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籤到:序號159
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北京。
霧霾指數:144,橙色。冬至。
【心堯愛北京】x【心堯愛拍照】
每年的年末,最盼望的不是跨年,而是冬至。
冬已至,春未遠。
人類自古就流傳著冬至崇拜,這一天會舉行大規模的祭天活動。太陽巨大而神秘的能量一直籠罩著地球,早期人們把太陽視為神一樣的存在。
而現在,關於冬至的禮儀幾乎消失,唯獨飲食習俗歷經千年而不衰。
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兒。
(餃子挺忙,好多節氣和時令都要吃餃子
)
分析了一下,今兒扎在頤和園、天壇和景山拍照的人應該少不了。好在是個禮拜一,故宮不開門,相對安靜許多。
來午門這兒碰碰運氣吧!嗯,還可以。
除了幾位直播的姑娘,就只有一位大爺和一大哥專門在拍。
冬至這一天,是全年日照角度最低的時刻。正午時分,當陽光直射在午門上,匾額 「午門」 二字不會留下光照陰影,能完全顯露出來。
而且,兩側城臺的日照陰影在正午時分縱深等長,明暗一致。
這便是古人們的智慧,人為造出來的 「天意」。
午門廣場上有好多胖鴿子,在地面找食吃。只有當遊人故意上前跺腳嚇唬它們的時候,才會呼啦啦成群而飛。鴿子的生活也是很安逸了,能站在午門房簷上曬太陽。
端門方向也是空蕩蕩的,只有兩名站崗的工作人員。
逆光感覺很冬天,北京的冬天。
今天的陽光格外暖和,站在廣場拍了會兒照片都開始出汗了。一邊聽著小姑娘們直播明朝歷史,一邊看著旁邊的大爺咔咔咔咔地拍全景。這些聲音,都是流動著的生活的美好。
祝所有人,冬至快樂。
走,我們去旁邊的中山公園轉轉。
比 「中山公園」 這個名字更應該被記住的,是社稷壇。
··· 社稷壇 ···
社稷壇微歷史:
中山公園的位置,在遼代曾是興國寺,元代改稱萬壽興國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按照《周禮》「左祖右社」 將這裡闢建為社稷壇(紫禁城東側為太廟,西側為社稷壇)。社稷壇是明清皇帝祭祀土神(社)、穀神(稷)的地方,也是皇權王土、國家收成的象徵。自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明清兩朝皇帝或遣官在這裡舉行過1300多次祭祀活動。
1914年,在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的提議主持下,將社稷壇改為公園向社會開放,初稱中央公園。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在院內拜殿(今中山堂)停放靈柩,舉行公祭。1928年,中央公園改名中山公園,以紀念孫中山先生。
小時候每次來中山公園都是看看花兒啊、五色土啊就走了,完全沒有把這裡和江山社稷聯繫在一起。
有些事情,大人講過也記不住,記住了也鬧不懂。只有當自己真的成長以後,有了展寬的人生經歷,才能明白很多。
就比如這五色土,按照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的顏色配置於祭壇內。象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又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為萬物之本。
祭壇為正方形三層高臺,漢白玉砌成,象徵 「天圓地方」。
四周短圍牆也同樣按照方向覆蓋四色琉璃,圍牆四面又各闢一座漢白玉門,名 「欞星門」。
壇臺中央立有 「社主石」,又稱 「江山石」,上銳下方,寓意 「江山永固」。
從祭壇南出,便能看到門前一左一右立著兩隻石獅。此對石獅是1918年河北大名鎮守使王懷慶和統領李階平發現並捐獻給公園的。
兩隻獅子重8800餘斤,蹲坐式,直背挺胸,姿態雄偉。
1956年經考古專家鑑定 「為宋代遺物,距今已有千年歷史。」
可是表情怎麼有點兒可愛呢……
兩隻石獅不僅守護著五色祭壇,也守護著這園內的千年古柏。
中山公園內有數株遼代柏樹,已有千年樹齡。
你說,是不是每棵樹裡都藏著上千個秘密?
它們不說,我們也無從知曉。
具體說來,園內共有一級古樹371株,二級古樹235株。
南壇門外的7株柏樹粗壯虯勁,為遼代興國寺遺物。
在蒼松古柏中間,有一座習禮亭。看它的位置有些不當不正,原來最初這所亭子並不在中山公園內,而是在正陽門內兵部街鴻臚寺衙門內。
習禮亭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為黃琉璃瓦朱欞石階六方亭。是明清兩朝專為初次來京文武官吏、少數民族首領和附屬國貢使等演習朝見皇帝禮儀之用。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焚毀鴻臚寺衙門,而習禮亭倖免,於1915年移至中央公園。
公園南門一進來的地方,立有一座牌坊,稱「保衛和平坊」,其北為孫中山銅像。
這座牌坊建於1903年,原為 「克林德碑坊」。為什麼叫這麼個名字呢?
原來在1900年6月,義和團運動時期,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打死。
1902年,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其中便有 「為克林德建碑」 的條款。
於是在東單北大街西總布胡同西口外大街上,建了一座與街同寬的 「克林德碑坊」。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將其移至中央公園,改名 「協約公理戰勝紀念坊「。
1952年,為紀念 「亞太區域和平會議「,改名 」保衛和平」坊。
看完這些,西南小門附近還有一座不能錯過的蘭亭碑亭。
這座碑亭始建於1917年,1970年因施工拆除,1971年重建。
重建後的蘭亭碑亭為孔雀藍琉璃瓦頂重簷八方亭,清乾隆帝御題的 「景自天成」、「引派涵星」 刻石匾額分嵌於亭南額方內外。
亭內立有石碑一塊,以及刻有詩文的石柱八根,為圓明園遺物。
八根石柱上刻有唐代書法家臨摹晉代書法家王羲之《蘭亭序》,以及明代董其昌仿柳公權蘭亭詩和清乾隆帝臨摹的《蘭亭集序》、《蘭亭詩》。
(因為都有玻璃罩保護,並不能拍得很清楚)
除此之外,還有遊客馮麗娟在2008年刻下的到此一遊。
想問問這位馮麗娟,12年過去了,丟了的素質你找回來了嗎?
臨走前再看看公園裡的其他景色吧。繁花盛開的季節,可以在這裡看到鬱金香、桃花、丁香、蘭花等。
遠比冬季炫目,卻沒有如此清靜。
對了,現在公園東側的愉園內正在舉辦金魚展,愛好金魚的列位可不要錯過呀!
不過雖然品種挺多也挺不常見,但是小金魚的狀態都不太好。
很多都無精打採地不遊不動……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