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幾何時,「吸引力法則」、「情緒感染」、「不要抱怨」這些如同時尚元素的概念,混雜著「健康」、「財富」、「成功」、「快樂」的內容,通過企業與直銷團體如同洪水般湧入中國的社會,複製出一張張機械般的「露出四個牙齒的微笑」,這就是「正向心理學」產生的社會效應。在很長的時間裡,如果你膽敢懷疑正向心理學,你簡直就是應該受到鞭笞的人。正向心理學以強大的集團優勢,形成了一種潛在的權力結構,不承認正向心理學意味著你屬於「正向」的對立面——負向的人、負能量,這難道不應該受到群體與社會的摒棄嗎?
在近年來,正向心理學更是形成無所不包如同宗教偈語般的色彩,例如,在正向心理學中聲稱,快樂可以預防與治療癌症——身患絕症意味著你不夠快樂;吸引力法則讓你改變人生——你沒有發財意味著你拒絕財富;情緒感染是人際的法寶——當你快樂,你身邊的人就會快樂等等;正向心理學簡直是上天堂的直通車。這裡面究竟有多少成份值得信任?這鋪天蓋地的訊息究竟從何而來,又為何而來?
文章作者 圖丨 由作者提供
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正向心理學」的前世今生。「正向心理學」同樣是舶來品,它的產地是美國。二戰以後,美國一躍成為超級強國、世界的中心,這種殊勝感也強烈的激勵了美國人的自信,甚至是自傲。一位美國作家說:「我們的時代,所有的危機都已經結束了,我們再不要有草叢後面劍齒虎偷襲的恐懼與戒備,我們現在只要美好的心情。」
難怪蘇聯流亡詩人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說:「美國人的問題就是『從來不懂得什麼是受苦』。」我們也通過美國人拍攝的影片,對於美國人的樂觀、豁達、開朗的招牌性格印象深刻,甚至每部美式影片的最後,總要以一種幽默式的套路結尾,這正來自美國倨傲世界第一的國家性格使然。
十九世紀,美國的一批學者、社會運動家、身心靈愛好者開始建立有體系的正向思維系統。到二十世紀,正向思維在美國愛國主義的信仰中獲得了傳播。美國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國家」,比任何國家都強大,這種「美國人引領世界」、「美國第一」的信念,正是「正向思維」獲得傳播的土壤。當美國進入資本主義後期(consumer capitalism,消費者資本主義)、進入鼓勵個人消費、個人成就、激發欲望的時期。
企業的競爭關係也日趨激烈、個人的欲望日益膨脹,企業渴望壯大、個人渴望擁有更多的財富,此時,正向心理學成為指導競爭、刺激欲望的說明書。企業家意識到,牟取更多利益意味著減少僱傭職員、增加工時,如何讓企業發展的問題諸如:裁員、工時變長、減少福利,降低保障獲得有效落實?——那就是正向心理學。
在這種企業合力與個人慾望的推動下,「正向思維」的訓練師開始發揮作用,如何看待眼前的現象?訓練師會告訴你,「不能抱怨,如果你因為失去星星而哭泣,那麼你將會失去月亮。」,「失業了?恭喜你,你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生病了?生病使你懂的珍惜人生。」,「學會感恩,感恩每一個人。」,「只有樂觀的心態才能帶來財富!」訓練師想盡一切辦法來增加自己演講的說服力,例如:引用名人名言、塑造成功案例、邀請身心靈方面的權威、剽用科學數據、甚至拼湊數學公式(H快樂指數=S快樂範圍+C生活環境+V努力)等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生病了?生病使你懂的珍惜人生。」,「學會感恩,感恩每一個人。」,「只有樂觀的心態才能帶來財富!」訓練師想盡一切辦法來增加自己演講的說服力,例如:引用名人名言、塑造成功案例、邀請身心靈方面的權威、剽用科學數據、甚至拼湊數學公式(H快樂指數=S快樂範圍+C生活環境+V努力)等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到二十世紀,正向思維在美國愛國主義的信仰中獲得了傳播。美國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國家」,比任何國家都強大,這種「美國人引領世界」、「美國第一」的信念,正是「正向思維」獲得傳播的土壤。當美國進入資本主義後期(consumer capitalism,消費者資本主義)、進入鼓勵個人消費、個人成就、激發欲望的時期。企業的競爭關係也日趨激烈、個人的欲望日益膨脹,企業渴望壯大、個人渴望擁有更多的財富,此時,正向心理學成為指導競爭、刺激欲望的說明書。
企業家意識到,牟取更多利益意味著減少僱傭職員、增加工時,如何讓企業發展的問題諸如:裁員、工時變長、減少福利,降低保障獲得有效落實?——那就是正向心理學。在這種企業合力與個人慾望的推動下,「正向思維」的訓練師開始發揮作用,如何看待眼前的現象?訓練師會告訴你,「不能抱怨,如果你因為失去星星而哭泣,那麼你將會失去月亮。」,「失業了?恭喜你,你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生病了?生病使你懂的珍惜人生。」,「學會感恩,感恩每一個人。」,「只有樂觀的心態才能帶來財富!」訓練師想盡一切辦法來增加自己演講的說服力,例如:引用名人名言、塑造成功案例、邀請身心靈方面的權威、剽用科學數據、甚至拼湊數學公式(H快樂指數=S快樂範圍+C生活環境+V努力)等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企業家意識到,牟取更多利益意味著減少僱傭職員、增加工時,如何讓企業發展的問題諸如:裁員、工時變長、減少福利,降低保障獲得有效落實?——那就是正向心理學。在這種企業合力與個人慾望的推動下,「正向思維」的訓練師開始發揮作用,如何看待眼前的現象?
