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證實:聽莫扎特鋼琴曲能使人更聰明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科學家研究證實:聽莫扎特鋼琴曲能使人更聰明

2016-01-29 09:11:59來源:重慶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2016年01月29日 09:11 來源:重慶晚報

參與互動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證實

  聽莫扎特鋼琴曲 真能使人更聰明

  聽莫扎特鋼琴曲能使人變得更聰明麼?在音樂神童莫扎特誕辰260年之際,中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證實了爭論至今的莫扎特效應。近日,我國科學家發現:樂曲的節奏可能是大鼠和人出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反向莫扎特音樂顯示了負向作用。這項研究論文《莫扎特、莫扎特的節奏和反向莫扎特效應:來自行為學與神經生物學的證據》,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科學報告》上。

  節奏是起作用關鍵因素

  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堯德中及其研究團隊在實驗中,把100餘只大鼠分成不同組做了系列實驗,包括讓大鼠聆聽莫扎特K.448號樂曲,反向莫扎特(通過把莫扎特K.448號的音符以相反序列排列所得);以及播放巴赫的樂曲,反巴赫樂曲,以此作為對照,保證被聆聽的音樂的物理元素是相同的。研究人員檢測了大鼠聽音樂後不同時間點和學習記憶相關的神經因子的水平變化,以及音樂對大腦新生神經元的影響,這些實驗結果均支持莫扎特效應的存在。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通過改變莫扎特音樂的節奏或音高成分,發現保留莫扎特節奏成分的音樂可產生與莫扎特音樂類似的效果,僅保留音高成分的音樂沒有明顯效果。這說明,節奏成分可能是莫扎特效應的關鍵因素。

  反向莫扎特有負面效應

  在對人的檢測中,課題組成員挑選了60名大學生,他們被分成三組。在相同環境下,分別聽莫扎特音樂、反向莫扎特音樂,還有一組學生什麼也不聽。在相繼一周的時間裡,三組學生每天聽半個小時相應樂曲,並進行一系列包括用筆在紙上走迷宮,以及摺紙和裁紙等測試。結果發現,聽莫扎特音樂一組的學生表現更好,聽反向莫扎特音樂的學生表現最差。

  研究團隊成員夏陽教授告訴記者,他們發現,聆聽莫扎特對大腦有好處,可以觀察到新生神經元的增加;聆聽反向莫扎特對人和大鼠均有負效應,會使得新生神經元減少、行為認知能力減退。 據新華社

  莫扎特效應 曾風靡全球

  莫扎特效應源於1993年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勞舍爾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裡提到的實驗結論:聽莫扎特K.448號樂曲能夠改善人類的空間推理和記憶。在實驗中,播放的莫扎特K.448號樂曲即《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

  弗朗西斯·勞舍爾的結論使莫扎特效應風靡全球,商家紛紛推出各種號稱有治癒作用、提高智力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音樂碟,受到消費者追捧。然而,莫扎特效應是否存在、具有可靠性,一直被科學家們爭論至今。

  《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

  莫扎特(1756-1791)一生創作的作品數量驚人,其中為雙鋼琴譜寫的四部作品,卻以演奏形式和藝術形象的鮮明性呈現出獨特的性格,使人倍感餘音繞梁,回味無窮。1781年11月23日,莫扎特於維也納創作了《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在創作這首奏鳴曲的前幾年經歷了他人生的巨大變故與悲痛,飽嘗了人間世態炎涼的滋味。然而,在欣賞這部作品時,體會不到一點陰暗和痛苦的聲音,只是欣賞到了深沉優美和陽光般溫暖的旋律。莫扎特的音樂語言簡練、樸素,追究均衡的美感,曲式結構的對稱,在莫扎特獨特的鋼琴語言和表現手法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相關焦點

