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長一個瘡,放在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講,就叫做「背疽(ju)」,得了背疽的人,不好好處理的話,即便是現代社會,都會危及生命安全,更遑論醫學條件落後的古代。
自古以來,有史書記載的歷史人物,長背疽的人真的不少,他們大多數都「悲劇」了。
從《史記》出發,那個七十反秦的範增,就因為項羽的冷落,加上之前就有的背疽,一下子生氣加本身的毒瘡爆發而死,範增的死,為這個「背疽」的兇名添了幾分威勢。而再到東漢時期,六十幾歲高齡的劉表也同樣有著背疽的毛病,吊著一口氣,一直到六十七歲才慢慢發作而死。
其實背疽一直有個特點,那就是慢性殺人。
疽,在古代中醫代表著「硬塊毒瘡、腫脹」,在中醫的角度來看,古代的「疽」接近絕症,或者說就是絕症,因為自古以來喝中藥,敷草藥其實壓根對疽的作用不大,不然的話,範增、劉表這些本身就是貴族階級的人也不至於死在這種皮膚病上。
那麼背疽為什麼這麼毒呢?
在戰國時期,背疽這毛病已經盛行了,但是具體誰得了背疽而慢性死亡,周代的史書是幾乎沒有指名道姓記載的。在戰國醫書《五十二藥方》中,原始中醫道出了疽,或者說背疽致命的原因:
「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
其實中醫的角度很簡單,從人的氣以及血肉出發,中醫認為背疽就是熱氣形成的皮膚腫脹,這熱氣本身就是毒,然後紮根在皮膚上,在表面跟牛皮一樣硬,而這個背疽會紮根背部,深入內臟,還會吞噬好的血肉,中醫認為,背疽就是一個「吸血鬼」,最後是把人吸死的。
那麼這樣講有沒有錯呢?
不得不說,古代中醫智慧的確非凡,其實中醫認為的有毒的「熱氣」,本質就是現代講到的,微觀世界的病毒,在後世明朝的醫學體系中,才逐漸把「氣」與「病毒」逐漸融合在一起。病毒在皮膚下長成膿瘡,其實這個「疽」,如果在臉上,那也充其量是個青春痘,可是長在背上就不一樣了。
長在背上就會直接影響到背部的脊柱,眾所周知,背部含有大量的神經,而脊髓是人類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旦被背疽裡的細菌深入脊髓,那麼人幾乎就完了,這也叫做「病入骨髓」,放到現代,那也是無藥可醫。
所以中醫認為的,疽會「吸乾」五臟六腑,這個觀點和病毒入侵其實是一致的。而現代醫學中,也對背疽的主要病毒有過了分析,主要常見的就是葡萄球菌,而葡萄球菌裡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為致命的種類。不說別的,今時今日的西醫,號稱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麼狠的藥性都對付不了金黃色葡萄球菌,而強調「慢」,「養療」的中醫要治好這個病,那可謂是天方夜譚了。
而得背疽這個事情,具體因為什麼原因會得,這個誰也說不準,就好像青春痘一樣,根本沒辦法預防,只能說相對控制。歷史在進行著,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人物因為「疽」而死去,其中背上長個瘡的「背疽」佔大多數,一般背上長個瘡,能力不怎麼樣的醫生都會叮囑他想吃啥就吃點啥吧。
唐代,著名的詩人孟浩然,就是因為背疽而亡。
背疽發作,最明顯的就是深入脊髓,背疽一般多發生在背後的中間部位,其實這個部位最接近脊髓,也是人類肉體營養相對豐富的地方,背疽裡的病毒就大量吸食營養,最後繁殖到脊髓中,這就會造成「敗血病」,一旦有了這個敗血病啊,那麼就真的走上了慢性死亡的道路,例如範增因為悶悶不樂而死,這就和他本身就有了敗血病有關,再到劉表、孟浩然,他們都屬於慢性死亡。
歷史證明,背疽並沒有有效的救治方法,而到了現代,也是要提前控制才可以防止惡化,其中最有效的藥品就是抗生素,可是這東西古人哪裡有嘛。而且就金黃色葡萄球菌來講,它抗藥性極強,也非常頑強,抗生素第一次弄不乾淨它,那麼它就會變得免疫,這也是十分棘手的事情。
古人有沒有嘗試過治療背疽呢,而這其中有沒有什麼有效的方法呢?
有肯定是有的,而最有效的方法說起來可能不信,但卻是就是,戳破膿包,然後再聽天由命。
戳破背疽的膿包,也可能面臨第二次感染,但是古籍上記載的,有一些人卻是在戳破膿包,流出了背疽裡的膿後,而後慢慢恢復。這其實就和演義裡的華佗要給曹操開腦袋治病一樣,這都已經是無藥可救了,不如放手一搏,所以戳破背疽,這種療法在古代的大醫是不怎麼提倡的。
南宋時期的李迅有言:
有此證者,未發見之先,髒府已先潰爛,百人百不救,雖有神仙藥,亦付之無可奈何。
百人百不救,這個說得還是非常誇張的,但是說神仙藥來了也無可奈何,對於背疽的傷害特徵卻是高度相符合。其實古人死在背疽上,這就是典型的醫療技術的落後以及醫療觀念的保守所致,按照李迅的思路,其實在戳破背疽後,迅速用當時有效的方法殺疽包紮,說不定就會起到奇效。
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就是被這個背疽拖死了:
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齎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
真實的徐達的確是死於背疽,話說他這種常年徵戰的將軍得這個病的可能性的確很大。不過後來明朝人還給這段故事加了一隻朱元璋賞賜的蒸鵝,徐達含淚吃飯,然後背疽發作,徐達身死。
不說這件事真假與否,其實患有背疽吃個蒸鵝會不會翹辮子這也是不好說的。因為蒸鵝本身並不算太過烈的食物,重點是在於配料,這就好比有人生痔瘡去吃火鍋,那其實影響不大,吃個清湯的就沒啥事,可非要點個麻辣鍋,那可就是悲劇了。
總而言之,背疽在古代幾乎無限接近於絕症,要是誰能好,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而關於背疽的形成,這其實和古人自己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的。
據說居住的環境常年溼熱,而且還經常躺在床上,那麼就會憋出「瘡」來,其實一個人把一套衣服穿久了不脫,就會長出「褥瘡」,而這個背疽的原理也是一樣的,影響了皮膚的血液流動以及新陳代謝,最後形成炎症區域,可是古代的衛生條件和防範意識根本做不到控制以及全面預防。
背疽古往今來帶走的人不少,其實要不是仔細了解,還反而覺得這背疽真是夠神秘的,可要深入了解,也就會發現這個背疽就是背上長的一個大大的青春痘嘛。
這樣講是貼切的,但也別忘了,擠青春痘也是會有生命危險的啊,所以千萬別小看古代的一些小毛病。
本文原創自「紀元的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