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道德是什麼關係?

2021-01-15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宗教與道德是什麼關係?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與道德都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形式,同屬上層建築的範疇。宗教是以幻想的超人間的形式來表現現實世界中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異己力量。道德是調整人們的行為以適應一定社會體系中的人際關係的規範。離開社會經濟關係這個基礎,宗教和道德就都失去其存在的客觀根據。道德倫理比宗教更接近於社會的物質經濟基礎。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們在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過程中,必然要調整彼此的活動與行為,道德規範便由之而產生。宗教為道德增加了神聖性和超越性,使道德更具有威懾力和普適力。道德是人與人社會關係的反映,人的道德行為也就受客觀的社會關係的制約。當人的道德行為符合於其賴以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係的性質和需要時,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肯定,否則就會受到譴責。

  各種宗教教義體系及神學唯心主義把道德和宗教道德等同起來,他們往往把社會生活中一切主要的道德規範都說成是源於神啟的"宗教道德"。其實,人與人的社會關係構成一切道德規範的客觀基礎,道德規範是人際社會關係的反映。但是,人在觀念中可以表現為感性的人,也可以異化為非感性的神。世俗道德是以感性的人與人的世俗關係為基礎,調整人們的行為的規範和準則。宗教道德是以感性的人與非感性的神之間的宗教關係為直接根據,使人的行為適合於人與神關係要求的規範和準則。各種宗教體系中的道德都有兩個組成部分,一是涉及人與神關係的行為規範;二是涉及人與人關係的行為規範。宗教中神的神性是社會的人賦予的,人與神的宗教關係實質上依賴於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宗教中涉及人與人關係的行為規範本質上是人與人社會關係的社會道德,是把世俗道德神聖化。

  宗教與道德同為社會意識形態,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宗教與道德之間的相互影響,既為經濟基礎所決定,也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在原始社會,原始宗教通過宗教神話和宗教禮儀來強化道德的社會影響力。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總是利用宗教為自己的階級利益服務,用神和天命的安排來神化現在的統治秩序和人與人的階級關係,用來世的天堂使被統治階級安於現實的苦難。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它或者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服務,或者當被壓迫階級變得足夠強大時,代表被壓迫者的利益反抗統治階級的壓迫。宗教對道德的影響也體現在這兩個方面,即把統治階級的道德神聖化和成為被統治階級反抗統治階級的道德的宗教外衣。

  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宗教與道德的關係具有與以往階級社會不同的特點。經過宗教制度的改革,我國的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中的封建剝削制度被革除;天主教、基督教中開展的反帝愛國運動使得這兩個宗教成為中國人民獨立自主自辦的宗教。我國的宗教已不再是剝削階級利用的工具。宗教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存在是因為還存在著宗教賴以存在的條件。在社會主義時期,雖然宗教道德中涉及人與神關係的部分仍然是約束信教群眾行為的準則和規範,但是宗教道德中涉及人與人關係的部分,如佛教的"五戒十善",基督教、天主教的"十誡"等等,與社會主義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處。宗教信徒以宗教道德中涉及人與人關係的世俗性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為,與社會主義社會所提倡的道德原則對人們行為的要求並不衝突。這是宗教能與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主義的道德應該吸收宗教道德和教規、教義中的某些積極因素,宗教道德只有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才能存在。 

