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廣東省博物館 玫茵堂 奇石窯 醉酒圖 梅瓶
國寶梅瓶
廣東省博物館藏有一件宋代 ﹙南海﹚ 奇石窯彩繪人物梅瓶 ﹙圖1﹚ ,惜知其價值來歷者不多。
圖 1 醉酒圖梅瓶及四面醉酒圖
宋 ﹙南海﹚奇石窯
高:29.9 釐米 口徑:6.9 釐米 底徑:8.4 釐米
1964 年廣東佛山瀾石北宋墓葬出土
現藏廣東省博物館
原載《廣東省博物館藏陶瓷選》
廣東省博物館 編 宋良璧 主編
此瓶小卷唇,直口,短頸,豐肩,至足漸收,平底微凹。胎質灰白,施釉較薄,似以褐彩於素胎上直接繪畫而成。紋飾共六層,由肩至底部依次為菱形葉紋,仰俯纏枝蓮紋、菱形葉紋、開光人物紋、菱形葉紋、纏枝梅花紋。器形敦厚,畫面飽滿,構圖嚴謹,層次分明;特別是在器腹四個如意雲頭形開光內以連環畫的形式,描繪同一個幘巾著袍、袒胸露肚、盤腿而坐的人,從開懷暢飲、略有醉意、到酩酊大醉、最後酣然入睡的四個場景;同時在四個開光外滿繪以波濤洶湧的海浪紋,烘託出開光內飲酒人的怡然自得,虛實相間。人物神態生動,比例精確,堪稱一幅難得的國寶宋畫。
廣東省古代陶瓷窯址遍布各市、縣,迄今已發現 1300 多處 ,其中唐宋著名的窯口如梅縣水車窯、廣州西村窯、潮州筆架山窯、雷州海康窯等,而奇石窯則位於「距石灣西北面 15 公裡的南海小塘奇石村唐宋窯址,1976 年被發掘,範圍很廣,古窯址主要集中在虎石山、大廟崗等九個山崗,綿延 3 公裡,共有 20 多座北宋時期的長形斜坡式龍窯。從斷層剖面觀察,其中 3 座龍窯下壓迭著11 座已受毀壞、平面近似半橢圓形的唐代小型饅頭窯,裡內出土的陶瓷器型與釉色大致和石灣窯相同。但虎石山、大廟崗等宋窯堆積層十分厚,最厚處達 7―8 米,足見該窯在當年的生產規模之大。出土物有碗、盤、罐、壇等器物殘片,其裝飾有印花、刻花、彩繪三種,並發現少量窯變釉瓷器碎片。
圖 2a「政和六年」印銘青黃釉四系大罐殘片
奇石村窯址出土
佛山市博物館 藏
原載《ACeramic Legacy ofAsia’s Maritime
Trade――Song dynasty Guangdong Wares and
other 11 th to 19 th Century Trade Ceramics found
on Tioman Island, Malaysia》University of
Malaysia Kuala Lumpur 1985,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26, No.77&79.
圖 2b 大罐殘片上的印章款
﹙線描圖﹚
奇石村窯址出土
佛山市博物館 藏
原載《ACeramic Legacy ofAsia’s Maritime
Trade――Song dynasty Guangdong Wares and
other 11 th to 19 th Century Trade Ceramics found
on Tioman Island, Malaysia》University of
Malaysia Kuala Lumpur 1985,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26, No.77&79.
