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拱宸橋西歷史街區有一座張大仙廟,始建於光緒年間,是一座全真道觀,為民間紀念清末傳奇道士張大仙而建。
張大仙,原名張勝賢,湖北蘄水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大運河來到拱宸橋畔結廬而居。他嚴道行而精醫術,濟蒼黎而傲朱紫,逢人勸善,居裡施仁。光緒戊寅年(1878)三月二十一日晚,一婦人不小心墮入運河,他奮不顧身跳入水中將婦人救起,可他卻因體力不支沉溺水中。這時,有一雄鷹從空中俯衝而至,叼住張大仙的長髮奮力拖向岸邊,人們急忙施救,可大仙卻已經羽化。百姓悲痛萬分,將他葬在橋東結廬處,墓頂雕塑雄鷹,並建造碑亭。
士紳們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敕封建廟宇,以資祭祀和緬懷。次年,光緒帝敕封其為「張大真人」,在墓廬處擴亭為祠,敕名「張大仙廟」。慈禧太后賜「顯佑仙官」尊號。每年七月二十四日張大仙生辰,浙北、蘇南等一帶百姓,紛沓而至,敬香祭拜,後來漸漸成為廟會。日寇佔領杭州時,張大仙廟遭到嚴重破壞。2008年,在拱宸橋西原道教三官殿遺址重建廟宇。
張大仙廟古樸莊嚴,正殿門楣匾額金色篆字刻著「大運河第一仙」,兩旁朱柱懸掛著「道通天地術通神,儒中隱逸醫中聖」的楹聯,金光耀眼。殿內張大仙塑像,仙風道骨,神態飄逸,廟外醫館、茶室、菜館和各種展館雲集。特別是大運河國醫館、回春堂、仁德堂、天祿堂等老字號醫藥館,使這裡成為拱墅運河周邊地區的醫藥中心。
徜徉阡陌的窄街小巷,驀然發現時光在這裡流淌了千年,走近斑駁的粉牆黛瓦,方知歲月在這裡述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