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為何可以在晚明的中國廣泛傳播?得益於他所制定的規則

2021-01-15 讀史有學問

利瑪竇,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籍傳教士、學者。於1583年(明神宗萬曆十一年)來到中國居住。在明朝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華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一方面用漢語傳播基督宗教,本人更穿著中國士大夫服飾;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學知識來博取士大夫們的好感。帶著西學而來的利瑪竇開展了晚明以來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由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一共有一百五十餘種的西方書籍翻譯成中文。他的著述對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傳統的中國人多有祭天、祭祖、祭孔的習慣。利瑪竇自認為西儒,秉持著儒家作風,對中國習俗保持寬容的態度。他容許中國教徒繼續這些傳統的儀式。利瑪竇主張以「天主」稱呼天主教的「神」;但他亦認為天主教的「神」早已存在於中國的思想之中,因為中國傳統的「天」和「上帝」本質上與天主教所說的「唯一真神」並無分別。而祭祀祖先與孔子,這些只屬追思先人與緬懷哲人的儀式,與信仰並無什麼幹涉;只要不摻入許願、崇拜、祈禱等成分,本質上並沒有違反天主教教義。利瑪竇的傳教策略和方式,一直為之後到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士所遵從,是為「利瑪竇規矩」。

利瑪竇等義大利傳教士在中國取得了成功,教義大興,許多中國人都改信或受洗成為信徒,包括大臣徐光啟、李之藻、孫元化等人,甚至南明永曆帝的皇后王氏、哀愍太子朱慈炫等都成為信徒,永曆帝在清兵大舉進攻時還曾寫信向羅馬天主教教廷請求教宗及歐洲各國派兵支援。

清朝時,康熙仍然重用義大利傳教士。但後來歐洲其他天主教各派系之間,對中國傳統祭祖敬孔習俗的爭論,削弱了利瑪竇等人本已取得的成功。多為西班牙籍的道明會傳教士,為了在中國排擠義大利人居多的耶穌會傳教士,向教宗申訴並取得教宗敕令,宣稱利瑪竇等人允許中國教徒崇拜祖先,違背了天主教教義。教宗克萊孟十一世派特使鐸羅到中國晉見康熙帝,態度驕橫,和康熙爭辯。康熙認為「天下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也說了「眾西洋人自今以後,若不遵利瑪竇規矩,斷不準在中國住,必逐回去。」,又說這個特使「不可理喻」,憤怒的康熙帝,敕將鐸羅押往澳門交葡萄牙人禁錮,直至其病死獄中。此即中國禮儀之爭事件。之後康熙再下諭令:「朕已將話傳至宗主國(梵諦岡),如教化王不遵從,爾等可自任去留;爾等既是出家人,即留於本國著住修道。」

從此,中國和教廷的關係急劇惡化,禁止了西班牙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並進一步嚴格地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直到數百年後,教廷才於1939年12月8日廢除祭祖敬孔的禁令,這也側面顯示出了利瑪竇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相關焦點

