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宗教社會學》有感——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2021-01-18 釋海一味

摘要:宗教的產生絕非偶然,是人類根據自身的需求應運而生,可以說是人類的生活、精神的必需品,人類需要宗教。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除了人們的生活、精神、性格等方面,還包括對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影響。有人類的地方就有宗教的存在,宗教是人類心靈的必需品。宗教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極其重大,不管信仰哪種宗教,它都在影響著人們的方方面面,從宗教意義上來說,有團結民族,安撫人心,穩定社會的功能利益,甚至在人們的生活中或精神上取到了指導性的作用。可見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之大,值得討論一般。

 

關鍵詞:《宗教社會學》 宗教信仰  人類社會  宗教意義


 

前言

本人由於讀了馬克斯·韋伯的著作《宗教社會學》這本書有感而發。《宗教社會學》的作者馬克斯·韋伯是十八世紀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現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家。被譽為「組織理論之父」,與卡爾·馬克思、愛米爾·涂爾幹被並稱為現代社會學家的三大奠基人。作者在這本書中詳細地論述了宗教在人類社會中產生巨大的影響。本人即是對於這部分的內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故有小小的體悟,宗教信仰在人類社會中究竟產生怎樣的影響,又是如何影響的,有必要對其進行梳理一般。

 

一、宗教產生的必然性

宗教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必然的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的意識形態。宗教的出現同時是一種必然的文明現象,是人類的生活及心理的必需品。從最初崇拜信仰自然現象或圖騰的開始,人類從一種無知迷昧及依附自然神力轉向信仰人文宗教的一種遞進的現象。比如早期的洪水泛濫,令百姓流離失所,封建時代的中國人會認為這是海神憤怒對百姓的一種懲罰或報復,因此愚昧到要拿活人去獻祭以取得海神的寬恕。又如《宗教社會學》的第一章所云:

 

美洲印第安巫師在主持宗教舞蹈儀式時,唱錯曲子的人會被處死,以驅走惡靈或免神之憤怒。①

 

上文說明了人們早期對巫師宗教信仰的一種無明狀態,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無知與恐懼並以依附的一種心理現象所導致,但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與智慧的開發,人類逐漸從崇拜自然現象轉向崇拜與信仰具有神性的英雄人物。比如西方信仰耶穌基督而產生了基督教;信仰穆罕默德而有伊斯蘭教的產生;信仰耶和華而有猶太教的產生。在中國信仰孔子而有儒教的產生;信仰老子而有道教的產生;信仰釋迦牟尼佛而有佛教的產生等,各種不同的宗教都隨著人類社會的需求逐漸應運而生。世界上產生了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這些宗教的誕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極大的關係,甚至還會和政權有關連。這些宗教之所以橫空出世,其中包括人們的精神上及生活中的需要,或者是政權統治者的需要緣故。

總而言之,宗教的誕生絕非偶然,就好比中國古代皇帝祭天的例子,就象徵著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利。但也有所例外,並非是賦予政治權利的宗教,比如佛教,印度迦毗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為了尋得解脫生老病死的妙法而棄捨王位去當沙門。這種成教方式就與政權無關,甚至是為了脫離政權而成立的一種只為解決生死煩惱、度化眾生的一種宗教。總之,宗教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必然產物,它的存在,對人類社會來說,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



 

二、宗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宗教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極其深遠,好比中國的儒家對中國人的影響更是深入骨髓,直到至今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性格、行為等。如封建時代的祭祖、喪禮、仁義等儀軌無不世代影響著中國人的性格和生活規範。又比如西方人的一神信仰,不可禮拜別的神;進教堂要衣冠整潔。維族及回族等民族嚴禁吃自死的動物,禁忌吃用豬肉,嚴禁飲酒等。這些禮儀習俗無不是受到了各種宗教的影響。

例如儒家作為古代中國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它提倡的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克己復禮、修身齊家等思想,無不代代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及行為,這也即是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的來由吧。如基督徒每天要早晚禱告,讀聖經、唱詩、參加聚會等生活行為等。以上這些不同宗教的生活現象都說明了宗教在人們的生活中影響極其的深廣。


