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羅馬帝國成立以來,以羅馬天主教為核心的教會勢力在全歐洲傳播著教義,獲取了大量的信徒。由於人口流動、戰爭、行商交易等因素影響,許多邦國接受了天主教,更在國內建立了不少教堂、修道院作為教會分部。其中,法蘭西作為最早信奉天主教的邦國之一,在宗教事務上的影響力可以說是舉足輕重。但是,正是這個天主教國家,在歷史上卻屢屢做出反叛之事。
首先,我們從「阿維農之囚」事件開始說起。1294年,專橫頑固的教權至上論者卜尼法斯八世成為羅馬教皇。此時,具有強大王權的統一民族國家正在歐洲興起。在法國,國王腓力四世雄心勃勃,仗著武力兼併了許多伯爵的領地,一心要把整個法蘭西置於他的權力之下。然而,羅馬教皇嚴密控制著法國天主教徒——神職人員享有無上的特權,嚴重地阻礙著腓力四世實現自己的目標。強大起來的王權與專制的神權激烈碰撞,免不了一場龍爭虎鬥。
1301年,卜尼法斯八世一連發出三道通諭,指責腓力四世的教會問題上犯有嚴重罪行。但是,腓力四世當眾燒毀了教皇的通諭,莊嚴宣告他的子孫後代他們永遠不會服從任何外來權力,並在巴黎聖母院召開了法國歷史上第一次貴族、教士和市民三個等級的會議,壓制教士服從國王。
面對王權的嚴重威脅,卜尼法斯八世孤注一擲,於1302年頒布了一道「至一至聖」教諭,宣稱人慾得救,必須服從羅馬教皇,每一個人都是隸屬於羅馬教皇的,並開除了腓力四世的教籍。腓力四世針鋒相對,列舉了卜尼法斯八世的29條罪狀,決定以國王的名義在法國審判教皇,並派軍隊赴羅馬傳訊教皇。1303年9月,法軍闖進了卜尼法斯八世正在召集秘密會議的阿南尼宮,聲稱稟法王的旨意,令教皇到法國受審。卜尼法斯八世終被營救出來,但鬱鬱寡歡而死。
至此,腓力四世在同教皇的權力鬥爭中大獲全勝。1305年,腓力四世授意法國波爾多大主教任教皇。新教皇長期滯留法國,並於1308年將教廷遷往法國阿維農,導致教會分裂,直到1417年才結束這種局面。
此外,締結於1536年的「瀆聖聯盟」也是另一個經典的例子。在十六世紀的歐洲,盤踞在奧地利、匈牙利地區的哈布斯堡家族通過聯姻等手段,掌握了西班牙、尼德蘭等地區,可謂是富甲一方、權傾歐陸。而更為巧妙的是,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王朝諸國,剛好把法蘭西全面包圍起來——這對於法國來說是極為不妙的危險處境,身陷政治包圍圈之中,處處被動。
此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希望向東部擴張。但是,哈布斯堡家族形成的包圍圈使得法國在地緣政治中處於下風,並嚴重阻礙了東擴的計劃。而放眼歐洲諸國,只有位於東南方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著抗衡哈布斯堡王朝的實力,以及渴望對抗的意願。
因此,弗朗索瓦一世於1535年和土耳其蘇丹蘇萊曼大帝訂立了同盟協定,共同抗衡哈布斯堡王朝勢力。而由於法國是正統的天主教國家,卻與異教徒、天主教的敵人土耳其人結盟,故而被歐洲諸國指責為「瀆聖」,而法土的同盟也被稱為「百合花與新月的瀆聖同盟」。
然而,無論是控制教皇、教會,還是與異教徒結盟,客觀上來說都給當時的法國帶來了可觀的利益。而聲名狼藉的「瀆聖聯盟」,無疑是法國的一次大膽的外交嘗試,更是法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外交聯盟之一,持續了兩個半世紀之久。所以說,無論是忠於天主教世界,還是反叛教會,在國家層面上的行動永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