  • 《中華帝國全志》所傳播的中國文學
    「瀆教之人」(Impies)的添加便於從對立面來「確證」中國古代的天主信仰,而「罪」(péchez)這樣富於天主教意涵的語彙加入其中,也容易賦予中國原初文化以天主教色彩。《大雅·板》譯文又被註明是「同一主題」,即「悲嘆人類之苦難」。
  • 天主教
    16世紀傳入中國時,其信徒將所崇奉的神稱為「天主」,故在中國稱天主教。  天主教信奉耶穌基督,並尊瑪利亞為聖母。天主教有等級分明的教職體系和教會管理體制。天主教的宗教禮儀主要有七項,被成為「七件聖事」,即洗禮、聖體、堅振、神品、告解、婚配、終傅。  天主教傳入中國,最早是在唐朝,當時尚未分裂的基督教會的一個派別聶斯脫利派傳入中國,稱為景教,後隨唐武宗滅佛而一起消亡。
  • 天主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先驅「景教」
    天主教也叫羅馬大公教會,是指按羅馬禮舉行彌撒禮儀的、接受羅馬教廷教宗為最高領導人的、信仰耶穌基督的教會。那麼天主教最早傳入中國算是什麼時候呢?今天就來簡單說一下「景教」。這與羅馬教廷所確認的耶穌只有一性一體的神學觀點背道而馳,經過教廷會議的確認,定為異端觀點。此後聶斯多略一派的人前往波斯,受到波斯國王的保護,而隨著唐朝與波斯的貿易往來,景教也被傳入大唐。景教為什麼要從敘利亞傳入波斯、阿拉伯、印度、再由波斯東傳中國呢?
  • 中國現行農曆是德國傳教士制定的?
    人們可以從天文(天象變動)中推算出曆法,反過來,一套正確的曆法必然可以準確無誤地預報天文現象(比如日、月食等)。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為主導的國家,從夏、商、周時期,為了指導農業生產,先民們就已經嘗試製定天文歷,就是所謂的「三正歷」。但這種「歷」非常不準確,直到戰國時期,人們才根據一回歸年為356又1/4天的發現,創製出了真正的曆法——《四分曆》。
  • 東渡日本的天主教:戰國時期開始壯大,卻被德川家康驅趕出境
    日本人中的佛教信徒比例甚至達到了90%以上,其次是才是天主教等教徒。和YSL教更多的阿拉伯人不同,天主教是跨越的人種和語言的限制,那為何天主教卻在日本吃不開呢?實際上天主教從日本戰國時代引進,在九州等地進行了廣泛傳播,甚至有一度取代日本淨土真宗的趨勢。但卻在戰國時代隨著日本戰國從動蕩到統一,逐漸被邊緣化。
  • 穆斯林國家多次西徵,與天主教國家對抗,為何從不北上攻打東正教
    寫在前面:穆斯林國家多次西徵,與天主教國家對抗,為何從不北上攻打東正教?基督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宗教,保守估計,全世界基督教徒的數量達到了25億。但是基督教內部,卻可以分成好幾個教派。因為基督徒對上帝、對聖經的理解有很大的分歧。最主要的三個派系,就是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其中東正教徒數量最少,只有斯拉夫民族信仰東正教。新教誕生的時間最晚,但影響力卻最大。因為新教的「元年」是1517年,也就是大約500年前。
  • 身為皇帝,為何放棄了自己的信仰,公開宣布信仰天主教?
    一切都在致力於保持宗教和平,這一協議在查理五世時達成,由兩個互相補充的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教區保留權,即對新教迅速傳播的限制,另一部分則是斐迪南的聲明,即保證天主教貴族統治下新教團體的安全—也就是對天主教的限制年復一年,維持這一和平協議變得越來越困難;一方面新教在歐洲諸國迅速傳播,影響力擴大;另一方面,天主教召開了脫利騰大公會議,更加強調其統一性,加強了中央集權
  • 英美新教國家為何比天主教國家強大
    今天我們就談新教改革與金融解放所帶來的實際影響,這也幫你理解今天的世界格局是怎麼來的。兩大教派社會的對比我們可以先看看他們在20世紀的區別。可以用的判斷指標很多,先就我們熟悉的人均GDP而言,比如在1991年,排名前10的國家中,除日本以外其他9個都是新教國家,包括瑞士、瑞典、丹麥、芬蘭、挪威、德國、美國、加拿大和奧地利。而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天主教國家都排在後面。如果按1901-2017年間得諾貝爾獎人數來排名,會如何呢?獲獎人數排名前10的國家中8個是新教國家,但沒有一個是天主教國家。
  • 他的所做所為受不受基督教教義的約束?看看
    不過基督教和天主教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天主教對教徒的信仰其實有更深的「管控意識」,教徒的儀式感和歸屬感更強。我們都知道梵蒂岡,這就是天主教的教皇,他是所有天主教徒的掌門人。而基督教就沒有一個全世界「共主」,基本上只在自己受洗的教區存在一種關係的維繫。
  • 唐朝袁天罡的稱骨算命法為何民間傳播廣泛:結合生辰八字簡單易行
    墨子是反對命運之說的,他認為如果人人都信仰命運,從功利主義上看人人都不再奮鬥會阻礙社會進步。中國的算命術從先秦時代脫胎於諸子百家,濫觴於漢代,到了唐代才最終確立一套體系。唐朝的李虛中是算命歷史上比較重要的人物。唐宋八大家韓愈就曾評論李虛中:無所不通,最深於五行書,從人出生的生辰八字,推算人的壽命和富貴,百不失一二。這段收錄在韓昌黎文集的李虛中墓誌對於這位人物的算命術可謂是推崇備至了。
  • 唐朝袁天罡的稱骨算命法為何民間傳播廣泛:結合生辰八字簡單易行
