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晚期鋼琴奏鳴曲

2020-12-01 正步音樂教育

晚期鋼琴奏鳴曲

莫扎特晚期作品有6首奏鳴曲,從這6首作品中可以看到,晚年的莫扎特對巴赫的復調作品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所以在其作品中明顯有復調因素的體現,從結構布局上來講也更為緊湊和集中。

莫扎特該時期的奏鳴曲在音樂情緒上更加內省或激情,這是他以前作品中少有的個人內心情感的獨白。

例如,《c小調幻想曲》(K.475)運用了大量的半音和不協和音來表現一種與命運抗爭的激情,令人感到不安的同時,又帶來甜蜜的回憶。

這部作品的和聲語言大膽新穎、曲式結構自由獨特,在創作技法上已經具有了浪漫主義的音樂特徵。

莫扎特奏鳴曲經常在呈示部中兩個主題之間形成情緒和力度上的鮮明對比,使第一個主題的音樂形象更具有獨立性,也使第二個主題的音樂性格更加豐富,這就給展開部帶來了一個更廣闊的樂思發展空間。

例如,《c小調奏鳴曲》(K.457)第一樂章呈示部中兩個充滿矛盾衝突的主題,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莫扎特鋼琴音樂風格。

《c小調幻想曲》與《c小調奏鳴曲》之間有著明顯的內在聯繫,這兩部作品既可以完整演奏,也可以分別演奏,它們成為了莫扎特奏鳴曲的代表作品。

除了這些奏鳴曲,莫扎特的協奏曲藝術價值也很高,僅次於他的歌劇藝術。26首協奏曲中,小調(K.491)和d小調(K.466)最為著名。

另外A大調(K.488)也非常著名,有「陽光般的溫暖」之美名。每一首作品,都仿佛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劇,每一句、每一小節都有很細膩的人物刻畫,各種精妙的變化栩栩如生地在鍵盤上表現出來,使人陶醉。

晚期的6首鋼琴奏鳴曲:

《c小調幻想曲》(K.475)

F大調(K.533、494)

F大調(K.547a/Anh.135)

C大調(K.545)

降B大調(K.570)

D大調(K.576)

綜上所述,我們對莫扎特早、中、晚期的奏鳴曲都進行了簡要的概述,接下來我們還要結合一些相應的實例對其進行詳細探討。

在莫扎特有生之年,當他的早期奏鳴曲還未出版時,較晚的作品卻已經公之於世,其他作品則在他去世後發表。

有關莫扎特鋼琴作品三次重要的出版活動包括:1782年由巴黎出版商海納(Heina)出版的兩首鋼琴奏鳴曲[D大調(K.284c/311)和a小調(K.300d/310)],作品編號Op.4;1784年在維也納出版的兩套各三首作品。

第一套由阿塔利亞(Artaria)出版,作品編號Op.6[C大調(K.300h/330)、A大調(K.300i/331)和F大調(K.300k/332)]。

第二套由託利採拉(Torricella)出版,作品編號Op.7[D大調(K.205b/284)、降B大調(K.315c/333)和降B大調(K.454,為小提琴和鋼琴)];其他莫扎特在世時出版的奏鳴曲僅有1785年的《c小調幻想曲和奏鳴曲》(K.475、457),以及1788年出版的《F大調奏鳴曲》(K.533、494)。

如果從整體的角度來對莫扎特創作的鋼琴奏鳴曲作一次審視,我們會發現,他的作品與海頓的作品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將「小」的概念貫穿於大部分作品之中。

但是,除去這些個別的例子不說,莫扎特的奏鳴曲與海頓的相比缺少了進化的特點,但是它的作品卻比海頓的作品更加豐富,他很擅長於將更多的義大利風格、「歌唱性快板」以及喜歌劇(burro)因素引入作品。

但是,他們兩個人在大型奏鳴曲的創作上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止步不前。

莫扎特的作品如同海頓的一樣,三樂章結構居於絕大多數,經常在中間或終曲樂章寫作一個小步舞曲;第一樂章根據奏鳴曲式原則創作而成。但是,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發現它的特點、風格和技術轉換非常機智靈便,並且善於運用當時流行的抒情性主題。

