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軸線 | 太廟與社稷壇:左祖右社,敬天法祖

2021-01-18 北京印跡inBeijing

編者按丨最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一部中國古代史。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全長達7.8公裡的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被譽為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本欄目將帶領讀者遊走這最美中軸線,一起了解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變遷、建築遺蹟,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

圖片來源: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官網

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

——《周禮·考工記》

北京作為五朝首都,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敬天法祖」思想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因此,壇廟的建造和祭祀活動是古代國家禮儀和社會禮儀活動中極其重要的一項內容。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的太廟和社稷壇,遵從「左祖右社」的傳統規制,在紫禁城前側左右分布,既便於皇帝親自參加祭祀,也大大增加了禁宮前面的景深,進一步突出「皇權至上」的威嚴。

01

祭祀祖先的最高聖殿

— 太 廟 —

2008年4月30日

「北京奧運會倒計時100天」的奧運音樂盛典

在這裡隆重舉行

使這座金碧輝煌的古建築空前地展示在世界面前

圖片來源:《中華遺產》 2010年第11期,羅曉光/攝

約六百年前

明成祖朱棣來到自己建起的太廟裡

親手為它種下了一棵樹

樹裡的年輪隨歲月生長

不知是否已經長出六百圈

太廟,卻已經穩穩噹噹屹立了六百年

歷經明清民國諸代香火

黃磚燎爐清煙飄渺

太廟老照片(圖片來源:網絡)

祭壇和祠廟都是祭祀神靈的場所。臺而不屋為壇,設屋而祭為廟。壇廟建築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經過元明清三代的經營,北京城最終形成一個包括太廟、社稷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先蠶壇、孔廟、歷代帝王廟、堂子等諸多壇廟組成的宏大而複雜的祭祀建築系統。

北京主要壇廟格局示意圖

(圖片來源:《古都北京》王南/著)

此類建築群均以祭祀為重要功能,帶有十分強烈的禮制乃至宗教的色彩,包含了中國古人「天人合一」、「慎終追遠」、「事死如事生」等文化理念,是北京古建築中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類型,也是最具獨特意境的類型。

其中,位於天安門東側,紫禁城左前方的太廟,在眾多祠廟中是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群,至今已有590多年的歷史。

與身後人來人往、一年四季都最受旅遊者歡迎的故宮相比,這裡往往會被大眾所忽略,而就是這樣一個地方見證了明清兩代最真實的歷史。

天下最大的家是皇帝的家,最大的宗廟就是太廟。

1

古柏森森探太廟

太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為明清兩代皇室的祖廟,與天安門西側的社稷壇遙相呼應,形成「左祖右社」的格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廟全景

(圖片來源: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官網)

太廟的建築格局為矩形,共設三重城垣:

外垣內絕大部分面積被柏樹林覆蓋;

第二重城垣內為太廟主體建築群;

最內一重城垣環繞太廟的核心建築。

太廟總平面圖

(圖片來源: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內垣(即第二重城垣)南門稱「戟門」,門前有七座漢白玉石橋跨在小河之上。戟門屋頂曲線優美,出簷較大,梁架簡潔,天花華麗而不失纖巧,表現出典型明代殿宇的特徵,為明永樂時期的重要遺存。

戟門橋(圖片來源: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官網)

戟門內為中軸線上的前、中、後三殿,是太廟的主體建築。前殿為祭殿,亦稱「享殿」,是皇帝祭祀時行禮之所,面闊十一間,重簷廡殿頂,黃琉璃瓦屋面。「太廟」匾額正是懸掛在這裡。

太廟匾額(圖片來源:全景網)

享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祖大典的場所。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稱「時享」,歲末祭典稱「祫祭」,凡婚喪、登極、親政、冊立、徵戰等家國大事之祭典稱「告祭」。殿內設木製金漆神座,座前設籩豆案等祭器,置稻粱、果蔬、犧牲、香燭、福酒等祭品。祭典時將祖先牌位從寢殿移至此處神座安放,然後舉行隆重而莊嚴的儀式。

