的,分析師豈不是「賣藝不賣身」?乾脆去做歌伎算了。
這幾個成分和青春期的那種「墜入情網」的無意識成分基本上是一致的:1)把自我理想的成熟部分投射到他人(治療師);2)對俄狄浦斯客體的矛盾關係;3)多種兒童性倒錯形式的展開以及對這些形式的防禦。(Kernberg,1994)
這些成分聯合起來,讓移情之愛具有了浪漫愛情和性激情的一些特點。患者的這些移情之愛說穿了就類似於中學生的早戀和暗戀,是愛情的萌芽,但是不是成熟愛情的本身。我們都知道竹筍和鬱郁翠竹不是一回事,蓮子和蓮花不是一回事。所以在面對移情之愛的時候也沒必要太自戀,這種愛情和治療師本身是不是個可愛的人關係實在不大。諸位只要想一下如果你當年暗戀某個中學老師興致勃勃地告訴你,「我們結婚吧!」,你的感覺會是什麼就明白了。
隨著分析過程的進行,這些移情之愛會逐漸轉移到患者生活中的其他人身上,從而其濃烈的色彩也變弱。
移情之愛中比較難以承受的部分就是患者的受虐性付諸行動。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如果治療中缺乏移情之愛,也不見得輕鬆,難說更難辦,這時候患者很可能是具有強烈的施虐-受虐特點,無法形成正性的俄狄浦斯關係,有很強的移情阻抗。或者更有可能是出現了自戀移情,在自戀移情中,正性俄狄浦斯情結的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患者甚至連二元關係都難建立,何談三元關係?
有關患者的移情之愛的受虐性付諸行動的表現很複雜,其實我們可以從反移情看出來,有時候治療師會覺得這個患者非常可恨,治療動機極為曖昧,而且總是對治療師糾纏不清,治療師越是罵他,越是討厭他,他越是窮追不捨,以此為樂。甚至有些治療師會氣得自己付諸行動,罵患者「厚臉皮」,「賤」,甚至要拋棄患者(而不是正規的轉診)。這種投射認同的確是比較難跳出來的,而且治療師也很危險,容易有違背治療倫理的衝動。
不過更危險的情況是治療師出現拯救情結。
雖然治療師的個人特點對移情之愛的產生不起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治療師的性別特徵的確對移情之愛有影響。
總的來說,神經症性人格結構的女性患者往往容易和男性治療師發展典型的正性俄狄浦斯移情。弗洛伊德早在1915年就觀察到了。相反,具有自戀人格特徵的女性和男性治療師很難發展出這種移情之愛,或者只有在治療後期才會出現。自戀性的移情阻抗一方面是用來防禦患者自身的依賴性,另一方面也來源於患者對治療師的嫉妒。兩者共同作用,阻止了移情之愛的發生。患者會傾向於認為如果自己對治療師有性的欲望,是很丟臉的事情,讓它覺得自己很糟糕。(Freud,1915,Kernberg,1994)
神經症性結構的男性患者和女性治療師往往會顯示出對移情之愛的抑制,從而會把這種移情之愛轉移到其他人身上,同時會出現對自己性無能的強烈的焦慮,這種焦慮往往是反映了兒童在俄狄浦斯期母親的面前的某些自戀性受損的特質。小男孩往往在無意識中害怕自己無法滿足母親,這在成年之後會反映在性生活中男性擔心自己的陰莖短小或者自己性能力不強。
而自戀人格的男性患者在和女分析師的分析過程中往往會表現是表面上的看起來很深的移情之愛,但是實際上其中有很多攻擊性和性誘惑的成份,反映出患者對依賴一個理想化分析師的移情阻抗,並且這些男性患者們往往會努力製造出一幅傳統的文化圖景,其主題是強有力的、具有誘惑色彩的男性和被動的、理想的女性發生關係。(Kernberg,1994)
