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嘉賓: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
自新冠疫情以來,中美兩國迅速從貿易戰上升到科技、經濟、政治的全面摩擦,意識形態交鋒異常激烈。從制裁中興、華為、TikTok到限制5G、中國技術,再到南海、香港等問題,川普政府試圖在價值觀、輿論、金融和戰略安全等領域挑起全面競爭。美國為什麼頻頻將矛頭對準中國?中美關係是否會陷入新的冷戰?中美兩個大國是否會陷入所謂的修昔底德陷井?中國是否又應當主動出擊?就諸多核心重要話題,鳳凰網《風向》欄目聯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共同舉辦「中美關係如何走出困局」討論會,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展開深入對話。
核心提要:
1. 學術界目前對中美關係的憂慮是十分必要的,但其實兩國之間還有很多樂觀的現象沒有被媒體充分發現。這些樂觀現象包括今年上半年中美之間互相投資額是加大的,川普「罵戰」對中國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現在全世界多數國家都沒有選邊站等。
2. 雖然短期之內和可預見的將來,兩國會呈現出緊張和摩擦的新常態,但是兩個大國終究還是會好起來的。在美國大選最終投票日之前,兩國之間的分歧一定會不斷地加大。但是美國大選揭曉以後,無論誰勝選,中美都會出現短暫的調和期。
3. 中美之間是競爭還是合作佔主流取決於兩國政府的政策和世界局勢下一步的發展。當前可合作的領域主要包括貿易、公共國際安全、抗疫這三個領域。
4. 隨著選情的膠著,川普可能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但不會瘋狂到對中國發起「熱戰」。川普在區域性問題上會強硬地表態,塑造自己一個強人的形象,而獲取更多的選票。
5. 「一帶一路」代表和折射著中國走出去的步伐。所以「一帶一路」當然能夠解決目前中國外部的一些困境。要認識到,中國的崛起是一場持久戰,現在不能過於驕傲,要去重新建立國際秩序。
中美與其說正陷入「新冷戰」,
不如說是很嚴重的「罵戰」
鳳凰網《風向》:作為我們今天討論會的第一個問題,先請您聊一聊中美關係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一步?您認為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您認為中美之間進入「新冷戰」了嗎?
王文:大概5月份,我寫了一篇英文文章,裡面用了一個說法稱美國無力發動「冷戰」——「ColdWar」。我在「Cold」的前面加了一個「S」,叫「ScoldWar」,也就是「罵戰」。中美現在與其說是正在陷入新的「冷戰」,倒不如說它是一個很嚴重的罵戰。這篇文章在美國華盛頓的智庫圈還流傳挺廣,好多人都說覺得這篇文章角度很獨特。我非常尊重其他專家的觀點,我也認為學術界對於目前中美的這種憂慮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很多很樂觀的現象,只是沒有充分被媒體發現,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個樂觀現象就是今年上半年中美之間的相互投資額是加大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年的前7個月,雖然我們經常說美國人打壓生態,但是幾乎沒有媒體報導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就是中國在美上市的公司募集到的資金是40億,40億美元什麼概念?去年一年才38億。這就表明,我們獲得在美國市場的決心、踴躍程度相比去年一點都沒有減少,反而是上升的,並且美國的市場對中國企業的IPO也是開放的。但是我們過多的視角都放在華為等企業上了,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些。
美國的企業在中國的投資也是上升的。舉個簡單例子,高盛,在中國的公司叫高盛高華。高盛在中國公司的股份是提升的,這是跟中國的金融開放有關係的,還有好多美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股份都在提升。
最新的調研數據顯示,82%的美國在華企業,都決心把中國市場作為首要市場或者主要市場。也就是說,美國企業在中國投資並沒有發生變化。換句話說,川普天天在打壓中國,但是兩國的金融圈是在握手,是偷偷地躲開了川普所謂的瘋狂和非理性,所以他們是用真金白銀用腳在投票。這是樂觀點的第一。
第二個樂觀現象就是,川普罵戰搞了中國兩年多,但對中國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他打華為,華為被他打死了嗎?相反,華為過去兩年的營收額每年都是上漲20%以上。他搞中美經貿摩擦,想打中國的貿易,但產業鏈並沒有移出中國,相反中國的貿易總額這些年保持不變,即使受到疫情的影響,今年上半年的貿易下降僅僅是3%左右。如果不是疫情的話,我們今年還會大漲。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中國的對外貿易並沒有被美國人打亂。而中美貿易呢?中美貿易下降了大概不到10個百分點左右,並沒有出現斷崖式的下降。並且雖然有下降,但是額度還是巨大的。中美貿易在中國企業貿易結構中的調整相對地更小,中國成為美國第三大貿易夥伴,但是美國仍然是中國第一大單獨的國家的貿易夥伴,少於歐盟和東協。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中美貿易額仍然非常大。
所以為什麼網民給川普取了一個稱號叫「川建國」,因為是他在幫助中國發展。當然中國目前存在了一些這樣或那樣的紕漏和不足,但那是我們國內改革、轉型、升級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其實美國對中國的衝擊相對是有限的,這是第二個樂觀的現象。
第三個樂觀的看法就是從全球的角度來看,不像1947年、1948年那樣,美國的鐵幕演講以後,短短三年之內,全世界就變成了兩個陣營。現在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選邊站,沒有在勸打、促打,而是都在勸和。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對中美關係的未來,短期之內、短中期之內肯定會呈現一種緊張的摩擦狀態。
但對長期來講,還是應該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只是某種程度上,在這個罵戰的前提下,中美兩國的公眾輿論和民眾恐怕都要適應這種緊張摩擦的狀態。
今天討論的主題叫「中美關係如何走出困局」,這是個挺好的題目。但坦率講,十年前我們不也在討論這個話題嗎?五年前我們也有類似這樣的話題的討論會。過去二十年,多少時候都有一定的困局,但是我們不是照樣也走出來了嗎?