享殿(圖片來源: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官網)

整個大殿氣勢雄偉,莊嚴樸素。當年舉行大典時,香菸繚繞、儀仗簇擁、鐘鼓齊鳴、韶樂悠揚、佾舞翩遷,是中華祭祖文化的集中體現。

燎爐,為焚化西配殿的祝帛之用

(圖片來源: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官網)

中殿在前殿的後面,又稱寢殿。面闊九間,臺基為漢白玉須彌座,殿前有月臺,上繞以石護欄,中殿東西配殿各為五間,是貯存祭器的地方。

寢殿(圖片來源:全景網)

後殿形制與中殿完全相同,又稱祧廟,供奉追封的清代立國前的四代帝、後神主牌位。後殿東西配殿亦各五間,形制亦與中殿東西配殿相同,也是祭器收藏庫。

祧廟(圖片來源:網絡)

縱觀太廟全局,布局嚴謹,形制尊崇,紅牆、黃瓦、漢白玉階基,為皇城內僅次於紫禁城外朝三大殿的建築群,規模甚至在後三宮之上。建築群環以柏林,林間古柏參天蔽日,增添了太廟作為皇家最尊貴的祭祀建築群的莊嚴沉穆之氣。

2

與時代並進的保護之路

然而太廟並非一直作為祭祀建築群存在,它的職能演變與歷史發展息息相關。

一場深刻而巨大的變革在20世紀初的中國醞釀發生著。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統治267年的滿清政府被推翻。紫禁城外面的世界,劇變正在發生。老百姓好像還沒有來得及仔細品味,但在其後的歲月裡,改朝換代的變化已經隨處可見。

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儀,已經被迫離開太和殿的寶座。太和殿作為皇室政權的標誌,被民國政府接收,然而根據《清室善後優待條例》中的第四款「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政府派兵保護」。這裡供奉著他的歷代祖先,依然歸愛新覺羅氏所有,只是,不再關乎國家政權。

歷史

沿革

1924年

溥儀遷出紫禁城,

太廟結束了

作為皇家祭祀的歷史。

1926年

太廟改為和平公園,

向普通市民開放。

太廟開始「公共空間化」的歷程。但在解放前的大多數時間中,太廟仍然處於封閉狀態。

1950年

4月30日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開幕,

這座宮殿有了新的使命。

這裡成了勞動人民的天地:普通的工人、市民、百姓都可以自由出入這座曾經的皇家宮殿。許多在舊社會貧苦出身的人,在文化宮的培養下,成為文藝界的骨幹力量。一些後來為觀眾喜聞樂見的明星,都是在文化宮的群眾文藝活動中成長起來的。

圖片來源:老照片影視資料截圖

古來數誰大,皇帝老祖宗。

如今數誰大,勞動眾弟兄。

世道一變化,根本就不同,

還是這座廟,換了主人翁!

作家趙樹理這首詩以直白的詞彙道出了所有底層勞動人民的心聲。

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文化宮接待前來活動的工人、市民超過百萬人。

如今的太廟,時常會舉行各類活動,

它,更承載著新的文化使命。

進入90年代,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漸漸豐富,娛樂場所也漸漸多了,文化宮似乎漸漸淡出人們的選擇之外。而一些電影和歌劇卻選景在太廟拍攝,並取得了轟動的效應。

隨著電影和歌劇的轟動效應,淡出人們視線已久的太廟,又漸漸回到人們的視野。特別是中華和鍾置放於太廟享殿,由江澤民主席親自命名、題寫銘文,並於2000年1月1日上午首先鳴響,使太廟又增加了現代的國之重器,形成了雙重的文化內涵。

