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星維:西方的天主教為什麼會有教皇?

2021-01-09 古今縱橫發車站

在中世紀,歐洲人普遍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是當時的歐洲的主流宗教。在當今社會,天主教依然擁有12億多信徒,信徒的數量僅次於伊斯蘭教的遜尼派。

天主教作為歐洲的主流宗教,其不同於其他宗教,擁有教會這個常設機構,教會之中又有教皇。雖說教皇是精神領袖,不會過多幹預地方的內政。可在古代歐洲,教皇的權威比歐洲各國的國王還要高。中世紀歐洲的法國國王、被譽為"歐洲之父"的查理大帝稱帝時,還要親自跑到羅馬教會,由教皇幫他加冕。

不僅如此,歐洲各國的國王如果冒犯了教皇,教皇會號召各個諸侯率兵討伐他。教會在古代歐洲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無人比擬的,高過當地的王室以及貴族。那麼,問題來了。古代歐洲為什麼會有教皇存在呢?要明白,無論是伊斯蘭教,還是印度教,都是沒有實際的精神領袖的,伊斯蘭教和印度教都是信奉虛無縹緲的神仙,哪有活生生的人被他們供奉、膜拜。

為什麼天主教會如此獨特,產生教皇這個擁有絕對權威的領袖呢?要明白這點,我們就得從中世紀的歐洲入手。

公元395年,叱吒歐洲大陸的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首都,東羅馬帝國以拜佔庭為首都。兩個帝國相互矗立在歐洲的地中海沿岸。這兩個帝國實力相仿,文化也近乎一致。只不過西羅馬帝國由於其邊境地帶遍布著數量眾多的蠻族,於476年被蠻族滅亡。

而東羅馬帝國運氣不錯,居然存活至1453年。

西羅馬帝國被滅亡後,歐洲出現了諸國並立的局面。入主歐洲的蠻族如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吸收了羅馬帝國的先進文化,並踏著羅馬帝國的廢墟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政權。

歐洲也因此出現了四分五裂的局面,文化、經濟水平出現了倒退。歷史上把這時期的歐洲稱為"中世紀"。中世紀時期,歐洲軍閥割據,戰爭頻繁。各國為了爭奪利益,不斷地發起戰爭,使得歐洲大地生靈塗炭、民聲哀悼。歐洲各國的國王也知道,這樣打下去也不是辦法。

畢竟打仗是要花費人力、物力的,歐洲並沒有多少家底可以供大家揮霍。同時,中世紀的歐洲貴族也是有物質需求的,他們對別國的商品垂涎三尺,恨不得據為己有。可在戰爭頻繁的歐洲,想要獲得無數珍寶,可謂是難於上青天。那麼,什麼辦法可以促進歐洲的商業流通呢?這時候,歐洲人抬出了基督教的天主教。用宗教來減少各國的矛盾,同化各國的人民是最有效的。

各國打仗的同時,少不了貿易。那麼,天主教教會的存在可以為各國的貿易做個擔保,以免有人從中作梗,破壞歐洲貴族的物質往來。

除此之外,東羅馬帝國和伊斯蘭教崛起,使得歐洲各國的生存空間被大大擠壓了。

公元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為了恢復羅馬帝國龐大的疆域,派遣大軍入侵歐洲,歐洲各國因為缺乏統一領導,片刻之間,歐洲的許多領土都納入了東羅馬帝國的版圖。即使歐洲各國率兵打退了東羅馬帝國,被人入侵的局面也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源於公元7世紀的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誕生後,由於其強大的軍事實力,伊斯蘭教立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壯大後的伊斯蘭教建立起了龐大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在當時,西抵伊比利亞半島,東臨印度河平原,南傍阿拉伯海,北達大高加索山脈。面積有一千多萬平方公裡,是當時僅次於大唐的世界第二大國。歐洲人面對著這個龐然大物,心裡不免有些恐懼。他們想,如果歐洲不團結一致的話,肯定會被伊斯蘭教的信徒給徵服。可歐洲統一是不可能的,畢竟歐洲有阿爾卑斯山等山脈阻隔著各地交流。又存在著義大利半島、巴黎盆地、波德平原等實力相差無幾的板塊。

更何況歐洲的語言、民族成千上萬,想要完成政治上的大一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那麼,如何在歐洲四分五裂的情況下增強各國的凝聚力呢?答案就是加強天主教教會的權威。

道理很簡單,歐洲人民普遍信奉天主教,在當時的條件下,用宗教信仰來教化民眾是最有效的方法。對歐洲各國的國王和貴族來說,教皇是天主教的領袖,而他們都是天主教徒,教皇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威性,在調停的時候不能隨意偏袒別人,就有一定的公正性。並且教皇是宗教領袖,不是世俗領袖,不能隨意幹涉歐洲各國的內政。歐洲各國的國王也不會擔心自己的國家被教皇吞併。

