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出土罕見耀州窯青釉瓷器

2021-01-08 中國日報網

墓室隨葬品。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中新網西安11月17日電 (記者 田進)陝西省考古研究院17日透露,考古人員在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發掘漢唐、宋金及明清時期墓葬40餘座。其中發掘的5座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系近年來關中地區繼藍田呂氏家族墓葬發現以來,宋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新發現。

圓形香盒。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孟氏家族墓葬位於發掘區中部偏北,發掘確認2座墓葬在2010年前後被盜,倖存兩方青石墓誌;3座墓葬形制保存較為完整,隨葬品豐富,出土的60餘件組耀州窯青釉瓷器最為精美。這批青瓷絕大多數保存完整,器類組合明確,部分器型殊為罕見,為研究北宋耀州窯器物類型、燒造工藝以及瓷業發展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鼎式爐。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5座墓葬均系豎穴墓道洞室墓,形制相同、規模相當,坐北向南。該墓地共出土隨葬品130件組,有銅、鐵、瓷、陶、玉、水晶等。其中,4位墓主生年均未過30歲,並於同一天遷葬京兆府長安縣杜回村新塋。綜合分析,專家認定為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地,或專為早亡之人遷葬所設。根據發掘區各時代墓葬的分布情況,基本可以確定孟氏家族墓地的四至。

梅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胡松梅介紹,杜回村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地出土耀州窯瓷器60餘件組,以茶具、酒具、生活用器和祭祀禮器等為主,器形保存基本完整,尤以2件狻猊鈕蓋燻爐最為精美罕見。

託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據了解,孟氏家族墓葬統一埋葬於宣和五年,此時好古之風盛行,宋徽宗敕撰《宣和博古圖》,這批青瓷中多有仿古器型,應該也是這一風潮下的產物。值得注意的是,墓地出土的4方墓誌均採用唐代石葬具改刻,也反映出北宋時期盜墓嚴重,以及「好古」與「盜墓」之緊密關係。此外,墓葬還出土有景德鎮青白釉瓷器、銅鏡、寶石等隨葬品和石硯、墨錠等精緻的文房用品,展現了北宋底層文人雅趣的一面。4方墓誌記載葬地為「杜回村新塋」,為追溯杜回村沿革提供了直接資料。(完)

