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性的宗教「伊斯蘭教」,唐朝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2021-01-09 專住歷史文化的解說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穆罕默德(570-632)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伊斯蘭教,到公元8世紀時,伊斯蘭教徒已遍及歐、亞、非三大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伊斯蘭教在何時傳入中國還有很大的爭論,但有一個普遍的看法是把公元651年大食派使者到中國朝貢看作是伊斯蘭教正式傳入中國的標誌。在此之前,已經有了大批的大食商人來到中國。

唐朝時期中國與大食的交往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陸上的「絲綢之路」,另一條是海路,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龜茲、碎葉、恆羅斯,然後到達波斯,從波斯再到大食。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從廣州出發,沿海岸向南航行,經過太平洋,印度洋,到達波斯灣。由兩河口上溯到巴格達。中國和大食的聯繫主要是通過這條海道。唐朝時期有大批的阿拉伯人到達中國,他們分散在中國沿海和內地的廣大地區,伊斯蘭教也隨著他們的到來而傳到了中國內地和沿海的廣大地區。

他們的風俗和習慣受到了唐朝的尊重,這些人往往住在城市中相聚而居,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藩坊」、他們則被稱為是「蕃客」。他們在中國娶妻生子,在中國就產生了「土生蕃客」。他們就是中國最早的穆斯林。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到了公元8世紀時、阿拉伯世界的阿撥斯王朝在今天中亞的地方已經和中國接壤,兩國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來華商人和使節就更多了。

在這期間,唐朝和大食之間也發生了直接的軍事衝突。天寶十年(751)、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因為石國沒有對唐朝行朝武之禮,率兵討伐,石國向大食求教。於是唐朝和大食之間展開了激戰,兩軍相持多日不分勝負,後來高仙芝的部將葛邏祿反版,唐朝軍隊敗績。唐朝的一些士兵被得虜到了大食、其中有一個叫杜環的唐朝士兵在大食住了十年、回到唐朝之後作了《經行記》一書,記載了他於阿拉伯更直接的觀察和體會,中國人也通過這本書更加了解了伊斯蘭教。

安史之亂時,唐朝曾向大食借兵,據說大食國王派了「三千回兵」幫助唐朝平反,事後這些土兵就在長安居住,唐朝賜給他們宅第.並為其修建清真寺,還準許他們要中國女為妻。唐朝時期,在中國的阿拉伯人之中、從事貿易活動的人最多、在當時的長安,唐朝對外國商人和僑居中國的外國人禮遇有嘉,給予他們多方面的照顧。

在長安的西市和東市、大食商人的商店林立。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唐朝時期居留長安的外商就有四千多戶,其中以阿拉伯人最多。唐朝時期.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也主要是在這些人之間。但擁有中國血統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幾乎沒有,因此伊斯蘭教對漢族的影響是很微弱的,同時這些伊斯蘭教徒只是把自己的這種宗教信仰內部的生活方式世代相傳並沒有向外傳教的野心,因此在唐武宗會昌年間打擊佛教時,沒有被牽連進去。

伊斯蘭教在中國得以保存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斷蘭教等外來宗教傳入中國,推動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更加豐富了唐朝文化同時也使盛唐的文明傳向西方,在宗教流傳的過程中也帶動了中西貿易的繁榮和文化的交流,當時的絲期之路不僅是經濟通道,還是文化和宗教的通道。這些宗教在傳到中國之後、都經歷了相當程度的中國化過程,他們很快都融合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的文化由於有了外來的新因素的加入而顯得更加博大精深。