這就為教皇的出現開闢了道路。教皇可以利用自身的權威做歐洲社會的仲裁者,一定程度上減少歐洲的內訌。同時,歐洲面臨外敵的入侵時,教皇挺身而出,號召歐洲人民站起身來,反抗外敵。教皇還可以組織歐洲各國人民組成軍隊去掠奪財富。

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是1096年,歐洲各國人民在教皇的號召下,組織十字軍入侵伊斯蘭世界 ,當時,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亦或是神聖羅馬帝國,在教皇的號召下,紛紛派遣軍隊甚至組織民軍加入十字軍東徵的隊伍之中。當然了,教皇並不是萬能的。它的作用在於歐洲遇到危險或者要掠奪財富時,號召歐洲各國組織軍隊,增強歐洲的凝聚力罷了。

當歐洲各國發生戰爭時,如果不是特殊情況,教皇是採取中立態度的。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民族國家的興起,王權和資產階級先後壯大,象徵著封建迷信的教皇逐漸褪去他的權威色彩,成為了真正的精神領袖,實現完美的統而不治。

相關焦點

  • 天主教
    天主教與東正教、新教同為基督教的三大派別。天主教亦稱「公教」,原意為「普世的」和「大公的」。天主教拉丁文名稱為Ecclesia  Catholica  Romana,直譯為「羅馬公教」,音譯為「加特力教」,意譯為「羅馬天主教」。
  • 為什麼世界「足球強國」都是天主教國家?
    北歐諸國、英國、德國、荷蘭等國家先後歸信了新教,並不惜與歐洲天主教國家一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戰爭」。不過,戰爭結束沒多久,新教國家紛紛崛起,成為「歐洲列強」。很多網友都感慨,為何古代中國的經濟那麼發達,到了近代卻落後了?其實,古代中國發達之時,恰好在歐洲宗教改革之前。
  • 語言趣談:為什麼在西方13是個不吉利的數字?
    有到過歐美的網友可能會發現,有些地方的13號樓會被寫成12A,13號門牌號也是寫成12A,而有些電影院的12座和14座之間是過道,甚至有些飛機座位編號直接跳過13號。沒到過歐美的人從歐美影視劇裡了解到在西方13是不吉利的數字。那為什麼13就不吉利了呢?
  • 福建省天主教「兩會」召開工作會
    福建省天主教「兩會」召開工作會 傳達學習堅持中國化方向五年工作規劃8月10日,第八屆福建省天主教「兩會」神學研究工作委員會首次工作會在武夷山市舉行。會議傳達學習了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頒發的《推進我國天主教堅持中國化方向五年工作規劃(2018-2022)》,討論了籌辦福建天主教中國化神學思想研討會的有關情況,就如何開展福建天主教中國化神學思想研究作部署。福建省民宗廳、福建省天主教「兩會」、神學研究工作委員會有關成員出席參加。會議認為,近幾年全省天主教界在牧靈福傳、神學理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
  • 東渡日本的天主教:戰國時期開始壯大,卻被德川家康驅趕出境
    ,與火器一被帶入日本的,還有的西方的商品還有他們的宗教。日本的火槍是西方流入的在佔據九州作為大本營後,天主教將傳教的範圍擴展到了中國地區的大內家,在通過鐵炮、望遠鏡等賄賂下,大內義隆保舉天主教「上洛」,得到了天皇的允許,從此天主教就得以名正言順的在的日本傳教。
  • 天主教的十誡命和聖經裡的十條誡命有哪幾條不同?為什麼會有不同?
    天主教十誡:第一誡 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第二誡 不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第三誡 守瞻禮之日和主日。第四誡 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第五誡 不殺人不害人。第六誡 不行邪淫。第七誡 不偷盜。第八誡 不妄證不毀謗人。
  • 為什麼有人說如果攻打梵蒂岡,整個西方都會向他開火?
    小則小矣,梵蒂岡獨一無二的地位卻是無可替代,甚至有人說「如果攻打梵蒂岡,整個西方都會向他開火」,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為什麼?    聖彼得大教堂  更吸引人的,是能夠目睹虔誠教徒的生活方式——此國全民信仰天主教,在周三或周日正午,教堂鐘聲響起,教宗會出現在聖彼得大教堂高層正中的窗口,向聚集在廣場的信徒發表演說。
  • 西方傳教士給近代中國帶來了什麼?
    傳教士,一般指西方國家中一部分傳播基督教的人士。基本指的是堅定地信仰宗教,並且遠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們傳播宗教的修道者。雖然有些宗教,很少到處傳播自己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傳教士來擴散它的影響。以尊重歷史的態度,我們來評價一下歷史上西方傳教士為中國帶來了什麼?一方面,我們不能否認歷史上到中國的少數西方傳教士犯下與身份不符的劣行,不但傷害中國人民,也羞辱上帝之名。現在看來,一般的控訴有「傳教士充當侵略中國的工具」、「傳教士參與訂立不平等條約」、「傳教士進行文化侵略」等等,雖然我們不能完全確定這些歷史陳述的準確性,但是恐怕也不會空穴來風。
  • 原罪困擾天主教