在各宗教教規方面,例如猶太教不太歡迎外族人來信仰本教,也不主動到外族人群中去傳教,如果有外族人堅持要皈依猶太教還必須要經過種種的考驗才可以,這種信條本身對外族或外教人就帶有隔閡的意味。又如基督教認為信上帝者得永生,不信者則不能得救的信條。猶太教與基督教的這種主張本身就有一種界限感,信徒領此教者,也就難以跨出這個界限,博愛一切有情。但如信仰佛教的人們由於受到了佛教提倡的慈悲普度有情教法的教化,性格就相對比較溫和慈祥,愛護一切生命,如不殺生、吃素、不盜等戒規,主張沒有國界宗教之分,將一切眾生都視為自己的親人,沒有你我之別。由此可知,信仰各種宗教而產生的性格也就有所不同。但總而言之,各宗教教義宗旨雖有所差別,但都是有利於人心向善、團結民族國家的作用。並且宗教倫理可以起到規誡、謹惕信徒行為的功用,都是值得信仰受持的。除此宗教影響生活性格等以外,同時於家族及經濟的影響亦不在話下。比如西方的祖先祭奠:

 

在家族祭典與家父長祭司制的權力與重要性尚未遭到破壞的地方,它們自然形成一種極端強固的人際結合關係,對家族及氏族有巨大的影響力,將成員牢固地團結為一個堅強凝聚的團體。這種凝聚力對家族內部的經濟關係也有重大的影響。

 

上文說明了祭祖的這種習俗宗教起到一種讓家族團結凝聚的力量,能使家族或氏族成員緊密結合成一個團體,同時這種凝聚力也起到了對家族內部經濟發展的重大力量。再者如,

 

主要也就是由於這種宗教的基礎,亞洲(中國和日本)以及西方羅馬的家族與氏族,才能在經濟條件變動的情況下,始終維持其家父長制的結構。

 

上文說明了這種祭祖宗教活動的產生確實是可以起到維護宗族制度,使家族的成員緊密連繫一個團體,形成鞏固家族凝聚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如中國的孔廟、祠堂等亦有此功用。宗教是一種精神心靈的信仰,並且可以起到團結凝聚力的作用。如此可知,宗教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宗教信仰對人類的影響可謂深遠。

 

三、宗教對政權的影響

宗教對政權的影響也可謂不小,古來不乏有些人借著宗教之名而建立政權的手段,以此產生一種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比如猶太教的創始人摩西即是以耶和華神力的名譽來團結猶太民族,從而達到統一政權的目的。又如中國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的領袖張角創立太平道亦是借著宗教之名掀起的農民起義。這些政權不管到最後是否得以成立,但可以說明了宗教於政權來說,有種可利用來團結民眾成立國家的途徑,與政權產生了不一般的關連,甚至有些是一體性的關係。如《宗教社會學》中所云:

 

當發展的方向趨向一個宗教性的聯盟時,即會出現一個政治團體的特別神,就如耶和華的例子。他是部族聯盟的神——根據傳統說法,這是猶太人與米甸人之間的結盟——並為此聯盟帶來宿命性的結果。以色列人在誓約下接受了耶和華,同時也接受了政治的部族聯盟以及遵守神聖秩序的社會關係。

 

上文即是說明了當政教合一這種體制的出現,可以借著宗教之神作為政治統領來聯盟部落或百姓。猶如猶太教的神耶和華即是政權聯盟的神,與政權結合成為一體,作為部族團結聯盟的上帝,甚至可以作為指導政治的效用。

又如中國的儒教,雖未形成一種政教合一的體制,但也被漢武帝定為中國官方的統治思想,各種學說理論時刻都在影響著政權。儒教的《禮記》中形成的一種禮儀制度的模範,其中如何祭天、祭祖、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政治思想等都被政權所採用。如董仲舒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就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新的儒學思想體系,提出「天人感應」、「大一統」的學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古代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構成帝制的神學體系,影響中國竟達兩千多年之久,直到今天,仍有影響。




再如西方的基督宗教早期從猶太教分裂出後,初期雖受到了各方勢力的種種壓迫,但隨著教團的不斷加大,影響力不斷加深,因此逐漸被羅馬帝國所接受與扶持,在歐洲形成了一個最大的宗教,可謂影響之深。基督教徒在西方廣為傳播基督教教理教義的過程中,被羅馬帝國皇權所扶持與推廣,逐漸形成了一種教皇、教宗的政教合一的一種制度,教皇的權力甚至凌駕於國王之上,國王的加冕都要得到教皇的承認。如公元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在羅馬大教堂接受了教皇的加冕。由此可知,基督教對羅馬政權的影響的程度。


