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教的產生絕非偶然,是人類根據自身的需求應運而生,可以說是人類的生活、精神的必需品,人類需要宗教。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除了人們的生活、精神、性格等方面,還包括對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影響。有人類的地方就有宗教的存在,宗教是人類心靈的必需品。宗教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極其重大,不管信仰哪種宗教,它都在影響著人們的方方面面,從宗教意義上來說,有團結民族,安撫人心,穩定社會的功能利益,甚至在人們的生活中或精神上取到了指導性的作用。可見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之大,值得討論一般。
關鍵詞:《宗教社會學》 宗教信仰 人類社會 宗教意義
前言
本人由於讀了馬克斯·韋伯的著作《宗教社會學》這本書有感而發。《宗教社會學》的作者馬克斯·韋伯是十八世紀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現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家。被譽為「組織理論之父」,與卡爾·馬克思、愛米爾·涂爾幹被並稱為現代社會學家的三大奠基人。作者在這本書中詳細地論述了宗教在人類社會中產生巨大的影響。本人即是對於這部分的內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故有小小的體悟,宗教信仰在人類社會中究竟產生怎樣的影響,又是如何影響的,有必要對其進行梳理一般。
一、宗教產生的必然性
宗教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必然的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的意識形態。宗教的出現同時是一種必然的文明現象,是人類的生活及心理的必需品。從最初崇拜信仰自然現象或圖騰的開始,人類從一種無知迷昧及依附自然神力轉向信仰人文宗教的一種遞進的現象。比如早期的洪水泛濫,令百姓流離失所,封建時代的中國人會認為這是海神憤怒對百姓的一種懲罰或報復,因此愚昧到要拿活人去獻祭以取得海神的寬恕。又如《宗教社會學》的第一章所云:
美洲印第安巫師在主持宗教舞蹈儀式時,唱錯曲子的人會被處死,以驅走惡靈或免神之憤怒。①
上文說明了人們早期對巫師宗教信仰的一種無明狀態,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無知與恐懼並以依附的一種心理現象所導致,但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與智慧的開發,人類逐漸從崇拜自然現象轉向崇拜與信仰具有神性的英雄人物。比如西方信仰耶穌基督而產生了基督教;信仰穆罕默德而有伊斯蘭教的產生;信仰耶和華而有猶太教的產生。在中國信仰孔子而有儒教的產生;信仰老子而有道教的產生;信仰釋迦牟尼佛而有佛教的產生等,各種不同的宗教都隨著人類社會的需求逐漸應運而生。世界上產生了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這些宗教的誕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極大的關係,甚至還會和政權有關連。這些宗教之所以橫空出世,其中包括人們的精神上及生活中的需要,或者是政權統治者的需要緣故。
總而言之,宗教的誕生絕非偶然,就好比中國古代皇帝祭天的例子,就象徵著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利。但也有所例外,並非是賦予政治權利的宗教,比如佛教,印度迦毗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為了尋得解脫生老病死的妙法而棄捨王位去當沙門。這種成教方式就與政權無關,甚至是為了脫離政權而成立的一種只為解決生死煩惱、度化眾生的一種宗教。總之,宗教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必然產物,它的存在,對人類社會來說,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
二、宗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宗教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極其深遠,好比中國的儒家對中國人的影響更是深入骨髓,直到至今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性格、行為等。如封建時代的祭祖、喪禮、仁義等儀軌無不世代影響著中國人的性格和生活規範。又比如西方人的一神信仰,不可禮拜別的神;進教堂要衣冠整潔。維族及回族等民族嚴禁吃自死的動物,禁忌吃用豬肉,嚴禁飲酒等。這些禮儀習俗無不是受到了各種宗教的影響。
