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呂志和成為了華人首富之前,在福布斯上的華人首富一直是李嘉誠,從1999年開始,李嘉誠連續15年成為華人首富。
看看今年華人首富,在王健林、許家印、馬雲等人手中流轉,再對比李嘉誠連續15年穩坐首富之位,你就知道被稱為李超人的李嘉誠底子有多厚。
其實即使如今丟掉了首富之位,一方面是許家印、王健林、馬雲等內地富豪股票的集體爆發,身家大漲;另外一方面不夠是李嘉誠自己藏富而已。李嘉誠將李家的財富三分之二全部轉移給了大兒子李澤鉅,當然這麼多年來李嘉誠還把非常多的資產都捐給了李嘉誠基金會。
李嘉誠家族如今旗下擁有22家上市公司,總市值佔到整個香港股市的總市值的5%左右,這些年來僅僅在應該李家投入超過了3000億港幣。最近僅僅李家準備出手的中環大廈,就以402億的價格出售了。李家一棟樓的價值已經超過了許多富豪的一生賺到的財富。
李嘉誠如今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不過早年卻曾經有算命先生斷言他:「眼眸無神,骨架瘦弱,未來恐難成大器」。
其實如果在60年前,你認識這個年輕人,你也很難相信,這個背井離鄉逃亡到香港的年輕人,可以獲得今天的成就。李嘉誠1928年出生在廣東潮州,當時這個小地方已經是商人輩出,可是李家與經商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李嘉誠的父親是一個教書匠人。因此少年李嘉誠就得到了不錯的教育,他5歲就祭拜孔子儒學,進入觀海寺小學念書。
可惜1937年日本侵華,改變了整個中國的命運,當然也包括小小年紀的李嘉誠。1938年潮州市也遭到日本的進攻,李嘉誠不得不離開了家鄉,來到香港。香港雖然暫時是安全之地,但是李家6口人,在香港無片瓦遮頭,只能寄宿在舅舅的家裡。
不過香港的平靜也很快被打破了,香港的英軍抵不住日軍的腳步,香港的物價飛漲,李家生活更加艱難。在李嘉誠14歲那年,父親因為過度勞累染上了肺病。不久之後,父親李雲經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14歲的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
小小年紀的李嘉誠已經飽受人生滄桑,這個也是李嘉誠後來雖然發跡,卻從來不敢得意忘形的原因。
李嘉誠唯一的安慰是舅舅莊靜庵在香港還算有些許地位。莊靜庵當時在香港經營中南鐘錶公司,莊靜庵也是經歷過風雨之人,他懂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他並沒有直接接濟李家,而是給了李嘉誠一份學徒的工作。
小小年紀的李嘉誠開始了在鐘錶店的學徒工作,在這裡他要學的第一件事,就是察言觀色。後來許多人說李嘉誠是靠舅舅發家,我覺得舅舅是李嘉誠的第一個領路人,但是舅舅給李嘉誠並不是直接的金錢,而是給了他第一個踏入社會的機會。
聰明的李嘉誠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成功學會了鐘錶裝配修理技術,被調入高升街的一間鐘錶店當店員。李嘉誠雖然不太善於言辭,但是他心思縝密,是一個可造之材。不過1947年,18歲的李嘉誠已經不願意繼續在舅舅的幫助下工作了,他決定自己出去闖蕩一番。也是這次決定開啟了華人首富之路。
如今馬雲的創業經歷總是被人們一次又一次拿起來說,其實馬雲再辛苦,也不過用了幾年的時間就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且當馬雲創業時,資本市場已經相對完善,他有孫正義幫助,有蔡崇信,有十八羅漢。在60年前的香港,李嘉誠卻是什麼都沒有,他用了60年的時間從社會的最底層,變成了華人世界的一座豐碑。
李嘉誠的發家塑料花有著直接的關係,18歲的他開始行街仔的生涯,僅僅用了三年,他就從一個推銷員變成了這家塑料廠的廠長。
50年代李嘉誠已經生活無憂,而且略有積蓄了,這個時候他再一次放棄了已經穩定的生活,他用7000美元創造了長江塑料廠。如今長江集團已經是一個擁有數千億資產的地產帝國。
「長江」取意於「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裡」。辦廠初期,曾經出過質量事故,李嘉誠在表妹莊月明的鼓勵之下度過了難關。李嘉誠後來也娶了表妹莊月明為妻,生下了李澤鉅跟李澤楷兄弟,當然這兄弟兩個在李嘉誠的培養下,如今也成為了華人世界又兩個出色的企業家。
1955年,李嘉誠開始發行歐洲開始流行塑料花,於是他也打算生產塑料花,只是不知秘訣。李嘉誠於是來義大利,他甩了一個小聰明。在這裡他應聘去了義大利一家生產塑料花的工廠工作,兩周之後李嘉誠辭掉工作回到香港。回到香港之後,李嘉誠的塑料花掀起了香港消費新潮流,長江塑膠廠由默默無聞的小廠一下子蜚聲香港塑膠業界。不久之後,李嘉誠就成為了香港的著名的塑料花大王。
不過塑料花始終是一個小生意,李嘉誠眼光獨到,他認證地少人多,經濟發達的香港未來一定是地產的天下。1958年,李嘉誠在港島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業大廈,興建一幢12層高廠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1960年,又在柴灣興建了第二幢工業大廈,李嘉誠的事業迅速走向輝煌。
在這之後李嘉誠的事業有兩次關鍵的發展時間點,其一是67年,香港發生暴動,香港的股市房地產暴跌。這一年許多香港人都拋售物業移民去外國,不過李嘉誠認準香港的未來,趁機購入大量土地。1972年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成功上市,獲得了超過65倍的認購。
在香港著名的電視劇《大時代》中,就有李嘉誠上市這一段的精彩演繹。不過在李嘉誠的長江上市之後,也不過是香港眾多上市公司中的一家。
李嘉誠事業的第二次騰飛是79年,李嘉誠聯手包玉剛吞併下了和記黃埔跟九龍倉兩家英資企業,李嘉誠當時身家最多不過上億,但是在包玉剛的幫助下以低於市場價非常多的價格,接手了和記黃埔22.4%的股票。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從此之後李嘉誠成為名動華人界的企業家。
看完李嘉誠的發家史,你就明白為什麼如今許家印、馬雲、王健林等人還是無法撼動李嘉誠的地位,不同這些股票暴漲也成為千億富豪的內地企業家,李嘉誠是真正的一步一個腳步打下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