《圖蘭多》被評為20世紀中國十大娛樂事件之一。1998年義大利佛羅倫斯歌劇院的大型實景歌劇《圖蘭多》在太廟舉行演出,盛況空前。(圖片來源:北晚新視覺)

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的民間活動在這裡舉行。而它所蘊藏的巨大的文化價值,正在一步步被重新認知。

3

禮樂文化和祖先崇拜文化

太廟是中華禮樂文化的源頭和中心。「子入太廟每事問。」當年孔子進入太廟後,認真的考察和學習太廟的禮儀,可見太廟禮儀的重要性和規範性。

太廟禮樂文化是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禮」的廣義是指社會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思想觀念,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有別於西方文化的特質。狹義的「禮」、「樂」,源自於古代祭祀活動。「禮」是指尊祖、祭祖與祭祀天神地祇活動中的一些儀節規範;而「樂」是與這些禮儀活動相配合的樂舞。「禮」和「樂」相輔相成,形成「禮樂文化」。

2008名演員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擊缶而歌

(圖片來源:新華網)

對祖先的祭祀崇拜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制的核心,其祭祀的觀念、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深深的祖先崇拜情結。據統計,僅清代200多年裡,共舉行正式的祭祖活動達605次之多。中國古代帝王的宗廟祭祀活動,是中國五禮之首吉禮。

千百年來,以太廟為代表的中華祖先崇拜文化,對世界產生了深深的影響,使中國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就拿海外華人來說,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有祖先牌位。不論走到地球的何處,他們都對中華民族的祖先有著深深的眷戀。家族宗祠、宗親會到處存在,並從未間斷祭祀活動。

馬來西亞華裔為祖先祭祀(圖片來源:網絡)

太廟祭祖的本質是中華獨特的精神崇拜,它的本源力量是「慎終追遠」的孝道,它的功能是規範和教化,它的作用是宗族的團結以及社會的和諧,它的目的是避兇祈福,以致在國家政治中具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崇髙地位。

以太廟祭祖為國家祭祀禮儀中心,民間的宗祠祭祀,與之緊密相連的家譜文化、宗親會文化、百家姓文化,以及民俗節日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祖先崇拜的強大洪流,深深地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靈。

明清太廟研究室原主任賈福林指出:

中華文化的核心——祖先崇拜和禮樂文化,起源於太廟,凝聚於太廟。對於太廟的文化,要揚棄、要傳承。融入現代社會,形成現代新文化中的民族特色。這是中華民族千秋萬代和諧與發展的福祉所在。保持文化特色,就一定要傳承文化之根。

太廟,這座古老的皇家建築,曾經承載過先人敬天法祖的信仰,承載過人們熱火朝天的生活,如今已經與現代人的生活相得益彰地結合,歷史與現實經由它,奇幻地聯繫在一起。

02

大地的色彩

— 社稷壇—

在北京中山公園的音樂堂裡

一場西方古典音樂會正在進行

而在五百多年前

這裡卻是戒備森嚴的皇家禁地

在明清兩代

這裡被叫做社稷壇

中山公園老照片(圖片來源:網絡)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的社稷壇,是明代遷都北京所建的第一壇。

社稷壇之制,自古有之。社,指的是土地神;稷,指的是五穀神。「民以食為天」,故「社稷」即是土地、人民,所以在我國古代被認為是天下的象徵,歷代帝王都非常重視社稷的祭祀。

北京的社稷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太社和太稷的神壇,它遵從和吸取了歷代的建造觀念,成功地表達出了古人對國家、天下和黎民的理解,在壇廟體系中的地位極其重要。

社稷壇過去的輝煌,都與皇權有關。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按照「左祖右社」的體制興建社稷壇,與太廟遙相呼應。從此以後,太廟祭祖,社稷壇祭神(土地神和五穀神)便成了明清皇帝的例行公事。

每年除了祭祀的幾天,社稷壇大門緊鎖,禁地威嚴。

直到民國三年,內務總長朱啟鈴將社稷壇開放,並改建為中央公園。

中央公園老照片(圖片來源:北京日報舊京圖說;供圖:中山公園管理處、秦風老照片館)