訓練師會告訴你,「不能抱怨,如果你因為失去星星而哭泣,那麼你將會失去月亮。」,「失業了?恭喜你,你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生病了?生病使你懂的珍惜人生。」,「學會感恩,感恩每一個人。」,「只有樂觀的心態才能帶來財富!」訓練師想盡一切辦法來增加自己演講的說服力,例如:引用名人名言、塑造成功案例、邀請身心靈方面的權威、剽用科學數據、甚至拼湊數學公式(H快樂指數=S快樂範圍+C生活環境+V努力)等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美國軍事與科技的發達,致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都步其後塵,亦步亦趨跟隨其發展的腳步。改革開放後,從科技到生活、從建築到節日、從飲食到服飾,都開始仿效美國,因為這能讓國人覺得「洋氣」。何謂洋氣?洋氣意味著與世界第一的差距正在縮小,意味社會生活在「進步」,意味著一切都向好的方向發展。美國的直銷產品捆綁著正向心理學的營銷理念也一同進入到中國。
曾經在多少的日子裡,一大群吃泡麵的男女青年,在正向思維的訓練下,在憧憬豪車別墅的幻想裡踏上了正向思維的不歸路。其他的行業紛紛加入到需求正向思維的陣營裡來,從私企到保險業,再到銀行甚至國企都開始紛紛效仿,正向思維成為屏蔽職員情緒、鼓勵加班的思想工具。直到現在,正向心理學自身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行業,對社會的影響,從各個階層蔓延開來,從學校到工廠、從餐館到理髮店,甚至是全職家庭主婦也深受這種思維的影響。
各種乏善可陳的書籍鋪天蓋地而來,《誰動了我的奶酪?》、《人性的弱點》、《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心靈雞湯》、《積極思考的力量》、《活出全新的你》、《不抱怨的世界》、《真實的快樂》、《富足人生的五十個標準》、《你的桶有多滿》、《被炒魷魚我快樂》……瀰漫著一種要含笑而死的決心。在這種正向文化盛宴中,伴隨著鎂光燈、音樂節拍、節日裝飾、舞動的雙手,營銷員感動的淚水,訓練師有著一種如同宗教精神導師的地位。人在這種狂潮裡,如果承認自己無法正向思維,簡直就是一種人格缺陷。
「正向心理學」來到中國,不僅僅與成功學、實現人生財富連接在一起,更是與忠孝連接在一起,誰能拒絕財富、拒絕成功、反對自己有忠孝美德呢?耳畔反覆迴響著正向思維的經典語錄「你對世界微笑,世界才會報以微笑」。受此心理學影響的青年,都將陷入一種心理漩渦,意即,不能表達負向的感受,即便是真實的心情。一位絕望的青年說:「被迫假裝快樂的感覺,就像你靈魂快死了的時候,有人幫你打飛機(自慰)。①」
《失控的正向思考》書籍 圖丨來源文章編輯拍攝
在「正向」的對立面是「負向」,那些心情沮喪的人,不能強顏歡笑的人,就成為正向心理學排擠的對象。《你的桶有多滿,樂觀思想的神奇力量》一書中指出:「每一百個人,就由九十九個人想和正向的人在一起。②」《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一書中說:「找出生活中會掃興的情況或人,遠離這類情況,與這種人脫離關係。若家中有這種人,儘量別和他們在一起。」
在這些同類書籍中,負向的人在麻風病人、精神病人之後被列入懲罰與排擠的對象。人際生存的法則成為——不論你心情如何,必須強顏歡笑!這意味著,人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心情與感受,人與人之間都有「正向之牆」隔絕彼此的心靈連接,不論身處熙熙壤壤的鬧市還是在精心經營的家庭,人都不能免於孤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除了點讚與加油,再不必額外關心她(他)的心情。
