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歷史,明心見性。在財經的歷史與現實之間,有許多似曾相識的故事,也有許多穿越時空的細節,把這些舊聞與新聞揉成一道小點心,不只求趣味,亦求回味,是為檀財史。—— 四海夕陽
文/四海夕陽
新年剛過,一則「劉強東尋祖」的公告就刷爆了朋友圈。對此,網友表示,東哥此舉乃是尋祖歸根,光宗耀祖!還有的調侃道:一大批劉氏宗親已經在去找東哥的路上了。
不過,東哥可以寬心,尋祖路上,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古往今來,尋祖不僅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有時候還是一門生意。
姓氏的好處:我姓劉,我免稅
姓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在夏商周三代,不是人人都有姓氏的,姓氏的最早出現是用以標誌貴族的身份。最早的姓氏大都和三皇五帝有直接聯繫,這些貴族的姓氏都是世代傳承的,而且有專門的史官記載獲得姓氏的由來、年代、祖宗派系等等,一代代的承襲關係和貴族身份一點也不會紊亂,而且姓和氏是兩回事,所謂「男子稱氏,婦人稱姓。」
至於普通平民,既沒有姓,也沒有氏,只有一個名字而已。到了戰國時期,天下大亂,顧不上搞這些姓氏的學問規矩。等到秦始皇滅亡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大家都是大秦的臣民,沒有貴族這一說了。姓和氏也不再區分,人人都可以有姓了。比如漢高祖劉邦出身農民,太祖父以上祖先的姓名都無從考證,更談不上家譜了。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劉邦也直接稱「姓劉氏」,有去追溯他姓氏的淵源。可以說,從漢代以後,姓、氏合一,人人皆有的姓名制度就基本形成了。
不過,劉邦雖然不是貴族,但是對老劉家那份感情還是剛剛的。他不僅分封親屬子弟,而且免除了老家的稅負。到了他的兒子漢文帝時候,又進一步出臺規定,天下凡是姓劉的都不用交稅。在這些政策扶持下,劉姓從秦代的一個小姓,到了漢代末年發展到十多萬人。你這下明白劉備為什麼賣草鞋也能成大事了吧,人家有免稅優勢啊。這政策要是留到現在,咱劉老闆分分鐘能壓倒馬老闆、李老闆之類的。
大多數劉姓家譜都認漢高祖劉邦為先祖
尋祖的學問:譜牒學
當然,光是給皇帝的同姓免稅,不能調動其他豪門家族的積極性,是不夠的。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豪門士族把握各種權利,而且等級森嚴。為把士族與一般的家族區分開來,杜絕冒名山寨,從東晉開始,由國家專門組織專家,編撰《士族譜》,定稿後藏在官府中,由專人看管。這些檔案叫做譜牒,又叫簿狀,也就是最早的家譜。
譜牒有什麼用處呢?它具有法律效力,官府選拔官吏和民間通婚都得用上它。比如選拔某個人才前,先得查一查這個人才出身是不是士族,是第幾等士族。士族才有可能當大官,「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家族通婚聯姻也要查譜牒,想嫁入豪門?對不起,前提條件是「我就是豪門」,士族不會跟寒門聯姻。由於各個士族有很多分支,高低貴賤不同,所以研究鑑定這些譜系也成了一項專門的學問,叫做譜牒學。
研究家譜是一門古老的學問,叫做譜牒學
尋祖的藝術:皇上和李白,誰是真孫子?
本來有了《士族譜》和譜牒學,上層人士的家譜傳承是清清楚楚、一點不亂。可是,到了唐朝初年,開始重修《士族譜》的時候,有點小問題了。按照歷史學家陳寅恪的考證,李唐皇室本來是趙郡(今河北隆堯縣)李氏的"破落戶",後來在北魏、北周、隋朝期間,又相繼與匈奴、鮮卑等民族通婚。但是堂堂大唐天子怎麼能承認自己是破落戶,而且還是混血兒?於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授意下,譜牒專家們對《士族志》進行了藝術加工。皇室李姓的家譜從河北趙郡李氏變成了第一等士族中的隴西李氏,跟漢代名將李廣是同族,直接祖先是十六國時期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hào],甚至還跟思想家老子(李耳)攀上了親戚。尊老子李耳為「國祖」。
河北隆堯縣的唐祖陵
皇上為了面子,都抱大腿改認祖宗了,別的人自然也忍不住搞點小動作。比如大詩人李白,也在自述材料裡說自己是李暠的九世孫。這下問題來了,按照官方說法,唐玄宗李隆基是李暠的十一世孫,兩人見面,皇上豈不是要喊李白爺爺?好在李白是個聰明人,所謂九世孫什麼的,也就在私下裡在朋友圈吹吹,從來沒有在皇帝面前提過。因為他知道,皇帝那個隴西李氏的家譜是假的,而自己的士族身份,也多半靠不住。李白的父親是個商人,商人子弟在唐朝地位很低,連科舉考試都沒法參加,去當皇帝的本家爺爺不是找抽嗎?
