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光演講:如何在「疫」境中學習正向思維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9日,由香港孔教學院、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道教聯合會支持,香港寶蓮禪寺、香港西方寺、香港菩提學會、香港佛教 「此岸-彼岸」 弘法會、香港觀音講堂協辦﹔鳳凰網佛教、鳳凰網國學媒體協辦﹔旭日慈善基金、安達國際贊助支持的第六屆觀音文化節佛教文化講座在香港葵湧觀音堂舉行。佛教文化講座的主題為「慈悲的力量,『疫』 境當自強」。12月5日,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精進慈善基金會長潘宗光教授登壇開講,這是香港第六屆觀音文化節系列講座佛教文化講座的第五場演講,主題為《如何在 「疫」 境中學習正向思維》,希望對現時大家身處的狀況能起積極作用。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精進基金會長潘宗光教授演講《如何在「疫」境中學習正向思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講座內容現以文章形式節錄,以便讀者更容易閱讀。

內容分四個部份:

第一:正向思維;

第二:責任與承擔;

第三:佛教徒的體會;

第四:佛七回向。

一:正向思維

正向思維需要一個指標、一些指引,不能隨便說說,也不能混淆不清。像我們佛教徒,正的指標就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教導,決定了我們的方向,他的教導是正道,提供正確的指引。無論順境、逆境,只要按著正確的指標,就有了方向,我們才能循序漸進,達到目標,做到想要的效果。

面對疫情,最重要是有正確的醫學知識,這就是社會上的正確指標,每個市民應該朝這方向抗疫。在疫情中,大家面對的是病毒問題,所以千萬不要自以為是,或誤信坊間的流言,因為那些雜亂的訊息只會增加混亂,令大家無法集中做好防疫工夫。

我們必須要聽取專家的意見,遵循他們的指示,齊心協力,才能有效抗疫。專家依據研究結果,給我們公共衛生知識,所以他們的意見非常重要,必須認真聽取。至於政府的行政指令,我們亦要嚴格遵守,不作對抗﹔因為那些指令是針對大眾整體利益,需要社會同心協助。這是面對疫情的「正向思維」。

影響個人健康

從個人層面來說,正向思維對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Johns Hopkins Medical School)發現,正向思維可以增強一個人的免疫能力,防止心血管疾病等問題,亦有利腦創傷疾病的康復。可見,正向思維對健康有很大幫助,能夠調適我們的身體。相反,負面思維會傷害我們的健康。

有研究顯示,當一個人有正向思維,心臟的跳動會很有規律﹔相反在出現負面思維或情緒波動時,心臟的跳動就變得不規律。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遇到情緒波動時會直接影響心跳的頻率。心臟是人體很重要的器官,就像振動器那樣能夠令其他器官同步回應。圖片顯示,心臟變動很規律時,會慢慢帶動腦電波的變動頻率與它同步,在物理學上稱為 「同步效應」。

心率變異 連貫穏定

腦部頻率(腦波)同步 配合心跳頻率

數據源:《真原醫21世紀最完整的預防醫學》 (P.188) 楊定一

同步效應在生物學中較易被忽略,但在物理學上則明顯得多,實驗也比較簡單。例如將多個擺鐘放在同一平臺上,它們的擺動,就會漸漸同步起來。兩個波動如果同步,它們的能量會重迭增大。相反,波動不同步的話,能量會互相抵消。所以按同一頻率共振的東西,會產生出比物體本身更大的能量。

回到健康問題上。既然正向思維讓心臟帶動腦電波與它同步從而能量互相加大,心臟亦可以帶動其他器官,因為每一個器官都是活躍的,像肝臟、胰臟、肺部……。它們的活動頻率慢慢會與心臟同步,讓能量不斷擴充,於是人的整體能量也會增大,增強免疫力。相反,當一個人在受壓的情況下,思緒混亂的時候,心臟會跳得很混亂,導致負面情緒的出現,身體各個器官便無法協調起來,整體免疫能力自然會降低。