相關焦點

  • 讀《宗教社會學》有感——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在中國信仰孔子而有儒教的產生;信仰老子而有道教的產生;信仰釋迦牟尼佛而有佛教的產生等,各種不同的宗教都隨著人類社會的需求逐漸應運而生。世界上產生了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這些宗教的誕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極大的關係,甚至還會和政權有關連。這些宗教之所以橫空出世,其中包括人們的精神上及生活中的需要,或者是政權統治者的需要緣故。
  • 卓新平:論"政教關係"——"全球化"的宗教與當代中國
    例如,在「政教合一」的政體中,其「政教」模式主要是宗教與政權的合作、夥伴關係,持守的主要是二者關係之均衡。這集中體現在「國教」與「國家」的關係問題上。雖然「宗教」一方出於無奈和迫不得已會讓步,但其力爭和商議仍會為自身保留一些世俗權力和社會、政治空間,甚至有可能達成與政權之間的相互諒解和互利互惠。在這種關係中,什麼是「政治」的權力,什麼是「宗教」的權益或自由,就顯得格外重要。
  • 「性命」是什麼意思,「道德」又如何理解,二者什麼關係?
    這個「性」字要向我們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心本乎性,化生心者謂之性」,所以叫做本性,本性是與生俱來的,也就是說心是從性中化生出來的。性的異體字還有兩種不同的寫法,明代張自烈《正字通·心部》中的寫法是上下結構的,上面是生下面是心。這個字與《說文解字》相比,只是字的間架結構發生了改變——由左右結構變為了上下結構。
  • 論足球與宗教的關係——相交、相離、相切——王筍
    從外表上來看,足球與宗教似乎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足球是一種表面被一層皮質覆蓋著的球形物體。而宗教則是一種複雜的,帶有神聖性的精神實體。但是從內部來看,二者似乎存在相似的一面。因此,足球和宗教的關係是錯綜複雜,很難分清楚的。一旦我們能清楚地了解足球與宗教的關係,我們就能夠理解人類的追求和信仰。
  • 儒家道德的一種解讀
    拿泰戈爾來說,我們或許對他和徐志摩、林徽因的合影更感興趣,甚至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解讀其時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關係,然而,在一些沒有被人們捕捉到的會晤中,沉澱下來的話題卻值得人們一再談起。比方說,在泰戈爾1924年的中國之行中,就曾與梁漱溟先生有過一次交流,這絕對算是大師級別的對談。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原標題:《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第一 坤第二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猶太-基督教道德體系正在美國衰落,我很痛心啊
    正如約翰·亞當斯所說,「沒有道德和宗教的約束,我們的政府就無法抵禦無限制的人類欲望。我們的憲法僅為有道德和信仰的人民制定。而對其他任何政府來說,這是完全不夠的。」神父約翰考特尼默裡認為,美國的信條並非:「自由政府是必然的,而是只有當所有人民內心遵循普世道德秩序的公認要義,才有可能實現自由政府。」那麼宗教如何培育自由政府所需的道德規範和美德呢?
  •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基督教篇)
    因此,有人總結為,猶太教是一種宗教,而基督教是一種信仰。「摩西十誡」是《聖經》中的基本行為準則,流傳廣泛,影響深遠。「摩西十誡」是以色列人一切立法的基礎,也是西方文明核心的道德觀。「摩西十誡」在《聖經》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出埃及記》,另一次是在《申命記》。我們來看第一條誡命: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在意識形態領域發生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因此,人文主義教育家以古希臘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理想為藍本,提出教育就是要發展兒童個性,培養全知全能、身心及道德和諧發展的人。15世紀義大利新建的學校曾這樣描述教育目的:「教育者是塑造兒童個性的人。個性不是預先強加的……它是仁慈與完滿,是與全人類相關的、為掌握所有技能提供可能。」
  • 《道德經》:七月中元至,道教會在鬼月做些什麼呢?