    美聯社的報導稱:「在幾乎所有的天主教國家,尤其是那些說英語的國家裡,神職人員性騷擾兒童的情況普遍存在。現在還不能說其他國家的情況是否比美國嚴重,但這次危機會讓更多的人——受害者、記者、律師、檢舉人——鼓起說出真相的勇氣。」
  • 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千年恩怨,為啥無法化解?答案來了!
    東正教和天主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 不過如今卻呈對立狀態,無法調和。那麼,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千年恩怨,為啥無法化解?隨著帝國的分裂,基督教也一分為二,以羅馬為根據地的西方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總部的東方教會。
  • 在天主教的七宗罪裡,為什麼把傲慢定義為最重的罪?
    七宗罪,正式譯名為七罪宗,屬於人類惡行的分類,並由13世紀道明會神父聖多瑪斯·阿奎納列舉出各種惡行的表現。分別是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及色慾。為什麼傲慢定義為最重的罪?天主教正統解釋是:麵餅和酒在祝聖的時候其物質會發生變化,化作基督的血和肉。而這個解釋沒有說明麵餅和酒如何化作基督的血和肉,所以給了神學家借題發揮的機會,反對甚至徹底否定耶穌「化體」的理論,從而挑戰正統權威。在這個背景下,教會的正統學說受到挑戰又不能自圓,反對派繼而發展成為異端派別,煽動反天主教情緒。那教會怎麼辦?
  • 天主教為何可以在晚明的中國廣泛傳播?得益於他所制定的規則
    他是天主教在華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一方面用漢語傳播基督宗教,本人更穿著中國士大夫服飾;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學知識來博取士大夫們的好感。帶著西學而來的利瑪竇開展了晚明以來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由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一共有一百五十餘種的西方書籍翻譯成中文。他的著述對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傳統的中國人多有祭天、祭祖、祭孔的習慣。
  • 西方為什麼忌諱「13」
    看到標題的小夥伴們,是不是會感到好奇,為什麼西方會忌諱「13」呢?似乎,在我們看來,它只是一個很平常不過的數字吧,那麼,它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力量,讓西方國家對它避之如蛇蠍呢?據小編了解,「13」在西方國家看來是個最汙穢的數字,在有信仰的國家中更是如此。
  • 天主教或改變對同居與同性戀等保守立場 被批猶如一場「背叛」
    (圖:方濟各Facebook) 為期兩周的天主教世界主教大會仍在召開之中,200位主教閉門會議,直到10月16日才最終落幕。但一直有關於此的猜測不絕於耳,到底長久以來對離婚、避孕、墮胎、同居以及同性戀持譴責與保守立場的天主教這次是否要放棄此立場,而轉為自由呢?
  • 英美新教國家為何比天主教國家強大
    但更深一點的原因是,英國是加爾文新教國家,他們接受了改革後的新教商業倫理,不受羅馬教廷的威權約束,後來又把新教帶到他們的殖民地;而西班牙與葡萄牙是天主教國家,他們沒有接受新教改革,繼續按照羅馬教廷規制的等級秩序組織社會與經濟,就這樣,他們的拉美殖民地也繼承了天主教傳統。新教國家和天主教國家怎麼差別這麼大呢?
  • 戴維·洛奇:一個天主教不可知論者的自我救贖
    尤其是被譽為「西方的《圍城》」的《小世界》,藉助上世紀末的「錢鍾書熱」,成為洛奇所有作品中在中國最受矚目的一部。此後上海譯文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又先後重新組織翻譯、再版了洛奇的系列著作,使得洛奇的寫作在中文世界得到了較為完整的呈現。
  • 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是什麼
    天主教以羅馬教廷為自己的組織中心,承認教皇為最高領導(即承認在普世教會中的首席權),具有濃厚的"普世"以及"一統"的色彩。基督教則反之,不接受教皇的領導權威,認為教皇制是歷史的、人為的產物。因此,基督教沒有自己的權力中心,教派之間的聯繫鬆散。另外,基督教廢除天主教的教階制,主張教會生活多樣化,認為教徒無需神職人員即可與神直接交通,教徒就是司祭。
  • 成都附近藏著一座天主教教堂,又名上書院,還被稱為中國魔法學校
    成都附近藏著一座天主教教堂,又名上書院,還被稱為中國魔法學校魔法的自然總是給人們很多驚喜,只有近距離接觸它的時候,才能發現它擁有的無限魅力,說世界的大小,不可思議,真的是這樣。 只是做不到,沒有想不到的事。 只有離開家,才能感受到來自千世界的美景。
  • 天主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先驅「景教」
    天主教也叫羅馬大公教會,是指按羅馬禮舉行彌撒禮儀的、接受羅馬教廷教宗為最高領導人的、信仰耶穌基督的教會。那麼天主教最早傳入中國算是什麼時候呢?今天就來簡單說一下「景教」。全球天主教會中心-羅馬梵蒂岡「景教」最早是被羅馬天主教會所稱為「異端」教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