有實驗證明,當一個人心中充滿憐憫、關懷之情的時候,心臟的活動會變得有規律,從而帶動身體其他器官一起同步,身體能量增加就能促進免疫力。

影響社會防疫

正向思維除了提升個人的免疫能力,也間接減少病毒在社區傳播,比較一下不同思維,我們便會更容易明白。讓我們從正向思維看戴口罩:大家認同戴口罩會減少相互感染,增加安全係數。正向思維看全民檢測:就是希望找出病毒的根源,找出感染者來對治,幫助迅速將疫情遏止;再看健康碼:就是能夠追蹤密切接觸者問題,將其隔離。這些措施顯然都是有效的防疫方法。

相反,如果從負面思維來看戴口罩:是侵佔個人自由;看全民測試:是想套取個人的生物信息;看健康碼:是侵犯私隱。所有措施就變成是一項陰謀,完全偏離原意。這些負面思維的人肯定無法與其他市民齊心協力對治新冠病毒,結果只會讓病毒肆意擴散。

由此可見,同一件事,從正面,或負面看,就會產生很不同的結果。

中國情況就是有賴國民從正向思維來看待疫情,大家都跟著指示積極地做,疫情很快就受控。反觀有些西方國家,領導或人民還強調個人自由,以負面思維面對疫情,最終結果大家有目共睹,疫情一發不可收拾,賠上無數寶貴性命。

疫情下帶給我們一個很清晰的信息,我們只有持有正向思維,事情才能夠解決。個人層面亦如是,持正向思維的人,亦能大大減低受感染的機會。

四聖諦

正向思維應該理解為以正確的思維面對問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們經常碰到很多煩惱,怎樣才能建立正向思維面對煩惱?佛陀開示的「四聖諦」就是提供了很有系統的步驟,讓我們更容易找到解脫煩惱的方向。問題出現,不開心的事情發生了,有些人習慣去怨天尤人,再下去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全無章法地疲於奔命,根本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痛苦依然存在。故此,面對問題一定要先找出原因,針對原因才能從根本上入手,解決問題或煩惱。故此,我們要遵行「四聖諦」的步驟:勇於面對(苦)、深入認識(集)、校正方向(滅)、認真執行(道)。

二:責任與承擔

責任與承擔可從兩個層面來看,個人的「別業」及大眾的「共業」,兩者互相關連。因為個人的事結合起來就是大眾的事,大眾的事則不斷在無形中影響著個人。因此,個人與社會大眾對另一方的責任不可分開。

每個人都必須承擔對社會的責任,才可以抗疫成功,走出逆境。首先,政府有責任提供正確的指引給市民,讓市民知道怎樣做才是最好﹔每個人也要承擔自己的責任,做好本份,跟著指引踏實去做。事實證明,只要有一些群組或個人不跟著做,疫情又會再被擴散。可見個人的自由在這情況下,已不是個人的事,確實會影響其他人,所謂自由其實不是絕對的,我們要理性分析和處理,疫情之下這更值得我們反思!只要由個人開始做起嚴格遵守衛生指引,社會大眾也就按著正確的方向,這樣集合起來的共振力量便能把疫情控制得住。

最美逆行者

佛教強調「利己利人」的菩薩道精神。

現舉一個具體例子來談談。我早年創立了一個慈善基金,主要資助經濟有困難的大學生完成本科學位課程,並教導他們做人道理。其中有一位重慶大學畢業的工程師李松,原本在武漢工作。在疫情爆發前已經離開武漢返回家鄉貴州,不過當他聽到武漢要在十天之內建成一間醫院,而他是這方面的專家,覺得有責任要回去幫忙。可是他有太太和兒子要照顧,於是將心願說出來,經商量後得到太太全力支持。他立即與政府部門溝通,表明願意回武漢參與任務。批文下來,他立即帶同太太和兒子逆行開車七百裡回到武漢。結果十天之內真的建成火神山醫院。那顯然是件極其困難的事,並不是政府說說就能做到,也不是某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而是要個人、家人、社會以至舉國齊心,眾志成城才能做得到。