1914年10月10日,天安門西邊的社稷壇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北京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園——中央公園,從這一天開始對外開放。一大早兒,四九城的北京市民就扶老攜幼蜂擁而至,都想看看這所神秘的皇家園林是什麼模樣。

中央公園一經開放,便贏得了廣大市民的歡迎。當時園內沒有什麼遊樂設施,但皇帝祭祀的御道、祭器仍保持明清時的原貌,能夠一睹皇家禁地,極大滿足了北京市民的好奇心。

由於環境優美、來去方便,漸漸地,中央公園成了精英薈萃的地方。特別是來今雨軒一帶成為民國時期備受知識分子喜愛的休憩、聚會之所。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在園內拜殿停靈公祭,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1928年,中央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的古樹有的有六七百年的歷史,即使是枯死了,朱啟鈴也不忍心砍掉,他別出心裁把藤蘿纏繞在枯樹上,夏天滿樹藤蘿香氣迷人,成了中山公園一景。(圖片來源:北京日報舊京圖說;供圖:中山公園管理處、秦風老照片館)

從皇家禁地到公共園林,中山公園成了北京市民休閒放鬆的好去處,見證了北京城市公共空間的成長曆程,也記錄了這座城市的成長。

如今,漫步其中,也依然能感受到其豐富的建築內涵和意境,似乎那古老神壇的一磚一瓦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社稷壇平面圖

(圖片來源:《北京古建築地圖》 李路珂等/著)

沿著社稷壇祭祀的路線行進,主要建築——戟門、拜殿、社稷壇都排列在一條自北向南的中軸線上。

戟門之南為拜殿,是祭祀時逢雨雪行禮之處,現在為紀念中山先生活動展廳,對外開放。

拜殿(中山堂) (圖片來源:編輯自攝)

全壇最主要的建築——社稷壇位於拜殿南面,是舉行祭祀典禮的核心部分。壇上採用古代「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和「中央黃」的說法鋪墊五色土。東為青色土,西為白色土,南為赤色土,北為黑色土,中為黃色土,藉此象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五色土(圖片來源:全景網)

社稷壇壇臺四周建有方形壝牆,每面分別鋪覆與其所在方位土色相同的琉璃磚和瓦。(圖片來源:編輯自攝)

社稷壇作為與天壇、太廟同級的重要國家祭祀場所,它的精神實質是對農業的重視、對土地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國家興亡的關注。

隨著北京壇廟相繼開闢為市民公園。從皇家祭祀場所到民眾遊覽的公園,北京壇廟的社會功能經歷著深刻的變革。這些莊嚴輝煌的北京壇廟群,成為今日北京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那一座座曾經神秘、神聖和肅穆的壇廟,為古都北京增添了無限的神韻。

參考資料

[1] 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編委會. 北京古建文化叢書《壇廟》[M]. 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4.

[2] 王南. 《古都北京》[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3] 賈福林. 北京中軸線申遺和太廟文化傳承研究[C]. 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2012(9).

[4] 太廟故事[N]. 大眾日報,2011-02-09.

[5] 楊陽. 從社稷壇到中央公園[N]. 北京日報·舊京圖說,2012-04-01.

