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佛教蓮花紋瓷器的前世今生
桂亞蘭
蓮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又稱芙蕖、芙蓉。《爾雅·釋草》「荷,芙蕖……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郭璞註:「芙蕖其總名也,別名芙蓉;江東呼荷;菡萏,蓮華也。」唐李白亦有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千百年來,蓮以它獨特的花形,芬芳的氣質,不染纖塵的高潔品德深受世人喜愛。
蓮花與佛教的關係十分密切,佛教將許多美好聖潔的事物,以蓮花作比喻,以蓮花為代表。佛教有「花開見佛性」一說,其中的「花」即指蓮花,蓮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種子(蓮子)並存的花朵。象徵佛「法身、報身、應身」「三身」同駐。
如詩如畫如蓮花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很早就出現了描寫蓮的詩句。最為今人耳熟能詳的便是宋代著名學者周敦頤之《愛蓮說》,他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濁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段盡善盡美的描寫,充分體現了周敦頤對蓮花的傾慕之情。
屈原《離騷》有雲「制菱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南北朝樂府民歌中詠蓮的作品更是不勝枚舉。《清商曲辭·青陽度》「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並根藕,上生並頭蓮」;南朝梁劉孝威《採蓮曲》「鏡湖三百裡,菡萏發荷花。」一曲曲清新秀麗的民歌把江南水鄉蓮花盛開的美景描寫的如詩如畫。
蓮紋瓷韻總動人
蓮花作為佛教的標誌,代表「淨土」,象徵「純潔」,寓意「吉祥」。我國用蓮花作為裝飾題材大約始於周代,蓮花紋是中國古代漢族傳統紋飾之一,其興起與佛教的盛行密切相關。東漢時期,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經過逐漸的適應和緩慢的流傳,到東晉、南北朝時已遍及大江南北。隨著佛教的到來,佛教藝術隨之興起,蓮花紋飾出現在我國瓷器上面,則首見於六朝青瓷。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陶瓷器、花磚、銅鏡等器物中常見蓮花題材裝飾。據史料記載,南朝梁代佛教最興盛時佛寺多達兩千多所,北魏末期僧尼多達兩百餘萬人,唐杜牧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極言南朝寺廟之多。在各種工藝品中,蓮花題材幾乎無處不見,佛教藝術的影響已深入到各個領域。蓮紋此時不僅大量裝飾在盤碗類圓器上,也廣泛用於罐、尊等琢器上。裝飾技法大為拓展,更為豐富,除了延用重線淺刻外,還採用浮雕、堆塑、模印帖花等多種技法。
盛唐時期政治開明,佛教平穩發展,蓮花在佛教一書中仍然是最重要的裝飾題材。同時,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更為裝飾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土壤,除了佛教藝術外,在雕塑、建築、繪畫以及銅鏡、石刻等工藝形式中蓮花裝飾也很常見。
宋代五大名窯的出現,為蓮花紋陶瓷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宋代蓮花紋較唐朝蓮花紋相比,在器物上佔主導地位,遍布整個器物,與南北朝蓮花紋尊有相似之處,但與後者浮雕、繁縟的風格相比,宋代瓷器蓮花多為刻劃的陰線紋,構圖顯得疏密適度。
到了清代,自然形態和變體蓮瓣紋樣大量使用,以繪製形的蓮花形態裝飾於瓷器上,蓮花從以主體為紋樣到與荷葉的組合,再到輔助紋飾,甚而與多種紋樣組合的發展趨勢。蓮花形態特徵從含苞待放狀到寫實狀,再到幾何化的特徵,都充分反映了蓮花在瓷器上的運用和變化。
蓮花是我國傳統的裝飾題材,在西周晚期的青銅紋飾中已開始嶄露頭角,春秋戰國的銅器、陶器上普遍採用蓮瓣作為裝飾。但中國瓷器上的蓮紋是受佛教藝術的影響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瓷器蓮花紋樣,從早期的堆塑蓮瓣到刻劃蓮瓣,再到繪製整朵蓮花和變體蓮瓣的發展路線,既反映了中國古代陶瓷技術的進步對蓮花紋表現手法的演進,又充分反映了蓮花紋在裝飾紋樣中的重要地位。
(責編:潘佳佳、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