另外,「新冷戰」的說法中國是不接受的,王毅外長5月24日的兩會記者招待會、7月9日的中美智庫與媒體視頻論壇上反覆在講,中國要和美國合作,我們要對話,不要「新冷戰」。
要打仗兩國還得有共同的意願,中國沒有那個意願,所以我對美國的能力持有懷疑態度、看低態度,他們沒有能力發動新的戰役。關鍵是我們自己要有自己的戰略定力,並且跟美國進行更多的周旋和努力。
美國大選前中美分歧會不斷加大
大選後會出現短暫的調和期
鳳凰網《風向》:我們看到川普目前在外交上無視規則,頻頻出手,您認為中美目前還有沒有基本的共識可言?
王文:應該是有很大共識的,我對中美關係在整個學術界屬於審慎樂觀派。雖然短期之內和可預見的將來,都會呈現這個緊張和摩擦的新常態,但是兩個大國終究還是會好起來的。這個主要的共識大體有三點。
第一個,兩國都是全球級的大國,都是核大國,兩國都不希望類似這樣緊張的狀態下降到最谷底。所謂的最谷底,就是爆發熱戰,那樣的話就是人類的災難了。所以無論川普多麼非理性,多麼瘋狂,都不至於要對中國打一場熱戰、打一場核戰爭,那就意味著整個地球就毀滅了。
所以這樣一個最底線的思維還是一場共識。只要兩個國家不發生這種核戰爭,不發生熱戰,吵吵鬧鬧整體上大國還是能夠承受,這是我相對樂觀的想法,儘管我也不認為「新冷戰」會有比較大的可能性,這是第一點共識。
第二個共識就是兩國人民,絕大多數人民都是希望兩國能夠和平共處,能夠進一步地推進合作。且不說兩國每年600萬來往的人群,即使美國,相當多的人也是希望自己國家發展,而美國的發展離不開跟中國的合作,這是第二點共識。
第三點就是全世界都是希望中美兩國能夠儘快地解決這樣的摩擦。這樣的共識就會使得在中美兩國目前的爭鬥中,絕大多數國家都不會選邊站。這個跟過去1946年、1947年發生的「冷戰」是完全不一樣的。那個時候美蘇之間發生「冷戰」,世界迅速變成兩大陣營。所以這樣的三大共識,決定了儘管短中期可能中美兩國都會呈現出緊張和摩擦的新常態,但從長期看,中美兩國還是會解決目前的這種霸權國和崛起國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的。
鳳凰網《風向》:您提到中美存在基本三點共識,當然緊張和摩擦也是新常態,不可否認,中美也是有分歧存在的。那麼如果讓您量化一下,您覺得這個共識和分歧的比例大概是幾比幾?
王文:目前美國處在選戰膠著期,未來差不多70天左右,分歧肯定會加大。因為川普是一個公共傳播、操縱輿論的高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轉移美國國內聚焦他的抗疫失敗的視線,他一定會炮製更多的中美關係的緊張,來轉移老百姓對他在抗疫問題上的指責。所以在11月初、美國大選最終投票日之前,兩國之間的分歧一定會不斷地加大,而且在媒體上的引爆點還會越來越多。
但是美國大選揭曉以後,無論是川普連任還是拜登上臺,中美都會出現短暫的調和期,都會對這一兩年來、兩三年以來,中美之間這樣大規模的摩擦做出一定的反思和調整。調整的結果,就是會出現新的互動狀態。但我們必須有一個心理預期,就是兩個大國接觸面那麼廣,矛盾是非常正常的。
人和人之間的交往也是有矛盾的,同事之間,哪怕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都會有矛盾,所以不要奢望中美之間完全的毫無矛盾的相處,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未來中國的民眾和中國的輿論,都要適應對美關係存在著競合併行的這種狀態。
中美當前至少在三方面可以合作
鳳凰網《風向》:那競爭會大於合作嗎?