例如儒家作為古代中國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它提倡的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克己復禮、修身齊家等思想,無不代代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及行為,這也即是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的來由吧。如基督徒每天要早晚禱告,讀聖經、唱詩、參加聚會等生活行為等。以上這些不同宗教的生活現象都說明了宗教在人們的生活中影響極其的深廣。
在各宗教教規方面,例如猶太教不太歡迎外族人來信仰本教,也不主動到外族人群中去傳教,如果有外族人堅持要皈依猶太教還必須要經過種種的考驗才可以,這種信條本身對外族或外教人就帶有隔閡的意味。又如基督教認為信上帝者得永生,不信者則不能得救的信條。猶太教與基督教的這種主張本身就有一種界限感,信徒領此教者,也就難以跨出這個界限,博愛一切有情。但如信仰佛教的人們由於受到了佛教提倡的慈悲普度有情教法的教化,性格就相對比較溫和慈祥,愛護一切生命,如不殺生、吃素、不盜等戒規,主張沒有國界宗教之分,將一切眾生都視為自己的親人,沒有你我之別。由此可知,信仰各種宗教而產生的性格也就有所不同。但總而言之,各宗教教義宗旨雖有所差別,但都是有利於人心向善、團結民族國家的作用。並且宗教倫理可以起到規誡、謹惕信徒行為的功用,都是值得信仰受持的。除此宗教影響生活性格等以外,同時於家族及經濟的影響亦不在話下。比如西方的祖先祭奠:
在家族祭典與家父長祭司制的權力與重要性尚未遭到破壞的地方,它們自然形成一種極端強固的人際結合關係,對家族及氏族有巨大的影響力,將成員牢固地團結為一個堅強凝聚的團體。這種凝聚力對家族內部的經濟關係也有重大的影響。
上文說明了祭祖的這種習俗宗教起到一種讓家族團結凝聚的力量,能使家族或氏族成員緊密結合成一個團體,同時這種凝聚力也起到了對家族內部經濟發展的重大力量。再者如,
主要也就是由於這種宗教的基礎,亞洲(中國和日本)以及西方羅馬的家族與氏族,才能在經濟條件變動的情況下,始終維持其家父長制的結構。
上文說明了這種祭祖宗教活動的產生確實是可以起到維護宗族制度,使家族的成員緊密連繫一個團體,形成鞏固家族凝聚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如中國的孔廟、祠堂等亦有此功用。宗教是一種精神心靈的信仰,並且可以起到團結凝聚力的作用。如此可知,宗教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宗教信仰對人類的影響可謂深遠。
三、宗教對政權的影響
宗教對政權的影響也可謂不小,古來不乏有些人借著宗教之名而建立政權的手段,以此產生一種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比如猶太教的創始人摩西即是以耶和華神力的名譽來團結猶太民族,從而達到統一政權的目的。又如中國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的領袖張角創立太平道亦是借著宗教之名掀起的農民起義。這些政權不管到最後是否得以成立,但可以說明了宗教於政權來說,有種可利用來團結民眾成立國家的途徑,與政權產生了不一般的關連,甚至有些是一體性的關係。如《宗教社會學》中所云:
當發展的方向趨向一個宗教性的聯盟時,即會出現一個政治團體的特別神,就如耶和華的例子。他是部族聯盟的神——根據傳統說法,這是猶太人與米甸人之間的結盟——並為此聯盟帶來宿命性的結果。以色列人在誓約下接受了耶和華,同時也接受了政治的部族聯盟以及遵守神聖秩序的社會關係。
上文即是說明了當政教合一這種體制的出現,可以借著宗教之神作為政治統領來聯盟部落或百姓。猶如猶太教的神耶和華即是政權聯盟的神,與政權結合成為一體,作為部族團結聯盟的上帝,甚至可以作為指導政治的效用。
又如中國的儒教,雖未形成一種政教合一的體制,但也被漢武帝定為中國官方的統治思想,各種學說理論時刻都在影響著政權。儒教的《禮記》中形成的一種禮儀制度的模範,其中如何祭天、祭祖、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政治思想等都被政權所採用。如董仲舒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就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新的儒學思想體系,提出「天人感應」、「大一統」的學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古代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構成帝制的神學體系,影響中國竟達兩千多年之久,直到今天,仍有影響。
再如西方的基督宗教早期從猶太教分裂出後,初期雖受到了各方勢力的種種壓迫,但隨著教團的不斷加大,影響力不斷加深,因此逐漸被羅馬帝國所接受與扶持,在歐洲形成了一個最大的宗教,可謂影響之深。基督教徒在西方廣為傳播基督教教理教義的過程中,被羅馬帝國皇權所扶持與推廣,逐漸形成了一種教皇、教宗的政教合一的一種制度,教皇的權力甚至凌駕於國王之上,國王的加冕都要得到教皇的承認。如公元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在羅馬大教堂接受了教皇的加冕。由此可知,基督教對羅馬政權的影響的程度。