再者,如中國的佛教自印度傳入後,對古代封建政權的影響也不小,如東晉時期的後趙政權的統治者石勒、石虎,初期極為殘暴,戰爭所到之處,燒殺掠奪,塗炭生靈。後因受到了佛圖澄大師慈悲的感化,統治百姓的暴政手段逐漸轉變為仁政,治下逐漸變得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又如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梁武帝,大力提倡佛教,對佛教事業極為熱衷,於佛教有極其深厚的感情,多次捨身同泰寺為奴。並親自登座為信眾講法,大興佛教事業,啟建水陸法會、拜懺大法會、盂蘭盆會。制定出家沙門不得吃三淨肉,改變僧侶原來食「三淨肉」的習慣,使素食成為漢傳佛教的一大傳統。最後梁武帝竟想以皇帝的身份當任僧統,以成為政教合一的制度,最後以僧人的勸止才得以作罷。梁朝由於梁武帝採用佛教仁政的思想治理國家,所以國家極為統一安定。再如大唐的女皇武則天對佛教的友好與扶持,使佛教一度極為興盛,並採用佛教提倡的眾生平等、慈悲普度的思想以此來教化百姓,團結統一帝國,起到很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宗教對政權的影響之力可謂不小,雖然政權對宗教的態度可遠可近,時而支持拉攏,時而疏遠壓迫,但總體上來說,宗教於政治是有決定性的影響和輔助教化民眾的作用。

 

四、宗教的意義

宗教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一種文化,體現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歷程。各種宗教立宗宗旨雖有所不同,但它們的目的與方向都是為了利益國家和百姓,或是為了解脫生死煩惱。宗教是人類社會群體的一種心靈精神上的必需品,它的產生是一種必然性。雖然有些宗教立足點不同,或有些不足,但不影響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各宗教本質上都起到了團結民心、促進國家統一,維護社會穩定和連繫各國宗教的友好交流起到了相當的效果,促進了各國之間友好的交流與往來。這不得不說這是宗教存在的一大意義,直到今天仍是。


比如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與覺悟,有效地淨化民眾,勸其莫殺戮興仁慈博愛的精神。佛圖澄大師對殘暴的石勒石虎的教化,使這個後趙國家及民眾得到安寧;又如神秀大師對女皇武則天施行仁政的勸導;智者大師為勸化民眾戒殺放生而建造了放生池。

又如中國的道教,自然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上善若水等思想理念,實是國家休養生息、百姓修身養性的好良方。如《太上感應篇》中的內容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行善自利利他的這種理念就對國家的安定及百姓道德行為的指導有一定的幫助。


西方基督宗教的意義,為當時的統治階級提供了現實的統治思想,成為歐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教會的信條好比是法律,人們依此而行,有據可依,人們的行為得到有效的約束,有利於國家的團結統一。

伊斯蘭教的教義也認為「財多不是富,心富才是富」的理念,尋求一種快樂、心態平和、和諧寧靜的心靈世界。這種教義有效地化導民眾,團結民心,維護國家的統一。


如馬克斯·韋伯的代表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中所認為的新教倫理即是一種道德的行為,基於當時社會的一種工業僱主剝削工人的情況提出的一種宗教道德與資本主義結合的一種道德精神。以宗教的道德理念深入人們的心靈深處,改變原本私慾的心轉換成一種宗教的道德行為的有效途徑。



現今社會,國家在採用各宗教教義教規符合時代進步的要求外,同時也要總結以往的成績與經驗,在新的形式下,使宗教發揮更有利於國家的發展與繁榮、有利於信教群眾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改善。加強培養宗教人才,調解各宗教之間的矛盾,和諧共築美好的世界,這才是發揮了宗教的真正意義。


綜上所述,宗教具有淨化人們心靈、提升道德和責任感的意義。宗教有利於規範人們建立道德行為的作用,如果少了宗教這個堤壩,道德一旦失範,社會將一潰千裡。宗教信仰不僅使人有所敬畏,而宗教提倡的克制私慾和貪心等戒規,有利於淡化這些不利於道德的心念。同時宗教的慈悲、博愛、自督等教義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諧,降低犯罪率。

 

 

五、結論

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具有對心靈指導的重要作用,宗教伴隨著人類歷史長河存在著,發揮著自身的優勢為社會服務,穩定社會和諧的有效功能。如果缺少宗教教義的有效指導,人們的行為將無所約束。宗教也可說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高級教育的延伸,且宗教的利他主義、無我的精神,有助於人們樹立理性的意識,去惡從善,提高道德修養,遵紀守法維護國家的一統與穩定,並提高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具有極大的意義價值,這種宗教文明值得延續與支持。




