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說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太極,是天地人萬物之通理,內含陰陽、剛柔、動靜、奇偶、雌雄,由一變二,二變四,四而變八,八八而又六十四,從而千變萬化,無所不包,無所不有。
那麼在太極之先的無極又是什麼意思呢?無極生太極是不是頭上安頭的意思呢?
與太極的有序狀態不同,無極是一種無序狀態,是陰陽未分之混沌狀態。在希臘神話中,混沌是孕育世界的神明。《列子·天瑞篇》中說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有形有質、有像有數有理者,皆為太極。而無形無相者為混沌無極。
比如受精卵在胎腹中雖然還未成型,但是已經是一個太極,它內含父精母血,有陰陽雌雄的可能變化,有動靜生長的發展態勢。然而,在此受精卵未曾出現之前,存在一個「無極」,它雖不是有形,乃是虛空中的一個「無」,但正是這個「無」卻在某一天誕生了這個母腹中的「有」,太極。這個解釋起來是很玄妙也很抽象的,它並不是父精母血有一天交媾在一起就成了一個「我」那麼簡單。大清歷史上在五臺山出家的順治皇帝曾作詩曰: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有從何來?我從何來?這個問題引人超凡入聖,它是追尋生命奧秘的智者一輩子要去探索的疑難。當然,我們知道太極生於無極,有生於無。至於無從何來,無怎樣生有,我們暫且不去討論。莊子在《齊物論》中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無極,當然是六合之外的事。我們不去討論它,但是要知道它的存在。不去討論是因為沒辦法討論,要知道它的存在,以免犯了「倏忽」的錯誤。
《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中,莊子敘述了"七竅出而渾沌死"故事。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渾沌"。倏和忽在渾沌的地方相會,渾沌對待他們很好。倏和忽想報答渾沌,見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來看聽吃聞,但是渾沌沒有七竅,感覺挺不方便的,於是倏和忽就為混沌鑿七竅。每天鑿一竅,七天後,七竅出,渾沌就死了。
混沌死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開了七竅,而是像大家一樣能夠「看聽吃聞」了,看聽吃聞意味著寂然無物的無極狀態,一旦開了七竅通了七情六慾,自然「像」和「數」就有所折損了。但是,自盤古開天地以來,混沌不分已分,天地陰陽已立,要如何才能重構先天混沌之本呢?唯有一個「復」字。所以,修煉家第一要旨是修心,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無極」,練拳者第一要站無極樁,拳式第一起式無極勢;修禪者必靜心打坐,進入空虛之境,這些都是返本還原之道,有生於無,復歸於無之道。無形、無相、無心、無我、無秩序,守護好無極混沌狀態,是最好的養生之術。
|本號撰寫太極及東方智慧文化,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