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著名的城市
都擁有一條城市中軸線
城市的現代化以它為中心
市民的生活空間以它為坐標
置身中軸線
領略城市的文化底蘊
提到老北京的中軸線
這裡蘊藏著太多的城市建築之美
《呂氏春秋》書中寫到:
「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
這是一國都城營建的原則
那在北京的中軸線上
都有哪些獨特的建築
他們背後又有
哪些歷史典故與文化內涵呢?
今天我們就帶您從
北京中軸線的最南端講起
鎮守中軸線最南端的永定門
在北京的這條中軸線上
作為京城外城最重要的城門
也是南中軸線起點的永定門
作用至關重要
而永定門因為獨特的位置
呈現出別樣的韻致
永定門是北京南城出入要道
為適應不斷增長的人流和車流需要
老永定門城樓在1957年時被拆除
現在的永定門城樓
是2004年重建的新城樓
值得一提的是
重建之前有關部門找到了
遺失達三百多年的
「永定門」石匾。
這塊石匾長2米
高0.78米,厚0.28米
楷書的「永定門」三字
沉雄蒼勁,保存完好
是明嘉靖三十二年
始建永定門時的原件
如今復建的永定門
門洞上方所嵌石匾的
「永定門」三字
就是仿照這塊石匾雕刻的
永定門城樓建造歷時約200年
跨越了明、清兩代才完全建成
建成的永定門成了
北京外城七座城門中
最大的一座
永定門雖然是外城城門
但建成後的城樓形制
依然如同京城內城的建築格局
以雄偉姿態矗立於中軸線的最南端
走到天橋
難見「天橋本橋」
我們順著永定門一路向北
就來到了
當年北京最熱鬧的地方「天橋」
提到「天橋」
很多外地的朋友來北京
都是慕名而來
但是在這裡既看不到
「天橋本橋」也看不到河
這不是「名不副實」了嗎?
這天橋到底有橋嗎?
元大都麗正門外天橋一帶
當時這塊地方大多是水鄉和沼澤
清代震鈞所著《天咫偶聞》有云:
「先農壇之西,野水瀰漫,荻花蕭瑟
四十一致,如在江湖,過之者輒生遐思」
這片野水還有個名字
叫「野鳧(fú)潭」
清代吳長元在《宸垣識略》裡說:
「野鳧潭在祈谷壇西北,積水十餘頃,四時不竭
每旦有野鳧遊泳其間,因名之」
所以您現在逛天橋時
千萬不要忘了
就在700年前
您的腳下還是一片瀰漫的汪洋呢
天橋這個地方開始繁榮
是在清朝末年
永定門外修馬家堡火車站
鐵路取代大運河的地位
成為新的南北大動脈
火車站的作用就是
大動脈上的通衢據點
讓周邊在交通和經濟方面受益頗多
馬家堡火車站更是
津浦鐵路(京滬鐵路前身)
的北段終點站
1902年1月8日
慈禧和光緒坐火車「迴鑾」
就是在這兒下的車
清末民初
天橋是最火熱的平民娛樂場所
集吃喝玩樂、遊覽購物於一地
無數民間藝人來這裡賣藝設場
它的興起既是一個經濟現象
也是一個文化現象
逐漸形成了獨特的
天橋平民文化和藝人江湖
天壇原來也祭地!?
說到天橋附近的著名皇家園林
那就不能不提天壇了
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的天壇
剛剛過完自己600歲的生日
這裡曾經是
明朝和清朝兩代帝王
祭天祈福的場所
既然是這樣一個重要的場所
中軸線為什麼不在
天壇的中心線上呢?
最初明成祖朱棣
在修建天壇時建造的是天地壇
共同祭祀天地
位於中軸線東側
同時在西側修建了山川壇
也就是今天的先農壇
天地對山川
是中軸線東西兩側的對稱關係
但是到了明嘉靖年間
嘉靖皇帝將天地壇改為天壇單獨祭天
同時將北京城北的方澤壇改為地壇
也形成了現在的
天壇、地壇、先農壇
「三角而非對稱的關係」
所以天壇並不在北京的中軸線上
皇上COS農民伯伯的先農壇?
先農壇建築群
是明清兩代皇帝
祭祀先農諸神和太歲諸神
以及舉行親耕的地方
位於南中軸線西側
與天壇東西相對
神倉院是先農壇內的一組建築
它建於明嘉靖十年
當年建在了先農壇旗纛廟東側
乾隆十八年撤裁旗纛廟
把東側的神倉院
平移到旗纛(dào)廟
雍正祭先農壇圖
我國古代是農業大國
祭祀先農和帝王親耕
是重視農業生產的體現
明清兩代
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
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並親耕
是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
皇帝在先農神壇祭拜過先農神後
在俱服殿更換親耕禮服
隨後到親耕田舉行親耕禮
親耕禮畢後
在觀耕臺觀看王公大臣耕作
秋天親耕田收穫後
再將穀物存放在神倉院
供北京九壇八廟祭祀使用
今日嘉賓
中國科學院大學 客座教授
東方出版社 文博顧問 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