菩薩道精神,就是要像李松同學的無私奉獻、勇於承擔。他們什麼都不要,只努力去為眾生完成工作,為的是讓每個人都像自己一樣可以平安幸福地生活。在此,我們對李松和其他逆行往武漢的醫護及所有工作人員,致以最深切的敬意。如果沒有他們勇於承擔和付出,抗疫工程根本不可能那麼快成功。

社會上其實也有很多實踐菩薩道的人,有賴他們的默默耕耘,才能完成許多偉大壯舉。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人性光輝的一面,那種大愛精神、無私奉獻、慈悲心、讓大家同樣得到幸福快樂。這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容易看到的,但在疫情中我們親眼看到了,同時也看到正向思維的效果。

(三)佛教徒的體會

《七佛通戒偈》提到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佛陀教導的做人基本原則,簡單來說是多做善事,不做惡事﹔「自淨其意」就是要修心,讓心理質素得到改善,經常發放正能量來幫助自己和他人。

菩薩畏因 凡夫畏果

凡夫不明因果之理,凡事只看結果,而不明原因。所謂「凡夫畏果」,是指凡夫做事一般是想做就去做,不理會後果,見到結果時才感到痛苦和後悔。佛教徒則明白,結果不會是突然間產生的,一定先有原因才導致當時的情況。「菩薩畏因」是由於他知道事出必有因,所以害怕造惡因。我們要學習菩薩要從「因」入手,與其害怕惡果,倒不如不造惡因、不結惡緣﹔而種善因、結善緣,正是避免離苦得樂的最佳方法。

試想想疫情為什麼會出現呢?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是因為過往眾生作的惡業太重,最終結出惡果,這次以疫情出現。為減少惡果,我們要多作善業,儘量避免殺生,即是戒殺。最好是茹素,或只吃「三淨肉」,即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見到(動物)被殺,不吃;聽到(動物)被殺的聲音,也不吃;更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想吃,而殺掉某些動物。以上三種肉不應該吃,避免間接殺生。若能持素則更佳,既可減少惡業,亦可長養慈悲心。

佛教徒要修心,首先要明白,一切事都是無常!換句話說:我們不可能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永遠沒辦法確實知道明天究竟是禍還是福。因此,個人必須有心理準備去承擔後果,遇到惡果也不怨天尤人,因為明白這是過往業力的顯現,便不致於過份悲觀。因為明白事情總會過去,多大的喜事或惡夢也會有完結的一天。對於正面或負面的事情,我們都努力保持平常心,不被情緒牽引便較容易找出正確方向,然後按四聖諦的步驟系統地解決問題。

觀音法門

除了勇於承擔責任之外,我們也要靠佛菩薩加持,指引正確方向,令處理問題時更得心應手。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最慈悲,只要誠心求他,他一定會幫助我們,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就是《普門品》中的承諾。因為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所以只要在需要的時候用心呼喚他的名號,他會感應到我們的誠心而前來相助。

我也相信只要用心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便會得到不可思議的能量,有助我們從煩惱中解脫。至於念他的《大悲咒》更有幫助,因為《大悲咒》的能量不可思議。佛陀讚嘆《大悲咒》說:「此陀羅尼威神之力,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嘆莫能盡」。

