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改革可行嗎?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沒了希望

2021-01-08 不精準的人

新時代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變革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禮節的看重可謂是無與倫比、獨一無二的,「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遙遠的商朝起,中國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古代的禮節中,喪禮與葬禮都是極為重要的。喪禮是對已故的逝者最好的懷念與尊重,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應該丟掉其傳統精華。

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與變化,我國出臺了相關規則,準備進行喪禮方面的改革,但是這其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引發了外界的深思熟慮與關注。其中北大教授吳飛更是指出:沒有我們自己傳統的喪禮,那就意味著我們的中國文化沒有了希望。在他看來,喪禮是我們現代人與古老的傳統文化唯一一個具有實質性聯繫的。

歷史悠久的傳統喪葬文化

吳飛是我國對喪禮宗教研究領域的專家,他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現為北京大學的哲學系教授。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研究方面,他是最具有發言權的。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喪禮制的改革與治理,使得現有的喪葬情況有了一些變動。不過並不是很多人都樂意見到這樣的變動,百姓們其實不願意接受新型的喪禮。

吳飛教授對此做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現今人們早已經對冠、婚、喪、祭四種傳統禮儀所混淆,已經不認清它們之間彼此的含義了。他們更多的是將這些禮儀當作一種傳統的風俗來看待。

中國的傳統文化自古以來都是歷史悠久的,喪禮時人們的悲傷與痛苦更是一種親情的延續,相信著人去世以後還有著靈魂所存在,所以喪禮是一種對逝者最好的尊重和表達我們內心悲傷之情最好的方式,更是我們對逝者最好的敬意。

吳飛教授說道,從我們悠久的歷史上來看,喪葬禮起到了很多的作用,比如敦化風俗就是最重要的。現如今的我們已經很難想像,古代時的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真實狀況是怎樣的一番景象,畢竟歷史記載的一些資料都是較為特殊和典型的,也許有更多的因為時代的原因而沒有留存下來。所以就此看得出,傳統禮制方面的研究對於我們現代的人繼承傳統文化來說可謂是很有意義的。

制度改革所帶來的多方面影響

實際上傳統文化與改革的碰撞與衝突並不是是新鮮事,的改革只不過能夠更多地吸引著公眾的關注。比如在安徽的安慶,當喪葬制度在這裡推行的時候就遇到了重重阻力,很多人對這次改革都表達著自己的不滿。

其實改革引起眾人的不滿是意料之中的事,這些當地的居民們尤其是老人舊時的觀念一直根深蒂固地扎在他們的心裡,甚至有的人為此,還做出了極端而又令人震驚的事。有部分人為了能在改革前還能土葬,採取以前的喪葬儀式,不惜紛紛地自殺。

這件事經過媒體的曝光後,很多人不禁感到了極大的震驚與驚愕,同時也引發了眾人對喪葬禮制改革的熱議

。中國人歷來都是推崇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的思想,但正是這樣的傳統觀念,現在卻成為了推行喪制改革的巨大阻力,以至於推行火葬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低端的案例。有些已經入土為安的逝者又被挖出要實行火葬,這樣的行為也令很多人所不滿,無疑是對死者的大不敬與褻瀆。

這也正是為什麼喪葬制度的改革會遇到這樣的阻力與反對,甚至都還會出現衝突。從根本上來看的話,推行喪葬制度的改革還是要有合理正確的方式,畢竟傳統的禮儀還是顯得非常有歷史研究價值的,如果因此而流失的話顯然就是一大損失,也會讓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失去寶貴的東西。歷史的演變是不可逆的,喪禮之所以一直保留至今,也是有著它的原因的。

傳統喪葬的重要性與改革的阻力

吳飛教授認為,國家推行喪葬制度的改革也是本著建設社會、節省土地的目的。但是這樣的改革顯然會有著不足之處,也難以考慮到諸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中國的喪葬制度已經延續了幾千年,其中隨著時間形成的觀念並不是一改就成的,如果不能夠形成更好的共識,那顯然是無法達到最終的目的地。

其次,推行火葬也不足以有效地節省土地,即使將逝者的骨灰盒裝進棺材,依然還是會立墳頭,佔用的土地並沒有因此得到節省。就算是推行火葬,也會因此而產生很多有害的有毒氣體,對於周圍環境會造成極大汙染的影響。

正如吳飛教授所說的,喪禮也正是如今社會下我們與傳統文化唯一有著密切聯繫的。如果喪禮消失了,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傳統文化很難得到有效地傳承。生老病死是這個自然界應有的法則,正確認識與看待死亡,對逝者應該心懷極大的尊重。

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喪禮正是體現了這一點,能夠讓我們對逝者心懷追思與緬懷,體現了我們與親人之間的情感紐帶與寄託,也表現出了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深厚,這些在喪禮文化中體現出來的意義,才是千百年來喪禮文化能夠得到一代又一代人傳承的最大的原因。這同樣也能夠將人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合理地繼承傳統文化、遵循時代的變遷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向前發展著,畢竟改革與建設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延續了幾千年的喪葬制度也是如此,在它的發展中也會得到改革與改變,並不會是一成不變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不能否定我們的傳統觀念,但也要去其糟粕、保留精華,同時還要在時機成熟時給予合理的改革與健全,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與繼承,才是我們作為炎黃子孫、中華兒女應有的責任與義務。

