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俄羅斯宗教的哲學思考

2021-01-18 細水流年與君同繁華落

1966年,當蘇聯導演塔可費斯基完成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以下簡稱《盧布廖夫》)時,記者請他到「您覺得當代電影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麼?」並回答「最重要的是真實。如果藝術家放棄了對真實的探索,就會對他的藝術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真實性是藝術家的目標」。

「真實性原則」貫穿了電影的方方面面:從開始腳本到演員體驗,再到相機忠誠度和本真編輯,而《盧布廖夫》是七個電影塔爾科夫斯基中真實最多的。這種現實感不僅是客觀的記錄,而且還包括屬於真實的時間流。除了真實的可信度之外,塔可fisky電影中的永遠也無法避免宗教信仰的永恆質疑。

論宗教的起源與走向。

這部電影不同於上一部《伊萬的童年》半途而廢、被迫承擔,而是塔可費斯基真實內心思想的忠實呈現。他獨立完成了整部影片的策劃、劇本、導演等工作,並多次獲獎。但在獲得國際認可的同時,該片因其獨特的場景而被推遲到1971年,當局無法接受。人的精神信仰與社會底層衝突的關係也處於「封殺」的狀態。這種狀態正是《盧布廖夫》電影中深深映射的宗教主題的延伸。

從表面上看,《盧布廖夫》是故事的聖徒畫師,但它直接顯示了宗教信仰在俄羅斯歷史進程中的啟蒙和發展,構成了俄羅斯文化中最具深奧的元素。在我看來,這是塔爾科夫斯基的7部電影電影中最晦澀的一部,分為《序幕》、《流浪藝人》、《費奧凡格列克》、《安德烈的激情》、《節日》、《末日審判》、《入侵》、《沉默》和《鍾》。盧布廖夫並沒有作為主角出現在整個過程中,塔可費斯基稱為「即使他沒有出現,劇中仍然散發著他的精神,我們依然可以嗅到他與周遭的世界互動的氛圍」。可見盧布廖夫只是俄羅斯宗教精神的一種體現,他的故事具有很強的啟發性,特別是引發了對宗教信仰的討論。可以說他只是一個楔子,塔可費斯基想通過信仰來表達關於背後的討論。

01索菲亞情結:從處女崇拜到神萬能,從俄羅斯多神教到與東正教融合,形成盧布廖夫心中最高的信仰

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歸根結底,這是一種意識形態。宗教思想往往與神秘力量密切相關。它超脫世俗性和自然不斷發展演變,從最早的自然崇拜到神的崇拜,從多神共存到一神主宰,其中的教義、習俗和歷史進程的思想變化是一脈相承的。

在上帝裡,見證負責所有事物的創造和繁榮,揭示了俄羅斯關於宗教的面紗,也成為盧布廖夫繪畫《聖畫像》的起源。

早期的俄羅斯民族屬於東斯拉夫人,有多神教傳統。傳統文化中的女性崇拜實際上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產物。俄羅斯多神教包含了對女性的廣泛崇拜。穿著神話故事的女性與大地有關聯,象徵著博愛和慷慨。女人不僅延續著人類的生命,而且是最崇拜的祖先神。被盧布廖夫羞辱,根據東正教,女人是至高無上的神,不應該是這樣的褻瀆,所以即使有美女誘惑,他仍然無動於衷,而且表現有聖人的精神。

福斯基深受東正教思想影響和東正教思想的影響,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面對死亡和終結。雖然俄羅斯在戰爭中是保守的痛苦,但在東正教中,苦難是上帝的考驗和修行。只要我們堅持信仰,我們一定能克服困難。本片中東正教索菲亞情結的開始,正是父母對塔爾科夫斯基東正教學說的不斷灌輸。費斯基的所有思想根源都來自於他的童年和家庭。他曾經說過:

「我對自己的童年記得很清楚。對於我來說這是最重要的,它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年代。童年的印象對我後來的成長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我長大成人。那時我和媽媽、姥姥、妹妹一起生活,家裡沒有男人,這實際上影響了我的性格」

根據弗洛伊德,一個人的童年記憶是他角色成長中最重要的一環。從塔爾科夫斯基的人生經歷來看,這一思想的延續並不是一個例子,而是在歷史進程中宗教融合下的一種必然的宗教演變。在下面的電影《鏡子》提綱中,塔可菲斯基寫了一句話「親愛的媽媽,你是這一切的發端者」,表明母親對塔可菲斯基的獨特重要性,這在《盧布廖夫》中不言而喻。

故意殺人殺死同胞顯然違反了基督教「十誡」的要求,這也造成了盧布廖夫的精神困擾。這時,瘋狂的女孩正在玩「聖母形象」,她的出發點是犧牲和救贖,這樣盧布廖夫才能真正體驗信念和博愛,完成救贖的自我。