第一組奏鳴曲包括了六首單曲,均採用三個樂章的體例。

《G大調奏鳴曲》(K.189h/283)最為典型。

它的第一樂章採用快板奏鳴曲式,並有如歌的主部主題;第二樂章行板採用G大調;第三樂章是一個喜歌劇式的終曲。

其中,兩個快板樂章都採用奏鳴曲式,包含短小、自由的展開部。《降B大調奏鳴曲》(K.189f/281)擁有一個精心設計的終曲樂章,其中包含了非同尋常的力度標記,以及準即興式的華彩段。

《降E大調奏鳴曲》(K.189g/282)表現出罕見的樂章進行:一個柔板樂章,隨後加入兩首小步舞曲(第二首屬於三聲中部),最後以快板奏鳴曲式創作的終曲樂章結束。最後,《D大調奏鳴曲》(K.205b/284)作為莫扎特第一階段唯一出版的「杜爾尼茲」奏鳴曲,擁有較大的規模。這首作品借鑑了管弦樂,特別是法國管弦樂的風格。

樂曲開頭充滿強力的和弦與齊奏段,以及後來充滿力度對比的段落(例2-3)都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慢板樂章由一個特殊的「迴旋式的波蘭舞曲」構成;終曲樂章則是一個長大的變奏曲。

其中,兩個快板樂章都採用奏鳴曲式,包含短小、自由的展開部。

《降B大調奏鳴曲》(K.189f/281)擁有一個精心設計的終曲樂章,其中包含了非同尋常的力度標記,以及準即興式的華彩段。

《降E大調奏鳴曲》(K.189g/282)表現出罕見的樂章進行:一個柔板樂章,隨後加入兩首小步舞曲(第二首屬於三聲中部),最後以快板奏鳴曲式創作的終曲樂章結束。

最後,《D大調奏鳴曲》(K.205b/284)作為莫扎特第一階段唯一出版的「杜爾尼茲」奏鳴曲,擁有較大的規模。

這首作品借鑑了管弦樂,特別是法國管弦樂的風格。樂曲開頭充滿強力的和弦與齊奏段,以及後來充滿力度對比的段落都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慢板樂章由一個特殊的「迴旋式的波蘭舞曲」構成;終曲樂章則是一個長大的變奏曲。

在曼海姆與巴黎創作的三首奏鳴曲是對以往風格的延續。

但是,它們的篇幅更長大,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儘管如此,莫扎特在創作中基本保持了傳統的外部形式,帶有華麗風格特徵。

我們可以從《C大調奏鳴曲》(K.284b/309)以及更為長大的《D大調奏鳴曲》(K.284c/311)中看到這些特點。

在《D大調奏鳴曲》的第一樂章裡,各個主題進行了廣泛的發展。這種將作品擴大的觀念與當時嚴肅的交響曲創作密切相關。

僅以調性而言,D大調就是當時管弦樂作品中頗具青睞的調性。因此,這首作品比先前創作的《D大調奏鳴曲》(K.205b/284)略勝一籌。

《a小調奏鳴曲》(K.300d/310)是莫扎特創作的兩首小調奏鳴曲中的第一首,這部作品充滿驚人的力量。在第一樂章中,帶有悲劇色彩的主部主題和不協和音響為樂章帶來強烈而持續的情感。

