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全國知名媒體網絡行的記者們來到了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該館位於杭州拱墅區運河文化廣場南側,毗鄰大運河南端終點標誌——拱宸橋。是中國第二座以千年運河為主題的博物館。運河上漕運船、清代「蘇州府」官斛、微縮運河、環形銀幕……大運河肇始於春秋吳王夫差之鑿邗溝,至隋代完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唐宋時極為繁盛,元代截彎取直,形成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裡程最長的人工運河。
穿過博物館,這裡還有一個與拱宸橋同名的街道——拱宸橋街道,拱宸橋街道轄區佔地面積只有4.23平方公裡左右,卻承載著對運河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任務。
在橋西歷史街區,你會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同和裡的老開心茶館,運河邊的舒羽、曉風,橋西直街的拱宸書院,文化長廊在這裡無限延伸。
杭州評話(俗稱大書)是中國著名的曲藝曲種,起源於南宋時期,是一種以杭州方言評說歷史的曲藝形式。今天上午,網絡媒體記者走進拱墅區老開心茶館,欣賞到了一場原汁原味的杭州評話。本網記者了解到,作為杭州人最古老的藝術遺產,杭州評話卻瀕臨失傳。全國僅存的說書先生只有8位,最年輕的也已年過半百。
為了保護這一非物質遺產,作為中國非物質遺產傳承人的周志華,將杭州評話引進老開心茶館,讓杭州市民和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欣賞到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拱宸橋
拱宸橋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現今所有橋身修復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
橋身總長98米,寬5.9米,為三孔石拱橋。
「拱」取拱手相迎之意;「宸」借指皇帝之居所。古時皇上南巡至杭州時在此上岸,本地官員在此接駕,拱宸橋也就因此而得名。拱宸橋原是杭州京杭運河此上的第一站,沿運河而行,到了拱宸橋就到了杭州,現今這座高大的拱形石橋,象徵著對往來船隻的歡迎之意。
街、裡、弄
橋西直街:長約500米,寬給4米,其歷史至少可追溯至清代中後期。
橋弄街:長約200米,寬約6米,歷史可上溯到晚清。
吉祥寺弄:長約270米,寬約2.5米,其名稱始於清朝,因最西端原有一吉祥寺而得名。
同和裡:長約150米,寬2—3米,其名稱始於民國時期,因西頭有座財神廟而得名。
張大仙廟
張大仙是清末的一個道士,原名張勝貴,是湖北人士。張大仙醫術高明,經常為窮苦百姓免費治病。他死後,百姓集資修建了張大仙廟,每年7月18日更有張大仙廟會,舉行各種活動紀念他。
在拱宸橋橋西歷史保護街區改造工程中,政府響應廣大橋西人民的要求,將張大仙廟從橋東搬遷至橋西街區原三官殿舊址,並加以修繕恢復。
同和裡財神殿
同和裡財神殿的歷史可追溯至民國初年,坐西朝東,三米寬、三米進深,是呈正方形的木結構殿堂。雖位置僻居於裡弄,但香火不斷。1984年,同和裡財神堂被意外焚毀。在這次橋西歷史街區改造過程中,它得以重建。
中心集
中心集施茶材會公所建於清末,是一座典型的三進合院式牆門建築,佔地約570平方米。民國時期,是杭州茶商民間同業行會性質的一個公所。這裡也是中國比較古老的慈善機構之一,為腳夫、船工等貧苦勞動者提供免費茶水,並向路死街頭的窮人施捨棺木,會所的名稱就由此而來。
原杭一棉職工宿舍
位于吉祥寺弄西端,建於70年代,原為杭州第一棉紡織廠的先進工作者、勞模的宿舍。在橋西歷史街區的整治中,為紀念70年代特色建築,特將其保留。
方回春堂拱宸橋分號
2010年9月24日,百年醫館方回春堂在杭州橋西直街歷史街區開出拱宸橋分號,同時邀請60多位名老中醫義診三天。方回春堂拱宸橋分號位於橋西直街1號,為城北居民看中醫、買藥材提供諸多的方便。它是拱墅區政府為打造橋西直街「以傳統中醫藥文化和產業發展作為核心業態的國醫國藥、養生保健特色街區」重點引進的中華老字號,營業面積2200平方米,內設國醫館、國藥館及參燕櫃檯等,凡杭州河坊街方回春堂本部有的,拱宸橋分號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