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李姐小寶寶剛滿七個月,很是可愛。今天李姐抱著小寶寶來家裡做客,我看著寶寶很是可愛,便忍不住伸手想要抱一下。不曾想,剛剛稍微靠近了寶寶,小寶寶就嚎啕大哭,李姐怎麼哄寶寶都沒辦法讓他停止哭泣。
李姐無奈的對我說道:"寶寶最近也不知道怎麼了,一遇到陌生的面孔就很害怕,哭個不停。上次,三個月不見的外婆來看他,寶寶卻也認生的很,搞得他外婆還有點傷心。"
其實寶爸寶媽都反饋說遇到相似的情況。家長們多以為是孩子膽小怕生,或者是被陌生的面孔嚇到了。其實不然,這可以說是是寶寶認知發展的一種進步,代表著寶寶已經進入了"認生期"
何為"認生期"?
研究表明50%至80的寶寶成長中都會經歷"認生期",多在寶寶5個月至一歲多的成長周期中發生。具體表現為孩子遇到陌生的面孔,容易感到焦慮不安,甚至哭鬧。
許多家長誤認為孩子認生易發展為內向膽小的性格,其實這是一種認知誤區。認生是寶寶正常的生理反應。孩子認生並非一件壞事,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體現。
從認知角度探究孩子認生的原因
第一階段:寶寶與母親的依戀關係
六個月的寶寶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漸漸的能夠區分給予自身照顧和關愛人的面孔。所以此刻,寶寶能夠感知到母親才是能夠保護他的存在。
這個階段的寶寶認為母親與自己是一體的,對母親具有親密性。而當其他人想要近距離接觸寶寶的時候,寶寶就散發出排他性,通常這種哭鬧的方式表達拒絕。
第二階段:寶寶能夠意識到自身是獨立的個體
當寶寶成長到8月份的時候,寶寶逐漸認識到自己和母親並非是一體的。當寶寶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會對周圍環境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
與此同時,母親的短暫性離開都會讓他感覺不安和焦慮。因為此時在他們的認知中,離開就等同於消失。因為母親不給予回應或不處於一個空間的哭鬧時有發生。
第三階段:掌握分辨陌生人和熟悉的人的能力
10個月的寶寶能夠區分陌生人和熟悉人。這一階段的寶寶會將自己的注意力擴大範圍集中於周圍照顧他的人,能夠區分更多經常性照顧他的人(如,熟悉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和陌生的人。研究表明,寶寶的認生是一種出於自我保護的生存進化。對於寶寶的社會認知水平,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認生期兩種能力的培養:
家長不應該糾結於孩子認生與否,而應該抓住孩子的"認生期",培養孩子相關情緒識別和的社會交往的能力,以應用於未來的情感體驗和人際交往。
當孩子處於認生期,會專注於辨別周圍人的面孔,包括面部表情和情緒。此時家長就可以通過在孩子面前展示微笑,大笑,憤怒,傷心等不同的表情,讓孩子感知到情緒的變化和所對應的表情,從而提升孩子情緒認知和辨別能力。
在此階段,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不是指讓孩子去主動的與陌生人頻繁接觸。是讓孩子感知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正常的行為。父母在平時可以多約朋友來家中聚會,讓孩子感受到朋友間相處和諧的氛圍。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形成社交必要的認識概念。
孩子處於認生期,家長不能抱著等孩子再稍微長大一點自然而然就好了的想法。應該學會幫孩子緩解陌生人焦慮更加順利的度過認生期。
如何幫孩子順利度過認生期?
1、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滿足
孩子認生的根本原因是怕於母親分離。所以寶媽們應該給到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的內心感到安定。和孩子建立充分的依戀關係,讓孩子感知二者是不會分開的。不難發現,當母親陪伴在身邊時,孩子往往會進行更大膽的嘗試,因為他們相信母親會保護他們。
2、接納寶寶的認生
很多家長因為孩子見到生人就經常性的哭鬧,就給孩子貼上了"膽小怕事"的負面標籤。每當孩子產生陌生人焦慮時,就任其哭之鬧之,而不作為。這樣孩子會喪失安全感和歸屬感。
家長應該學會接納孩子的認生期和陌生人焦慮,富有同理心的去理解孩子。對於孩子認生的焦慮和不安,應該多鼓勵和慰藉,讓孩子感到安心。而不是採用憤怒,煩躁的態度,孩子能夠感知到父母的情緒,只會讓其越發害怕。
3、 多讓孩子融入社交環境之中
家長要可以多帶孩子去人流量好多的環境之中,例如超市,公園。讓孩子感知到,人多的地方也並非充斥著危險。帶孩子逐漸適應陌生人的存在。一篇曾經發表在兒童期刊上的論文中提到:當孩子處於嬰兒時期,經常性帶孩子出行旅遊,能夠很大程度的減少孩子的陌生人焦慮,甚至孩子不會出現"認生期"。所以讓孩子認識並適應陌生人的存在,能夠很大程度上減緩孩子的陌生人焦慮。
4、引導孩子循序漸進的建立信任
家長可以將其他親人和朋友的照片向孩子展示。讓孩子通過多看照片來認識他們的較為陌生的面孔,達到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進程。
或是當一同外出遇到孩子不熟悉的朋友時,孩子表現的十分焦慮敏感,家長可以通過與朋友熟絡交流的行為,讓孩子做出這個陌生人不存在危險的判斷。
對於孩子的認生期,家長理應接納。家長眼中孩子的靦腆和內向,其實只是當下階段的認生表現。家長不必過於焦慮,多給孩子一些陪伴,讓孩子感受更多的安全感,帶孩子融入社交關係之中,相信孩子很容易就能夠順利的度過認生期,能夠落落大方的和他人交流。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如果你喜歡這類文章,請關注我 ,持續與您分享育兒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