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的水是從哪兒來的,人工河與天然河道有什麼區別?

2021-01-15 建波評社會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是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價值堪比長城。它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長度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長為蘇伊士運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馬運河(81.3千米)的22倍。

京杭大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如果問其水來自於那幾條河,只能說來自於這五條河流,但如果按這五條河流的徑流量和豐水期,排列順序應是長江、錢塘江、淮河、黃河、海河。

京杭大運河中的水流,主要有以下幾個渠道共同構成的:1.來自於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引流。這部分佔比最大!

2.雨水的天然補充。

3.挖掘運河時湖泊改道與地下水的匯入。共同構成了大運河整體的涇流量。

大運河是人工運河,人工河與天然河道在水循環上是有天壤之別的!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人工運河必須定期清理河道(人工河徑流衝擊力不足以實現對河底的泥沙堆積實現自清淤),不然河道會被泥沙阻塞,輕則無法通航,重則河道乾涸。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還是與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河流也大多呈現出從西向東流的特徵),南北自然氣候差異造成的(運河北方段極易缺水,乾旱,而運河南方段又多洪澇)

京杭大運河從春秋時期就開始開掘,隋朝時完成南北貫通,唐宋時漕運和運河文化繁榮興盛,元代又將河道取直,比隋唐大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公裡的舉例,明朝重新疏浚了元末已淤廢的河段,明中葉到清前期,又進行了黃運分離湖漕分離的工程,大運河的南北交通動脈作用越加明顯。

這樣一條人工運河畢竟和天然河道存在著本質差異,南北的走向與地形趨勢和出海口位置都不合自然規律,因此無法完全實現自身的水循環,河底的泥沙堆積也缺乏足夠的衝力實現自清淤。

加上北方容易乾旱,水土流失又嚴重,所以在鐵路、公路交通發展起來以後,水運重要性下降,運河缺乏修整,北方的許多河段逐漸乾涸、淤塞,失去了通航作用。大運河再也不能南北貫通了。

京杭大運河的部分河段是原來天然的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由人工挖掘的,它的水量除了自然降雨以外,大部分是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沿途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作為自己的水源。

京杭大運河對於運河流域的城市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到了今天,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古人在運輸業方面的智慧。可以說,京杭大運河,是促進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

