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詩人王老九:受毛主席接見 不會寫的字畫圈(圖)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隨著一首《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的詩在網絡「病毒般蔓延」,39歲的湖北農婦餘秀華火了。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伴隨著一場「新民歌運動」的開啟,臨潼詩人王老九等一批農民詩人湧現、備受追捧,並成為那個時代的符號。重新審視早已受冷落的「農民詩人」、「農民詩歌」,如果剝離那個年代特有的一些符號,那些來自田野鄉土的詩作,有著一種久違了的樸素清新的氣質。

  不久前,隨著一首《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的詩在網絡「病毒般蔓延」,39歲的餘秀華火了。面對突然的走紅,這個家住湖北省鍾祥市石排鎮橫店村的農婦,回應稱,自己的身份順序應是女人,農民,詩人。

  無疑,餘秀華是個女詩人,更是個農民詩人。

  其實,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伴隨著一場「新民歌運動」的開啟,臨潼詩人王老九等一批農民詩人湧現、備受追捧,並成為那個時代的符號。

  然而,當歷史的喧囂散去,重新審視早已受冷落的「農民詩人」、「農民詩歌」,很多人會發現,儘管當年那些詩歌大都附加著政治光環和意識形態符號,但如果剝離這些,這些來自田野鄉土的詩作,有著一種久違了的樸素清新的氣質。

  就像時下正紅的餘秀華所說:「如果你們在讀我詩歌的時候,忘記問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將尊重你。」

  53歲的王澎前不久翻找舊物,在老屋一個箱子裡發現了一堆信件,其中一張舊式的牛皮紙信封,落款赫然是紅色字跡「中共中央西北局 緘」。王澎取出疊著的兩張信紙,不禁叫出聲來。

  收信人是他去世多年的父親,而寄信人是習仲勳。

  信紙已發黃,是用紅細線豎分了8格的樣式,抬頭從右至左是「中共中央西北局公用箋」十個字。第二頁信紙的左上角,還蓋著一枚豎條形的紅色收發章:「發字七十七號」。

  這封信的字跡是藍黑墨水鋼筆手寫體,繁體字和簡化字相間,落款籤著習仲勳的名字,還蓋了一方小小的白文篆字印章,鮮紅如昨。

  信是這樣寫的:「繼洲同志:來信及你父親的詩集都看到了。你父親的詩作,因為反映了生活的實際,代表了人民的而主要是農民的心願,通俗易懂,因而為廣大群眾所喜讀樂聞,亦為多數文藝工作者所愛戴;這是他的創作成功的地方。希望他努力學習文化,更加提高寫作能力。此致敬禮。習仲勳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王繼洲是王澎的父親,信中提及的「你父親」,是王澎的祖父王老九——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盛名一時的農民詩人。

  跟郭沫若當面賽詩,「心裡喜得像蛤蟆跳」

  王澎是最近幾年才開始重新認識祖父的。過去,別人提到王老九,王澎說,「那是我爺麼」,就是「給我從小買糖吃,天天廝跟著的爺呀。」僅此而已。

  一件小事改變了他。有一年,王澎去安徽,閒聊時,當地有個中年人問他從哪來,他說陝西。沒想到對方念起了幾句詩:「電影院裡烏冬黑,演的蘇聯打德國。」「國」念的還是陝西音「guī」。對方說,這是王老九的詩,是你們陝西人,你知道不。

  祖父去世了這麼些年,還有外地人說起他。王澎很意外。

  按王澎以前的想法,爺爺王老九就是個關中老農民:瘦,大個子,冬天一身黑棉衣,天熱是白布的對襟大褂、褲子,戴圓坨坨眼鏡,抽旱菸袋鍋,愛咥個老碗面,逢集了,就帶著他去逛,買個糖豆給娃們吃。不一樣的,爺爺會作詩。

  王澎看過央視播出的紀錄片《百年中國》,「凱歌行進」篇的第4集《改造的力量》。一開篇,就是王老九的鏡頭。只聽趙忠祥在解說:「陝西臨潼北王村,有一位農民叫王老九。解放前,他一無所有。土改後,分到了土地,還學會了寫字。這位老農編出了三百多首快板詩,讚美農村的新景象。他的詩,一度選進了大學中文系的教材。」

  鏡頭從農民分地切換到火車頭。「1953年9月,農民詩人王老九第一次坐上火車來到北京,參加中國文藝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的接見。」只見王老九站在毛主席像前,對著麥克風,一手拿著發言稿,一手有力地揮舞著,用陝西口音念著他寫的詩,「團結的力量都比天大」。