相關焦點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通過日本留學僧戒融、榮叡等赴唐邀聘名僧鑑真赴日傳教,及鑑真六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的動人歷史故事,藝術地再現了中日兩國悠久的文化交流史,成為當代日本文學名作之一。儘管本書所寫的都是佛教人物和佛教活動,其中還有夢兆、幻象等等小插畫,但我們這些宗教傳播故事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意義。
  • 「黃道十二宮」隨佛經傳入中國
    「黃道十二宮」隨佛經傳入中國   黃道十二宮傳入中國的時間,學界一般認為在公元六世紀後半期,大致為高齊至隋初。  按照主流的說法,星座起源於古巴比倫。隨後「黃道十二宮」傳入古希臘,然後從古希臘傳到天竺(印度),被天竺僧人吸納進佛經中。
  • 卓新平:論"政教關係"——"全球化"的宗教與當代中國
    例如,早在唐朝,其皇權政府機構中就有了為各國「蕃客」設立的「蕃坊」,實施對傳入中國不久的伊斯蘭教之信徒穆斯林的管理,其負責人「蕃長」就由唐朝政府批准和任命,由此亦奠立了中國政府可以挑選和任命宗教高層領導人的管理模式。
  • 川普新移民禁令 伊斯蘭教的文化是?
    蒂勒森說:"和世界上任何國家一樣,美國有權決定誰能進入這個國家,並把可能會給這個國家帶來傷害的人拒之門外。"按照此次川普籤署的新政令,來自伊朗、利比亞、敘利亞、索馬利亞、蘇丹和葉門的公民將再次被禁止在政令發布後90天內進入美國。雖然此次新政令明確規定,通過美國內政部審核的難民可以被準許進入美國,但上限為每年不超過五萬人。
  • 天主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先驅「景教」
    那麼天主教最早傳入中國算是什麼時候呢?今天就來簡單說一下「景教」。此後聶斯多略一派的人前往波斯,受到波斯國王的保護,而隨著唐朝與波斯的貿易往來,景教也被傳入大唐。景教為什麼要從敘利亞傳入波斯、阿拉伯、印度、再由波斯東傳中國呢?
  • 絲綢之路上的中西音樂交流
    《絲綢之路上的中西音樂交流》以絲綢之路音樂為研究對象,兼論空間關係與文化關係的複雜性。這兩種關係貫穿於絲綢之路文化空間之中,缺少了任何一個,就無法理解另一個。由於在古絲綢之路文化空間裡牢固確立的認同、文化密碼和生活方式一再 活躍,時至今日仍有人有興趣更為深入地研究這個文化圈及其文化標誌。「遷徙即是現代的」這句話是一位學者說的,時間並不長。
  • 新疆宗教人士:以現代文化營造遠離極端思想社會氛圍
    以現代文化為引領 營造遠離宗教極端思想的社會氛圍  全疆各地的伊斯蘭教愛國宗教人士,通過宣講愛國愛教、和平團結、追求「兩世吉慶」、主張珍愛生命、宣講科學知識等內容的臥爾茲,引導信教群眾用積極的教義進行自身的功修。
  • 讀《宗教社會學》有感——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在中國信仰孔子而有儒教的產生;信仰老子而有道教的產生;信仰釋迦牟尼佛而有佛教的產生等,各種不同的宗教都隨著人類社會的需求逐漸應運而生。世界上產生了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這些宗教的誕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極大的關係,甚至還會和政權有關連。這些宗教之所以橫空出世,其中包括人們的精神上及生活中的需要,或者是政權統治者的需要緣故。
  • 歐亞、北非星空文化面面觀:東漢末年,星座跟佛教一起傳入了中國
    實際上西方星座體系傳入我國非常早。東漢末年的時候,星座就跟著佛教一起傳入了中國,蘇東坡就曾以自己是摩羯座來嘲笑自己多災多難的人生,在漢語言文學史上增添了一股酸湯。 在這個異類人馬座形象中,人馬的箭矢不再瞄向前方,而是指向貓科動物尾巴尖上的那隻龍頭。此外,在一座中國古墓中發現的、一隻1000多年前的花瓶上出現了虎身、長尾的人類形象,而圖案中的這個人類正將一枚火球擲向自己的尾巴。1188年,在高加索山脈中,一本波斯圖書的喬治亞語譯本裡也出現了類似的圖案。
  • 法乳同源 和合共生:從佛教觀點探討中國傳統文化智慧
    例如,將創立一個常設的機構:南海佛教秘書處,作為常態化的辦事機構與交流平臺,促進區域發展與繁榮;又如,在我創辦的南海佛學院,設立「瀾湄合作學院」,結合各國寺院教育與學院教育特點,完善現代佛教學經體系、禪修體系、戒律體系,培養青年僧才;再如,共同講好瀾湄故事,莊嚴南海佛教。這個課題,是我這些年來一直在思考和研究,並且全力推動的一個項目。
  • 看見文物|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隋嵌珍珠寶石金項鍊
    1957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們在西安城西的梁家莊附近,意外的發現了保存最完整,等級規格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靜訓墓。李靜訓,既是北周、隋代顯赫的李氏家族的千金,又是北周宣帝與皇后楊麗華的外孫女,也是隋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后的曾外孫女,是一位地道的金枝玉葉、帝胄王孫。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做好宗教教義教規闡釋這篇大文章
