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的一種解讀

2021-01-10 青瞳視角

馬建紅(法學博士)

追星大概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平日裡在銀幕螢屏上活躍的明星,當某一天有機會見到真人時,人們必會赴現場見識一下,哪怕只是遠遠地瞄了一眼他們的背影,也會成為日後的談資。在學界也有追星的情形,只是與影視圈相比,規模聲勢都要含蓄、低調一些。譬如當某個國外的學界大咖來訪,若有機會和大咖來個親密接觸,合影留念是少不了的,若干年後拿出照片來曬一曬,權當是個自己在學界地位的證明。當然這都是不入流的小人物們的小心思。至於那些本就是學術大師或學界名流的人,他們與國外學者或名家的合影,則正可說明其「朋友圈兒」的品質,由此還會在學術史上傳為佳話。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美國實驗主義大師約翰·杜威、印度著名詩人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他們的訪華就曾引發一連串的轟動效應,許多大學邀請他們去開講座、作報告。他們當時留下的那些影像,也使我們有幸一睹彼時人文社科學界之風雲人物。學界在「星聚」的喧囂過後,留影之外,還會給後學留下許多值得追憶或進一步思考的話題。

拿泰戈爾來說,我們或許對他和徐志摩、林徽因的合影更感興趣,甚至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解讀其時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關係,然而,在一些沒有被人們捕捉到的會晤中,沉澱下來的話題卻值得人們一再談起。比方說,在泰戈爾1924年的中國之行中,就曾與梁漱溟先生有過一次交流,這絕對算是大師級別的對談。

梁漱溟先生在一篇談《道德為人生藝術》的文章中,憶起與泰戈爾的一段談話,梁先生去的時候,泰戈爾正在和楊丙辰先生談論宗教問題,楊先生認為儒家為宗教,而泰戈爾則說不是。當徐志摩為泰戈爾介紹說梁漱溟是「孔子之徒」時,泰戈爾表示他很願意聽梁先生講一講儒家的道理。

梁先生贊同泰戈爾的孔子儒家不是宗教的觀點,但卻不同意其所依據的道理。在泰戈爾看來,宗教是在人類生命的深處有其根據的,所以能夠影響人。尤其是那些偉大的宗教,其根於人類生命者愈深不可拔,它的影響也就更大,空間上傳播得很廣,時間上亦會傳得很久遠。但儒家卻不是這樣,因為「孔子在人倫的方面和人生的各項事情上,講究得很妥當周到,如父應慈,子應孝,朋友應有信義,以及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等等,好像一部法典,規定得很完全。」然而這些妥當的、四平八穩的規定,卻不免離生命有些遠,「要照顧到各方,要得乎其中;顧外則遺內,求中則離根。」基於此,泰戈爾判定儒家不算宗教。

梁漱溟先生對此的解釋是,孔子所講的道理卻不盡在倫理綱常中,倫常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面向而已。孔子在《論語》中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層一層的內容,說的都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對弟子顏回「不遷怒,不二過」的稱讚,也都是說其個人本身的事情。無論自己為學還是教人,孔子都將著重點放在自己身上,而無關乎倫理綱常這些外面的「粗」的東西。另外,孔子也並不要求人們一定要四平八穩,得乎其中,因為他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所謂狂者,志氣很大,很豪放,不顧外面;而狷者狷介,有所不為,對裡面很認真。狂狷的可取之處,「即在各自其生命真處發出來,沒有什麼敷衍遷就。」

其實,孔子最不高興的是「鄉愿」,就是那些「沒有他自己生命的真力量,而在社會上四面八方卻都應付得很好,人家稱他是好人」的人。孟子對此的解釋最明白,「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也。」在外面表現得很妥當,內裡卻缺乏真的人,還不如狂狷之士的好。這才是孔孟學派的真精神。經梁先生的一番解釋之後,泰戈爾很高興,「我長這麼大沒有聽人說過儒家這道理,現在聽梁先生的話心裡才明白。」

說起傳統文化與儒家的道德,人們總是將其與中規中矩、拘謹、守規矩等聯繫在一起,殊不知那正是孔子所反對的鄉愿,是「德之賊」呢!梁先生藉此加以解釋,認為道德是生命的和諧,是「生命和諧中趣味最深最永」的部分,因為「德者得也」,是有得於己,有以自得,無待於外面的其他條件。人生要過得有趣味,沒有趣味,人就活不下去,「活且活不下去,況講到道德乎?」所以「道德是生命的精彩,生命發光的地方,生命動人的地方,讓人看著很痛快、很舒服的地方」。

