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人說愛憎李登輝,有人形容他是梟雄、變色龍...,著實很難用幾句簡單的話來形容他。蔡英文臉書追思文,感念李登輝「讓臺灣成為臺灣人的臺灣」,蔡對李的敬重無庸置疑;再往前看,如果不是陳水扁貪汙爆開,李扁也曾被形容「情同父子」;還有李曾在1998馬扁競逐臺北市長的艱難時分高舉馬英九的手背書馬是「新臺灣人」;以及2000「大選」曾砸下國民黨資源為連戰助選。李登輝的過人之處是他總是在關鍵時刻站在臺灣的「政治正確」一方,也是權力的一方,但除了蔡英文,這些人後來都跟李反目成仇。
從被蔣經國賞識到登上大位,排除政敵,鞏固權力,李登輝的操作手法,臺灣政壇無人能及。李和國民黨非主流、郝柏村那段刻骨銘心的爭鬥早就寫進歷史。宋楚瑜因功高震主才擔任一屆臺灣省長就被「凍省」拔權,從此與李登輝反目,日前的靈前哭祭道不盡心裡的委屈。陳水扁為何與李情同父子、李蔡一張深情擁抱照片儼然如父女,這些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陳水扁日前在臉書解密其中部份脈絡,扁說,李曾告訴他不可以讓副手看公文;李傳授這招助扁制住野心勃勃的呂秀蓮。扁在2000年剛上任時內外風雨飄搖,李也曾教扁只要「憲法」和國統綱領兩根支柱不要動就能穩下來。由此可看出李在交出政權時馬上搖身一變為「太師」輔佐執政,這是李維持影響力的高招,永遠在當權派身邊。李還不止這招,一交出政權,李2001即挺「臺聯」成立,結合國民黨本土派和綠營「獨派」,用以牽制陳水扁。一邊幫忙,一邊牽制,雙管齊下。
李扁和李蔡關係截然不同,李扁走到後來,因李的控制欲太強,隨時要指指點點,兩人翻臉於2005「扁宋會」達成10項結論,包括扁重申任期之內堅守四不一沒有承諾,引起李登輝不悅。扁曾公開怒嗆要李不要把他當成兒子管,到後來兩人互揭瘡疤,扁涉貪後李更予以切割並講了很多難聽的話。李蔡則完全不同,蔡從英國留學返臺進入政壇是李登輝所提拔,年紀輕輕就擔任「國安會」諮詢委員、國統會研究委員,更參與「兩國論」的起草,兩人關係相當密切。李曾公開說他是「蔣經國學校學生」,蔡則是正宗的「李登輝學校學生」,李到底傳了什麼執政密技給蔡沒人知道,但李也沒放過借「獨派」來控制蔡英文,在「臺聯」式微後,李登輝連「太陽花學運」的學生都接觸,在寓所高規格會見。由此可見李的個性。
論李登輝的功過很複雜,李12年執政初期是強烈支持國家統一,國家統一委員會、國家統一綱領都是他任內所推動。他在卸任前夕以「兩國論」鋪陳路線的逆轉,卸任後立即搖身一變為「『臺獨』教父」,如果不是李登輝為鞏固影響力想作為「太上皇」而大力扶植「獨派」,分離主義在臺灣絕不可能有這樣的發展。「臺獨」到底是李登輝的理念?還是他的工具?隨著他入土永遠是個謎團。
馬英九8月1日到李登輝靈前悼唁,提到1992年8月1日李主持國家統一委員會第八次全體委員會議,通過《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決議,也就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與的涵義有所不同」。這項決議,為同年11月16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達成「九二共識」奠定基礎。當天馬以陸委會副主委的身分,出席了該次會議。馬英九把這段文字PO在臉書相較於綠營高調追思「臺灣之父」真是絕妙。
李登輝一生不論執政或卸任都想盡辦法要站在風頭浪尖上,包括他過世的時間點也是。民進黨以高規格治喪用來強化「臺灣主體」意識、凝聚「抗中」民意,美國也進來軋一腳,由蓬佩奧親自發表聲明強調美將持續增強與臺灣關係,藉此緬懷李的政治遺產。接下來各方都高度注意美日等國如何因應李登輝喪禮,日本媒體報導,日本政府及執政黨自民黨考慮以民間交流方式,安排與李登輝生前有往來的前首相森喜朗來臺出席喪禮致哀。不過,「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則表示「目前尚無預定計劃」。更受關注的美國屆時是否派特使來臺弔唁,若派會派誰?都遷動對抗中的中美關係。由蔡英文親自拍板主導的李登輝喪禮,肯定是波濤洶湧。
來源:中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