  鏡頭再一切換,是在頤和園舉辦的一場賽詩會。坐在藤椅裡的王老九埋著頭,把一頁紙鋪在腿上,像拿毛筆那樣捏著鋼筆,還蹺著小拇指,「當時寫下了一首詩,抒發自己見到郭沫若時的激動心情」。

  畫面中,王老九與郭沫若並坐,還是一口秦腔大聲念起來了:「郭老人老心不老,寫詩更比李白高。日日夜夜我想見,鬍子盼白也見不到。今日相會頤和園,我心裡喜得像蛤蟆跳。」他用手抬了抬郭沫若的手臂,「希望老兄手託我,同往共產主義跑!」

  王老九念一句,大夥樂一陣。念完了,就都鼓起掌來。左耳戴著助聽器的郭沫若也樂不可支,把手舉起來使勁拍,還對王老九說,「好詩,真正好!」

  快板詩鬥地主,王老九上報紙成了名人

  很少有人知道王老九的本名叫王建祿,他排行老九。

  說起來,王老九是頗為久遠的人物了——他出生那年,清朝正在跟日本打甲午(1894)海戰。他經歷了光緒和宣統兩個皇帝,還有民國的一大堆總統,直到1949年,他始終是個默默無聞的農民。除了年輕時去鎮安、柞水一帶打過短工,到西安討過飯,王老九幾乎沒離開過老家臨潼相橋。

  他沒有念過書,只在16歲那年讀了大半年私塾,「一年學費要五兩銀子」,家裡掏不起,就又回到地裡掄起了鋤把。

  雖說不識字,王老九卻有個過人之處。他從小喜歡看戲,「聽過兩三次就能把唱詞都記在肚裡」。他在地裡掄鋤頭,常常從口袋摸出戲本翻看,口念手指,一一對應,整本唱詞居然也能不打絆地念下去。王老九曾說,寫詩怎樣押韻,怎樣能順口,我都是從戲詞裡學來的。

  戲詞記得多了,王老九就開始自己編。32歲那年,他編出了第一個快板詩。他見村裡好些人去街道上吃煙耍牌,輸了就偷著賣家裡的糧食,跟婆娘幹仗,還借錢欠債,弄得雞飛狗跳,就編了《洋菸歌》、《打麻將》教人勸善,農閒時,在村裡四處給人說。

  當地有個地主秦頌丞,是胡宗南的渭北「剿匪」總司令。有一次,也叫王老九去他家說上幾段。王老九窮是窮,骨頭還硬,「我恨那些財東下看窮人,見了面也不招識你,像看見個狗一樣。」王老九在《談談我的創作和生活》中回憶說,「我把秦頌丞早就恨扎啦,心想,我又不巴結你,為啥要給你說快板哩?到日子了,我說,我肚裡疼得很,去不成。這下把秦頌丞惹怒了。他派狗腿子搶走了我七鬥糧食。第二天,我家就揭不開鍋了。」

  沒飯吃,王老九把衣服被子捆成一擔,翻過秦嶺,走了幾百裡山路,連賣帶換,背回了兩鬥包穀當口糧,「兩個肩膀都磨成血串串了。」他給秦頌丞編了一段快板,悄悄給家裡人念:「秦始皇,胡蠻蠻,上下磨扇轉得殘。磨得百姓骨頭碎,血榨淨來油榨乾。有朝一日天睜眼,砸爛磨扇撂河灘……」

  1949年,共產黨解放了臨潼,開大會鬥爭地主。會一結束,王老九趁著十裡八鄉的窮苦人沒走,就站到主席臺上,把從前那些不敢出頭露面的快板詩,大聲唱了出來。

  「誰知臨潼縣委書記董實豐也在主席臺上沒走,我在前面說,他在後面聽哩,還派人把我說的快板抄下來,發表在《群眾日報》上。」

  王老九一下成了臨潼名人。

  寫詩遇到不會寫的字,就畫個「〇」或「×」

  在那個年代,王老九這樣的窮人,分了田地牛羊,感情自然迸發,發自內心歌頌毛主席共產黨。過去,他「白天下地晚上睡,心裡老愁著一個吃。」「現在,臨潼縣委我是平進平出,縣委書記、縣長看見我都像親兄弟一樣握手問好」,還隔三差五在報紙上發表詩作,被稱作「農民詩人」。王老九覺得,「這四個字真不簡單,這是共產黨給我帶來的光榮。」