相關焦點

  • 透視邪教「法輪功」:邪教危害正當的宗教信仰
    透視邪教「法輪功」:邪教危害正當的宗教信仰 2002年5月12日08:2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五月十一日電(鍾欣明)邪教對人類社會的危害不僅在於其違背了人類基本的道德理念和法律準則
  • 宗教,可以說是歷史上人類尋覓的精神避難所、人類的一方心靈淨土
    銀河倒映著滔滔東去的長江,見證了曾經高懸在長江流域先祖頭頂的,有關山山水水、日月星辰、霜風雪雨、鳥獸魚蟲等自然崇拜的無限威力和神聖力量的原始宗教。要研究長江流域的寶塔、寺廟和佛子們,就必須先了解遠古人類宗教的緣起。
  • 堅持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
    美西方反華勢力試圖借宗教等問題抹黑中國形象、挑唆新疆各民族矛盾的險惡用心暴露無遺。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是中國政府維護人民權益、尊重和保護人權的重要體現。中國憲法規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
  • 論俄羅斯宗教的哲學思考
    如果藝術家放棄了對真實的探索,就會對他的藝術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真實性是藝術家的目標」。「真實性原則」貫穿了電影的方方面面:從開始腳本到演員體驗,再到相機忠誠度和本真編輯,而《盧布廖夫》是七個電影塔爾科夫斯基中真實最多的。這種現實感不僅是客觀的記錄,而且還包括屬於真實的時間流。除了真實的可信度之外,塔可fisky電影中的永遠也無法避免宗教信仰的永恆質疑。
  • 在基督教會的發展歷史上,宗教個體性和社會性之間張力一直存在
    這一歷史事實似乎是在說明人類的團體是由個人組成的。團體的良好治理,不只限於權利的保障和義務的實踐,如忠於契約。正確的關係,不論是在僱主與僱員之間,或是在政府與人民之間,都假定與生俱來的善意,符合人的尊嚴,關心正義及人類弟兄手足之情因此,天主教社會理念的展現,實際上就是信仰的個體性與社會性二者關係的整合。
  • 宗教信仰與王權象徵二者兼備,古埃及為何將穆特神奉為眾神之母?
    古代埃及社會中其實有著對很多的神靈崇拜,也許是受制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導致古埃及民眾不自覺的將自然現象與宗教信仰相聯繫。正是因為信仰的作用,使得穆特女神的形象更加具有神秘的色彩,在古埃及的「王權神授」思想的催化下,穆特女神已然成為當時王權的象徵。因此,穆特女神的形象在古埃及的宗教、政治以及社會等諸多領域,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基督教篇)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基督教篇)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宗教經驗種種》《人類與宗教》《人的宗教》。公元1世紀,猶太的拿撒勒人耶穌在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創立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的《聖經》,信仰上帝創造並主宰世界。
  • 臨汾襄汾縣汾城鎮宗教信仰,城隍、關帝、社稷神、文昌星信仰為主
    關於汾城鎮宗教信仰的歷史沿革,在《襄汾縣誌》中可以找到相關的記錄。在汾城鎮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曾有所發展。佛教傳入歷史較長,清末民初,襄汾縣境寺院庵堂有僧尼主持者不下百餘處,收入《襄汾縣誌》的有寺院 36 座,庵堂 9 座。其中北齊天統二年在北膏腴(汾城鎮下轄行政村)修建的善慧寺、金元時期在北關村(汾城鎮下轄行政村)修建的佛窯寺都是較有影響者。
  • 為什麼說「法輪功」是邪教不是宗教
    一是看最終信仰對象。國外邪教組織層出不窮,是由於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濫用信仰和結社權利,鑽預防性管理措施不力的空子造成的。但即使是在國外,邪教組織也不都被認定為「宗教組織」,它們的「信仰」也不都是「宗教信仰」。
  • 宗教與道德是什麼關係?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與道德都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形式,同屬上層建築的範疇。宗教是以幻想的超人間的形式來表現現實世界中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異己力量。道德是調整人們的行為以適應一定社會體系中的人際關係的規範。離開社會經濟關係這個基礎,宗教和道德就都失去其存在的客觀根據。道德倫理比宗教更接近於社會的物質經濟基礎。
