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是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價值堪比長城。它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長度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長為蘇伊士運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馬運河(81.3千米)的22倍。
京杭大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如果問其水來自於那幾條河,只能說來自於這五條河流,但如果按這五條河流的徑流量和豐水期,排列順序應是長江、錢塘江、淮河、黃河、海河。
京杭大運河中的水流,主要有以下幾個渠道共同構成的:1.來自於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引流。這部分佔比最大!
2.雨水的天然補充。
3.挖掘運河時湖泊改道與地下水的匯入。共同構成了大運河整體的涇流量。
大運河是人工運河,人工河與天然河道在水循環上是有天壤之別的!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人工運河必須定期清理河道(人工河徑流衝擊力不足以實現對河底的泥沙堆積實現自清淤),不然河道會被泥沙阻塞,輕則無法通航,重則河道乾涸。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還是與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河流也大多呈現出從西向東流的特徵),南北自然氣候差異造成的(運河北方段極易缺水,乾旱,而運河南方段又多洪澇)
京杭大運河從春秋時期就開始開掘,隋朝時完成南北貫通,唐宋時漕運和運河文化繁榮興盛,元代又將河道取直,比隋唐大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公裡的舉例,明朝重新疏浚了元末已淤廢的河段,明中葉到清前期,又進行了黃運分離湖漕分離的工程,大運河的南北交通動脈作用越加明顯。
這樣一條人工運河畢竟和天然河道存在著本質差異,南北的走向與地形趨勢和出海口位置都不合自然規律,因此無法完全實現自身的水循環,河底的泥沙堆積也缺乏足夠的衝力實現自清淤。
加上北方容易乾旱,水土流失又嚴重,所以在鐵路、公路交通發展起來以後,水運重要性下降,運河缺乏修整,北方的許多河段逐漸乾涸、淤塞,失去了通航作用。大運河再也不能南北貫通了。
京杭大運河的部分河段是原來天然的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由人工挖掘的,它的水量除了自然降雨以外,大部分是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沿途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作為自己的水源。
京杭大運河對於運河流域的城市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到了今天,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古人在運輸業方面的智慧。可以說,京杭大運河,是促進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