  1958年4月,被譽為「新民歌運動」的農民詩歌創作運動開啟,號稱「村村有李白」。一時間,工農兵學商,無人不作詩。王老九的創作也進入高峰。可他不會寫字,編東西一時興起,全憑心記,隨編隨忘。有個記者告訴他,好記性不如淡筆墨,學會了寫字,編詩就容易了。

  1949年的時候,王老九已經55歲了,扛過鋤頭,掄過鐮刀,也扶過犁,就是沒有握過筆桿子。拿著幾寸長的筆,比犁頭還笨重。老伴打擊他,點燈熬油白費蠟,老咧老咧還想中狀元。王老九不理睬,自稱是老著臉皮,硬著心學習。每晚爬在炕桌上,一筆一畫,像個小學生那樣寫二三百個字。

  王澎至今記得祖父的「文房四寶」:半截子毛筆,指頭蛋大的一疙瘩墨,幾頁紙,還有個破碗底,翻過來權當硯臺。想寫幾句時,從口袋掏出來,吐點口水研一研墨,就寫開了。

  那時候紙墨都金貴,王老九有辦法。他拿一根鏽釘子當「筆」,在撿來的破瓦片上刻畫,漸漸在炕頭堆了個小山包。有天,「我奶實在看不下去了,一下都撂到外頭了,我爺回來就急咧,又都收攬回來。」王澎想起來就覺得好笑,又不由對祖父的認真和激情起敬。

  遇到不會寫的字,王老九也有「高招」。王澎說,真的就像有個相聲說的那樣,「親愛的老〇,聽說你有了〇,你要好好養 ,千萬不要隨便下 ……我爺真是這樣,不會寫的字畫個圈,或者是個『×』。別人不知道咋回事,他自己明白意思。」

  別看老漢識字少,也懂「行文要曲」的妙處

  王老九寫詩影響了一大批人。臨潼至今還有王老九詩社、驪山詩社等多個農民詩歌協會。71歲的張潮溢老人當年跟王老九學過詩。2014年11月下旬。西安臨潼區文化東路一住宅小區。張潮溢向華商報記者回憶與王老九的交往。

  十來歲時,張潮溢有天在學校的黑板報上看到一首詩,正是王老九寫的那個地主:「秦頌丞,大惡霸,相橋為王坐天下,狼心狗肺老虎牙,豬臉猴眼灰頭髮,兩腮無肉尖嘴巴,睜眼不認他幹大……」當時,張潮溢並不知道這是誰寫的,只覺得好玩,就說著耍。有人問他,你知道這是誰寫的不,要學寫詩,趕緊去拜王老九為師。張潮溢家在嘴劉村,距王老九家北王村只有五裡路。他就去了。「我伯剛從地裡鋤麥回來,一見很親切,說,你愛說快板詩,我就給你教。」

  有一回,張潮溢寫了四句,頗為得意:「棉花疙瘩像星星,我大我媽數不清,摘了一個拿回家,掛在屋裡像燈籠。」拿去給王老九看,沒想到老漢把他批評了一頓。「你這是東拉西扯哩!那棉花苞苞都在綠葉子底下呢,你咋去數?那麼大一點,咋能像燈籠?」王老九告誡張潮溢,寫詩就是寫生活,不敢胡來。

  今人說起王老九,以及農民詩歌,以為那不過是政治口號,是順口溜。王老九生活在那個時代,自然不可擺脫時代背景,但他唱出了農民的心裡話,詩句沒有華麗的辭藻,繁縟的用典,就是大白話,風趣幽默,是農民用農民的方式,歌唱農民的心聲。

  1953年,他寫進北京,「我老九活了六十整,翻身進了西安城。過去討飯鑽過南山,往北逃難到過銅川。誰想今天真榮幸,要過潼關到北京。枯樹開花朵朵紅,死了的竹子又發青,老馬脫毛變成龍,生鏽的古銅放光明。」

  王老九常常口語、諺語入詩。他說,話要說的有內容,要精煉,不要說的直戳戳的,要多形容,多打比喻。比喻一比,話就有力量。有時十句八句都說不清,一個比喻就說清了,還有勁。

