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社稷」是什麼意思?
要問「社稷」是什麼意思?
我認為,首先先要搞清楚,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古人把國家稱為江山社稷。「社稷」是「社」和「稷」的合稱。

「社」,是古代土地之神。
按五行方位:東方青土。南方紅土,西方白土,百方黑土,中央黃土。五種顏色的土,覆於壇面,稱五色土,實際象徵國土。

「稷」,指五穀之神,
有時特指其中的原隰之神——能生長五穀的土地神,這就是農業之神。

《左傳》、《祭法》中,記載了建「社」的一種說法:
傳說,發明」社」的是共工的兒子句龍,共工氏族是時代的水正,發洪水的時候,句龍就讓人們到高地土丘上去住,沒有高地就挖土堆丘。土丘的規模,是每丘能住25戶,稱之為「社」。
句龍死後,被奉為土神,也叫「社神」。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專門建造了房屋祭社,稱之為「后土」。
《風俗通義·祀典》中,記載道:「稷者,五穀之長,五穀眾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
烈山氏的兒子柱做夏的「稷正」(主管農業的官職)。在其死後,被奉為農神。也叫五穀神。
這是神與其原型的對應。
從詞源角度分析:
「社」字在甲骨文中,與「土」字一樣,就像女性生殖器。
也就是說,「社」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生殖崇拜。
在春秋時代,還可以看見這種原始崇拜的流風餘韻。
「社」與土本是一字,社 = 礻+ 土,右邊是一個「土」字,左邊加上表示祭祀的「礻」字,也就成為了土地神的名稱。
社祭的神壇也稱為「社」。
從天子到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鄉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為睦鄰歡聚的日子,同時還有各種歡慶活動,「社戲」、「社火」就是很好的例子。

現代生活中的「社會」一詞,也與社日活動有關。「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為五穀之長,與社並祭,合稱「社稷」,也與社日活動有關。
根據《周禮·考工記》:
「社稷」壇設於王宮之右,與設於王宮之左的宗廟相對。

中華文明是從農耕社會開始的。由於人們崇拜大地和能夠生長穀物的神靈,兩個神靈的原始崇拜,是中華民族「以農為本」農耕思想的最大體現,也代表著中國人從始至今從對土地的熱衷和倚重。
「社」和「稷」,這兩個神靈相近,人們便一起祭祀他們,並形成了從中央政權到地方百姓的祭祀活動。久而久之形成了「社稷」的概念。
「社稷」的來源傳說是事實,還是來源於民間神話,結果還有待考證,但是,歷史典籍文獻中的記載,是確實存在的,從古人的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農耕文化的原始起源和不斷發展的燦爛文明。
社為土,稷為谷,社稷之福,就是百姓之福,就是君王的「江山社稷」。
《孟子·盡心下文字》中,便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論述,所以江山社稷就是指國家民生。

而「民以食為天」,一切發展的基礎,都立足於解決生存的根本需求,所以,「社」代表土地,「禝」代表血緣,「社稷」一詞,為國家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