相關焦點

  • 黃夏蕙破傳統忌諱 舉行"生前喪禮"自備棺材
    近日有傳夏蕙姨將突破傳統忌諱,於7月中舉行「生前喪禮」,她承認此事: 「之前大病一場,以為自己會死,很多朋友以為我真的死去,這次僥倖大難不死,發現生死只是一線之差,好想知如果我死了會怎樣? 所以搞個喪禮,希望所有朋友來送別我。」她透露喪禮不會在殯儀館進行,亦不會收帛金,她會準備好服裝及棺材,到時候再透露有關詳情。
  • 喪禮需要怎樣的表現
    喪禮需要怎樣的表現這兩天在某同學家參加喪事,他的父親去世了。同學很悲傷,因為今生他再也無法見到給自己生命的父親了。他也是個孝子,他的表現讓我很佩服。也是我參加的眾多葬禮中表現很合乎禮數的。按理,參加喪禮的賓客也是要表現悲傷的。《論語》中記錄孔子在論語上的表現:「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未吃飽過,說明要與人同哀,心存哀痛惻隱之心,要心裡難過得吃不下去飯;孔子在喪禮上哭過,便整天不再唱歌。
  • 韓國一網友的問題上熱搜,去喪禮後不能參加婚禮嗎?
    突然間一個問題上了韓國熱搜榜,問題出自一女性網友,她問去喪禮後直接去的婚禮,結果被新娘埋怨了,連飯都沒敢吃就灰溜溜地回家了,是問不能去喪禮後去參加婚禮嗎?這件事還真的引起了不少的討論,難怪能登上熱搜呢。
  • 「喪禮珠寶」,你聽說過嗎?
    我們都知道清明節是我國的祭祀節日,主要是通過掃墓燒紙等方式紀念先祖,而在歐洲的一些國家,人們常常選擇用一種特殊的珠寶來紀念先祖,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喪禮珠寶」。我們先說一說的它的起源,喪禮珠寶大約出現在15世紀,那時候的歐洲經歷了各種災難,從戰爭到瘟疫,所以那時候的人們就已經開始佩戴這種珠寶了,寓意著他們已經準備好了迎接死亡,漸漸的這種「喪禮珠寶」就在歐洲開始流行。
  • 秦可卿、賈敬的喪禮上為什麼沒有賈氏姊妹的身影?
    《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可謂包羅萬象,自然也少不了關於喪禮的描寫。《紅樓夢》重點寫了賈府兩個人物的喪禮,秦可卿、賈敬,前者喪儀之盛,後者規格之高,都可圈可點。然而在喪禮上,賈府的姊妹們似乎集體缺席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防控疫情,看看農村喪禮怎麼舉行
    今年春節,是非常時期,由於疫情的傳染性強,為了安全起見,大家不走親親不串門,不訪友來不聚會,沒有特別的事都呆在家中。村子裡老人過世了,在這種特殊時期,要不要去幫忙,不去嗎失去鄉情,去嗎是對大家不負責任,正在為難時,村裡的廣播響了,村委會直接介入,組織這場特殊的喪禮。第一,取消原來一切固有的喪禮習俗,一切從簡。
  • 金庸喪禮昨低調舉行 馬雲到場送別
    金庸喪禮昨低調舉行,馬雲到場送別,浙大杭四中送花籃錢報特派記者敬獻輓聯:人間曾記風清揚,天堂自此任我行最後一別,鄉情不絕  本報記者  莊小蕾 攝  昨天,香港殯儀館。  武俠小說泰鬥查良鏞(筆名金庸)的私人喪禮在莊重肅穆的氛圍下舉行。
  • 農村有人去世,要經過這些喪禮習俗!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死者為大,雖然現在喪禮從簡。但是農村人傳統的思想觀念依然存在著,一個人過世後要走的程序也很繁瑣。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一下,農村喪禮的流程有哪些。.中國人自古講究要讓死者,走得風光和安心。老人去世後村裡人都會來參加葬禮,對死者表示最大的尊重和哀悼。
  • 美國軋一腳 李登輝喪禮波濤洶湧
    (評論員 林淑玲)從來沒有一個政治人物可以像李登輝,讓藍的、綠的都可以從他身上找到自己的歸屬,也可狠罵他。誰說蓋棺可以論定?他不是。李登輝之喪,讓各個勢力各取所需,屬於卸任領導人的超高規格喪禮是蔡英文給他的敬禮,也是李作為「臺獨教父」身後給民進黨的一次搏國際版面機會,連美國都表態了,這個喪禮除了備極哀榮,必然也是驚奇連連。
  • 賭王喪禮暫定7月10日,為選風水墓地多花100萬,將辦兩次喪禮
    近日,媒體報導賭王的喪禮暫定於7月10日舉行,在這之前會舉辦一個私人的喪禮,給親友送別賭王。據說本來賭王親屬想在兩三個星期內辦喪禮,但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有聲望的各界人士可能無法參加喪禮,所以才推遲至7月。
  • 港媒揭秘賭王喪禮,何家找蔡伯勵後人擇日,蔡曾為李嘉誠亡妻修墳
