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和人相處,是認生期來了,父母用這三種方法輕鬆應對!

2021-01-11 福林媽咪

文|福林媽咪

媽媽常常苦惱:「寶寶一到了認生期,除了讓自己抱,其他人都接近不了寶寶,而自己一個人帶孩子太累了」大多數寶寶都會在6-7月出現認生期,當寶寶碰到不熟悉的人,就會出現大哭大鬧,焦慮不安的情況。

孩子出現這種現象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寶寶在4-6個月後,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記憶儲存能力,當能夠分清親人和陌生人的時候,便會對陌生人有種天生的恐懼,於是就出現了怕生害怕陌生人的現象。那麼父母如何減少寶寶在認生期的時間呢,用下面這三種應對方式效果好。

1.多對寶寶進行鼓勵

孩子剛出生都是非常敏感的,一點聲響都可能導致寶寶淘淘大哭,這是因為孩子天生都對危險有種感知力。隨著寶寶漸漸成長,很多父母會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呵護,這樣往往不利於孩子性格的完善。

包辦、溺愛的關愛,往往會讓寶寶的自主發展受到影響,出現對自己不自信,對外在事物充滿戒備的膽怯心理。媽媽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不妨讓寶寶自己探索未知的世界,多鼓勵寶寶去嘗試新事物,這樣會讓寶寶願意接觸陌生的事物,在認生期也可以很快接受陌生人。

2. 對寶寶進行早期鍛鍊

由於寶寶認生期是有規律可言的,一般發生在6月以後,父母為了減短寶寶認生期的時間是可以在孩子6月以前進行鍛鍊的。當孩子還處於不怕生,不懂生人的時間時,可以讓孩子多接觸些人。

比如出現換尿布,餵奶餵水,哄睡覺的時候等都可以讓其他家庭成員參與進來,由於各個家庭成員相貌不同,說話聲音不同,這樣就讓寶寶對陌生和熟悉有了認知,在認生期也可以很好的理解媽媽和其他人的區別,從而不會出現一看到陌生人就緊張害怕的現象。

3.多帶寶寶出門玩

現在正逢夏季,屋外天氣炎熱,很多媽媽選擇宅在家裡。這樣寶寶很少接觸到外人,非常容易導致寶寶性格內向,在認生期間出現膽怯怕生的現象。媽媽多帶寶寶出去玩,可以讓寶寶變得活潑好動,保持對各種大自然事物的新奇感。

媽媽帶寶寶出去玩,一定不要讓寶寶餓著。寶寶出門本來就處於一個不熟悉的環境,儘管待在媽媽身邊也常常感覺沒有安全感,如果餓者肚子,更會給自己去陌生人的地方非常可怕的信號,而往往生活中,寶寶吃飽肚子,才會感覺到安全感,也才更容易讓陌生人接近自己。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減緩寶寶的認生期時間,父母除了上面的幾種方法,還可以在選擇玩具的時候,適度選擇有些操作空間的玩具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小結:由於這些玩具操作力比較強,當孩子出現困難時,父母非常容易參與進來。而父母和寶寶產生良好的互動,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寶寶的社交能力,讓寶寶再也不害怕接觸到陌生人!