相關焦點

  • 紫禁城、太廟與社稷壇
    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的紫禁城,兩側是太廟與社稷壇。在歷史上,這三組建築曾經分別是政權、祖先(家族)與國家(疆域)的象徵,整體體現了我國傳統的營國思想,是獨特的國家文明的表現。
  • 北京社稷壇建築一遊,這裡是古代帝王祭拜土地神和五穀神的地方
    社稷壇位於北京天安門西側中山公園內,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和五穀神的地方。此壇於明永樂年間與北京宮殿同時開始修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與此同時建造的還有紫禁城左側的太廟。明代營建時,將社稷壇和太廟(今改稱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呈「左祖右社」的布局,建於午門外東西兩側,清沿用明制,民國以後,逐漸廢棄,特別是文革時期,社稷壇五色土都被挖空,後作為古蹟翻新,用於遊客遊覽,一直到如今。初入社稷壇,門前有一對年代久遠石獅子,造型似犬,雙獅側頭回望,鬃毛茂密,呈螺旋狀,表情威嚴肅穆,身姿矯健,線條流暢。
  • 中山公園社稷壇為何鋪五色土?象徵祖國遼闊疆土
    明成祖朱棣興建北京宮殿時亦即1420年,按《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的營國定製,社稷壇建造於皇宮之右即現在故宮午門外的西側,其內外壇垣與故宮東側的太廟(現勞動人民文化宮)左右對稱。自永樂皇帝始,明清兩代的皇帝每年二月、八月都要在這裡祭祀土神、穀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社稷壇於1914年改建成為中央公園並於同年10月10日開放,是北京第一個面向公眾開放的皇家園林。
  • 五穀豐登江山永固:社稷壇和五色土~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繼續教育...
    社稷祭禮屬於祭地之禮的範疇。金代的社稷祭禮不僅繼承了中原農業民族祭社稷的精神實質,而且注重進行他們認為具有實用意義的祈雨活動(注: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宋遼金夏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楊志剛為金熙宗於皇統六年改建會寧府的宮殿亭臺……「後又興建太廟、社稷」。中國禮儀制度研究[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216;徐潔吉林大學歷史系 ) 。
  • 清朝的皇帝在什麼地方祭祀社稷?
    北京社稷壇位於北京皇城的內部,北京中軸線西側,於太廟相對,是皇帝祭祀社神(土地)和稷神(五穀)的廟壇建築。是現存的唯一一座祭祀社稷之用的廟壇建築,也叫「太社稷壇」或「太社壇」。此前的社稷壇(如南京社稷壇),「社」、「稷」分開建壇祭祀。
  • 古人常說的「社稷」,你知道是哪兩個人嗎?
    百弟每次去故宮一般都是直接走進午門遊覽宮城但是百弟注意到午門外面還有兩座古代建築社稷壇和太廟古時侯皇帝每年都會到社稷壇祭祀兩次希望國家能夠保持安寧不過百弟好奇「社稷壇」中的「社稷」二字到底是指什麼呢?那麼,皇帝經常親臨祭祀的社稷壇,是什麼樣呢?《周禮·考工記》中說:「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這裡的「右社」,就是說要在宮殿的右側,祭祀社和稷。因此,明代營建紫禁城的時候,就在城的右前方修建了今天的社稷壇。
  • 你知道「社稷」是什麼意思嗎?
    如果說,「江山」二字,因為現在也在沿用,而且江、山這兩個字有現實的存在,大家一般有比較直觀印象的話;對現代人來說,「社稷」二字,就有些陌生了。3社稷從字面來看是說土神、穀神。因為古代君主為了祈求天下太平,五穀豐登,每年都要祭祀土神和穀神,所以社稷就成了國家的象徵,「社稷」一詞,專門用來代表國家。
  • 冬至一陽初動,五行造化太幽微,正午時分光照紫禁|午門及社稷壇...