  他寫進京見毛主席,並不是一下就說透了,而是「我老九正在把景觀,猛聽掌聲震破天,人把兩手都紮起,高呼萬歲毛主席。個個眼裡有精神,一齊望著天安門。」接著他寫,「我老九快把眼擦亮,抬起腳跟往上望。望去只見紅套紅,毛主席面貌看不清。急得我直問韓起祥,他比我心裡還著忙……」

   王老九真是形象又幽默。誰都知道,陝北說書藝人韓起祥是個盲人。別看老漢識字少,也懂得「行文要曲」的妙處。

   不管旁人怎麼評價,王老九有自知之明。在他創作的《自序詩》中,自稱是「手捉犁把編快板」。

   刻在墓碑上的稱號——農民詩人

   王老九成名了。

   他數次進京,跟毛主席周總理握手不止一回,還獲得了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陝西省政協委員等一堆殊榮,還去禮泉烽火農業社,寫出了長詩《王保京》,他的《王老九詩選》、《東方飛起一巨龍》多部詩集被譯成俄文、日文。一個地地道道的老農民,活出了盛名,登上人生的巔峰。

   只是,接連不斷的運動改變了王家人的命運。

   王老九家的成分是下中農。他有兩兒一女。長子繼仁是個1938年入黨的「老地下黨」、殘疾軍人,次子繼洲在當時的西北人民出版社(後稱陝西人民出版社)做編輯。王繼洲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因為「在會上說了幾句實話」。文革襲來,王繼仁成了「叛黨分子」,「右派」王繼洲又被揪出來,哥倆一起挨鬥。

   王老九的孫子們也都成了「黑五類」,入團沒門,參軍沒戲,在村裡受盡白眼。原來跟王家有些來往的,而今也躲之不及。

   王澎那時還小,隱約記得,父親脖子上掛著很大一塊木牌子,名字顛倒著,還打著大大的「×」,每天被提溜出去遊街批鬥,打得休克了,「又用涼水噴活」。

   村裡的造反派在王老九家牆上刷了標語,「橫掃一切牛鬼蛇神」、「要掃除一切害人蟲」,黑字如鬥,看得人心驚肉跳。春節時,造反派又來了,給王家門上貼了一副對聯,一邊是「螞蟻緣槐誇大國」,另一邊是「蚍蜉撼樹談何易」。

   王老九渾身抖,一句話也說不出。他還在寫詩,只是寄出去的詩稿,又一一退回來了。他聽到一個說法,「17年的文藝戰線」,是一筐豆腐掉下崖——沒一塊好的。

   擔驚受怕的老伴去世了。臨終前叮嚀,「寫詩……是好事,要分年月……看時勢。」王老九愁困交加,在一個雨天跌倒在渠畔,摔成全身癱瘓,在床上躺了近一年,1969年2月14日,75歲的王老九故去,埋在北王村東邊一塊地勢較高的荒地裡。

   青冢前立著一塊碑,刻著「農民詩人王老九之墓」。落款是1983年清明,「王老九詩社全體同志立」。幾十年過去,碑字有些斑駁了。

   王澎常常來墓地看看祖父和父親。他記得,祖父最後一句話是「我離不開詩」。

   或許是距離遠了,又年已半百,王澎開始慢慢理解祖父的經歷。一個農民,生前身後那些曾經耀眼的光環,不管是政治的,還是文學的,都不是王老九自個兒戴在頭上的。他只是用農民能聽懂的句子,寫了農民喜歡的詩。華商報記者 孫強