相關焦點

  • 寶寶進入認生期,怕生害羞還愛哭,聰明父母會這樣做
    ,有時候感覺到特別的驚恐和害怕。這時候有的父母會覺得這孩子一點不乖一點也招人喜歡,做父母的也會覺得特別沒面子,有時候還會用孩子以前不這樣,今天沒睡好或者是這兩天有點感冒不舒服等等理由來解釋。其實孩子見到生人害羞、哭和害怕,不是什麼問題,也不是孩子性格上的一種倒退,是因為孩子到一歲左右會進入一個叫「認生期」的特殊的一個時期。
  • 孩子害羞怕生?可能是到了「認生期」,這樣做他會變得落落大方
    孩子6個月左右開始進入「認生期」生活中,和鄰居一樣有類似疑問的家長不在少數,家長對孩子突然性情大變,害羞怕生的行為感到不解,也非常擔心孩子變成扭捏、不大氣的人,在社交過程中不招人喜歡。但其實,孩子長到一定階段,出現這種情況是再正常不過了,可能是孩子到了「認生期」。正常情況下,大部分孩子在出生後的6個月左右的時候,就進入了。
  • 寶寶遇生人就哭,是「認生期」正常表現,四招幫娃緩解陌生人焦慮
    李姐無奈的對我說道:"寶寶最近也不知道怎麼了,一遇到陌生的面孔就很害怕,哭個不停。上次,三個月不見的外婆來看他,寶寶卻也認生的很,搞得他外婆還有點傷心。"其實寶爸寶媽都反饋說遇到相似的情況。家長們多以為是孩子膽小怕生,或者是被陌生的面孔嚇到了。其實不然,這可以說是是寶寶認知發展的一種進步,代表著寶寶已經進入了"認生期"何為"認生期"?
  • 怕生很正常,4方法幫寶寶輕鬆度過
    2、媽媽不經常帶出去接觸其他人經常把寶寶放在家裡帶,寶寶就失去了和其他人接觸的機會,寶寶的生活圈就會狹小起來,很容易一見到陌生人就產生害怕的心理。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見識少」。  3、對有某種特徵的人產生害怕心理  可能有些寶寶對一些比較「奇怪」的人會產生「認生」,而對其他陌生人並不「認生」。
  • 寶寶在家很活波在外很怕生,如何改善孩子怕生
    這個年齡段正好和孩子學會爬行的時間重疊。孩子會爬後,可以自己支配身體,活動範圍擴大,於是開始脫離照料者的視線。但因為他們各方面能力還沒發育完全,看到陌生人就會用哭鬧的方式吸引照料者的注意。所以說,怕生其實是一種先天的自我保護機制。
  • 一歲半的孩子在叛逆期難管教,別用這三種方法,用得越多效果越差
    威脅經常看到很多父母面對滿地打滾的孩子一走了之,你愛哭就哭,你不走我走,父母用的方法是威脅,對於內向,敏感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離開,在孩子心裡會建立被拋棄的概念,經常被威脅的孩子會害怕被遺棄,容易養成孩子討好型人格,做事情小心翼翼,沒有自信,害怕犯錯,沒有主見。打一頓有時候孩子犯錯了,父母會選擇揍孩子,比如碰了熱水瓶,打一頓,打了就長記性了。
  • 9種輕鬆方法應對
    寶寶在剛出生的前幾個月通過視覺、聽覺和嗅覺來識別父母,到了大約6個月大的時候,寶寶通常對其他人似乎感興趣了,有時候還可以和其他人進行互動,玩有趣的遊戲。寶寶6個月後,會有一段害怕陌生人的經歷,在此期間寶寶對除父母之外的大人會感到不滿和恐懼。例如,如果一個陌生人看著寶寶或抓住寶寶,寶寶可能會大聲的哭和大聲的叫。
  • 孩子為什麼會對某些事物懼怕?父母用這3個方法,幫孩子走出恐懼
    本來以為只是孩子還小,對這些很大隻的動物有點恐懼,結果幾年過去了,孩子如今已經上了初中,依然會對毛茸茸的東西感到害怕,每次一看到毛公仔,甚至是一個毛團狀的鑰匙掛扣,都會很驚慌地叫我拿開。後來我發現事情不對,帶著孩子去看了做了專業的心理諮詢,諮詢師這才告訴我,孩子的恐慌並不單純,這更像一種"心結",需要我們輔助慢慢去解開。
  • 孩子總是亂發脾氣?父母善用全腦養育法,輕鬆養育高情商娃
    這種現象相信很多父母都不會感到陌生,雖然人人都說孩子很單純,可是有的孩子真的無法讓父母明白他們為什麼那麼容易情緒化,其實這和先天因素、後天因素都有關。 問題的出現也代表機會的來臨,當孩子出現情緒多變的情況時,也意味著培養孩子掌控自己情緒的時機來臨了,家長們不要被孩子的情緒所影響從而加入發脾氣的隊伍,也不要因為覺得厭煩而遠離孩子,甚至因為溺愛而由著孩子,要學會在問題背後看到機會,用正確的方法來進行教導,其中《全腦教養法》一書裡所提到的全腦教養方法就非常值得父母們了解和借鑑,下面本文就基於該書講解一下如何用全腦教養法來教導孩子管理情緒
  • 容易和孩子相處的幾種性格,註定會和孩子成為朋友,看你佔了幾個
    導讀:容易和孩子相處的幾種性格,註定會和孩子成為朋友,看你佔了幾個hello,大家好。今天是小編寫的第一篇文章,請多多關照。其實現在的家長都十分喜歡和孩子相處。但是有的家長只要一接近孩子,孩子就會從心裡感到害怕和恐懼。
  • 鬼谷子:學會這三種方法揣摩人心,輕鬆看透他人!
    大家好,歡迎來到的「琢磨歷史」,我們一起學習更多國學智慧和歷史知識。如果您想持續收看本欄目,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鬼谷子:普通人學會了這三種揣摩術,也可以輕鬆駕馭人心!鬼谷子非常擅長揣摩人心和觀人識人,並能熟練使用馭人術,這些實用的本領歷經數千年,仍然備受後世推崇,並被大家樂此不疲地研究、學習、實踐!鬼谷子在《鬼谷子·揣篇》中詳細說明了如何揣摩他人心思的三種方法,幫助大家輕鬆看透人心!哪怕是普通人學會了這三種揣摩術,也可以輕鬆駕馭人心!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1、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