王文:競爭和合作誰更大取決於兩方面。第一是取決於中美兩國政府的政策。美國雖然是目前唯一的超級大國,但它也沒有完全的能力能夠決定中美的狀況。換句話說,過去的兩三年,包括川普在內的很多人想打「新冷戰」。但是中國不願意跟它打,它也打不起來,所以一國是沒法決定的。兩國政府相互之間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第一個決定因素,決定了競爭和合作誰更大。
第二個決定因素,就是世界局勢下一步的發展。比如說是否還會出現區域危機,是否會出現新一場的金融危機,是否還會有一些更大的突發事件,促使兩國又能合作了,這個都說不定。2001年的911事件促使兩國合作,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也促使兩國合作,所以未來兩國競爭還是合作,不要過早地斷言。當然也不能過於樂觀,說合作一定大於競爭。中美兩個大國如何學會共處,在未來一定是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大國共處現象,比過去歷史上16對崛起國和霸權國之間的矛盾都要更複雜,所以我們應該不停地去觀望、磨合,並且去處理這些複雜的矛盾。
鳳凰網《風向》:那您認為還有哪些可以合作的領域呢?
王文:合作至少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在貿易方面的合作,這點中國也不迴避。中美兩國的貿易談判在今年年初已經達成了貿易協定,但是因為疫情,影響了貿易協定的落實。中國需要很多美國的貿易產品,比如美國的農產品,美國也大量需要中國的製成品,比如服裝、玩具等。在這些領域,兩國應該在貿易談判上有一個更好的結果。因為這涉及到了兩國的老百姓的福祉,這是第一。
第二就是兩國在國際公共安全上的合作。現在恐怖主義、分裂主義仍然在全世界肆虐,兩國在這些領域應該有一些合作。在這些領域的合作其實現在也在進行,美國的國防部、五角大樓也在幾次表態,表達了對中國的善意。目前來看,軍事是兩國穩定的壓艙石。
第三個當然就是現在反覆講的就是疫情仍在蔓延,中美兩國應該在抗疫方面、疫苗的研發方面,繼續深入合作下去。
川普會在區域問題上強硬表態拉取選票,
但沒有膽量發動「熱戰」
鳳凰網《風向》:我注意到您之前提到一點,隨著選情的膠著,確實川普可能會有一些比較出格的舉動,那您認為他有可能爆發一些局部的戰爭,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嗎?如果有的話,他可能還會有哪些比較極端的選擇?
王文:比較早的時候,我就預計川普會在軍事領域有一些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但是我不認為川普會瘋狂到對中國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熱戰,他沒有那個膽量,也沒有這個能力。
過去的這些年,川普都沒敢對伊朗動手,伊朗人為了給將軍復仇,把他的無人機打下來了,打他的基地,他都沒敢還手,幾句話就把它抹過去了。對朝鮮它也沒敢動手,對中國,料他也沒有這樣的膽量,中國要有這樣的自信。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中國的軍隊是有這樣的準備的,我們要不怕戰,要敢戰,這個都是我們中央的相關決策。
同時,不排除有一種沒有造成人身傷亡的擦槍走火的事件發生。比如7月份日本媒體報導,美國的軍力會造成對我們國家在南海領域、在海上的部分島礁的毀壞。這些會造成區域的緊張,這樣的緊張感就會迅速的牽引全球媒體的注意力。川普在這個問題上會強硬地表態,進而塑造自己一個強人的形象,而獲取更多的選票,這種可能性概率是最大的。但即使這樣的可能性發生,在中國決策者看來,我們也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
要對「一帶一路」保持信心
對建立國際新秩序保持謙虛
鳳凰網《風向》:我們此次討論會的主題是中美關係如何走出困局,您長期從事「一帶一路」相關研究,那麼您認為「一帶一路」能否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走出去的困境呢?
王文:「一帶一路」不只是一個具體的政策,更重要的是中國面向全球的理念,它實際上代表著從十八大中國進入到新時代以後,中國面向全球的一種戰略視野。什麼意思呢?就是過去中國的對外發展是一個非均衡式的、不平衡的、非對稱的發展,它過於重視西方。
2013年秋季提出「一帶一路」以來,到現在剛好七周年左右。「一帶一路」的提出,實際上促使了中國的民眾、地方政府、企業(包括民企和國企),都更加去平衡化的自己的全球戰略,不只是重視西方、重視歐洲、美國、日本,還更加重視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國家,還有一些區域性強國,比如伊朗、土耳其、奈及利亞、埃及等。
所以理論上講,無論是不是「一帶一路」,反正總有這樣一個倡議的代號,來代表著、折射著中國走出去的步伐。所以「一帶一路」當然能夠解決目前中國外部的一些困境。但是無論如何,要對未來中國走向世界、擁抱世界、跟世界融合,有更大的信心。
鳳凰網《風向》:您認為目前中國是否已經具備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能力了呢?
王文:中國的崛起是一場持久戰。中國現在不能過於驕傲,要去重新建立國際秩序,這一點是中國的共識。但是在對美國的重要性上面,我們也需要有更積極的因素。
過去這些年美國對中國對外戰略的重要性是在下降的,三年前大概在2016年、2017年的時候,對美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的大盤中比重是19%到20%,而現在下降到10%,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對美國的影響要有一個更加客觀的評估,知道美國不足以顛覆中國未來的發展。所以對於更年輕的一代來講,我在這方面更自信,我並不認為美國有那樣的能力。當然在戰術層面上,中國還是要聚焦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情外部的事情也會隨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