當我們如梁先生這般來理解道德的時候,道德是根於我心並深得我心的和諧、趣味與善意。如此過下去的人生,才是精彩的,動人的,也才是人人可欲可求的。梁先生與泰戈爾的這次相遇,繼而成就了這番有關儒家道德觀的討論,本身也是一段本真、有趣的佳話。在梁漱溟先生的心中,或許比留下一張合影更有價值。漫畫/陳彬

相關焦點

  • 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古代君子的道德準則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是古代君子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它貫穿於整個儒家文化和倫理的發展過程中。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為「五常」。
  • 孟子「人性本善」為儒家學說提供依據,仁義道德卻成惡人作惡手段
    王道思想主張以「仁義道德」約束天下 了解了「人性向善」就不難以理解,為什麼很多人說孟子的觀點為儒家的仁義道德提供了人性依據了。既然人性向善,那麼人來到世界上本身就有向「道德」和「善良」趨近的天性,人類也就可以通過道德來約束了。
  • 儒家義務倫理辨正
    就義務和責任而言,道德義務是人應當做的適宜行為,猶如凱爾森所說:「在道德領域中,『義務』的概念和『應當』的概念是一致的,成為某人道德義務的行為只不過是他根據道德規範所應當遵守的行為而已。」(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沈宗靈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第67頁。)儒家歷來推崇愛親尊賢,並且常常將「尊賢」視為一種應當履行的政治化倫理義務。
  • 儒家怎麼看待數據隱私問題——兼論「數據化儒家」的可能性
    不過,按歷史唯物論原理,道德問題實際上就是對於物質資源的分配次序問題(換言之,物質資源的「合理」分配形式即「合道德的」),因而所有的道德問題,無論其有多抽象,依然無法在脫離物質根基的前提下而被空泛地談論。按照這個眼光去重新審視儒家學說,我們就不難發現:先秦儒家學者對於西周政治制度的復古式眷戀,實際上就蘊含了其對於理想經濟資源組織方式——特別是「井田制」的希冀。
  • 專訪| 香港儒家範瑞平:蔣慶是更純粹的儒家
    百年中,隨著傳統社會的瓦解,生活方式的變化,儒家文化似已成雲煙往事,雖時有儒者賡續其 學、振發其旨,卻難挽其頹勢。然而近年來,中國社會出現了一種向傳統價值和傳統生活的轉向,所謂「國學熱」即其明證。一批被稱為「新儒家」的學者正努力應 對社會現實作出調整,以求在古代思想中,挖掘中國現代化的思想資源。
  • 儒家經典梳理(普及)
    一、儒家十三經儒家核心思想及理論最重要的文獻:《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儒家十三經二、十三經的地位儒家文化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取得主導地位之後,《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它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
  • 曾是儒家道德楷模的王莽是真君子還是真能裝?他又為何篡漢自立?
    題/曾是儒家道德楷模的王莽是真君子還是真能裝?他又為何篡漢自立?文/有疾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前言: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基本上都要經過一番血與火的鬥爭。從漢朝一直到清朝都是這樣。不過,在這些大一統王朝中,卻出現過一個和平換代的畸形怪胎。
  • 偽君子與真君子的區別在哪裡,為何有人說儒家虛偽
    儒家思想作為我國代表性傳統文化之一,被冠上「虛偽」二字,大抵在於有私心之人對儒家思想之僵化運用,讓大多數不明所以的人對儒家思想之踐行逐步流於形式,而不知其真意。同時,儒家思想裡面攘括了許多倫理道德知識,以及一些禮儀規範,這些知識和規範,有其在行為上的表現形式。
  •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但是,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上法家從來都是站在儒家背後,儒家掌控社會輿論,劃定思想界線,法家作為一種維持穩定的「術」存在,比如三省六部中的刑部專管司法刑法,「掌天下刑罰之政令......尚書侍郎率其屬以定議,大事上之,小事則行,以肅邦犯」,法家的實用性多過教化民眾的需要,教化民眾那是儒家的事兒。
  • 道家和儒家相比,誰的境界更高?