其中有青黃釉、醬黃釉四系大罐殘片,肩部印有「政和六年」、「嘉佑口」、「己已年」、「庚午年」等北宋年號和幹支紀年,這些都是當年燒窯的絕對年代」 ﹙圖2﹚ 。據日本學者介紹,這些宋代奇石窯四系罐於唐、宋時期傳至日本,在日本是裝茶葉用的,叫「茶壺」;過去日本學界一直以為是呂宋生產的,故稱「呂宋」壺,直到 1978 年奇石窯的發掘,才知道其中一部份是宋代奇石窯所生產。「此外過去於福建泉州灣發現的南宋沉船中也見有褐釉四耳壺,其中一件於系耳間押印內容不明的印記,被推測與奇石窯址出土者屬同一種類」 。可見奇石窯產品早在北宋就遠銷海外,是佛山重要的陶瓷生產和外銷基地之一。
就廣東目前發現的宋元釉下彩繪器而言,以海康窯和奇石窯最為成熟,海康窯已發現窯址 60 多處,器物上常繪人物、花鳥紋並配以「長命富貴」、「金玉滿堂」等吉祥語;傳世及出土均有一定遺存。而奇石窯則除了上述帶「清香」、「政和年」等銘文的四系壇罐可認定為宋代產品外,唯一宋代釉下彩繪作品就數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一件最精彩、最完整了 。
圖 3 男人飲酒圖瓶 及局部圖片
廣東窯 南宋或元﹙公元 13~14 世紀﹚
尺寸不詳
瑞士玫茵堂 藏
2019 年 5 月筆者攝於
瑞士蘇黎世萊特伯格博物館
t2019 年 5 月,我有幸到瑞士蘇黎世萊特伯格博物館參觀了著名的玫茵堂藏品,在琳琅滿目的展櫃一角,無意中居然發現了另一件與廣東省博物館館藏的「一模一樣」的奇石窯人物醉酒圖梅瓶,估計是當時奇石窯同批次生產的其中一件 ﹙圖 3﹚ 。據館方展品標籤所示為「男人飲酒圖瓶 廣東窯 南宋或元 ﹙公元13~14世紀﹚ 」﹙筆者譯﹚ 。回想看到這件神品的瞬間,除了詫異,唯一能形容當時心情的就只有――他鄉遇故知了。
梅瓶上的醉酒圖
中國酒文化淵源流長,也因此衍生了五花八門的酒瓶、酒杯等酒具。其中「經瓶」一詞始見於宋代、宋 趙令疇《侯鯖錄》卷三載「陶人之為器,有酒經焉。晉安人盛酒以瓦壺,其制小頸、環口、修腹,受一鬥,可以盛酒。凡饋人牲兼以酒,置書雲酒一經,或二經至五經焉。」宋 袁文《甕牖閒評》卷六亦載「今人盛酒大瓶謂之京瓶」,「京瓶」亦即「經瓶」,宋代這種儲存酒水的經瓶應即今日存世有一定數量的梅瓶,由於明代民間有插梅的習俗,而經瓶「口徑之小僅能與梅之瘦骨相稱」 ,後遂改稱「梅瓶」。宋、元之際不少酒具除了在瓶身直書酒名 ﹙如羊羔酒、梨花白等﹚ 、宣傳語 ﹙清酒、細酒等﹚ 、酒館名 ﹙如仁和館、狀元樓等﹚ ,但最直接生動的莫過於在酒器上繪以醉酒圖了。如 1986 年 12 月浙江省義烏縣柳青鄉遊覽亭村窖藏出土的七件宋代鏨刻人物故事銀盞託 ﹙連碗﹚ ,銀碗碗心均刻有人物,其中五件即是人物飲酒圖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亦收藏有一件明代 ﹙16 世紀﹚ 的白地黑花褐彩罐,也是開光內以連環畫形式表現了「太白醉酒」的前後情節,該罐據考證為河南禹州窯場的產品 。宋代醉酒圖梅瓶在北方可以登封窯珍珠地人物醉酒圖為代表,上海博物館及波士頓等博物館均有收藏;南方則應以奇石窯的醉酒圖梅瓶最為精彩了,何況其繪畫工藝絕不亞於海康窯甚至磁州窯,堪稱宋代廣東窯釉下彩繪的經典。
能夠在遠隔千山萬水的瑞士、並典藏於鼎鼎大名的古陶瓷收藏殿堂――玫茵堂,也算得上是實至名歸了。
注解
詳「廣東陶瓷考古概要」曾廣億原載《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年會暨學術討論會﹙杭州會議﹚論文》1990.
詳「石灣窯的形成、發展及繁盛成因探析」黃曉蕙﹙廣東佛山市博物館﹚原載《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十一輯中國古陶瓷學會編 紫禁城出版社2005.11,頁205.
詳「澎湖中屯嶼發現的『清香』銘瓷片和清香壺」謝明良原載《故宮文物月刊》1994.09,總第138期,頁20~21.
筆者按:該梅瓶於1964年出土於廣東佛山瀾石北宋墓葬,詳《考古》1964.09「廣東佛山市郊瀾石東漢墓葬發掘報告」徐恆彬﹙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詳《飲流齋說瓷 說瓶罐》﹙民國﹚許之衡撰,杜斌校注,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01.
詳《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揚之水著﹙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10.04,頁8~10.
詳《明代磁州窯瓷器》郭學雷著 文物出版社2005.06,頁69,圖2-84.
- The End -
文章版權屬於作者
歡迎關注公眾號:《瓷器家》
歡迎關注公眾號:《瓷文化》
歡迎關注公眾號:《古瓷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