觀世音菩薩有超然力量,有很多普度眾生的感人故事,信不信就各自隨緣。不過我覺得佛教最重要就是「信」。《華嚴經》講得很清楚「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一切善法都是從信心開始,所以我們要信。如果佛教徒沒有信心,要進一步修行就很難。因此,佛教徒一定要深信本師釋迦牟尼佛,信阿彌陀佛及一切諸佛,信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及諸大菩薩等。相信他們的承諾,誠心求他們一定有感應。但求的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要用心,因為要以心交心才能產生同步作用,將能量倍大。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在無量劫以前,千光王靜住如來授記觀世音菩薩《大悲咒》時對他說:「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 當時觀世音菩薩一聽這個咒語,修為境界就即從初地去到第八地,即得解脫。他內心非常喜悅,發誓說:「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實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當他發願後,身上即時長出千手千眼,十方大地六種震動,所有的佛都加持他。這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由來,與《大悲咒》有密切的關係。

千手千眼不是真的有一千隻手及一千隻眼,而是象徵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一千隻手,代表無窮無盡的手,象徵有無窮無盡的方法來幫助無窮無盡的眾生。因為不同的眾生需要不同的方法,所以觀音菩薩有無窮無盡的方法來幫助他們脫離苦海,那就是千手的意思。相同道理,千眼即是看到和觀察到所有眾生的苦難,他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眾生。故此說「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換言之,千手千眼代表觀音菩薩的無盡慈悲,只要看到或聽到眾生的求救聲,他一個都不會放棄,會運用最善巧方法幫助他得到解脫。因此,當我們想不通怎樣處理問題時,最好求觀世音菩薩幫助,這樣就能得到解決方法。

四:佛七回向

我是佛教徒,相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力量不可思議。2020年2月6日,我在香港號召內地法師及佛友群組晚上八點半一起念佛半小時,希望同一時間、同一心願、同一念佛,產生的共振會大一些。法師和朋友們均很認同我的想法,並轉發邀請在其他群組的佛友參加。大家因為疫情而不能夠聚在一起念,所以每人只能在家裡各自念半小時。隨各人心之所願念「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觀世音菩薩」都可以。本來打算念一個星期(在家佛七),但佛友們覺得很有幫助,於是繼續念了七個佛七,四十九天裡全沒間斷。佛友們做過統計,共有六千多人參加念佛共修。

你可能說是迷信,但沒有關係,反正我們就相信同時、同心、同願的共振力量不可思議!我們將功德回向受到新冠肺炎影響的所有人,希望病者能夠早日痊癒,亡者能夠往生淨土。同時亦回向有關工作人員,如領導、醫護、公安、治安等前線工作人員。假如沒有領導的策劃組織、沒有醫護人員和前線工作者的無私奉獻、沒有公安維持秩序……就什麼都做不到,更別談控制疫情了!雖然每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每一個都非常重要,所以把功德回向他們是很有意義的!我們也將功德回向眾生,意思就是讓人們的生活儘快恢復正常,國泰民安!我們的心願就是希望透過六千人稱念佛和菩薩的名號,能夠在宇宙中形成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祈求得到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幫助。那次的在家佛七回向真的令我非常感動!

四十九天後,有很多朋友說已經養成了習慣,現在每晚都念半小時佛號,亦有帶動他身邊的朋友一起念,影響在慢慢地擴大。退一步說,就算對控制疫情沒有實質幫助,肯定也幫到自己加強念佛的決心。

最後,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認真修行,便可以產生願力共振的不可思議力量,幫助改善社會共業,疫情逆境早日迎刃而解。