    本文《道德經》之章節屬於新開系列,主要講述中國本土第一大宗教道教與其經典,敬談先哲思想,品論古今人事,作者才疏學淺,只能淺薄俗談,希望大家支持!《道德經》:七月中元至,道教會在鬼月做些什麼呢?今天是農曆七月一,在傳說中是開鬼門的日子,農曆七月,是民俗中的「鬼月」,傳說閻王會從七月一日起,下令大開地獄門,終年禁錮在地獄受苦受難贖罪求解的冤魂厲鬼,這個時候就可以走出地獄,獲得短暫的遊蕩,享受人間香火的機會,直到七月三十日鬼門關閉,即是開門也給了超度的機會,那麼道教在七月會做些什麼事呢,這裡給大家簡單介紹下。
  • 《易傳》與《道德經》的關係
  • 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然而,與之相對的一個事實是,老子生活的年代太過於久遠,以至於他的話語體系和用詞方式和現代人所理解的內容大相逕庭,因此很多人在讀《道德經》的時候,第一感覺便是讀不懂。儘管知道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但若問《道德經》究竟在講什麼,仿佛可以用成千上萬的話語去闡述,卻又總是很難簡潔明要地概括出思想主旨,從而又使道教之「玄」變得「玄之又玄」。
  • 為什麼經典《易經》《道德經》晦澀難懂,比聖人我們現代人缺什麼
    首先,經典是承載智慧、真理、覺悟的載體,《易經》也好,《道德經》也好。《易經》《道德經》晦澀難懂嗎?文字、知識、語言、邏輯都不全是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更多是踐行和悟性的高低,很多道理講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踐行層面大打折扣,甚至倒行逆施的不在少數。古人的智慧寫不出來,寫不完,甚至無始無終,無有無不有,古人和現代人差異大嗎?非常大,也非常小。
  • 成中英:不能把儒學變成具有國教地位的宗教信仰
    儒學的歷史使命和歷史課題是什麼呢?就是面對現代性,儒學如何發展的問題。回溯儒學發展的歷史,相比於先秦儒學,西漢儒學以象數為主的宇宙論和政治哲學並沒有彰顯儒學深層次的宇宙根源。宋明儒學(二程、朱子)強調人的內在心性結構,強調理氣二元的發展,強調人的價值方向不應排除儒學深化與環境倫理的關係,建立人的生命倫理和環境生命倫理的關係。在這點上,王夫之有很多發揮。
  • 道教經典《道德經》的三個要點是什麼?帶你走進道教
    道教是以「道」為核心思想的宗教,「道」最早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提出來的,因此,老子在道教被稱為太上老君,為道教祖師之一。現在的大多數道教派系都源自於老子。老子最偉大的著作是《道德經》,他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的概念。
  • 大科學家牛頓晚年相信了宗教,那麼科學與宗教的基本區別是什麼
    周秋鵬從網上可以找到一個資訊,全球最著名的大科學家之一牛頓,在生命的末端,重新相信了宗教。這個資訊引起了很多爭議,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認知和經驗進行了解釋。對於這些個人的解釋,也就只能看看而已。但從牛頓晚年相信宗教,可以引發一個話題,就是科學與宗教,究竟有什麼區別。
  • 一個受欺騙的斯文人或守道德者的寫照(威廉·倪科思)
    神的話卻責備他:「你們休要依靠世人,他鼻孔裡不過有氣息,他在一切事上可算什麼呢?」(以賽亞書2:22)。 雖然他奮進努力,在人面前保持言行正直的外貌,但這個道德家內心裡卻充滿著靈性上的腐敗。他看不出驕傲或自悅有什麼邪惡,反以為兩者都是德行。他高舉自私自愛;事實上他所培養而珍視的正是這種自私。他行出可觀的道德行為來,以便叫別人喜愛他,而他本身也更加憐愛自己。
  • 【文萃】論康德道德哲學中的道德情感
    情感主義把道德奠基於人的某種道德情感之中,道德情感成為道德的基礎並且構成道德判斷的依據。哈奇森更是強調人有一種能夠直觀善惡的道德感官(moral sense),道德情感(moral feeling) 是它的對象。  很多學者都注意到了康德早期道德哲學的情感主義傾向。臺灣學者張雪珠詳盡地展示了道德情感概念的內涵和作用在康德倫理學不同時期的變遷。
  • 把眼睛作為圖騰的宗教,供奉世界各地神明,李白孫中山都在
    中國有道教、日本有神道教、越南有高臺教,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本土宗教。信仰不分國界,在宗教面前,所有信徒都會一致雙手合十低頭祈禱。哪怕是汗水打溼了衣領,都不會放下內心的虔誠。高臺教,是越南本民族的特色宗教,起源於20世紀的越南,可算是一種新興宗教。
  • 一個受欺騙的斯文人或守道德者的寫照[窄路5-2]
    神的話卻責備他:「你們休要依靠世人,他鼻孔裡不過有氣息,他在一切事上可算什麼呢?」(以賽亞書2:22)。雖然他奮進努力,在人面前保持言行正直的外貌,但這個道德家內心裡卻充滿著靈性上的腐敗。他看不出驕傲或自悅有什麼邪惡,反以為兩者都是德行。他高舉自私自愛;事實上他所培養而珍視的正是這種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