相關焦點

  • 莫扎特三個時期的鋼琴作品風格
    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分為三個創作時期:早期是從1774年至1775年在薩爾斯堡和慕尼黑期間創作的6首奏鳴曲;中期是從1777年至1778年在曼海姆和巴黎期間創作的7首奏鳴曲;晚期是從1784年至1788年在維也納期間創作的6首奏鳴曲。從總體上來說,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要比海頓的作品在創作手法上更加成熟,特別是在曲式結構的模式、主題性格的對比和聲語言的運用等方面都更加靈活多樣。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莫扎特的鋼琴音樂,常使人想起他的歌劇音樂。他的鋼琴作品中那些形象鮮明、互相對比的大量主題,宛若歌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化身。尤其是在他的鋼琴協奏曲中,歌劇性的因素更為明顯,鋼琴與樂隊之間既有對比又配合默契,就像歌劇中各個角色之間的對話一般,生動細膩而充滿戲劇性格。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科學家研究證實:聽莫扎特鋼琴曲能使人更聰明
    真能使人更聰明   聽莫扎特鋼琴曲能使人變得更聰明麼?據新華社  莫扎特效應 曾風靡全球  莫扎特效應源於1993年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勞舍爾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裡提到的實驗結論:聽莫扎特K.448號樂曲能夠改善人類的空間推理和記憶。在實驗中,播放的莫扎特K.448號樂曲即《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
  • 海頓爸爸的鋼琴作品像父親一樣溫暖!
    海頓的鋼琴創作主要分為三個時期:早期(1767年以前)、中期(1767~1784)、晚期(1789~1794),曲風幽默、明亮、歡快,具有一定宗教色彩,並在晚期作品中達到其鋼琴音樂作品的巔峰。 1781年開始的兩年,海頓開始經常與莫扎特切磋技藝。因兩人都在鋼琴上造詣頗深,相互交流下來大有相見恨晚之意,海頓晚期作品趨於完美,其中也有莫扎特一定的影響。海頓晚期的作品,發展出了一種所謂的「大眾風格」,但又不趨於平凡,仍具有學院派的嚴謹風格,使作品受到廣大聽眾的欣賞,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 適合孩子聽的十首莫扎特經典作品,越聽越聰明
    小星星變奏曲 K.265 《小星星變奏曲》是由莫扎特於1778年所創作的鋼琴曲。音樂主題出自一首古老的歐洲民謠,這個主題的節奏與旋律單純質樸,莫扎特為它配上十二段可愛又富有魅力的變奏,樂聲一直自然而愉快的流淌著。
  • 寧峰聯袂黃秋寧,上演貝多芬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貝多芬的十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與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被公認為「小提琴文獻中的三套經典作品」這一次,小提琴家寧峰聯袂鋼琴家黃秋寧在星海音樂廳精彩演繹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貝多芬250
  • 為歌手應該了解的鋼琴作品與鋼琴家海頓早中晚時期的作品
    海頓的主要鋼琴作品海頓的一生跨越了從巴洛克時期到幾乎整個古典主義時期的漫長階段,所以從他的音樂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其風格的演變過程。海頓的鋼琴音樂風格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作品以鋼琴奏鳴曲為主。(一)早期鋼琴奏鳴曲(18世紀50到60年代)早期的14首奏鳴曲結構規模都不大,風格未完全成熟,還是以古典鋼琴織體為主,內容與形式簡單、短小,一般是表現纖巧和雅致的宮廷風格。
  • 用AI模擬莫扎特「80歲」創作:結構工整,卻少了一些創意
    9月22日晚,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辦了一場特別的莫扎特80歲作品音樂會,由上海愛樂樂團、指揮家趙曉鷗、鋼琴家葛灝、何南南演繹。音樂會當晚共演奏5首曲目,前兩首為莫扎特原創的弦樂嬉遊曲KV136第一樂章(16歲創作)、第40交響樂第一樂章(32歲創作),後三首為AI模擬生成的萊茵河鋼琴奏鳴曲(模擬40歲創作)、自由與命運鋼琴合奏曲(模擬60歲創作)、阿波羅交響曲(模擬80歲創作)。
  • 10首琴童必聽的鋼琴名曲!
