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原本是公孫瓚手下的將軍。因為在公孫瓚手下鬱郁不得志,恰好又和在公孫瓚那裡寄居的劉備志趣相投,在公孫瓚敗亡後改投劉備。從此以後,趙雲跟隨劉備,不離不棄,他是真的把忠肝義膽這四個字化作了行動。
趙雲武藝高強,他最輝煌的事跡莫過於他曾經兩次拯救幼主劉禪。第一次是在長坂坡,趙雲接受主公之命,保護其家眷,但因為亂兵的衝擊使得家眷四散奔逃,死的死,傷的傷。趙雲逃出去之後,想到自己保護主公劉備家眷的責任,於是毅然返回長坂坡,救下小阿鬥。
此刻,趙雲又身陷重圍,他懷抱小阿鬥,手持銀槍,騎著駿馬,一點點從人海中廝殺出來,救下了幼主。第二次則是在江邊,從孫夫人手中奪回劉禪,保護了劉備當時僅有的骨肉。
相比趙雲,魏延投奔劉備晚得多。因為魏延是赤壁之戰後才投靠的劉備。當時魏延殺了太守韓玄,從而獻城來降。諸葛亮一看到他就請求劉備將其誅殺,原因是魏延長有反骨,這一無釐頭要求遭到劉備拒絕。劉備倒是很欣賞魏延,並重用魏延,讓其隨自己一道入川作戰。
魏延作戰勇猛,具有大將之才。劉備入主成都以後,為其加官進爵。這還不算,我們知道劉備的地盤分成三個部分:荊州、益州及漢中。劉備把荊州交給了關羽,自己坐鎮益州,大家皆以為劉備會把漢中交給張飛,畢竟張飛是劉備的結拜三弟,對大哥劉備忠心不二,能力很強。然而讓大家想不到的是,劉備居然把漢中交給了名不見經傳的魏延。
那就是說,魏延成為了蜀漢實打實的封疆大吏,掌握了蜀漢三分之一的江山。那劉備為什麼情願重用一個有「反骨」的魏延,而不重用趙雲呢?
第一,趙雲生性謹慎,卻武藝高強,一直以來的角色就是保鏢。
我們可以回過頭想想,從趙雲剛加入劉備集團開始,他所做的工作就是保護劉備及其家眷安全。剛開始這樣那是因為劉家軍人數有限,只需關羽和張飛就能夠很好地進行管理。隨著劉備的勢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才開始湧入蜀漢,這使得趙雲更沒有機會去獨領一軍在戰場上奔馳。所以說,趙雲缺少大兵團指揮打仗的經驗,倒是偶爾也可以帶兵軍隊打打先鋒,但這畢竟和指揮打仗是兩碼事,這也就是將和帥的區別。
相比之下,魏延更有能力,他在戰場上能夠做到行雲流水般地指揮士兵打仗,而且能夠很好地駕馭下屬。所以魏延在軍中的威望非常高,將士們都很信服他。將軍好遇,帥才難求。在那個戰火連天的年代,劉備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複合型人才。所以說,劉備重用魏延,看中的就是他的綜合能力比趙雲更強。
第二,正直的趙雲在朝中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這也是為什麼他不得重用的原因。
劉備平定益州之後,大部分人都在等著封賞。這時候趙雲站出來說:
「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今安居夏業,民心方定,不宜奪之為私賞也。」
趙雲這番話拯救了劉備,但是卻給自己挖了個坑,得到的結果就是朝中沒朋友。這對劉備給他安排工作其實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為和大臣如若不能和睦相處,必定會影響辦事效率。趙雲太過於剛正不阿,眼中不容沙子,所以還是留在自己身邊做侍衛長更好,不能託付大事。
相比趙雲,魏延雖然他為人很高傲,但是他懂得培植勢力,蓄養家臣。也正因為如此,劉備就不得不重用他。劉備的部隊構成複雜,有北方兵、荊州兵、益州兵等。背後所代表的正是多股勢力。
劉備總不能只重用關羽、張飛、趙雲這幾個武將,他必須要做到公平,這樣才能夠統馭各部分勢力,從而為自己所用。而重用魏延,則是劉備向眾人釋放的一個信號,表示只要是青年才俊,我是不會分什麼新人老人的,絕對會以一顆公正之心來任用提拔。
可以得見,在劉備重用魏延以後,其手下的青年將領工作積極性更強了,而且不論是哪方勢力都不會去埋怨說劉備只重視老人,對降臣和新人漠不關心。所以說,馭下是一門學問,領導需要從多方面去考量問題。其實也不存在什麼重用不重用的問題,對領導來說,物盡其才,人盡其用,這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