獅形燻爐。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執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西安宋代家族墓地新發現精美耀州窯瓷器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趙景輝 陳大威 周煜涵)我省考古人員近日在西安南郊發現一處北宋時期家族墓地,在其中三座墓葬中出土了60多(件)組耀州窯青釉瓷器。這批瓷器中有的器物十分罕見,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新發現的這處家族墓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2020年6月至10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組織人員陸續發掘清理了歷代墓葬40多座。尤其在發掘區中部偏北的5座為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中,考古人員發現了60多件套耀州窯瓷器,以茶具、酒具、生活用器和祭祀禮器等為主,而且器形保存完整,尤其以2件狻(音,酸)猊(音,泥)鈕蓋燻爐最為精美罕見。
  • 西安發現北周張氏家族墓地
    西安發現北周張氏家族墓地 2013-03-04 15:23  來源:東方網-文匯報
  • 「釉」惑:中國瓷器釉色大全
    梅子青釉與粉青釉同被譽為"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的頂峰"。色調可同翡翠媲美。含鐵量、燒成溫度和玻璃化程度比粉青釉高。是北宋年間由景德鎮當地工匠製作的。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影青固甚薄之瓷也,乃有瓷質頗厚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則名為隱青。」眾上所述,青白釉稱呼有:影青,也有叫:映青、罩青、隱青的。
  • 出土罕見獅形蓮花座塑像(圖)
    圖片由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本報訊(記者舒涓通訊員張金國)中山大學北校區醫學科技綜合樓建設工地發現了大量墓葬群,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搶救性考古勘探和發掘後,昨日公布了初步梳理結果:發現部分出土文物器物造型奇特,在廣州地區很罕見。一尊獅形蓮花座塑像,連考古專家們也還沒弄清它的功用。
  • 雲南箇舊黑螞井墓地第四次發掘出土珠飾
    ,最早於1988年發現,第四次發掘共清理墓葬30座,根據之前發現的墓葬順序編號為M14-M43. 由於墓葬地處雲南紅土地帶,土壤酸性較高,所以墓中未發現人骨和明顯的葬具,從墓葬規格和隨葬品的種類上可以大致判斷墓主人的性別。墓地出土器物豐富多樣,銅器見有孔雀等,豆形燈燈,其中孔雀燈造型別致,做工精細,不少銅器上飾有鏨刻花紋,此類紋飾多見於中國南方和越南北部。陶罐類型也豐富多樣,且見有大量印文陶。
  • 江蘇溧陽春秋土墩墓出土一陶罐雞蛋 完整無損實屬罕見
    2019年3月26日,記者從溧陽獲悉,文物專家在溧陽上興鎮一座春秋時期的土墩墓內發現了一陶罐雞蛋。剛出土時雞蛋非常完整實屬罕見。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該考古工地是一座直徑約40米的圓形大土墩,高度接近4米,當地人稱之為子午墩。目前,子午墩已發現墓葬多處,出土印紋硬陶器、原始瓷器、陶器等各類遺物百十餘件。
  • 西安發現4座北周墓葬 墓主曾任「西安市長」(圖)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供圖)■記者 文豔昨日,記者從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獲悉,該院兩年時間在長安區韋曲街道辦附近先後發現了4座北周墓葬。考古發現,這個家族墓的墓主張猥為戰國時「三世相韓」的後裔,曾當過長安城的地方官,相當於現在的「西安市長」。
  • 「神秘的釉色」宋廷御用汝官窯天青釉復燒成功!跨年發布會來了!
    此次發布的北宋汝窯天青釉成功復燒的新成果,標誌著汝窯文化傳承恢復工作的歷史性進步,對於汝窯文化傳承發展有著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全面掌握制瓷技藝的國家,中國生產的瓷器曾經風靡全世界,影響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方式。一部汝窯史,半部陶瓷史。汝窯從創燒開始,天青釉在中國陶瓷史一直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譽為代表著中國陶瓷的最高審美價值。中國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北宋汝窯更把天青釉推上了歷史的高峰。
  • 周邊小眾遊|距西安100公裡的陳爐古鎮,千年窯址別樣文藝
    耀州瓷創燒於唐代,北宋時與定、汝、宮、哥、鈞五大名窯齊名並著。「陳爐古鎮,是宋元以後耀州窯唯一尚在制瓷的舊址,其將耀州窯爐火延續至今已有1400多年,每當夜幕降臨,爐火星星點點,徹夜不滅,形成「爐山不夜」的獨特美景。」抵達陳爐古鎮的路途不算很順利,天氣不好,古鎮又在山上,我們跟著導航一路上行,途中遇到大霧,向山坳下看去,竟有種騰雲駕霧的感覺。
  • 《瓷器家》雲煙過眼錄﹙五﹚來自玫茵堂的故知——宋代奇石窯醉酒...
    從斷層剖面觀察,其中 3 座龍窯下壓迭著11 座已受毀壞、平面近似半橢圓形的唐代小型饅頭窯,裡內出土的陶瓷器型與釉色大致和石灣窯相同。但虎石山、大廟崗等宋窯堆積層十分厚,最厚處達 7―8 米,足見該窯在當年的生產規模之大。出土物有碗、盤、罐、壇等器物殘片,其裝飾有印花、刻花、彩繪三種,並發現少量窯變釉瓷器碎片。
  • 讓宋仁宗大發雷霆,舉斧敲爛的定窯瓷器,究竟是什麼來頭?
    備受矚目的文人墨客如範仲淹、王安石等人;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明者沈括;以及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等,都出現在這個時期。而且宋仁宗性情寬厚,不喜奢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的廟號為「仁」,仁號稱是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可見在儒家學者眼裡宋仁宗的地位。
  • 河北發現北宋古墓,出土的文物竟嚇壞專家?難道古人也信星座?
    考古專家們將這裡的墓穴分別定為一號墓,二號墓和三號墓等7號墓,這些墓都是由磚塊砌成的,最初專家們並未發現不同,但深入到墓穴中才發現墓裡沒有棺木,僅有多達98幅的壁畫文物以及一些陪葬的器具,這些令考古專家們異常驚喜,但一時間卻捉摸不透這處的墓葬群是出自於哪個朝代的。
  • 山上接連滾下破碗和古瓶 村民意外發現大量寶貝
    當地考古部門人員趕到現場,吃驚地發現,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古墓,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古墓群。隨著發掘推進,疑團越來越多:古墓之下為什麼還有古墓?墓地朝向幾乎都是正南北,古人怎麼做到?所有的古墓歷經900年,但保存十分完好,未見明顯的坍塌痕跡,是不是用了特殊的材料?隨著考古發掘逐步推進,這些問號正一一揭開。
  • 中國有個罕見姓氏,辦身份證時電腦無法識別,整個家族被迫改姓
    中國有個罕見姓氏,辦身份證時電腦無法識別,整個家族被迫改姓 民族大融合 中國歷史上有過三次比較大的人口南遷。這三個時間節點,一是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後,二是唐安史之亂後,三是北宋末年,宋徽、欽二宗為金所擒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