    這也是鋼琴歷史上不朽的作品,此曲是1778年初夏,莫扎特停留巴黎時,為一位女弟子而作的。這個主題的節奏與旋律單純質樸,莫扎特為它配上十二段可愛又富有魅力的變奏,旋律流暢,變奏自然,是最富有莫扎特天使般童趣的作品之一。
  • 12月5日:莫扎特逝世紀念日
    莫扎特的畫像。1791年12月5日,奧地利天才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莫扎特逝世,年僅36歲。其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魔笛》,交響曲《哈夫納交響曲》《布拉格交響曲》《林茨交響曲》以及大量的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協奏曲、小夜曲、交響曲等。1870年12月5日,法國19世紀最多產、最受民眾喜歡的著名作家之一大仲馬逝世,享年69歲。在他一生中,共寫下了300多部文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基度山伯爵》和《黑色鬱金香》。
  • 給大學生講莫扎特時,我提了幾個問題,值得深思
    他的父親列奧波爾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原籍德國,曾先後生有7個孩子,其中5個都過早地夭折,頑強地活下來並長成人的只有最小的兒子莫扎特和他的姐姐安娜。莫扎特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在父親的教導下,他3歲開始學琴。進步飛快,在父親的帶領下,莫扎特6歲就和10歲的姐姐安娜開始了漫遊整個歐洲大陸的旅行演出。
  • 手型,真的是「中國鋼琴教育的最大騙局」嗎?
    16、肯普夫談貝多芬《 「槌子鍵「鋼琴奏鳴曲》丨「我的主要作品在50年之內不會被人們所理解。」 17、德彪西論貝多芬丨「天才可以沒有品味,貝多芬便是一例。」 18、柴科夫斯基丨我不愛貝多芬;如果貝多芬是上帝,莫扎特就是基督;19、誰是貝多芬的「永恆的愛人」丨「幸福從此只存在於你自身和藝術之中。」 20、鋼琴家斯科達講授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丨「如果由我來定名,應該叫『悲劇』奏鳴曲。」
  • 古典大師三重奏: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為了讓朋友們一起玩重奏,也為了應付各地演奏家慕名而來的委約,莫扎特寫了不少編制奇趣的室內樂,如單簧管五重奏K.581,單簧管、中提琴與鋼琴三重奏K.498,四首長笛四重奏K285a與K285b,為長笛、雙簧管、中提琴、大提琴、鋼琴而作的《慢板與迴旋曲》K.617,雙簧管四重奏K.370,降E大調圓號五重奏K.407。簡直就是20世紀音色實驗派的祖師爺。
  • 世上的天才十幾歲就成名了,他就是莫扎特,音樂小神童
    對於莫扎特,大家可能不會陌生,對於學習鋼琴的人來說更是熟悉的,學習的很多曲目都有莫扎特的曲子,大家也都知道他的音樂造詣很高,我們今天就來聊聊他。莫扎特的人生雖然很短暫但是她也經歷了幾個時期。8歲時,他有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集《小提琴奏鳴曲》,也受到了英國女王的多次接見,就在下一年,他有新的創作了,《降E大調第一交響曲》,完全沒有想到這首曲子竟然是一個9歲的孩子創作的,反正小編是覺得挺好聽的,這是一部交響曲,也是他的第一部交響曲,多難呀,但他做到了,哪怕到現在仍舊不敢相信,雖然還有些稚嫩的感覺,但只是像一個剛出道的人而已,絕對不是年齡。
  • 音樂,能夠幫助治病,效果最顯著的是莫扎特鋼琴曲
    如果提及音樂可以緩解手術疼痛、能夠治療癲癇,在手術室放音樂,而且還搞出莫扎特效應,是不是會產生少許的奇特感覺呢?咱們現在就來介紹其中的奧秘。這種音樂療法的效果,在1993年時首次確定,是指聽莫扎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時,會產生大腦功能的增強。此後,又有許多音樂形式被證明對帕金森病、痴呆症、睡眠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有益。最近,又有1項薈萃分析研究證實,莫扎特鋼琴曲可以減少癲癇發作的頻率。
  • 莫扎特死亡之謎?
    莫扎特為何會死?因為生病嗎?可能是,可能也不全是,今天想要跟大家來聊一下莫扎特的死亡之謎。我曾經看了一本名為《遇見莫扎特:從神童到大師的音樂人生》的書,這本書使我對莫扎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原以為他只是個會彈琴的音樂神童,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他是個努力上進、勤奮好學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