  • 《安德烈·盧布廖夫》,詳解塔可夫斯基關於俄羅斯宗教的哲理思考
    如果藝術家放棄了對真實的探索,就會對他的藝術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真實性是藝術家的目標」。「真實性原則」貫穿於電影的方方面面:從開始的劇本到演員的經驗,再到攝像的忠實以及剪輯的本真,而在塔可夫斯基七部電影中,最為真實的便是《盧布廖夫》。這種真實感不僅僅是客觀的記錄,還包括屬於真實的時間流。除了真實的可信外,塔可夫斯基電影中永遠無法迴避的還有對宗教信仰的永恆追問。
  • 日本宗教現狀及神佛融合——樂敏
    ②宗教人口去年,讀賣新聞社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有宗教信仰的人佔總人口的21.5%,沒有宗教信仰的佔77.3%,讀賣新聞社在戰後定期進行有關宗教的輿論調查,根據此調查,信仰宗教的人口比例在逐漸減少,1995年的地鐵沙林事件以來,日本的信教人口只佔全體的20%多了。
  • 路遙| 中國傳統社會民間信仰之考察
    對傳統社會「正祀」「淫祀」與民間信仰的複雜關係,應從其動態流變去探究。西方基督教傳入中國後,將中國傳統的佛道教與民間信仰斥為「迷信」,由此引發了中西不同宗教信仰的激烈博弈,這也恰恰展現了中國民間信仰富有強固的生命力和民族的凝聚力。對中國傳統社會民間信仰進行客觀考察,有助於民間信仰之學科性研究向縱深發展。
  •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在意識形態領域發生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文藝復興孕育於中世紀文明之中,發生在封建制度漸趨瓦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萌動發展之時,它以人文主義為對抗宗教神學的思想武器,促進了藝術、文學建築、宗教、自然科學及社會生活諸領域的變革,人文主義新教育也因此應運而生。人文主義對立於中世紀的基督教和經院哲學,以人為中心,以人學、人性、人權反對神學、神性和神權,並肯定追求現世幸福和樂觀進取的奮鬥精神。
  • 宗教信仰是為了克服內心的恐懼和痛苦
    人是自帶生物程序的生物機械,人的腦程序控制了人的對外反應,而且人的原裝程序是無法自我改變的,但後天程序,即觀念性程序是可以改變的,由於這些本性程序許多時候會引起人們的恐懼和痛苦,使人感到難受,所以人類另一套逃避痛苦的程序就會驅使人類去克服恐懼心,而信仰就是改變腦觀念程序的一種方法!
  • 新疆宗教人士:以現代文化營造遠離極端思想社會氛圍
    以現代文化為引領 營造遠離宗教極端思想的社會氛圍  全疆各地的伊斯蘭教愛國宗教人士,通過宣講愛國愛教、和平團結、追求「兩世吉慶」、主張珍愛生命、宣講科學知識等內容的臥爾茲,引導信教群眾用積極的教義進行自身的功修。
  • 成中英:不能把儒學變成具有國教地位的宗教信仰
    通過各方面闡述,基於仁的精神,天下新秩序的發展建立在人道社會的基礎上。事實上,仁的思想在孔子對禮的深入了解之中,在他對易學的思考之中。據帛書《要》篇記載孔子晚年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喜《易》,「讀《易》韋編三絕」。通過對《周易》的理解,孔子把仁的根源找出來,把仁的創造力寄於宇宙哲學的深化即天地之道。
  • 牛頓是頂尖鍊金術士,愛因斯坦研究宗教,為什麼科學家都信神學?
    愛因斯坦是猶太人,因此從出生開始就得無條件信奉猶太教,但你不要就此認為愛因斯坦是一個猶太教徒,他在自傳中稱自己在12歲時就失去了宗教信仰,並且認為宗教對人類而言只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謊言!
  • 當代中國的信仰理解與信仰包容
    信仰可以為道德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當然,對道德的高揚,也可以讓相關道德原則在人們的心目中升華為信仰。 信仰作為人的重要精神活動,有著廣泛的涵括和巨大的影響,因此,不要低估信仰的力量,而要尊重各種信仰,促進同一層面的信仰對話,提倡不同層面的信仰包容及平等共處。 卓新平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民宗知識小課堂丨本課關鍵詞:民族文字、宗教與迷信
    民族宗教基礎知識小課堂開講啦~中國民族文字有哪些類型?從文字的體系和字母的形式來看,我國的文字有意音文字、音節文字、字母文字體系和古印度字母、回鶻文字母、阿拉伯字母、方塊形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形式等。象形文字主要有:納西族東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