    比 「中山公園」 這個名字更應該被記住的,是社稷壇。··· 社稷壇 ···社稷壇微歷史:中山公園的位置,在遼代曾是興國寺,元代改稱萬壽興國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按照《周禮》「左祖右社」 將這裡闢建為社稷壇(紫禁城東側為太廟,西側為社稷壇)。社稷壇是明清皇帝祭祀土神(社)、穀神(稷)的地方,也是皇權王土、國家收成的象徵。
  • 訪談︱李孝聰:不要用風水附會中軸線
    「先君之廟」就是現在北京的太廟,祭祀祖先的宮殿建築。古代王朝都城裡的國家祭祀主要有兩個建築,一個是祭祀君王祖先的處所,即宗廟(太廟);另外,作為一個農業國家,要以土地(社)和農業(稷)為代表建造社稷壇,以作祭祀國家之所。所以,在都城裡就形成了必須要有的兩個禮制建築,一個是祭祀祖先的太廟,一個是代表國家的社稷壇。這跟儒家經典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 社稷壇鋪設五色士的意義何在?
    中山公園裡面的社稷壇始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家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的場所。這是一座用漢白玉砌成的三層方壇,自下向上逐層收縮,最上層15.8米,社稷壇面上鋪著五色土。社稷壇的神秘和特殊用途不得不提醒我們思考,鋪設五色土的意義何在?
  • 北京太廟「樹上柏」奇觀:寓意清朝承襲明朝社稷 根基穩定!
    2017年10月19日,小編在故宮東側的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西北角,看到了這個「樹上柏」奇特景觀。(王子瑞 攝)此柏在八米高的斜枝上又生出一株柏樹。樹形規整,樹冠渾圓,碧綠清脆,蔚為奇觀。此柏為清入主北京,天下大定後所生,座枝指向皇宮。
  • 由原始崇拜的神明到封建王朝的代稱,「社稷」含義的變化
    「社稷」這個詞常常和「江山」一起使用,一說到江山社稷,大家馬上能想到封建帝王一統天下的場面。社稷這個詞的產生和原始崇拜的神明有關,是指土神和穀神的總稱。在《漢書》中有「郊祀社稷,所從來尚矣」的字句,也驗證了這個說法。先有神明,再有祭祀禮儀,祭祀社稷的活動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出現了。
  • 什麼是社稷?什麼是宗廟?網友:估計沒幾個人知道
    社稷,土神和穀神的總稱。分言之社為土神,稷為穀神。土地神和穀神是在以農為本的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社是指土地神;稷是指五穀神。這兩個神都是決定農民的莊稼是否豐收的神,所以我們的古人為取得豐收而重點祭祀的兩個神。那麼社為什麼是土地神呢?
  • 祈福永定,祭祀天神,祈禱豐收,京城中軸線的南端很熱鬧
    每一個著名的城市 都擁有一條城市中軸線 城市的現代化以它為中心 市民的生活空間以它為坐標 置身中軸線 領略城市的文化底蘊
  • 大劇院公益演出:朱亦兵大提琴樂團「打卡」中軸線
    朱亦兵大提琴樂團「打卡」中軸線 牛小北 攝中新網北京5月21日電 (記者 高凱)5月21日,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率領自己的樂團,首次走進北京中軸線先農壇拜殿,當濃鬱深沉的大提琴遇見中國百年古建,穿越時空的音樂對話令現場200餘名觀眾神遊其中。
  • 僅高1.4米的江山社稷金殿藏著什麼秘密
    其中,乾清宮東側的宮殿稱為江山殿,西側的宮殿稱為社稷殿,合稱為江山社稷金殿。在這裡,「江山」是指江河和山川,寓意國家政權;「社稷」是指穀神和土地神,寓意國土。清代官書《日下舊聞考》卷十三所載「(乾清宮)東西丹陛之下有文(紋)石臺二,上安設社稷江山金殿」,可說明江山社稷金殿名稱的來源。另據《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記載,順治十三年(1656)五月,順治帝下令安設江山、社稷神位於乾清宮前,並派遣官員祭祀。
  • 江山社稷,」社稷「究竟是什麼?
    現在北京中山公園裡面的社稷壇,中間就是一塊石頭。社稷壇(圖片來源:baidu.com)稷,是穀子,去皮以後就是小米。紅軍到陝北時,小米還是當地的主要食物。產小米的穀子比較耐旱,中國古代,至少是北方地區,穀子播種當最為廣泛,所以古代往往用稷來代稱所有的糧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