    當時,二房長女何超瓊帶領家人在醫院門口開記者會,透露後事將由四房人一同商議決定,但沒有透露細節。這兩天時間,港媒都在挖賭王喪禮的具體安排,兩家媒體不約而同報導,何家會在兩地(港澳)為賭王分別辦喪禮以及追悼會,以方便各界人士到場致意。
  • 港媒曝賭王喪禮由蔡伯勵後人擇日舉行,曾百萬修墳被李嘉誠嫌貴?
    近日,賭王何鴻燊在醫院宣布病逝,當天四房家人也集齊在醫院門口召開記者會,並跟外界表示賭王后事將跟四房人一同商議決定,但具體細節並沒有透露;雖然沒有透露相關事宜,但不少媒體都希望通過各種途徑來報導賭王喪禮的具體安排,還表示何家會在兩地(港澳)為賭王分別辦喪禮以及追悼會,以方便各界人士到場致意,相信喪禮也會以最高規格舉行
  • 港媒揭秘賭王喪禮:何家找蔡伯勵後人擇日,此人曾為李嘉誠亡妻修墳
    當時,二房長女何超瓊帶領家人在醫院門口開記者會,透露後事將由四房人一同商議決定,但沒有透露細節。這兩天時間,港媒都在挖賭王喪禮的具體安排,兩家媒體不約而同報導,何家會在兩地(港澳)為賭王分別辦喪禮以及追悼會,以方便各界人士到場致意。
  • 北大教授提議恢復土葬:現在的殯葬制度就是把過世的人當垃圾處理
    吳飛教授其人 吳飛,1999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碩士、200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後,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宗教人類學、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等。
  • 準新娘姨媽過世,決定婚禮喪禮一起辦
    英國一個準新娘準備結婚,剛好強碰姨媽的喪禮,於是決定喪事喜事一起辦,讓姨媽的遺體一起參加她最幸福的時刻。不過賓客就不一定百無禁忌了,有人就覺得相當詭異。根據外媒報導,一名準新娘的姨媽剛好過世,為了省教堂費用,決定把婚禮和喪禮一起辦,還貼文詔告天下。她表示,下周的婚禮不會取消,而且我們都知道姨媽會希望和大家一起慶祝這一天,不過由於喪葬費的關係,我想把喪禮和婚禮一起辦。
  • 龔如心喪禮主色使用其生前最愛的紅色和白色
    龔如心喪禮主色使用其生前最愛的紅色和白色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7日 01:37 來源: 信息時報   香港消息 已故亞洲女首富、華懋集團主席龔如心,其家人今日會在香港殯儀館設靈。
  • 在殯儀館辦完婚禮辦喪禮,沒忍住哭了
    小夥為亡妻守靈七天在殯儀館辦完婚禮辦喪禮。2019年10月20日,遼寧大連。徐世南妻子患癌症去世,他在殯儀館為妻子守靈7天,還為其補辦了一場婚禮。徐世南說,他和妻子2013年領證,還沒辦婚禮妻子就患癌,抗癌5年夫妻倆從不流淚,但葬禮上他還是沒忍住。
  • 金庸喪禮在港舉行 眾多讀者弔唁致敬
    他的喪禮12日在香港殯儀館舉行。為便於公眾向金庸作最後道別,香港文化博物館內的「金庸館」12日至30日設置弔唁冊,12日當天就有數百位讀者及市民前去致敬緬懷。   當日,位於北角的香港殯儀館舉行金庸的私人喪禮,翌日出殯。按照金庸生前意願,喪禮以私人形式舉行,不設公祭。殯儀館外排滿了各方送來的悼念花圈和花籃,金庸生前好友導演許鞍華、張紀中,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等陸續到場,為其送行。
  • 農村喪禮中,起棺前為什麼要「摔盆」,到底有什麼講究?
    說起農村的喪禮習俗啊,那可是有很多講究。像是衣著要以黑白素雅為主,作為死者的家屬,還需要披麻戴孝、守靈;參加親戚朋友的葬禮還需要送禮金和花圈等等。但這些習俗當中,又一個很特別,那就是「摔盆」。在農村的喪禮中,有一個流程是把逝者的棺材抬出家門的時候需要「摔盆」,而且這個盆摔得越碎越好。這裡有什麼說法呢?
  • 如何弔唁和送喪禮
    接到親友的訃告,不能僅止於悲痛,也要恰當地表達對死者的緬懷和思念,因此了解如何弔唁和送喪禮很有必要。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當接到喪事通知後,人們會以各種形式表示哀悼,如寫信慰問死者的親屬,發唁電錶示哀悼或親自去弔唁、參加追悼會等。  弔唁時講究言辭、舉止的莊重,要勸慰死者家屬節哀,並儘可能幫助喪戶解決眼下存在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