  • 音樂,能夠幫助治病,效果最顯著的是莫扎特鋼琴曲
    這種音樂療法的效果,在1993年時首次確定,是指聽莫扎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時,會產生大腦功能的增強。此後,又有許多音樂形式被證明對帕金森病、痴呆症、睡眠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有益。最近,又有1項薈萃分析研究證實,莫扎特鋼琴曲可以減少癲癇發作的頻率。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當他的父親看到六歲的莫扎特寫作的小步舞曲時,不禁對其發出了由衷的讚嘆,讓他從心底裡更加愛惜這個孩子,這個音樂天才。不得不說,這樣的經歷不僅鍛鍊了其音樂才能,同時也使得他的視野更加開闊,所有這些都為莫扎特後來在音樂道路上取得傲人的成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莫扎特最大的成就固然是在歌劇創作上,但是鋼琴音樂也是他創作中的一個重要領域。
  • 莫扎特晚期鋼琴奏鳴曲
    晚期鋼琴奏鳴曲莫扎特晚期作品有6首奏鳴曲,從這6首作品中可以看到,晚年的莫扎特對巴赫的復調作品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所以在其作品中明顯有復調因素的體現,從結構布局上來講也更為緊湊和集中。莫扎特該時期的奏鳴曲在音樂情緒上更加內省或激情,這是他以前作品中少有的個人內心情感的獨白。
  • 莫扎特三個時期的鋼琴作品風格
    布倫德爾演奏K.457淺談莫扎特鋼琴作品的風格導讀: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著名作曲家,他曾創作了許多類型的鋼琴作品,其中的19首奏鳴曲,是他所有鋼琴音樂創作體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莫扎特的鋼琴作品體現了古典主義時期最完美的音樂風格和藝術理想,進一步完善了鋼琴音樂創作的曲式結構與表現形式,使鋼琴作品邁向了更高的藝術層次。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著名作曲家,他曾創作了許多類型的鋼琴作品,其中也包括了19首奏鳴曲,這是他所有鋼琴音樂創作體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 適合孩子聽的十首莫扎特經典作品,越聽越聰明
    所以,今天我們給大家推薦十首莫扎特的音樂作品,當孩子感到學習壓力大,情緒低落的時候,聽聽這些莫扎特的作品,便能得到一定的緩解。 d小調幻想曲 莫扎特《d小調幻想曲》創作於1782年,是他的晚期作品,也是莫扎特三首幻想曲中最重要的一首,莫扎特開始運用了鋼琴的琶音,和聲的變化,讓人產生一種夢幻的意境,隨後從沉思中進入主題。
  • 10首琴童必聽的鋼琴名曲!
    ,但很多人並不了解這一事實,誤把《聖母頌》嫁接在巴赫的頭上。 這也是鋼琴歷史上不朽的作品,此曲是1778年初夏,莫扎特停留巴黎時,為一位女弟子而作的。 很多人都以為《土耳其進行曲》是莫扎特寫的一首鋼琴小品。
  • 你怎麼看:研究稱喜歡摳鼻孔的人更聰明
    ,而近期加拿大一位斯科特納珀教授在最新研究中,也以數千人為研究對象,證實了此觀點。 研究發現:喜歡摳鼻孔的人更聰明近日,「專家稱喜歡摳鼻孔的人更聰明」的新聞迅速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 古典大師三重奏: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我們被邀請到一位已故音樂家的家裡,聽一場音樂會。三兩樂手,坐大鋼琴邊上,奏一首鋼琴三重奏,奏完一個樂章,換一位歌唱家上場。到後來,一位穿便裝的哥們徑直從觀眾席後面走到鋼琴前,坐下,低頭開始彈奇妙的和弦。我恍惚以為,音樂會變成了音樂家派對,每個人都可以上去SOLO一下自己新譜的樂曲。
  • 這些鋼琴真相,你曾經也上過當吧!
    * 2 《月光曲》與盲姑娘無關 * 這部作品是莫扎特以當時法國流行的愛情歌曲《媽媽請聽我說》(「Ah! vous dirai-je, maman」 )的旋律為主題創作的變奏曲。後來這個旋律又被改編成童謠《小星星》,因此這首變奏曲被譯為《小星星變奏曲》。
  • 海頓爸爸的鋼琴作品像父親一樣溫暖!
    近年來,藝術文化不斷發展,人們對藝術作品的研究也隨之不斷深入,海頓的鋼琴音樂作品作為古典樂曲的代表,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研究人員的青睞。本文就海頓鋼琴音樂作品,深入的賞析了其內含的音樂特性與藝術特點。 本文作者盧婷婷,原載《藝術科技》,2013年。