  • 孩子喜歡發脾氣,父母不要著急,嘗試下這三種方法!
    1.站在孩子角度像成年人一樣,孩子們都有自己的脾氣,他們會生氣和易怒。因此,父母應該尊重孩子,平等對待他們,直面孩子的發脾氣,而不僅僅是認為這是孩子惡作劇和不服從的表現。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對您生氣的人是成年人,您是否仍然認為他只是在製造麻煩?
  • 孩子性格自卑怎麼辦?主要靠父母來引導,這幾個方法可以試一下
    小麗最近就發現自己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時候性格稍微有些自卑,在這種情況下他感到非常煩惱。小麗使用了各種方法希望能夠改變自己孩子的性格,但是一直沒有起到比較好的效果。其實出現了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於小麗使用的方法不對。自卑對於孩子有哪些影響?
  • 來世誰是你的父母和孩子?佛說:且看今生你與這三「人」的相處
    如果有來世,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想投胎於馬雲或者澳門賭王的家庭。無論來世託生為人,還是託生為小貓小狗,只要是有情眾生,都會有父母和孩子。那麼來世誰會是你的父母和孩子?且看今生你與這三「人」的相處。第一「人」:今生的父母世界上能夠無私地把愛給予你的人,只有你的父母。如果一個人不孝順父母,則萬事不成,成也不持久,做什麼都不會順利,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 害怕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當娃出現這些特徵時,父母要多注意
    小可在還很小的時候是外婆一手照顧大的,平時和老人家相處,小可很少有說話,她喜歡自己一人待著。只有到了父母來看她的時候,她才會表現得比較開心,小可很喜歡父母,一直以來她都想要父母照顧自己。但是父母出於工作的原因,沒有辦法帶孩子,只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回老家看小可。
  • 四種方法克服演講恐懼,輕鬆應對演講
    為了克服演講的恐懼感,輕鬆應對演講,我教你以下四種方法。一、降低期待中國人大多是在分數下長大的。「99分不夠。只要求100分」的環境給了很多人完美主義的傾向。另一方面,自己的評價容易降低,另一方面,理想的目標設定很高。
  • 當孩子害怕時,父母的語言暴力是自卑的「催化劑」
    性格不同的孩子,在生活中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孩子樂觀自信,落落大方;有的孩子自卑內向,沉默寡言。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性格差距呢?其實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尤其是當孩子害怕時,父母會用嚴厲的呵責,希望他們勇敢大膽。殊不知這種嚴厲的呵責,是孩子自卑的"催化劑"。
  • 孩子心情煩躁,一點就「著」,家長怎麼應對?專家給您支招
    有研究表明,人會煩躁是因為某些「能量」沒有得到發洩,當「能量」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外化為煩惱、焦慮等情緒表現出來。孩子煩躁不安的「能量」主要有幾個方面引起的:一是考試考砸;二是與同學鬧矛盾;三是和父母吵架。面對孩子的煩躁不安,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
  • 疫情停課,孩子要如何學好拼音?這個方法讓父母不再焦慮
    這都是非常難學的。有孩子學了一年還不能完全掌握。他們到了小學後還要花時間去學。因此,家長在家裡也要花很多時間去教孩子的。如果父母平常很忙,晚上在家就想休息一下,那麼教孩子的時間就很少。2.父母的發音不標準。孩子的模仿力是非常強的,如果父母來教孩子的話,他們的發音也會和父母一樣。有的父母在讀拼音的時候發音並不標準,如果這樣教孩子的話,就會影響孩子的發音。
  • 孩子情緒波動,愛打人?父母試試這3個方法,控制情緒是必修課
    如果孩子情緒波動大,嘮叨不停,有這3方面原因:1、孩子產生焦慮,主要是對自己的訴求有強烈的期盼通常我們在焦慮的時候,都會試圖尋找一種方式來釋放內心的壓力,尤其是對自己身邊比較信任依靠的人,表現得會更為明顯。當孩子開始變得急躁不安時,他們可能內心有著非常強烈的訴求。想要通過嘮叨等行為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