02年。Mi賽爾意識:用盧布廖夫意象隱喻犧牲和救贖的耶穌,表現出對宗教信仰的虔誠和追尋的生命意義

米賽爾是上帝在創造之前創造的七樣東西之一,即受膏者(上帝選中之人)。當帝王登上王位或就職時,有一種儀式,即為他準備的塗抹藥膏,象徵著上帝的恩賜,長期以來也構成了俄羅斯民族的精神核心。Mi賽爾意識也被稱為普世學說複合體,意思是犧牲和救贖。

在整部電影中,盧布廖夫正是「捨生取義」作為耶穌的符號。耶穌是賽爾的精髓。他用自己的犧牲去責怪清洗世界,傳播恩澤世界。盧布廖夫具有俄羅斯宗教信仰最明顯的特點:關心國家和人民,關心整個人類的發展命運。在內心深處,盧布廖夫有一個宏大的歷史和價值觀。他願意用他的刷子來承受使命的拯救世界。這部電影以名字命名,反映了塔可菲斯基深刻思想的布局。

他曾經說過「我的每一部電影都透過某種形式,主張人類並非孑然孤立地被遺棄在空蕩的天地裡,而是藉著不計其數的線索和過去與未來緊密相連;每個人過著自己的生活,同時也打造了他和全世界、乃至於整個人類歷史之間的鐐銬。而我們既希望每一個別的生命和每一個人的活動都具有實質的意義,個人對整個人類生命進程所負有的責任,實在無限重大」。

影片描述了24年的盧布廖夫職業生涯。他經歷屠殺,瘟疫,毀滅。這些地獄般的場景不僅是一個人的命運,也是整個俄羅斯國家命運的縮影。個人影響的歷史過程是電影的核心。他不斷地探討盧布廖夫信仰東正教的現實與管理,從迷茫中徘徊到絕望,甚至喪失了活下去的信心。但最終,他走向了上帝意志和藝術之美的領域。精神上的重生帶來了屍體的復原。他不肯說話,不肯畫畫,這與以前那種修道院修身的冷漠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只有在蕭瑟的人生裡,他才能看到人生他冷漠的冷酷無情,他在教堂裡讀到的那句詩,正是他內心的反映: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無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歸於無有」

正是因為對信仰的虔誠和對生命意義盧布廖夫的恆量追尋,才使得《聖像畫》最終得以完成。他代表著對完美藝術的追求,也是無助的個體通過信仰獲得皈依來解惑的最生動展示。影片中還有一個關鍵人物:鮑裡斯,瘦弱無力的鮑裡斯完成了責任的鐘聲鑄造,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精神上高度自信,而盧布廖夫有著相同的身份,也就是說,隱藏在影片中的聖徒身份。

03年。聖徒意象:宗教的不可侵犯性和藝術的至高無上,盧布廖夫和鮑裡斯象徵著宗教信仰對精神的振奮作用

作為虔誠和誠實的典範,11世紀歐洲以拯救世界修道士的形象出現。無論是從外表還是生活狀態來看,他們始終保持著一種與世隔絕、漠不關心的生活。聖徒在有可能死後被上帝認可,然後極樂世界出生之前,應該堅持禁慾的原則。

電影中的鮑裡斯和盧布廖夫是聖徒圖像的化身。鮑裡斯具有很強的現實映射意義。歷史上,弗拉基米爾大公的兩個兒子在為王位而戰中犧牲,一個是鮑裡斯,另一個是格列布,他們都是聖徒,他們的死是為了防止更多在世界上的惡性,所以成為基督教宣傳的典型案例。據說,兩具死者的屍體完好無損,他們的臉是慈祥,他們的香味增加了他們神聖性的典型神秘。使用鮑裡斯名字是塔可菲斯基展示聖徒身份的直接依據,他在影片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大多數開始,他衣衫襤褸,不能吃飯,但他說他已經掌握了鐘錶鑄造技術,他不小心發現有黏土更像是黑暗中一種看不見的排列。當這個巨大的鐘終於被鑄造出來時,他不能坐在鍾旁邊,而鍾常常在東正教中代表「警鐘長鳴」,也就是說,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對於盧布廖夫靈魂,被困的迷失人尤為重要,鮑裡斯充當鈴聲角色。他的成功不僅讓盧布廖夫說話,而且還能說出這樣的話

「我們一起吧,你鑄鐘,我畫聖像,我們一起到三聖教堂去,這是對人們多好的節日,你創造了這樣的喜悅」

本文分析了其特點。

塔可文化中的聖徒形象是由傳承菲斯基塑造的,生動地象徵了宗教信仰對精神的激勵作用。在他的深層思考中,他把藝術家的責任等同於上帝的使命,用藝術創造創造創造了真實場景,這不是自我表達的需要,而是一種精神存在。從這個維度的角度來看,塔可fisky的東正教的信仰是極其虔誠的,這無疑在後來的作品中有所揭示。