具有性創傷史的患者,尤其是有亂倫史或者曾經和治療師發生過性關係的患者,往往是試圖誘惑治療師,而且這種狀態持續的時間會比較長。無意識中的與攻擊者認同在這些案例中扮演了比較重要的角色。(Kernberg,1994)
具有強烈反社會特質的自戀性的女性往往也會試圖對分析師進行性引誘。這看起來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期的移情之愛。但是她們試圖摧毀治療的攻擊性是非常明顯的。這些女性要和具有受虐特質的女性相區分。
癔症患者的色情性移情可能是經典的移情之愛,對分析師的帶有性慾色彩理想化的背後往往是隱藏著來自俄狄浦斯期的失望而誘發的攻擊性以及俄狄浦斯期的內疚。
移情之愛兩個特點:一是單方面的沒有互動的愛;另一個特點是患者具有被動的希望被別人愛,而自己不會像成年人一樣主動地付出愛。這後面一個特點來源於嬰兒的自戀特質。而移情之愛中的性要求其實是一種自戀性共生的依賴性的象徵,並不等於成年人的性愛,其性幻想中有很多理想化的東西,特別是攻擊性是被壓抑的。
邊緣人格結構者的移情之愛尤其會表現出被愛的特點,其很多的性要求實質上是控制治療師的一種方法,而自殺有時候也是獲得治療師的愛的一種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夫妻間的攻擊性有可能向治療師或者親朋好友投射,通過這種投射認同的過程,夫妻回到他們的關係中。但是如果患者不斷向治療師抱怨自己的伴侶的不是,治療師需要注意分析這種投射認同,並且準備好包容隨後而來的對治療師的攻擊。這一點各種人格障礙者獨容易出現,不過邊緣者好像比較明顯,可能和他們分裂的防禦有關。
男女患者同性戀的移情之愛並沒有區別,但是男女治療師的反移情是有區別的。
神經症病理性的患者會發展出對同性治療師的同性戀需求,其中包含了負性俄狄浦斯情結、口欲依賴性和肛欲的衝突,自戀患者的同性戀移情往往有同樣的需求,男性自戀患者對女治療師,女性邊緣患者和反社會自戀患者對男治療師的異性戀自戀移情往往是由攻擊和控制的特性。
分析治療的前提是治療師能夠以舒緩的心態承受來自神經症人格患者的正性的性慾化的移情之愛,以及自戀患者的假性正性的移情之愛。
如果患者的移情之愛遭到壓抑的時候,往往很少會激發治療師的色情反移情。但是當治療師出現色情反移情的時候,往往要考慮是不是患者那邊也意識到了自己對治療師的色情移情,而正在克制自己。如果患者的移情阻抗很快減少或者患者對治療師又強烈的性慾的時候,治療師的色情性反移情往往很強烈。(Kernberg,1994)
治療師要注意自己的色情反移情的起伏。一般來說,即便是很強烈的色情移情也有陰晴圓缺的起伏,往往會根據患者的轉移、付諸行動而變化。有關運用自己的色情反移情來診斷和治療移情之愛需要治療師的職業超我比較成熟,這方面Kernberg的確是我們的榜樣,他的文章雖然是術語接著術語,一般讀起來比較拗口,可是人家在自我暴露色情反移情的時候一點都不含糊。
患者的色情性移情向治療師集中開火的時候——這種色移我稱之為「噴射性色移」,往往也會有阻抗的增強和攻擊性的增加。
色情移情中往往會伴隨著投射認同,患者會認為治療師對他有性慾,認為這些性慾會是非常危險的,從而試圖控制治療師,避免治療師對其攻擊。這時候治療師往往是由很多的由反移情反應。
如果治療關係中出現患者對治療師有很多的投射性的性幻想而治療師的反移情反應是要威脅和控制患者。往往提示著存在嚴重的自戀病理性或者比較厲害的退行。
1)男性治療師治療具有嚴重受虐特質但是並非邊緣的女性患者,患者往往會發展出強烈的、不可思議的對「不存在的」俄狄浦斯客體的性慾化之愛。