多謝大家!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

相關焦點

  • 衍空法師演講:如何在「疫」境中安心
    境當自強」,如何在「疫」境中安心,最初定這個題目的時候,其實沒有深思熟慮。衍空法師演講《如何在「疫」境中安心》(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衍空法師:人生就是不斷地選擇,看你能不能選擇得好作為一個人,對事物,在佛教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知因果
  • 駱慧瑛演講:如何在「疫」境中增強身心靈環保意識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慈悲的力量,「疫」境當自強》中的《如何在「疫」境中增強身心靈環保意識》。今天談到主題的時候我特別想到,最近在分裂的世界當中,大家最大的共識是跟環保、是跟氣候變化有關的,所以今天我們的演講,就讓我想到這個問題。比如說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的環境現在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但是在2020年疫情之下,全世界有個最大的共識,那就是要應對氣候的變化。
  • 淺談正向思維和正向思維的力量
    人類的大腦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而造成新的改變。《幸福之源》作者斯特凡-克萊因(Stefan Klein)在其著作中寫道:「每當我們學習到了新事物,我們腦內的控制系統也會隨之改變……想法可以造成腦部的改變……通過正確的練習,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幸福能力。」
  • 邏輯思考力——正向思維
    不要以為「正向思維」就是理所當然的,很多的情況下,我們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而得不到「理所當然」中的那個「理」,迷失在問題之中。「因為所以,科學道理」正向思維的常用公式就是:因為……,所以……;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之所以根據「因為」而得出「所以」的結論,必須有合理的科學依據,刺破問題在我們面前擋住的那層窗戶紙;也就是說,正向思維的必要條件就是對科學規律有足夠的認知深度和廣度。
  • 心理學:建立正向思維模式,讓你少走彎路
    建立正向思維模式,讓你少走彎路早期來我這裡做個案的幾乎都是老師,而且都是重點高校的老師。他們都被自己的孩子逼得一塌糊塗,這聽上去很不可思議,老師怎麼連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呢?因為這些老師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對自己孩子的成績格外重視。他們無法忍受所教的科目,自己孩子卻學不好。
  • 正向心理學的自我欺瞞
    企業的競爭關係也日趨激烈、個人的欲望日益膨脹,企業渴望壯大、個人渴望擁有更多的財富,此時,正向心理學成為指導競爭、刺激欲望的說明書。企業家意識到,牟取更多利益意味著減少僱傭職員、增加工時,如何讓企業發展的問題諸如:裁員、工時變長、減少福利,降低保障獲得有效落實?——那就是正向心理學。在這種企業合力與個人慾望的推動下,「正向思維」的訓練師開始發揮作用,如何看待眼前的現象?
  • 黎諾懿做疫境廚神 陳曉華氣炸鍋高手?
    黎諾懿、陳曉華昨日在將軍澳電視城出席2020 TVB 網絡平臺 疫境求新」記者會,平臺在疫情下將推出更多多元化節包括「疫境廚神」、「經典電視劇網絡版」、「2020香港小姐競選」
  • 智維力高效學習法-如何成功克服學習遇到的各種挫折?(黑匣子思維)
    絕大多數人在面對失敗時,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而是想到自己智商不夠,自己就是個失敗者等等,這是人們面對失敗時的第一反應。這種反應會給人帶來極大的負面情緒,這種負面情緒會導致人們選擇悲傷、消沉、憤怒,接下來就會選擇逃避,不再敢迎接新挑戰。
  • 常州四藥:「疫」境中彰顯擔當
    原標題:常州四藥:「疫」境中彰顯擔當   醫藥行業近年來競爭異常激烈,去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又讓行業的生存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 鞭打快牛與盲人摸象的正向思維
    「鞭打快牛」與「盲人摸象」的故事現象,在現實中是客觀存在的;與其否定這種現象,不如正向的思考如何對待這種現象。「鞭打快牛」的故事鞭打快牛,講的是一位農夫和兩頭牛的故事。黃牛不肯犁地,水牛主動犁地;農夫不斷地鞭打水牛,讓水牛走得更快,而黃牛在一旁悠閒地吃草。結果,水牛掙脫犁枷跑了。「鞭打快牛」的故事,在企業中時刻上演著,為人所詬病。
  • 「心學專欄|邵明」正向思考背後的文化問題⊙邵明
    由此可見,中華文化是把負向情緒當作「逆增上緣」,意即如果能從負向情緒中看到自性,其實會是轉化境遇的契機。而且,中華文化也不會去鼓吹正向情緒的價值,但凡是情緒,中華文化都會勸導人不要陷溺於其中,保持清明的心境,活出深刻的意義感,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這種特別的「中庸之道」,與正向思維一味從情緒的角度鼓勵人活在積極、快樂的心態中有著明顯的差異。