作為一個宗教的信徒,菲斯基用電影藝術測量了整個世界。他渴望通過電影達到了溝通的目的,成為一名虔誠的傳教士,在人與神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將神的旨意傳遍世界。對《盧布廖夫》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是極其深入的。在今年新發行的義大利紀錄片《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祈禱》中,他給「電影界對這部電影評價很高,我對此感到十分意外,因為我自己都不明白我拍了個什麼」打了電話。在我看來,宗教已經成為塔可菲斯基生活的一部分。從小到大的宗教薰陶,使他有了遠高於普通人的直覺,促進了他對宗教內涵的不斷分析。

作為表達式的一種形式,電影給了tacovsky更多表達式欲望和表達它的方法。表面上看,電影很模糊,但如果明白塔可費斯基的宗教虔誠,一切都會解決,而如果想和他對話,最好的辦法就是欣賞這個電影。

相關焦點

  • 《安德烈·盧布廖夫》,詳解塔可夫斯基關於俄羅斯宗教的哲理思考
    除了真實的可信外,塔可夫斯基電影中永遠無法迴避的還有對宗教信仰的永恆追問。《盧布廖夫》講述了大約公元1340年左右一位聖畫師盧布廖夫完成《聖畫像》的故事,導演用近乎真實的影像記錄還原出這位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其中最為可信的便是「真實感」,同時又將故事的主旨指向了對於俄羅斯宗教根源與走向的探究。
  • 哲學的價值在於方法論,而非本體論
    方法論和本體論不同,本體論是抽象存在,方法論則用抽象存在構建結構,用構建的結構與感應信息同構、與經驗認知對應。方法論的本質是用抽象存在重構感應信息。現實中,討論各種抽象存在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是構建結構能否重構感應、對應經驗。當代有沒有哲學家?某種意義上說,數學家就是哲學家。如果有方法論大師出現,再加數學上有整合性思想推出,那就是劃時代思想家。
  • 天文、宗教與哲學:「太一」與老子之「道」的同源互構!
    「太一」一詞在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都有大量出現,它大概有三種語義內涵: 第一,「太一」作為天文學的概念,指的是太一星,即北極星; 第二,它作為宗教的神祇得到人們的崇拜
  • 哲學人必讀:中國哲學經歷過哪幾個主要思想形態?
    他們不再崇拜天,而轉向了本體論思考。在玄學家的視野中,天與人同為一個「體」的組成部分,兩者合一不建立在外在關係上,而是建立在內在關係上。天不再是人的目的,人也不再是天的手段。基於這種天人合一觀,「體」或「本」便成為玄學家核心話題。他們試圖運用本體論觀念解釋宇宙,解釋社會,也試圖以此安頓人的精神世界。
  • 哲學到底有什麼用?現在還需要思想嗎?
    世界觀分為三種,即哲學、宗教世界觀和經驗世界觀。 宗教世界觀以信仰為主,經驗世界觀以感性認識為主,而哲學以理性認識為主。人人都有世界觀,但一般人自發形成的世界觀還不等於哲學。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冒雪爬上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祈求神靈為她生病的孫子降福,並保佑老伴長命百歲。這位老太太也有世界觀,但她的世界觀是自發的、不系統的,缺乏理論的論證和嚴密的邏輯性,它是一種樸素的世界觀。
  • 西方宗教律法的起源——摩西十誡
    在這一個有一個傳奇中,「摩西十誡」對西方的政治,哲學,信仰都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再一次細細品味這十誡,從中還能得到哪些警示,體悟些什麼哲理?主講人簡介劉平,哲學博士,曾在加拿大維真學院、香港浸會大學等地進修,美國加州大學貝克萊分校、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現為復旦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宗教哲學。
  • 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2) 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以總體的方式把握世界,為人們理解和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係提供根本準則和一般方法論。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之間是一般與個別的關係,各門具體科學是哲學的認識基礎,哲學是各門具體科學的理論指導。(3) 哲學是一種知識體系,又是一種意識形態。
  • 真心學哲學 真正用哲學——從毛主席的五篇文章談學哲學
    他說的毛澤東同志的五篇文章,是指《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均寫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它們充滿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充分說明毛澤東同志是一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大家,毛澤東哲學思想是永遠值得學習和運用的。
  • 聯合國紀念2020年世界哲學日 鼓勵對新冠危機的哲學思考
    人民網聯合國11月20日電 (鄭思寧)11月19日是世界哲學日,今年的主題是:呼籲全世界共同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的意義,並強調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訴諸哲學思考,哲學思考能幫助應對當前的多重危機。
  • 歐洲恐襲頻發:宗教不是犯罪的藉口,「文明衝突論」也過於簡單粗暴
