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歐洲人普遍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是當時的歐洲的主流宗教。在當今社會,天主教依然擁有12億多信徒,信徒的數量僅次於伊斯蘭教的遜尼派。
天主教作為歐洲的主流宗教,其不同於其他宗教,擁有教會這個常設機構,教會之中又有教皇。雖說教皇是精神領袖,不會過多幹預地方的內政。可在古代歐洲,教皇的權威比歐洲各國的國王還要高。中世紀歐洲的法國國王、被譽為"歐洲之父"的查理大帝稱帝時,還要親自跑到羅馬教會,由教皇幫他加冕。
不僅如此,歐洲各國的國王如果冒犯了教皇,教皇會號召各個諸侯率兵討伐他。教會在古代歐洲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無人比擬的,高過當地的王室以及貴族。那麼,問題來了。古代歐洲為什麼會有教皇存在呢?要明白,無論是伊斯蘭教,還是印度教,都是沒有實際的精神領袖的,伊斯蘭教和印度教都是信奉虛無縹緲的神仙,哪有活生生的人被他們供奉、膜拜。
為什麼天主教會如此獨特,產生教皇這個擁有絕對權威的領袖呢?要明白這點,我們就得從中世紀的歐洲入手。
公元395年,叱吒歐洲大陸的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首都,東羅馬帝國以拜佔庭為首都。兩個帝國相互矗立在歐洲的地中海沿岸。這兩個帝國實力相仿,文化也近乎一致。只不過西羅馬帝國由於其邊境地帶遍布著數量眾多的蠻族,於476年被蠻族滅亡。
而東羅馬帝國運氣不錯,居然存活至1453年。
西羅馬帝國被滅亡後,歐洲出現了諸國並立的局面。入主歐洲的蠻族如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吸收了羅馬帝國的先進文化,並踏著羅馬帝國的廢墟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政權。
歐洲也因此出現了四分五裂的局面,文化、經濟水平出現了倒退。歷史上把這時期的歐洲稱為"中世紀"。中世紀時期,歐洲軍閥割據,戰爭頻繁。各國為了爭奪利益,不斷地發起戰爭,使得歐洲大地生靈塗炭、民聲哀悼。歐洲各國的國王也知道,這樣打下去也不是辦法。
畢竟打仗是要花費人力、物力的,歐洲並沒有多少家底可以供大家揮霍。同時,中世紀的歐洲貴族也是有物質需求的,他們對別國的商品垂涎三尺,恨不得據為己有。可在戰爭頻繁的歐洲,想要獲得無數珍寶,可謂是難於上青天。那麼,什麼辦法可以促進歐洲的商業流通呢?這時候,歐洲人抬出了基督教的天主教。用宗教來減少各國的矛盾,同化各國的人民是最有效的。
各國打仗的同時,少不了貿易。那麼,天主教教會的存在可以為各國的貿易做個擔保,以免有人從中作梗,破壞歐洲貴族的物質往來。
除此之外,東羅馬帝國和伊斯蘭教崛起,使得歐洲各國的生存空間被大大擠壓了。
公元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為了恢復羅馬帝國龐大的疆域,派遣大軍入侵歐洲,歐洲各國因為缺乏統一領導,片刻之間,歐洲的許多領土都納入了東羅馬帝國的版圖。即使歐洲各國率兵打退了東羅馬帝國,被人入侵的局面也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源於公元7世紀的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誕生後,由於其強大的軍事實力,伊斯蘭教立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壯大後的伊斯蘭教建立起了龐大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在當時,西抵伊比利亞半島,東臨印度河平原,南傍阿拉伯海,北達大高加索山脈。面積有一千多萬平方公裡,是當時僅次於大唐的世界第二大國。歐洲人面對著這個龐然大物,心裡不免有些恐懼。他們想,如果歐洲不團結一致的話,肯定會被伊斯蘭教的信徒給徵服。可歐洲統一是不可能的,畢竟歐洲有阿爾卑斯山等山脈阻隔著各地交流。又存在著義大利半島、巴黎盆地、波德平原等實力相差無幾的板塊。
更何況歐洲的語言、民族成千上萬,想要完成政治上的大一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那麼,如何在歐洲四分五裂的情況下增強各國的凝聚力呢?答案就是加強天主教教會的權威。
道理很簡單,歐洲人民普遍信奉天主教,在當時的條件下,用宗教信仰來教化民眾是最有效的方法。對歐洲各國的國王和貴族來說,教皇是天主教的領袖,而他們都是天主教徒,教皇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威性,在調停的時候不能隨意偏袒別人,就有一定的公正性。並且教皇是宗教領袖,不是世俗領袖,不能隨意幹涉歐洲各國的內政。歐洲各國的國王也不會擔心自己的國家被教皇吞併。
這就為教皇的出現開闢了道路。教皇可以利用自身的權威做歐洲社會的仲裁者,一定程度上減少歐洲的內訌。同時,歐洲面臨外敵的入侵時,教皇挺身而出,號召歐洲人民站起身來,反抗外敵。教皇還可以組織歐洲各國人民組成軍隊去掠奪財富。
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是1096年,歐洲各國人民在教皇的號召下,組織十字軍入侵伊斯蘭世界 ,當時,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亦或是神聖羅馬帝國,在教皇的號召下,紛紛派遣軍隊甚至組織民軍加入十字軍東徵的隊伍之中。當然了,教皇並不是萬能的。它的作用在於歐洲遇到危險或者要掠奪財富時,號召歐洲各國組織軍隊,增強歐洲的凝聚力罷了。
當歐洲各國發生戰爭時,如果不是特殊情況,教皇是採取中立態度的。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民族國家的興起,王權和資產階級先後壯大,象徵著封建迷信的教皇逐漸褪去他的權威色彩,成為了真正的精神領袖,實現完美的統而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