相關焦點

  • 201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京杭大運河」知識點及歷年考題
    行測常識知識點積累之「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   「京杭大運河」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裏運河;(7)江南運河。   通惠河   歷史性通航河道。
  • 美哉古運河——京杭大運河中河臺兒莊(月河段)迎來全面修繕
    美哉古運河——京杭大運河中河臺兒莊(月河段)迎來全面修繕大眾日報記者 盧鵬2020-11-11 09:25:53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初冬時節,京杭大運河臺兒莊段古運河,與兩岸仿古建築相映成景,美若畫卷。
  • 他是京杭大運河總設計師,800多年前就建成了北京第一座水庫
    郭守敬率眾開闢了大都的白浮堰,開鑿了由通州到積水潭的河道修建工程,使漕船每天川流不息地把來自江南的漕糧運到積水潭碼頭。來自全國的物資商貨集散於積水潭碼頭,使得其東北岸邊的菸袋斜街和鐘鼓樓一帶成為大都城中最為繁華的鬧市。除了商賈雲集,海子的水色湖光也匯聚了四方遊人騷客,在岸邊的歌臺酒榭中吟風弄月,盛況空前的積水潭充分顯示了京杭大運河的活力和影響力。清朝樊彬吟詩:古潭連內苑,御馬洗清流。
  • 盤點:世界十大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最了不起,你知道幾個?
    阿爾貝特運河,1939年建成,有6座三廂船閘,長約130公裡。最狹24米,水最淺5米。1930年始建,1939年完成。可通航2,000噸級船隻。藉此連接安特衛普和列日兩個重要工業區。整條運河總共有83個水閘,每個水閘有27米乘4.5米(90英尺乘15英尺),最高可以行駛排水量68公噸(75噸)的平底駁船。基爾運河,又名北海—波羅的海運河,是溝通北海與波羅的海的重要水道。河道全長98.26公裡,平均深度為11米,最寬河道寬度為162米,最窄河道寬度為102.5米。曼徹斯特運河,從東哈姆到曼徹斯特, 有5個船閘,可通海輪。
  • 修建京杭大運河,真的挖空了隋朝、激起了民怨嗎
    導讀:修建京杭大運河,真的挖空了隋朝、激起了民怨嗎說起隋朝,人們都習慣性地以為,隋朝的滅亡,與修建大運河有著脫不開的關係。京杭大運河的工程量之巨大,在幾千年的歷史中都非常少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大家都以為,大運河的修建勞民傷財,激起了民憤,才導致隋朝滅國。
  • 京杭大運河,兩千多年歷史保存最完好的古人工運河
    來這裡找旅行發騷友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並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 隋朝時期修建京杭大運河到底死了多少人?是功是過?任由世人評說
    談到我國的世紀工程,長城和秦始皇兵馬俑不用說,都榜上有名,還有一處便是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最早一段修建於春秋時期,當時吳王夫差開鑿邗溝,魏惠王開鑿鴻溝,不過都是服務於軍事行動,用於殺伐。隨著隋朝一統天下後,開始開鑿京杭大運河服務於經濟,當時隋朝定都於長安,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和激活全國經濟交流,於是開始開鑿京杭大運河。不過,由於古代社會還停留在農耕社會,沒有大型的工程設備,想要開鑿一條貫穿我國南北的大運河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往往是需要舉全國之力,完成這一件大事。
  • 京杭大運河為什麼不直接利用湖面作航道呢?人工開挖有什麼好處?
    濟寧「南四湖」段的京杭大運河是五,六十年代開挖的,年長的都知道叫「毛河」,老運河航道在湖裡,古代通航時也沒有現在的「四湖」,只在下遊段有微山湖,湖面積常年是不固定的,水到哪兒湖就到哪兒。 邊看歷史地圖邊說。 除太湖外,是先有運河後有湖。不是運河傍湖,而是湖傍運河。 過程是:挖掘運河的泥土堆成河堤,西側河堤阻隔上遊洪水入海,便在低凹處形成湖,也就是說:湖泊都形成於上遊(即運河西岸)。
  • 中國江蘇網|探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今天上午,全國知名媒體網絡行的記者們來到了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該館位於杭州拱墅區運河文化廣場南側,毗鄰大運河南端終點標誌——拱宸橋。是中國第二座以千年運河為主題的博物館。運河上漕運船、清代「蘇州府」官斛、微縮運河、環形銀幕……大運河肇始於春秋吳王夫差之鑿邗溝,至隋代完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唐宋時極為繁盛,元代截彎取直,形成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裡程最長的人工運河。  穿過博物館,這裡還有一個與拱宸橋同名的街道——拱宸橋街道,拱宸橋街道轄區佔地面積只有4.23平方公裡左右,卻承載著對運河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任務。
  • 很多南方城市的名字裡都帶著水,三個字都帶水的卻很少見