    近來,歐洲恐襲頻發,疫情之下的世界蒙上了雙重陰影,也將宗教、移民、文明衝突等議題再次帶入公共視野。 10月16日17時,在位於巴黎郊外的孔夫朗-聖奧諾裡訥市發生持刀襲擊事件,當地一所中學的史地教師薩繆爾·帕蒂遭「斬首」遇害。襲擊者是居住在百公裡外的俄羅斯車臣裔18歲少年阿卜杜拉·安佐羅夫。
  • 天機:哲學是什麼?帶給人類那些不可磨滅的記憶
    哲學的實際意義就是指導思想,感悟生活,游離紅塵,感悟天道,覺悟真理真相,啟迪智慧,陶冶情操。世界哲學的四大流派,中國易學、古印度佛學、古希臘哲學、以及猶太熱人聖經。哲學和神學很接近,和科學一母所生,和文學、藝術、宗教、文化都是兄弟姐妹。哲學是覺悟智慧的法門,是存在者追求真理真相的路。
  • 西方哲學中的10個超級問題,了解人生先從這些開始!
    2)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問題。3)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貫穿於哲學發展的始終,決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對哲學其他問題的回答。存在、思想和語言的關係問題,實質上是上一個哲學問題的變種。在西方的哲學家看來,惟有本體才是真實的「存在」,而其他則是「幻相」和「非存在」。正因為此,西方的「本體論」也被稱之為「存在論」。
  • 學哲學如何事半功倍,儘快入門?方法論~
    之類問題的人,不需要多說,他們往往就會對哲學產生興趣。而對於那些討厭抽象思考、偏好感官事物的人來說,往往不僅提不起學哲學的興趣,還會把哲學當成生活的絆腳石。最遺憾的不是人們對哲學不感興趣,而是人們未曾真正了解哲學,就斷然拒絕哲學。理論上說,哲學可以使任何具備思考能力的人受益,但就實際來看,不可能每個人都對哲學感興趣。如果你確實不喜歡哲學,那就遠離它好了。
  • 研討會丨《道體學引論》:後哲學時代的中國哲學再出發?
    2019年8月,丁耘的著作《道體學引論》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此書對勘西方「本體論」傳統,為我們思考中國哲學提出了一種嶄新的框架——「道體學」。 所謂「引論」,即是在具體闡釋「道體學」框架之前,把「道體」作為中西哲學真正的、原初的問題挖掘出來。
  • 【文萃】論康德道德哲學中的道德情感
    德國沃爾夫派的理性主義倫理學和18 世紀英國的情感主義倫理學構成了康德道德哲學的兩個重要理論源頭,也為康德的道德哲學帶來了理性與情感兩個面向。雖然康德的道德哲學總體上具有純然理性化的外觀,但情感主義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這一點集中體現在「道德情感」的概念上。
  • 有意思的《分析哲學專題教程》
    《分析哲學專題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費多益主編)以問題為線索展開,選取國際上近30年聚焦最多、爭論最激烈的話題進行呈現,其內容涵蓋真實、意義、經驗、因果性、知識與價值、心身問題、同一性、行動的理由、道德抉擇等永恆而常新的哲學命題。
  • 一個人如果希望用知識來擺平不確定性,只有一條路,就是哲學思考
    關於理性,前面我已經講了一些,在這裡也無法講得太多,畢竟不是在門講哲學。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在思考樣東西的時候,最好有點邏輯。為什麼我們們能認識這個世界?是因為這個世界有一種「客觀邏輯結構」, 它和我們大腦裡面的邏輯結構是同構的。你要是看待很多事情時, 是尊重邏輯面不是尊重你的情緒的話,你就會有強大的心理力量,因為你觸摸的是世界強大的規律,而不是它流逝變化的那些東西。
  • 哲學有什麼意義?哲學無用論?
    大部分普通人對於哲學的印象存在兩極化。一個是認為哲學,純屬就是瞎想,就是一個人吃飽了撐的沒事做,才去做的哲學。另一個是認為哲學太神秘,和普通人沒有關係。今日就客觀的來說說哲學的意義,以及它的用處。當今時代,普通人普遍認為哲學是沒有意義的,或者用處的。
  • 鹿心社:堅持學好哲學用好哲學 提升理論指導實踐能力
    原標題:堅持學好哲學用好哲學 提升理論指導實踐能力 我們黨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視理論武裝,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和運用。80年前,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創作了《實踐論》《矛盾論》兩部光輝的哲學著作,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為我們黨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推動中國革命勝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 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及其心理學方法論,你怎麼看?
    其次,我們要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如何發展的。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是從自己的實際鬥爭需求中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東方國家社會落後,但是階級鬥爭激烈,因此社會運動演變成社會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建設。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開始於俄羅斯,經過普列漢諾夫和列寧,產生了蘇聯哲學。十月革命勝利的槍聲為中國人民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