人為什麼要如此活著?這正是因為正向心理學導向成功學,而改革開放為國人帶來了欲望。我們回看美國,發展了近百年的正向心理學,並沒有給美國人帶來幸福與快樂。全球的抗抑鬱藥物市場中,美國佔了三分之二,而且抗抑鬱藥物剛好又是美國國內最常開的藥物③。快樂星球指數(The Happy Planet Index)就將美國列為全球第一百五十名的國家。
正向心理學不但沒有給美國帶來幸福與快樂,甚至沒有給美國人帶來平安,美國囚犯佔人口的比例全球之首,貧富分化過大,槍枝暴力、失業率、個人負債居高不下④。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卡倫·塞魯洛(Karen Cerulo)的著作《從沒料到:大家應該改變文化,做最壞的打算》一書中指出,正是因為正向思維帶來的樂觀主義使得美國疏於防範,導致911恐怖襲擊事件的發生;輕視入侵伊拉克的難度,使得伊拉克戰爭陷入泥潭;低估卡特裡娜颶風的威力,導致紐奧良市的災難。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包括目前因為美國對於新冠病毒的過度樂觀,所產生的全盤失控的局面⑤。但,受過正向心理學薰染的人,哪裡會對這些令人惶恐不安的隱患與負向信息感興趣呢?
毫無疑問!正向思維正在屏蔽人的覺知,讓人忽略真正的現實,並產生人際的隱患與痛苦。而今,正向心理學正在不斷影響著中國人的心理,甚至已經成為一種正向意識形態,人沒有權利「不快樂」。沒有「正向思維」,不僅意味著「負向」,甚至意味著絕望,「正向」成為不必面對真相、擺脫情緒的勝利法,成為一種集體臆想的解脫之道。
在正向心理學的視野下,任何念頭與看法,首先必須經過是否屬於正向的歸類,不是「正」就是「負」的二分法,成為人監督自己內心的標準。憂患意識可能意味著怯懦,反省自我可能會是自卑,心境平和可能會是不夠積極。一個負向的人不僅要承受自身的痛苦,還要接受自己不能表現出正向的痛苦。一個正向的人因為要保持正向的樂觀心態,甚至可以迴避真相。用正向思維隔離負向的人,如同隔離難以面對的真相,把自己放置在自己用正向思維精心編織的世界中去,那裡只有讚美、掌聲、鼓勵、微笑,永遠擁有勝利者的姿態。在這種正向思維的世界裡,沒有全球變暖、沒有海平面逐年升高、沒有塑化汙染、沒有土地荒漠化,只有午後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四個牙齒的微笑。
注釋
①[美]芭芭拉·艾倫瑞克(著),高紫文(譯):《失控的正向思考》,第51頁。北京,2018年。
②[美]芭芭拉·艾倫瑞克(著),高紫文(譯):《失控的正向思考》,第51頁。北京,2018年。
③[美]芭芭拉·艾倫瑞克(著),高紫文(譯):《失控的正向思考》,第4頁。北京,2018年。
④[美]芭芭拉·艾倫瑞克(著),高紫文(譯):《失控的正向思考》,第8頁。北京,2018年。
⑤[美]芭芭拉·艾倫瑞克(著),高紫文(譯):《失控的正向思考》,第11-12頁。北京,2018年。
作者簡介 | 張 辰
晉城知行書院山長,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兼執行長,晉城心理學會理事,晉城心理諮詢專業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心學特約專欄作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常年致力於心學的修習與心學教育,舉辦傳統文化與心理學講座數百場。
編輯丨朱浩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
顧問:劉莞
主編:王學安
副主編:張辰 邵明 朱浩 鄒祥 劉倩 曲龍龍
專欄:劉莞 張辰 王嶽 周學儒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倡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我們,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