    清江浦雪景 新華社圖小城不大,多水域,有古黃河、裏運河、大運河、淮河穿城而過。作家何建明來小城做客時,說清江浦這三個字都帶水,可見這裡的水多。水是生存的命脈,古人習慣依水而居,所以很多南方城市的名字裡都帶著水,但像清江浦這樣三個字都帶水的確實少見。小城的歷史要追溯到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這一年,為疏浚大運河、溝通南北水路交通,總理漕運的陳瑄奉永樂帝之命開鑿沙河故道成清江浦河,導湖水入淮,清江浦城應運而生。作為世界上現存裡程最長、最古老的運河之一,京杭大運河曾在歷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隋煬帝楊廣堅持修京杭大運河,只是為了享受嗎?原因其實並不簡單
    隋朝的大運河並不是從零起步的,邗溝和江南河分別是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時期開鑿的。永濟渠前身是曹操下令開鑿的白溝,引黃河水入衛河,主要走的是衛河河道,通濟渠的水網自戰國至兩漢一直不斷在擴展延伸。到了隋朝只不過是國家歷經幾個世紀分裂戰亂,再次統一後做的一次系統性整修以及打通疏浚而已。
  • 看央視解讀濟寧大運河:運河水脊 中樞之地
    集《鐵水互連 運河新篇》今天一起跟隨小編通過圖文視頻形式重溫《運河水脊 中樞之地》精彩內容「運河之都」濟寧位於京杭大運河中段,因為地處山東丘陵地帶,所以也是整條大運河河道海拔最高的地區。濟寧市所轄微山縣、汶上縣、泗水縣、梁山縣這些地名也都跟水有關係。早在700多年前,這裡大大小小、星羅棋布的湖泊河流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水源補給,使得京杭大運河能夠順利地翻過齊魯大地的丘陵地帶,與北京連通。
  • 楊廣修大運河的目的是什麼?專家:看看大運河的路線,你就知道了
    在隋煬帝的功勞與過世當中都會出現一個名詞,那就是京杭大運河。與長城讓秦始皇這個人物變得難以評價一樣,京杭大運河的存在也讓後人對隋煬帝褒貶不一。從歷史上面來看,隋煬帝修建大運河,其實並不是由於他的暴君本性,而是出於當時隋朝國情。那麼隋煬帝為何要修建大運河呢?專家對此說道:你把大運河的路線連起來,就明白了。
  • 揚州欲牽頭「中國大運河」申遺
    今年6月20日,在北京召開的大運河保護及申遺工作協調會上傳出消息:京杭大運河將「擴容」為「中國大運河」進行申遺,涉及城市從18個增加到24個;沿線城市將成立「中國大運河申遺辦公室」,由有實力、積極性較高的城市牽頭,省政府、省文物部門指導,參與合作、協商和對話。
  • 你知道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是什麼運河嗎?
    京杭大運河由於我國的地勢西高東西呈三級階梯狀分布,所以我國的許多大江大河走勢自西向東流動,比如珠江、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等等,這些天然的河流溝通了我國東西之間的交通,特別是長江被稱為「黃金水道」,在古代時期長江中下遊平原和華北平原地區
  • 水利史詩|大運河,流淌千年的建造智慧
    從先秦到南北朝,古代水利建造者開鑿的大量運河,已能與天然河流連接通達華夏四方。 因而隋的開河,看似只需將若干自然河流或舊溝連城一氣。卻不料,隋唐大運河的修建,成為了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 誰在割裂大運河的文化動脈:有的小鎮用仿古建築替代本地古建
    本文圖均為 微信公眾號:半月談 圖仿古建築千城一面,建設性破壞貽害多多「山東微山湖北端的一座古鎮,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曾經號稱運河四大名鎮之一。但後來因為搞旅遊開發,將運河沿線極具本地特色的古建築都給拆掉,一律改建成了與南方沿河小鎮樣式雷同的仿古建築,失去了原有的歷史文化特點。
  • 首部史詩級大運河連續劇即將開拍 獻禮建黨100周年
    由通州劇作家張少軍創作的52集電視劇《京杭大運河》,將於2020年初啟動拍攝工作,為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獻禮。近日,《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正式發布。作為展現大運河文化的52集電視劇《京杭大運河》創作完畢,目前籌備進入收尾階段。「大運河文化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魂。」
  • 建黨100周年獻禮 首部史詩級大運河連續劇即將開拍
    北京商報訊(記者 盧揚 實習記者 伍碧怡)2月26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由通州劇作家張少軍創作的52集電視劇《京杭大運河》,將於2020年初啟動拍攝工作,為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獻禮。據了解,《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正式發布。作為展現大運河文化的52集電視劇,《京杭大運河》的創作得到了北京市文聯、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目前劇本已全部完稿,國家廣電總局已進行公示,該劇也是第一部立體化、全方位展示中國大運河的電視劇,預計2020年初啟動拍攝工作。
  • 至今千裡賴通波——沿著大運河觸摸文明史
    臨清是京杭大運河鑿通之後運河航運的樞紐之一,運輸便利,而且當地土質尤其適合制磚,當時臨清磚官窯都分布在運河沿岸,綿延30餘公裡。坊間有「紫禁城的地都是用金磚墁」的傳言。今天當我們走進故宮,可以看到鋪設的「金磚」仍然完整無損。追溯「金磚」的「來時路」,不能不讓人想起在中國大地上默默流淌了2500多年的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