    全國政協民宗委此次召開宗教界主題協商座談會,就是想通過這種更側重思想內涵的協商座談方式,深入溝通交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促進我國五大宗教在堅持中國化方向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16位宗教界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基層宗教人士圍繞教義教規闡釋談了經驗和體會,提出了工作建議。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介紹相關情況並對發言作了積極回應。
  • 臨汾襄汾縣汾城鎮宗教信仰,城隍、關帝、社稷神、文昌星信仰為主
    關於汾城鎮宗教信仰的歷史沿革,在《襄汾縣誌》中可以找到相關的記錄。在汾城鎮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曾有所發展。佛教傳入歷史較長,清末民初,襄汾縣境寺院庵堂有僧尼主持者不下百餘處,收入《襄汾縣誌》的有寺院 36 座,庵堂 9 座。其中北齊天統二年在北膏腴(汾城鎮下轄行政村)修建的善慧寺、金元時期在北關村(汾城鎮下轄行政村)修建的佛窯寺都是較有影響者。
  • 艾爾肯·吐尼亞孜:望西方政客和媒體停止利用宗教問題幹涉中國內政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副主席艾爾肯·吐尼亞孜在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希望那些在宗教問題上帶著有色眼鏡、採取「雙重標準」的西方政客和媒體,正確看待中國的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狀況,停止利用宗教問題幹涉他國內政。以下為文字實錄:記者:有報導稱,新疆在限制穆斯林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包括大規模拆除一些清真寺,還有禁止穆斯林齋月封齋,並且收押了一些政府不支持的宗教人士。
  •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以漢藏交流交融為例
    漢藏佛教和儒家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  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開始,漢傳佛教文化傳入西藏。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不僅帶去釋迦牟尼佛像、三百六十部佛經,還帶去寺院建造法式及寺院法規 。文成公主還隨松贊幹布譯經達13年之久。「漢地堪布之施主是文成公主,譯師是文成公主本人及拉壟多吉貝……請漢地堪布翻譯歷算、藥物及醫療法等等。
  •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艾光明
    宗教是各民族都有的普遍現象。宗教對我們傳統文化的發展影響很大。特別是佛教對中國的影響較大。佛教在中國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就如同那些典故、成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的民間傳統風俗,很多都打上了佛教的印記。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詩歌、小說、書法、繪畫、音樂、建築、石窟等,所以說佛教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從本命觀念看唐朝生肖文化的繁榮
    唐朝時期文化繁榮,以其自身時代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各種文化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甚至一度達到巔峰。生肖文化是一種富有特色的文化,時至今日仍然和生活緊密相連,例如百姓堅信本命年多災多禍。生肖文化中包含著人們的信仰和習俗,在中華大地上繁榮生長,與不同的民族文化相融合,不斷在新時代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 一千多年前在韓國日本盛行的星曜制,為何中國古人卻堅持不採用?
    其實星期這個制度,一直都跟神話信仰方面的活動有關,巴比倫人信仰七位星神,翻譯過來就是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每位神主管一天,每天就要祭祀一位。所以巴比倫人用星期計時,就是方便祭祀活動。它本質上是以神話、宗教活動為內涵的一種制度。傳到西方之後同樣如此,只不過大家信仰不同,賦予了星期不同的內涵罷了。
  • 中國南方唯一供奉密宗五方佛的寺廟,院內1300年寸草不生成謎團!
    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其歷史悠久、史跡豐富,在海內外有很大影響。
  • 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日本網友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日本,這個與我國一衣帶水的國家,和我國有著不解的仇恨,但也有著千年的文化交流。比如日本的建築就是模仿的唐朝建築樣式,日本的神道教,是我國道教和日本原始宗教結合的產物,日本的很多風土人情,也都能夠在我國找到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