相關焦點

  • 1957年 毛主席接見的留蘇學生中 出了多少棟梁之才?
    1957年11月17日,莫斯科大學,數千名中國留蘇學生和實習生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期盼毛主席的接見。(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大學禮堂接見中國留蘇學生)下午6時許,當毛主席等領導人出現在莫斯科大學的大禮堂時,全場沸騰,歡聲雷動。毛主席高興地走到講臺的前沿和兩端,頻頻向大家招手致意。
  • 百福新唐卡中的故事:毛主席接見十世班禪
    原標題:毛主席接見十世班禪 祥雲繚繞的藍天與日月同輝,在色彩相間的蓮花環繞叢中,偉大領袖毛主席與藏傳佛教格魯派傑出領袖十世班禪促膝談心。畫面中,主席側身面向班禪,和藹親切;年輕的班禪則雙手疊放在腿上,側向主席,充滿敬意地傾聽著主席的一言一語。 西藏和平解放後,1954年,第十世班禪到北京參加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當年9月1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一次接見了第十世班禪。
  • 1957年毛澤東訪蘇接見留學生:世界是你們的(圖)
    為了這次講座,他用了一個多月時間親自寫講義,幾易其稿,還向一些地理老師請教。  其實,中國領導人給學生們上課,這不是第一遭。領導人們講過哪些課?這些課又透露出什麼信息呢?  誰開啟了出訪中給學生們「上課」的先例  在中國領導人正式出訪的行程中,到大學給大學生們上課、演講是很重要的一環,開啟這個先例的人是毛澤東。
  • 1965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泳池接見李宗仁:此次回國可是上賊船
    毛主席百忙之中親自接見了李宗仁,只不過地點不是在辦公室,而是中南海遊泳池。  他不會英語,也不願去學習,因此和當地居民的來往也很少。日常除了看書讀報和好友偶爾到訪外,整日都無事可做。  身在異國的李宗仁看到中國逐漸穩定的政權,更加對蔣在臺灣的專制獨裁感到失望。他想要回到中國,又擔心自己是否會被敵視或軟禁。
  • 1953年梁漱溟受毛主席嚴厲批判之公案始末
    而毛主席又是一位對國家民族舉足輕重的人物,不用說他在世時不宜多講,即使在他去世後相當一個時期,有人來問我,我也是粗略說幾句,而決不細談。這倒並不是怕自己再犯什麼錯誤,主要還是顧慮將這些細末都公之於眾,對國家民族之大局會不會有不妥之處,儘管這樁事並非是什麼了不起的驚天動地之舉。但現在具有回顧這樁公案的條件了。
  • 懷念·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
    這一年的9月9日,毛主席離開了我們。時代的發展,歲月的流逝,毛主席一刻也沒有離開他深愛的人民。毛主席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今天是毛主席逝世41周年的紀念日。無盡的懷念都在這一張張包含深情的照片裡。  1954年,毛主席接見抗美援朝英雄黃繼光的母親鄧芳芝。
  • 《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再版(圖)
    而對於那些未發表過的作品,他則請來了出版社資深編輯、文化部門相關領導以及著名詩人,如田家英、臧克家、徐遲、郭沫若等,專門徵詢了他們的意見。據臧克家老先生回憶:他曾與葛洛先生為這件事情討論過,並提出了23條意見,最後這些意見委託給當時毛澤東主席的秘書田家英轉達。之後在1963年12月5日、6日這兩天,毛澤東主席就其中幾首詩詞是否收入詩詞集連續兩次致信秘書田家英,責其處理詩詞集的開會討論事宜。
  • 文革荒唐案:老農在脖子上掛毛主席像成反革命
    資料圖脖子的故事進入看守所的第一項程序是要填寫一張登記表。在表的右上方有個欄目:所犯罪行。我填寫了「思想犯」三字,意思是想申明「思想無罪」。本以為要費一番口舌,但獄吏看了竟然沒說什麼。
  • 被毛主席周總理接見的日本女子,絕世美人,一生命運有多曲折?
    她學寫詩歌,學外語,演戲劇,如饑似渴。天資聰穎的她,在這裡度過了充實、快樂、平靜的4年。幸福的生活,仿佛向他敞開了大門。然而,現實是,戲劇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人世間,最悲苦的就是沒有父母,沒有父母,就沒有真情實愛,沒父母,就沒人真心為你遮風擋雨,攔險阻惡。
  • 他是毛主席的貴客,因飯菜不好扇解放軍耳光,周總理直接把他訓了一頓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同志他叫柳亞子,是一個大詩人。他跟毛主席的關係非常好,經常一起寫詩切磋。也正是這樣,所以晚年的他有點自負,因為毛主席和周總理沒空拜訪他,他又哭又鬧不僅要跳湖還要在屋內上吊,最後還打了解放軍戰士。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了新政協,邀請了不少站在我軍這邊的民主人士。