  • |鋼琴音樂風格大揭秘
    在鋼琴演奏方面,現在的鋼琴家一般來說是會力求原汁原味的體現當時古鋼琴的音樂風格,在踏板的運用上都是比較淺的。這樣能讓音樂變得通透清新,接近當時的效果。曲集證實了十二平均律的優越性,進一步確立了西方大小調式,是巴赫鍵盤作品中的最高傑作。
  • 莫扎特死亡之謎?
    莫扎特為何會死?因為生病嗎?可能是,可能也不全是,今天想要跟大家來聊一下莫扎特的死亡之謎。我曾經看了一本名為《遇見莫扎特:從神童到大師的音樂人生》的書,這本書使我對莫扎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原以為他只是個會彈琴的音樂神童,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他是個努力上進、勤奮好學的天才。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魯道夫 布赫賓德 極富傳奇色彩的鋼琴大師魯道夫 布赫賓德,尤以貝多芬的演繹最為著名,代表作是被譽為鋼琴錄音典範的貝多芬三十二部奏鳴曲。他不僅是貝多芬作品的演繹者,也是貝多芬的研究者,在這本音樂札記中,布赫賓德通過貝多芬的書信、同時代的相關記載和報導,以及最重要的——樂譜手稿的研究,梳理貝多芬的人生經歷和音樂生涯,可謂是「大師闡釋大師」的典範性作品。
  • 全球最好聽的100首鋼琴曲,你值得收藏!
    現在,就一起來聆聽來自全世界各個民族的100首精選鋼琴曲吧!)卡門Richard Clayderman - 理查鋼琴王子3013.友誼地久天長(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Leo Sayer014.吉他奏鳴曲(威爾第)A小調小提琴與吉他 協奏風奏鳴曲:I.
  • 傳唱全世界的兒歌小星星,作者居然是莫扎特
    如果我說是莫扎特,你是不是驚掉了下巴莫扎特1756年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奧地利薩爾茲堡,是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莫扎特的一生留給世人的作品達600多首:包括63首交響曲,16首嬉遊曲,13首小夜曲,15首進行曲,277首舞曲,27首鋼琴協奏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23首弦樂四重奏,等等……
  • 用AI模擬莫扎特「80歲」創作:結構工整,卻少了一些創意
    9月22日晚,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辦了一場特別的莫扎特80歲作品音樂會,由上海愛樂樂團、指揮家趙曉鷗、鋼琴家葛灝、何南南演繹。音樂會當晚共演奏5首曲目,前兩首為莫扎特原創的弦樂嬉遊曲KV136第一樂章(16歲創作)、第40交響樂第一樂章(32歲創作),後三首為AI模擬生成的萊茵河鋼琴奏鳴曲(模擬40歲創作)、自由與命運鋼琴合奏曲(模擬60歲創作)、阿波羅交響曲(模擬80歲創作)。
  • 科學家能不能證實人死後有沒有來生
    那麼現實生活中,人死之後是否真的會有來生呢?不僅大眾對此興趣滿滿,科學家也是如此。因此他們運用各種科學方法進行佐證。其中有人提出了超自然電子噪聲現象(EVP),那麼這種現象具體指的是什麼呢?當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屏幕閃現出沙沙雪花,或許隱約間你會看到一張熟悉的死者面孔;我們在撥動收音機的旋鈕時,吱吱的噪音之中突然出現了空白噪音,你或許能夠聽到一個亡者的聲音。
  • 揭秘音樂大師莫扎特的成名之路與死亡之謎:因父成名,卻因情而死
    莫扎特的人生,從意義和價值上來說是燦爛輝煌的,他為人類留下了600多首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他的許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樂中經久不衰的樂曲;但對人生也是極為短暫的、又是極為惋惜的!莫扎特,這位作曲家的大作曲家,小時侯被無數人譽為「神童」,三歲時,父親就開始對他進行音樂教育,五歲時學會了創作短曲,六歲時學會創作鋼琴協奏曲。
  • 出自科學家手中的中國第一首小提琴曲
    但如果要說起中國第一部小提琴曲,我想很多人應該想不到,這首曲子竟然出自一位科學家。 而這位科學家就是著名的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曾經,沒幾個人能說得出中國第一首小提琴作品出自誰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