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繫辭》中提到先秦時期人們關於宇宙生成與結構的設想: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但是《周易》並沒有對此展開深入的論述。漢唐以來許多學者大多認為「太極」是宇宙起源之處「元氣」未分的混沌狀態,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道」,或者是魏晉時期王弼提出的「無」。宋代初期則有人把它說成是「一」,也就是「元氣」,說:太極者,一氣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
到了著名的理學家周敦頤,則把這兩種說法統一起來,提出了一個包括宇宙起源、宇宙結構、以及宇宙、社會、人類演化規律的理論與圖式,這就是著名的「太極圖」。周敦頤把他的理論集中在他的《太極圖說》中: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所謂「無極而太極」,其實就是「無中生有」「道生一」的意思,「無極」實際上就是宇宙尚未出現時空無靜寂的狀態;「太極」則是宇宙初始之時混沌一片的狀態,它孕育了「陰陽」基本因子在內。動則陽生,動極則靜,靜則陰生,陰陽一生則天地開,陰陽動靜相互循環,生成了萬事萬物,所以說陰陽相互為根源。
那麼陰陽互動之後,形成的宇宙又如何呢?《太極圖說》接著寫道:
分陰分陽而兩儀立焉,陰變陽和而生水、火、土、金、木
就是說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形成了天地,陰陽變化又產生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便是萬事萬物的基本元素。這樣陰陽和五行學說就在這樣一個簡潔明了的理論表述中結合在了一起。宇宙的起源和結構就可以用這樣一個簡單清晰的「太極圖」來顯示了。
宋代以後,「太極圖」成了中國宇宙觀念的象徵,但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與批評。其中最嚴厲的批評來自儒家學者。他們認為,「太極圖」出身不正,是汲取了道家的思想,不能作為儒家宇宙觀念的象徵。其實這種見解只是一種固步自封的門戶之見。
就算它是道家的東西又如何呢?道家不也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組成部分嗎?道家可以從被冊封為儒家經典的《周易》中汲取營養撰述《周易參同契》這類的經注,儒家為什麼不從道家那裡吸取有用的的思想建構自己的宇宙圖式?
其實,在漢、唐、宋千餘年裡,儒道兩家造詣互相滲透融匯得很深了,何必還要為了門戶之見而彼此排斥,生怕沾染上對方一絲的顏色呢?這種批評顯然是迂腐見解的產物,更何況「太極圖」總結和繼承了《周易》以來中國人對宇宙的總的看法,它已經形成了一個可以充分解說宇宙的理論體系。不管它是對亦或是錯,是合乎經驗,亦或不合乎科學,它在當時的科學水平下足以似是而非的解釋人們所需要的解釋的一切。
從《周易》到《太極圖說》的梳理,我們現代人應對它們進行客觀、公正地對待,並用歷史的、寬容的態度對它們進行分析,因為它們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文化,是我們祖先思想的演變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