  • 他被譽長沙王,敢剁手指寫血書,毛主席最敬佩他,朱德把他當聖人
    一聽說是長沙王,大夥應該會猜此人肯定又是哪位軍閥,要知道當年被譽為地方王的可都是割據一方的軍閥頭頭,比如雲南王龍雲、四川王劉湘,可是咱們這位長沙王卻有點特地獨行,這人不僅不是軍閥,連槍都沒摸過,更別說稱霸一方了。
  • 1953年梁漱溟當眾頂撞毛主席,遭眾人轟下了臺,發生了什麼?
    梁漱溟也很興奮地積極進言獻策,但做鄉村建設研究的他很憂心:當計劃的中心環節放在優先發展重工業時,農業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解決,農民會不會被遺忘了?於是梁漱溟在11日的下午作了發言,他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建設的熱情,但也指出了鄉村幹部作風粗暴、農民相比工人生活提高太少等問題。
  • 餘秀華曾被食指批評:農村來的詩人卻不提農民生活之苦
    文·段宏剛兩年前,朦朧派詩人代表食指在一場新書發布會上,面對近些年紅得發紫的女詩人餘秀華,說了一句義正言辭的話:一個農村出來的詩人卻提都不提農民生活的痛苦。食指此話一出,如同平地起驚雷,瞬間調動起支持者和反對者的情緒,讓兩方激烈論戰,好不熱鬧。時過兩年,當所有人冷靜下來,再回頭審視這件事時,就多了一份理智和包容。
  • 這位蒙古族詩人見到毛主席後心中激動,撲到主席懷中大哭
    ▲賽因朝克圖擁抱毛主席有許多人愛戴毛主席,有許多人寫愛戴毛主席的詩,但能當面向毛主席朗誦自己的詩、並撲到毛主席懷裡大哭的,只有一人,他就是納·賽因朝克圖。賽因朝克圖,男,蒙古族,1914年生於內蒙古一個普通的牧民家庭。
  • 1976年毛主席逝世,叛徒張國燾說了7個字,字字戳心
    1960年美國著名作家斯諾採訪毛主席時問道「您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什麼時候
  • 歌詠美女王昭君的詩那麼多,還是杜甫的這首寫得最好
    據說當時的漢元帝還不知道自己後宮裡有王昭君這樣一個漂亮的女子,匈奴的呼韓邪來到漢朝,提出來願臣服漢室,雙方聯姻,以結永久之好,共享太平。聽說王昭君是得知消息後自願報名的,結果在出發的時候,漢元帝看到她這麼漂亮就無比後悔,一氣之下就把畫師毛延壽給殺死了。歷來關於歌詠王昭君的詩詞太多了,據說有七百多首。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卻寫得有他的獨特之處。
  • 硬筆書法:部首在左的字如何寫,方法全在這(一)
    有些字體寫禾字旁的豎畫時是豎鉤,尤其是傳承毛筆技法的寫法。而真正的硬筆書法寫法如下圖。王字旁的上橫和中橫要寫得短,下橫變成挑畫,與右邊的單體字互相呼應。上兩橫與挑畫要對右邊的單體字做出避讓的準備。豎畫要比兩橫畫和挑畫略粗。如下圖。
  • 這些字的筆順,你寫對了嗎?丨初學小課堂
    編輯丨初學小編又到了初學小課堂時間啦~9月份初學館將推出「筆順最可能寫錯的字」系列開始之前先送上天明老師的寄語凌天明中山大學古代文學博士青年書法家、詩人初學館明星教師「漢字筆順可以說是約定俗成的事尤其是當一種書體成熟並且流行開來以後它的筆畫書寫順序就有了一定的標準比如楷書不能有倒插筆「水」字要先寫豎鉤「建」這種半包圍結構的字要先寫內再寫外等等遵循漢字書寫的筆順可以更便捷、美觀地寫字它是點畫顧盼之間的技巧是筆觸在紙上的優美的律動
  • 鄧穎超花圈寫:小超哀獻
    周恩來要不斷接見外賓,籤署文件,與外國首腦會談,唇槍舌劍辯論,寸步不讓地為國家爭取利益。圖:尼克森訪華毛澤東身體也很不好,在參加陳毅追悼會以後,他由於過度悲傷,病情加重,有一次休克過去,經過醫務人員奮力搶救才搶救過來,他的視力嚴重下降,看書看文件非常吃力。周恩來一邊處理繁重政務,一邊關心著毛澤東的身體狀況,他說:「這個國家的擔子重,不能沒有毛主席。」
  • 河南農民喜歡書法,用煤灰寫書法,一手「毛體字」真漂亮!
    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談到我國的書法以後大家肯定也會想到很多著名的書法家,有很多書法愛好者也都在堅持臨摹書法名家的作品,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那可是被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千年以來無人能超越,很多書法愛好者都想通過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學到他的行書精髓,還有的網友喜歡鍾繇的楷書,在這些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影響下我國押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今天小七也為大家介紹一位書法高手,他是來自河南的農民黃鐵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