2)治療師自己具有強烈的自戀特質,通過投射認同製造出患者的色情移情從而滿足自己的自戀需求。
3)具有強烈受虐傾向的女性治療師在治療具有高度誘惑性的自戀的男患者時。
後兩種情況都和治療師本人的創傷有關係,其實就是患者的色移成了治療師心理傷口的創可貼。
有些時候具有受虐傾向的女患者也會誘發治療師的拯救幻想,而這種拯救幻想會通過色情性反移情表現出來。比如說這種反移情的開頭一步可能是治療師想「這麼漂亮的女人怎麼會在愛情中一再被人拋棄呢?要是我,我會好好珍惜這個女人的。」悲劇就是這麼產生的,其實那些不識相的,一再「拋棄」這個漂亮女人的男人們一開始都是這麼想的。
Kernberg告誡,對具有受虐特質,有很多不成功戀愛歷史的女性患者要特別注意,往往在這些患者感到困惑、失望、對治療師有憤怒的誤解或者突然對治療師提出不恰當的要求的時候,治療師的拯救幻想和色情性反移情會達到頂峰。
色情移情的背後存在多重意義。
有時候強烈的色情移情並不是期望得到治療師的愛,而是要成為治療師欲望的客體,成為陽具(phallus),其後又可能存在閹割焦慮或者自戀的受損。
治療師需要克服自己對自己的色情反移情的否認,同時防止反移情付諸行動。治療師需要在內心承受自己對患者的性幻想,甚至要讓這些幻想變成可以陳述的圖像。很快治療師的功能會讓治療師能夠反思和分析這些幻想後面的投射認同。
治療師自己未解決的自戀問題往往是反移情付諸行動的來源。Kernberg 認為,和患者發生性關係,時常提示治療師自身的自戀病理性和超我的病理性。同時這種行為有時候也是純粹的俄狄浦斯情結未修通的表現,突破治療界限其實也是對亂倫禁忌的突破。有時候治療師突破治療界限也存在著受虐的無意識願望。
治療師會認同異性患者的情感體驗,和患者色情體驗的一致性認同激活了治療師對異性性體驗認同的能力。這時候男性治療師能夠自由達到自己人格深層的女性認同成分,方才可以理解患者的體驗。
當治療師和患者是同一性別的時候,治療師對患者的色情移情一致性認同能力(感同身受能力)取決於治療師對自己的同性戀成分的容忍程度。這種容忍程度往往取決於治療師修通自己對前狄浦斯期父母的認同程度。
有自戀色彩的同性戀者來找同性治療師作分析的時候,由於治療關係中充滿要求和攻擊的特質,往往會減弱治療師的色情反移情,同樣這時候需要治療師能夠探索自己的同性戀衝動從而達到對患者的一致性認同。
第一,治療師要能夠忍耐自己對患者的色情反移情,無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的,這要求治療師能夠整合自己的雙性同體取向,並能夠自由地利用這種取向。同時也對自己的各種童年性倒錯傾向保持開放。
第二,全面地分析患者移情之愛的防禦機制的各個側面。
第三,全面地分析移情之愛的表現和患者對移情之愛的困惑。
1)能夠節制和保留自己的反移情反應以便治療師能夠自由地探索自己的性幻想和感受;
2)把自己通過色情性反移情獲得的領悟整合成為移情解釋。
簡單的說,治療師自己除了解釋能力比較精湛之外,治療師自己需要是個具有成熟愛情的人,也就是說,治療師自己的生活中能夠享受全面的性愉悅,具有性自由,能夠和自己的伴侶保持完整的客體關係,如實知見自己的伴侶,能夠具有成熟的性道德和愛情道德,並且願意自己和自己的性愛關係成為這種道德的化身。
所以大家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成為分析師需要連續5年以上的培訓,為什麼很多人都是在40歲以後才具有成為分析師的本錢。年輕時候,我們不懂愛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