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變革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禮節的看重可謂是無與倫比、獨一無二的,「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遙遠的商朝起,中國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古代的禮節中,喪禮與葬禮都是極為重要的。喪禮是對已故的逝者最好的懷念與尊重,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應該丟掉其傳統精華。
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與變化,我國出臺了相關規則,準備進行喪禮方面的改革,但是這其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引發了外界的深思熟慮與關注。其中北大教授吳飛更是指出:沒有我們自己傳統的喪禮,那就意味著我們的中國文化沒有了希望。在他看來,喪禮是我們現代人與古老的傳統文化唯一一個具有實質性聯繫的。
歷史悠久的傳統喪葬文化
吳飛是我國對喪禮宗教研究領域的專家,他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現為北京大學的哲學系教授。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研究方面,他是最具有發言權的。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喪禮制的改革與治理,使得現有的喪葬情況有了一些變動。不過並不是很多人都樂意見到這樣的變動,百姓們其實不願意接受新型的喪禮。
吳飛教授對此做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現今人們早已經對冠、婚、喪、祭四種傳統禮儀所混淆,已經不認清它們之間彼此的含義了。他們更多的是將這些禮儀當作一種傳統的風俗來看待。
中國的傳統文化自古以來都是歷史悠久的,喪禮時人們的悲傷與痛苦更是一種親情的延續,相信著人去世以後還有著靈魂所存在,所以喪禮是一種對逝者最好的尊重和表達我們內心悲傷之情最好的方式,更是我們對逝者最好的敬意。
吳飛教授說道,從我們悠久的歷史上來看,喪葬禮起到了很多的作用,比如敦化風俗就是最重要的。現如今的我們已經很難想像,古代時的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真實狀況是怎樣的一番景象,畢竟歷史記載的一些資料都是較為特殊和典型的,也許有更多的因為時代的原因而沒有留存下來。所以就此看得出,傳統禮制方面的研究對於我們現代的人繼承傳統文化來說可謂是很有意義的。
制度改革所帶來的多方面影響
實際上傳統文化與改革的碰撞與衝突並不是是新鮮事,的改革只不過能夠更多地吸引著公眾的關注。比如在安徽的安慶,當喪葬制度在這裡推行的時候就遇到了重重阻力,很多人對這次改革都表達著自己的不滿。
其實改革引起眾人的不滿是意料之中的事,這些當地的居民們尤其是老人舊時的觀念一直根深蒂固地扎在他們的心裡,甚至有的人為此,還做出了極端而又令人震驚的事。有部分人為了能在改革前還能土葬,採取以前的喪葬儀式,不惜紛紛地自殺。
這件事經過媒體的曝光後,很多人不禁感到了極大的震驚與驚愕,同時也引發了眾人對喪葬禮制改革的熱議
。中國人歷來都是推崇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的思想,但正是這樣的傳統觀念,現在卻成為了推行喪制改革的巨大阻力,以至於推行火葬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低端的案例。有些已經入土為安的逝者又被挖出要實行火葬,這樣的行為也令很多人所不滿,無疑是對死者的大不敬與褻瀆。
這也正是為什麼喪葬制度的改革會遇到這樣的阻力與反對,甚至都還會出現衝突。從根本上來看的話,推行喪葬制度的改革還是要有合理正確的方式,畢竟傳統的禮儀還是顯得非常有歷史研究價值的,如果因此而流失的話顯然就是一大損失,也會讓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失去寶貴的東西。歷史的演變是不可逆的,喪禮之所以一直保留至今,也是有著它的原因的。
傳統喪葬的重要性與改革的阻力
吳飛教授認為,國家推行喪葬制度的改革也是本著建設社會、節省土地的目的。但是這樣的改革顯然會有著不足之處,也難以考慮到諸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中國的喪葬制度已經延續了幾千年,其中隨著時間形成的觀念並不是一改就成的,如果不能夠形成更好的共識,那顯然是無法達到最終的目的地。
其次,推行火葬也不足以有效地節省土地,即使將逝者的骨灰盒裝進棺材,依然還是會立墳頭,佔用的土地並沒有因此得到節省。就算是推行火葬,也會因此而產生很多有害的有毒氣體,對於周圍環境會造成極大汙染的影響。
正如吳飛教授所說的,喪禮也正是如今社會下我們與傳統文化唯一有著密切聯繫的。如果喪禮消失了,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傳統文化很難得到有效地傳承。生老病死是這個自然界應有的法則,正確認識與看待死亡,對逝者應該心懷極大的尊重。
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喪禮正是體現了這一點,能夠讓我們對逝者心懷追思與緬懷,體現了我們與親人之間的情感紐帶與寄託,也表現出了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深厚,這些在喪禮文化中體現出來的意義,才是千百年來喪禮文化能夠得到一代又一代人傳承的最大的原因。這同樣也能夠將人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合理地繼承傳統文化、遵循時代的變遷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向前發展著,畢竟改革與建設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延續了幾千年的喪葬制度也是如此,在它的發展中也會得到改革與改變,並不會是一成不變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不能否定我們的傳統觀念,但也要去其糟粕、保留精華,同時還要在時機成熟時給予合理的改革與健全,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與繼承,才是我們作為炎黃子孫、中華兒女應有的責任與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