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6年的時候,奧斯卡的小金人辦法給了一部「精神病」電影,就是《飛越瘋人院》。而這部影片的主角邁克·墨菲是一個監獄中的犯人。但他不願意進行監獄中的勞作,於是假裝自己有精神病。
就這樣,他成為了一個闖入了精神病醫院的正常人。但諷刺的是,這個正常人在精神病中用盡了所有的辦法都沒辦法讓護士長相信自己的正常人。最終,他接受了針對精神病人的電擊治療和額前葉切除手術,成為了真正的「精神病人」。
而這部電影的原型,雖說沒經過考證,但應該是脫胎於1973年的心理學家大衛·羅漢森(David Rosenhan)教授的實驗。而這個實驗的名稱叫做「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也就是當正常的人在不正常的地方。
實驗的準備工作自1969年就開始做了,羅森教授招募了近5000名志願者,然後從中挑選了4男3女共7人。他們在心理測試中抗壓能力滿分,並且一系列的培訓都很完美。
加上羅漢森醫生本人,實驗者共8人。這8個人職業各異,其中有心理學家,有兒科醫生,有家庭主婦還有畫家。甚至還有一名專業的精神病醫生,就這樣這8人的「偽精神病人聯盟」就存在了。在正式行動前,他們連續5天的時間沒洗澡,沒刮鬍子,也沒刷牙。
他們8人分別前往了各大精神科掛號就診,在掛號的時候,按照原定計劃。除了自己的名字和職業是虛構的之外,所有醫生詢問的問題都是真實的。而8人共有的唯一的病症就是,有人一直在身邊發出「砰砰砰」的聲音。
這種特殊的無意義的聲音在當時的精神醫學文獻之中,還未被納為幻聽的案例。羅漢森想知道,這種情況下醫生會怎麼做。但是令人驚訝的是,這8個人無一例外,全部都被確診為是精神病。
7人的症狀都是精神分裂症,而剩下的一個人為狂躁抑鬱。即使在醫生診斷為需要住院治療之後,8人都明確表示自己沒有在發生過幻聽了。但是他們依舊要在醫院接受各種治療。
最長的在醫院住了52天才被認為是病情好轉而出院,最短的也就住了一周的時間。而在病房之中,8個人都是按照正常人的情況生活的,沒有任何瘋狂的舉動。而唯一異常的行為就是會進行記錄。
起初他們的行為還是躲躲藏藏,害怕被護士發現自己在書寫什麼。但後來卻發現護士們會把他們這樣的行為視作是「持續書寫行為」這一完全符合精神分裂症中偏執型特徵,於是他們開始光明正大地記錄了。
沒有任何的醫護人員發現他們是正常人,他們的任何行為都會被護士們理解成符合精神病患者的行為特徵。但驚訝的是,醫護人員沒有發現,但是他們所在醫院之中將近三分之一的精神病患者都對他們的身份表示過懷疑,甚至還問道:
「你沒有病,不是瘋子。你若不是一個記者,就是教授,專門視察醫院的。」
到52天後,最後一名假的病人「病情好轉」出院之後,羅漢森集結了所有假病人的記錄,提筆寫下了這次實驗的實驗報告。1973年,羅漢森的實驗結論發表在了影響因子極高的期刊《science》上面。
這篇論文《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精神病房裡的正常人)已經發表,立刻在整個精神衛生界引起了地震,精神病院機構中對患者狀態的無視這種問題,也經由此事暴露了出來,
這個實驗也成為了"反精神病運動"思潮的開端,因為這背後暴露出來的問題實在是過於陰暗,也過於令人發怵。大家可以想到,這樣的情況有可能會導致什麼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