    墨子是反對命運之說的,他認為如果人人都信仰命運,從功利主義上看人人都不再奮鬥會阻礙社會進步。中國的算命術從先秦時代脫胎於諸子百家,濫觴於漢代,到了唐代才最終確立一套體系。但是這套算命術因為過於複雜,在民間流傳並不廣泛。因為測算生辰八字和十二宮等非常複雜,要藉助不少口訣和不斷訓練才能完成。
  • 浙江天主教愛國會主任談慈孝文化:與教義不謀而合
    18:20:0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中華慈孝文化節暨浙江省宗教界開展「傳承慈孝·五教同行」活動啟動儀式在浙江杭州舉行 李晨韻 攝   中新網杭州9月6日電 (見習記者陳潔)「莫道桑榆晚,紅霞尚滿天」,千年以來,中國傳統慈孝文化在代代相傳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成為不同信仰、宗教間引人共鳴的通用語言。
  • 省天主教第九次代表會議召開
    浙江在線1月1日訊 (記者 沈吟) 12月29日至31日,省天主教第九次代表會議在杭州召開,修訂通過《浙江省天主教愛國會章程》《浙江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章程》等文件,選舉產生第九屆浙江省天主教愛國會、浙江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領導班子。方法全當選為省天主教愛國會主任,金仰科當選為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主任。
  •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基督信徒的分裂是個醜聞
    6月24日,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一封信函中表達了這個觀點。這是方濟各寫給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WCC)秘書長特韋特(Olav Fykse Tveit)牧師的一封信函。今年是天主教會與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WCC)「聯合工作小組」創立50周年,教宗方濟各為此寫了這封信函。他指出,大公合一運動「深受基督渴望祂的肢體合一,即教會的合一所啟發,也受到基督信徒分裂醜聞的痛苦所啟發」。
  • 原罪困擾天主教
    另一方面,天主教對自己的教士有三大要求,他們必須立誓過儉樸、忠貞、絕對服從的生活。這三項紀律鑄成了一道信仰的防線——卻也同樣形成了致命弱點。正如範德比爾特大學精神科專家凡奈·蓋所說:「那些選擇神的事業的人必須放棄自己所有個人的選擇:你一無所有,你被賜予了一個新名字,你摒棄情慾,你全然遺忘自我。」這樣的生活也許能帶來真正的神聖,但也可能帶來真正的麻煩。從聖潔到褻瀆,也許只有一步之遙。
  • 若望·保祿一個斯拉夫人,為何能成為天主教教宗?如何被封為聖人
    天主教的興起是從羅馬帝國覆滅之後開始的,從羅馬開始,進過長久的擴張和傳教,到了中古的時候,經歷了法國丕平獻土之後,天主教逐漸影響了整個歐洲。雖然說誰都有信奉上帝的權力,但是在無論在哪個教派中,出身都代表了一切,比如天主教雖然在歐洲的影響力比較大,信仰的人數也眾多,但是在若望·保祿之前的時候,從未有一個非義大利人當上教宗。
  • "中國化"的天主教:明清士大夫如何變成儒家式基督徒
    東林黨和天主教關係密切的說法可以得到中文資料的證明。鄒元標為東林講學的健將,與顧憲成、趙南星並稱為「三君」。具有豐富道德內容的天主教神學受到東林黨的注視是很自然的。在葉相高《首善書院記》中就表示書院宗旨在民間砥礪道德精神,而不在學問。他所「講學者必有素常學問之人,高不知學,何以為辭?……餘乃言曰:古之所謂教學,則庠序學校盡之矣。當其時裡黨之所肄習,師儒之所修明,舍三德六行五倫之外,無他物也。自鄒魯興,齦齦於洙泗鳧繹之區,始言心言性,言道德仁義,而其指歸不出於孝弟。」
  • 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主要表現在教堂建築和宗教儀式兩個方面
    柏林的夏洛滕堡宮和德雷斯頓的聖母大教堂可以作為這時期建築的代表作。僅就天主教的教堂建築而言,巴洛克建築的主要特徵可以概括為:氣勢宏偉、豔麗豪華、裝飾繁縟和熱情躁動。雖然在整體上巴洛克教堂一般沒有哥德式或羅馬式教堂那麼高大,但它不僅衝破了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以來沿襲的種種清規戒律,而且違背了慣常的藝術標準。例如去掉了常見的教堂大廳的立柱,又如將繪畫和雕刻與建築渾為一體等等。
  • 韓媒:佛教、天主教都安然無恙,為何新教病例激增?
    針對現狀,韓國《韓民族》日報的宗教專業記者趙賢提出疑問,此前全韓各教的宗教活動均已重啟,天主教堂有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做主日彌撒,佛教寺廟也舉行法會,可為何唯獨「愛第一」教會所屬的新教教會出現了這麼多確診病例?
  • 為什麼世界「足球強國」都是天主教國家?
    為何踢球最厲害的拉美國家經濟卻很落後?公元1517年,在德國東部的一座小城裡,發生了一件改變人類命運的「小事」。一個三十多歲的大學教授,馬丁·路德,在教堂門口張貼《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在此之前,歐洲處於黑暗的「中世紀」;在此之後,歐洲歷史進入了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