  • 正向思維 學會積極聯想法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臨床心理科醫生也就「面對疫情,保持情緒穩定」為廣大市民開出了方子,建議大家正向思維、積極聯想。  總醫院醫生建議大家,在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時,可以運用如下的思考方式:不要只往壞處看,每日的資訊中其實正面信息是多於負面的。留意事實和數據,根據事實判定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例如發病率、死亡率、治癒率、醫療方法的發展、新的藥物等。
  • 深度學習正向思考,只要看懂這兩個案例,智商提升10倍,年薪百萬
    菜鳥可能需要承擔很多前輩不喜歡做的工作,但正向思考的人就會把握此機會,當成可以快速學習累積經驗的過程。反之,如案例一的李磊怨天尤人,抱怨不公平,充滿負面思考和情緒,進而責怪自己和環境,選擇退縮甚至放棄。學習正面思考如果你的個性就是比較悲觀,如何能夠有正向思考力?
  • 大學生居家戰「疫」的心理調適與自我修養
    如何在家中充分利用時間進行學習,處理好長期居家可能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當前高校學生們面對的重要課題。隨著新冠疫情防控步入常態化階段,全國各地加快復工復產復學。繼4月中下旬始,新疆、山西、青海等省符合校園疫情防控條件的高校學生開始分批次、分年級返校,但由於全國高校開學帶來的生源跨省流動大、校園學習生活集聚度高等原因,全國高校開學之路並不一帆風順。
  • 《正向力》如何運用正念思維收穫美好的結果
    增強正向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培養自己的正向思維,通過共情、探索、創新、指引、激活來激發自己的潛能,打造團隊的戰鬥力;最後,作者分享了怎樣在團隊建設、親子教育、跟難相處的人合作中應用正向思維的方法。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
  • 真正的高手都具備的思維方式,從小就要學
    今天呢,我們會著重講一講,思維和思維方式到底是什麼,如何進行思維訓練,尤其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正向思維,因為它將直接影響孩子日後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過呢,在正式開始講思維方式的培養之前,讓我們先運用一下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深入思考一下有關「思維方式」的本質問題,到底什麼是思維?什麼是思維方式的培養?
  • 如何用技術培養孩子的高階思維技能?
    高階思維又稱綜合思考分析能力,是學生進入現實世界之前需要學習的關鍵技能。為了在課堂之外取得成功,他們必須學會評估面前的信息,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一些工具,來幫助學生學習這項非常重要的技能,但是教育技術可能會發揮關鍵作用。
  • 如何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順從大腦思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
    相信很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都希望自己能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然而很多同學的真實狀況卻是不看還行,一學就暈……為什麼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不良學習效果呢?我們先來了解自己大腦的思維特徵。思維特徵我們的大腦非常有意思,喜歡簡單的、不喜歡複雜的,喜歡規律的、不喜歡混亂的,喜歡形象的、不喜歡抽象的。
  • 2020鼠年反思,疫災啟示錄
    令人遺憾的是,計算機在國民中的作用,深度太淺。買賣,娛樂,交流,辦公等全都屬於淺層應用。無論計算機在生活中的替代作用多麼強大,在教育中,在學習者,在老師和家長的眼裡,它一直是組詞極大的負面存在。仿佛學習中一切惡之源,都集結在了手機之中。計算機,很無辜。不是因為有了計算機和手機,學習才後變成最大的苦的。
  • 新一屆中國日報社「21世紀杯」 全國英語演講比賽/大會啟動
    這一年,我們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攜手全球共克時艱;這一年,我們共同戰「疫」,見證「英雄亦凡人,凡人皆英雄」;這一年,數百萬 中國青少年通過「21世紀杯」的舞臺,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分享中國智慧。  在「21世紀杯」永遠不缺熱情和不畏挑戰的有趣靈魂 ,你準備好加入他們的行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