後來的詩人吸取教訓,不去冒險跟當今皇上攀親,認祖宗都往遠了跑。比如詩人白居易,說自己是戰國名將、殺神白起的後人,跟羋月也是本家,「白氏羋姓,楚公族也」。不過,白居易的說法,連他的忘年之交李商隱都不相信。李商隱在白居易墓志銘當中很含糊地說白老先生的家族淵源歷史太久,難以考證(用談說聞)。而據陳寅恪先生考證,白居易的祖先可能不是中原漢人,而是西域龜茲國的王族後裔。白大詩人如果身後有知,被人揭破家世秘密,是不是有點小尷尬?
白居易自稱是白起後人,但是歷史學家不太相信
其實,這還不算離譜。到了宋朝,官府不再修訂士族譜,各家自己修家譜,攀附名人祖宗藝術才算真正到了自由王國。比如南宋有位美食家林洪先生,為了標榜自己的品位,說自己是北宋詩人林和靖的第七世孫。但是世人都知道,林和靖是有名的獨身主義者,在西湖邊上獨自隱居,自稱「梅妻鶴子」,哪裡來的七世孫子?於是有人寫了一首詩笑話林洪:「和靖當年不娶妻,因何七世有孫兒?若非鶴種並梅種,定是瓜皮搭李皮!」
「梅妻鶴子」的林和靖
徽商的家譜生意:家譜能當學區房
到了明清時期,修家譜已經不光是上流社會和文人的事情,成了一項全民參與的活動。特別是在徽州,家譜傳承非常廣泛和久遠,當時的人說這裡「有百世之宗族,斯有百世之墳墓,有百世之墳墓即有百世之譜牒(家譜)。」家譜在徽州人的家族文化中處於核心地位,而其中出力最多的往往不是官員,而是徽州商人,當地商人捐資修家譜已成一種風氣。都說商人無利不起早,為什麼徽商會熱衷於修家譜呢?這其實也是一門回報不錯的生意。
徽州是明清時期家族文化最發達的地方之一
家譜是通往上層社會和自我實現的通行證。我們都知道,古代商人社會地位低下,而對於富甲天下且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徽商,錢不是問題之後,如何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在歷史的長河中為自己謀取一席之地就很重要了。在正史中留名,固然是最有吸引力的, 但這不是商人所能決定的,而通過家譜編修活動,使自己在宗族內廣為傳頌則是現實可行的路子。因此在徽州的家譜裡,記述商人事跡的內容也遠比其他地方更多。
家譜是聯合家族力量、減少惡性競爭的連接器。徽州人經商喜歡家族抱團,一家發財,就能帶動一片,「其大者能活千家、百家,下亦數十家、數家。」利用編修家譜進行聯宗攀親,可以將全國各地流動經商的族人聯合起來,也可以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惡性競爭, 甚至可以互通信息以達到共贏的效果,畢竟大家都是一家人嘛。
家譜甚至還能發揮「學區房」的功能。徽商被稱為儒商,大多希望其子弟能夠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但是他們常年經商在外,回徽州考試非常不便,在當地考試又沒有戶籍。從明朝末年開始,出現了一個解決方案,就是為常年旅居外地的商人專門設立一種戶口,叫做商籍,可以在外地參加科舉考試。可商籍出來之後,又引發了「高考移民」問題。有些地方商籍比民籍(本地戶籍)錄取率高,就有人冒名參加考試,甚至出現一人考兩場,買賣戶籍等亂象。為打擊「高考移民」,清朝雍正時期規定,只有「查明祖父三代籍貫準作商籍」的考生,才可以做商籍參加異地科舉 , 而要證明祖宗三代籍貫職業,最可靠的資料莫過於家譜。因此,對於徽商來說,修了家譜,就相當於買了學區房,子弟參加科舉才有保障。
說到底,修家譜,建祠堂,尋找名人祖宗,都是要有「硬實力」才配得上,否則,難免要重溫趙老爺對阿Q的教導:
——「你也配姓趙?」
點擊查看四海夕陽更多精彩文章
他靠一雙鞋成為長安大富翁 | 唐宗宋祖漢武帝,收房產稅哪家強? | 宋朝的燃料危機和「柴改煤 | 一次稅改毀滅兩個天才 | 廁所革命 | 一個五金店老闆的辦學夢 | 一個巴格達青年如何成為上海首富? | 什麼是貨幣胡椒還是比特幣 | 杜甫忙著辦現金貸 | 背鍋俠 | 會見秦始皇的女老闆 | 首富投資虧得只剩一瓶酒 |「地圖炮」老王 | 中日甜蜜戰爭 | 中國的「敦刻爾克」 | 亂世房荒 | 宋朝的租售同權 | 唐朝的超能菲傭 | 民國的相親鄙視鏈 | 心靜自然涼? | 超發還是不發 |「中國最牛首富」的擱淺時刻 | 中國最優秀銀行家,卻成了「旅遊業之父」 | 金榜題名,你的名字,我的賭注 | 」無冕院士」家族
看完了就完事兒啦?
還不趕緊的點個讚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