再者,如中國的佛教自印度傳入後,對古代封建政權的影響也不小,如東晉時期的後趙政權的統治者石勒、石虎,初期極為殘暴,戰爭所到之處,燒殺掠奪,塗炭生靈。後因受到了佛圖澄大師慈悲的感化,統治百姓的暴政手段逐漸轉變為仁政,治下逐漸變得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又如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梁武帝,大力提倡佛教,對佛教事業極為熱衷,於佛教有極其深厚的感情,多次捨身同泰寺為奴。並親自登座為信眾講法,大興佛教事業,啟建水陸法會、拜懺大法會、盂蘭盆會。制定出家沙門不得吃三淨肉,改變僧侶原來食「三淨肉」的習慣,使素食成為漢傳佛教的一大傳統。最後梁武帝竟想以皇帝的身份當任僧統,以成為政教合一的制度,最後以僧人的勸止才得以作罷。梁朝由於梁武帝採用佛教仁政的思想治理國家,所以國家極為統一安定。再如大唐的女皇武則天對佛教的友好與扶持,使佛教一度極為興盛,並採用佛教提倡的眾生平等、慈悲普度的思想以此來教化百姓,團結統一帝國,起到很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宗教對政權的影響之力可謂不小,雖然政權對宗教的態度可遠可近,時而支持拉攏,時而疏遠壓迫,但總體上來說,宗教於政治是有決定性的影響和輔助教化民眾的作用。
四、宗教的意義
宗教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一種文化,體現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歷程。各種宗教立宗宗旨雖有所不同,但它們的目的與方向都是為了利益國家和百姓,或是為了解脫生死煩惱。宗教是人類社會群體的一種心靈精神上的必需品,它的產生是一種必然性。雖然有些宗教立足點不同,或有些不足,但不影響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各宗教本質上都起到了團結民心、促進國家統一,維護社會穩定和連繫各國宗教的友好交流起到了相當的效果,促進了各國之間友好的交流與往來。這不得不說這是宗教存在的一大意義,直到今天仍是。
比如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與覺悟,有效地淨化民眾,勸其莫殺戮興仁慈博愛的精神。佛圖澄大師對殘暴的石勒石虎的教化,使這個後趙國家及民眾得到安寧;又如神秀大師對女皇武則天施行仁政的勸導;智者大師為勸化民眾戒殺放生而建造了放生池。
又如中國的道教,自然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上善若水等思想理念,實是國家休養生息、百姓修身養性的好良方。如《太上感應篇》中的內容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行善自利利他的這種理念就對國家的安定及百姓道德行為的指導有一定的幫助。
西方基督宗教的意義,為當時的統治階級提供了現實的統治思想,成為歐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教會的信條好比是法律,人們依此而行,有據可依,人們的行為得到有效的約束,有利於國家的團結統一。
伊斯蘭教的教義也認為「財多不是富,心富才是富」的理念,尋求一種快樂、心態平和、和諧寧靜的心靈世界。這種教義有效地化導民眾,團結民心,維護國家的統一。
如馬克斯·韋伯的代表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中所認為的新教倫理即是一種道德的行為,基於當時社會的一種工業僱主剝削工人的情況提出的一種宗教道德與資本主義結合的一種道德精神。以宗教的道德理念深入人們的心靈深處,改變原本私慾的心轉換成一種宗教的道德行為的有效途徑。
現今社會,國家在採用各宗教教義教規符合時代進步的要求外,同時也要總結以往的成績與經驗,在新的形式下,使宗教發揮更有利於國家的發展與繁榮、有利於信教群眾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改善。加強培養宗教人才,調解各宗教之間的矛盾,和諧共築美好的世界,這才是發揮了宗教的真正意義。
綜上所述,宗教具有淨化人們心靈、提升道德和責任感的意義。宗教有利於規範人們建立道德行為的作用,如果少了宗教這個堤壩,道德一旦失範,社會將一潰千裡。宗教信仰不僅使人有所敬畏,而宗教提倡的克制私慾和貪心等戒規,有利於淡化這些不利於道德的心念。同時宗教的慈悲、博愛、自督等教義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諧,降低犯罪率。
五、結論
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具有對心靈指導的重要作用,宗教伴隨著人類歷史長河存在著,發揮著自身的優勢為社會服務,穩定社會和諧的有效功能。如果缺少宗教教義的有效指導,人們的行為將無所約束。宗教也可說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高級教育的延伸,且宗教的利他主義、無我的精神,有助於人們樹立理性的意識,去惡從善,提高道德修養,遵紀守法維護國家的一統與穩定,並提高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具有極大的意義價值,這種宗教文明值得延續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