    唐人韓愈曾在《原道》篇中指出道家的缺陷,認為道學缺少內容,如井底望天,不懂儒家仁義之大義。韓愈沒有錯,儒家有宏大的理想,期望建立一個鰥寡孤獨廢疾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顯然,a同儒家相比,道家缺乏鮮明的理想。手段還是目的?
  • 光明日報國學版:橫渠四句再解讀
    由於前兩句比較費解,學者的解讀一直存在分歧,因而有必要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筆者的專題舊文,重新思考,進行再解讀。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天地沒有心,但人有心;「為天地立心」就是把人的思維能力發展到最高限度,使物質世界的規律得到最多和最高理解。這是一種誤解。首先,「天地」一詞並不專指物質世界或自然界。《易傳》提出了天、地、人「三才」的世界模式,認為人是生存於天地之間的。「天地」,既可以指物質世界或自然界,也可以指人間社會,其確切含義要根據前後文研判。在橫渠四句的語境中,「天地」應當指人間社會,而不是指自然界。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十三經分別為哪些?
    十三經一說出自儒家,指的是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後來,道教模仿儒家的十三經,選擇了道教十三經。至於佛教十三經,則是中華書局邀請了著名佛教研究專家賴永海教授擔任主編,精心選擇了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並且最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教典籍。
  • 先秦儒家論玉的思想視界-姚海濤
    早在數萬年前的原始先民那裡,玉就因其外在形態方面的特殊性而變為一種審美性存在、神秘性存在,被賦予了審美性、靈性等多重文化意蘊。從考古出土玉來看,無論是北方的紅山文化還是南方的良渚文化都出土了大量器型複雜、造型精美的玉器。在對這些玉器的研究中,學界普遍解讀出了這一時期玉的神秘屬性——通靈性。通靈之玉是遠古祭祀文化的淵藪,也成為了後來儒家所推崇的禮文化之濫觴。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三綱五常」,「五倫八德」,儒家思想是精華還是糟粕
    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經典,我們經常會看到像「三綱五常」、「五倫八德」這樣的論述,那麼,這綱、常、倫、德,具體是指什麼呢?對於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在我國儒家倫理文化中,三綱五常是其重要的思想內核,為歷代儒客尊崇,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
  • 風水和儒家有什麼關係?很錯綜複雜
    風水與儒家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很多人認為風水是屬於儒家的,這種看法值得進一步商榷。首先,研究風水的很多都是讀書人,也就是儒生,故風水屬於儒家。『可知讀書人進入風水領域是無奈之舉,這種歷史事實並不能說明風水與儒家之間有必然聯繫。若將歷代風水名家的生平梳理一番,可以發現精通風水者儒、釋、道三家都有而不限於儒家,共同點的是這些人都有一定的理論文化修養,說他們都是「讀書人」也不錯,只是不一定是儒家意義上的「讀書人」,而泛稱有一定文化修養的人。更值得注意的是,風水的反對者也是儒家居多。
  • 《道德經》中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到底是什麼意思?
    孔子的儒家就是最大的「德經」推崇者——無論多高深的大儒,都是尋求在「德」上面走到極致——因為儒家明白「道」的不可能達到,也許在孔子問道的時候就已經瞭然。所以孔子放棄了在「道」的層面上去修為,而開始在「德」的層面做到極致,隨著孟子、荀子一系列儒家的異化,產生了法家,那就更是低一層次的思想流派。
  • 中華伏羲八卦正道思想是怎樣被儒家篡改成邪道的?
    不能用儒家個體思維方式思考個體人存在的意義,不存在絕對個體人的意義。個人的存在不是個人的意識決定的,也不是儒家說的是父母決定的,人活著不是意識決定的。人吸收能量與輸出能量的動態平衡關係決定了人體內的能量動態平衡關係,決定了生命存在,這種動態平衡關係不是意識控制的,是本來存在的自然智慧控制的。
  • 被儒家批判了千年的先秦大v楊朱的「禽獸」言論
    從字面上也好理解,他表達的是一種極端的利己主義,就堅決不利他,一毛紙一根頭髮,就說我把我一根頭髮,我自己的損失如此輕微,就能夠讓世界變得美好,就能達到立天下的目的,能讓所有人獲益,這事兒我也不幹。 你看他很自私,自己一點損失都不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