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行農曆是德國傳教士制定的?

2021-01-11 騰訊網

[摘要]清王朝建立以後,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兩次向朝廷上書修改曆法,還請求清廷派人檢驗他推測的日食是否準確,希望藉此「推銷」傳教士用「西洋新法」所制的曆書。

最近微博上有個帖子稱:「中國現行的農曆是一個叫湯若望的德國傳教士編著的。」此帖一出,立即引起數千次的轉發和討論。不過也有網友指出,這種說法並不準確,目前我們使用的農曆是1929年修訂的《紫金歷》,而並不是湯若望修訂的《時憲歷》。拋開這點不談,本文僅就我國農曆的歷史流變和傳教士在中國天文曆法領域所做的貢獻做一簡要回顧。

從天文到曆法

如今我們將「天文、曆法」兩個詞合用,其實它們的意思並不完全相同。所謂天文,指的是天象,也就是日月星辰在天幕上有規律的運動現象。而曆法,則是人為根據天時,調配生產生活作息的一套法則。人們可以從天文(天象變動)中推算出曆法,反過來,一套正確的曆法必然可以準確無誤地預報天文現象(比如日、月食等)。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為主導的國家,從夏、商、周時期,為了指導農業生產,先民們就已經嘗試製定天文歷,就是所謂的「三正歷」。但這種「歷」非常不準確,直到戰國時期,人們才根據一回歸年為356又1/4天的發現,創製出了真正的曆法——《四分曆》。

《四分曆》在此後的生產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所以顧炎武在《日知錄?天文》中有「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的說法。但是我們知道,《四分曆》所推算的一回歸年的數據與理論值誤差頗大,在經年累月的使用中,自然就出現了誤報日、月食的問題。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對四分曆做了一次大的調整,新版的曆法稱為《太初曆》。《太初曆》基本確立了中國曆法的體系。

此後,歷朝歷代又多次修訂曆法(改歷),但對於中國曆學史來說,意義最重大的改歷,是唐代《大衍曆》、元代《授時曆》以及明代《崇禎歷》。這三次改歷都與外來文化有直接的關係。

三次改歷與外來文化

發源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以後,把古代印度的哲學思想、天文藝術和科學知識都一併傳到了中國。隋唐之際,多位印度天文家在朝廷的司天監供職。開元年間,印度高僧善無畏來到長安後,在傳播密宗的同時,又傳授印度天文曆法。而《大衍曆》的編修人僧一行就是善無畏的學生。

僧一行修《大衍曆》

僧一行主持製造了當時世界先進的「黃道遊儀」,取得了一系列關於日月星辰運動的第一手資料。他又監製了一架天文鐘——「水運渾儀」,取得了較準確的時間記錄。為了讓新曆法能適用於全國各地,他還主持了我國古代第一次天文大地測量,也是世界第一次用科學方法進行的子午線實測,得出「南北兩地相差129.22公裡,北極高度相差1°」的結論。經過4年準備,他開始修歷,2年後形成初稿,是為《大衍曆》,其所定結構與方法,沿襲至元、明。

元朝時,蒙古人三次西徵使得大批信奉伊斯蘭教的「色目人」進入中國,伊斯蘭天文曆法也隨之在中國生根發芽。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設立「西域星曆司」,招聘阿拉伯天文曆法家任事。他們編制了《萬年曆》,創製「西域儀象」,提高了天文觀測的精密度。至元八年,元朝在上都建立「回回司文臺」,主持觀測、編制曆書,並在這裡藏有包括託勒密《天文學大成》、歐幾裡得《幾何原本》在內的多種天文書籍,使之成為研究和傳播阿拉伯天文曆法的中心。

在此基礎上,郭守敬等人修訂了新的曆法——《授時曆》。《授時曆》是我國古代曆法的第二座高峰,它的修訂是建立在當時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和多年比較準確的天文數據的基礎上的,因而所定的一回歸年的長度365.2425日,只和理論值有微小的誤差。

元朝時,郭守敬等人修訂了《授時曆》。

明代在《授時曆》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修改,制定了《大統歷》。而到了明末,《大統歷》頒行已久,產生了較大誤差,欽天監預報的日月食「往往不驗」,如何修訂出更準確的曆法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了。可當時缺乏像郭守敬那樣的天文人才,直到一批傳教士的出現,才給中國帶來了歐洲先進的天文知識。

當時,利瑪竇、熊三拔、湯若望、龐迪我等傳教士與徐光啟、李之藻等中國官員結交為好友。在這些中國官員的支持下,1611年明廷讓龐迪我、熊三拔等參與修訂曆法(《崇禎新曆》)。可是明末社會動蕩,曆書尚未完成,明朝就滅亡了。直至滿人在北京建立了清朝政府,傳教士湯若望才上書清政府要求繼續修訂曆法,這才有了《時憲歷》。

利瑪竇、湯若望等傳教士參與修訂新曆。

湯若望、《時憲歷》與「天算案」

清王朝建立以後,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兩次向朝廷上書修改曆法,還請求清廷派人檢驗他推測的日食是否準確,希望藉此「推銷」傳教士用「西洋新法」所制的曆書。

順治元年八月丙辰,大學士馮銓和欽天監的官員對當天的朔日食進行實地觀測,結果湯若望的預測準確無誤,而使用《大統歷》、《回回曆》所推算的結果都有誤差。於是,清朝決定採用湯若望所獻的新曆,這就是《時憲歷》。

好景不長,1661年順治帝因病去世,年僅6歲的康熙即位。4位輔政大臣把持了朝政,特別是守舊派大臣鰲拜上臺後,提出了「率祖制、復舊章」的政見,廢除了清政府入關以來的多項政策,傳教士所定新曆也捲入其中。

中國的天文曆法自古以來就與統治階級的意志密不可分。自周朝以來,講究「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天文曆法向來被視為王權得以確立的必要條件和象徵,所以天文曆法從來為官府獨掌,民間不得私習。採用什麼樣的曆法,不僅是科學領域的問題,也是政治領域的問題。

以鰲拜為首的守舊派不懂得天文曆法的原理,但新曆法代表的是新的政治風向,而這就是鰲拜要反對的。同時,清廷中有很多反對基督教的儒家官吏和因使用新曆法以後被裁汰掉的失意官吏,他們聯合起來對湯若望等人提出控告,一場天文曆法之爭很快就變成了一場政治案件,這就是「天算案」。

提出控告的一方心裡清楚,從科學技術的角度是無法取得勝利的。於是他們採用的是政治攻擊的手段,他們攻擊湯若望的曆法只有200年,意思是清王朝只有200年的國運,還捏造外國人已經在澳門屯兵數萬,準備奪取清朝的江山。

整個「天算案」經過了三次庭審,在鰲拜掌權的政治背景下,審訊結果早已擬定好了。守舊派集團試圖將湯若望和支持西方曆法的官員凌遲處死,後因太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孝莊皇太后)幹涉,他們才得以赦免。但是湯若望在欽天監的職務被免除,《時憲歷》被廢。

可是天象並不因為人間的政治鬥爭而變化,《時憲歷》被廢以後,清政府就再也算不準天時了。直到康熙帝扳倒了鰲拜,才重新恢復《時憲歷》。至高宗朝,為避乾隆皇帝弘曆的諱,將《時憲歷》改名《時憲書》。

對傳教士引入天文學的評價

明末清初的傳教士來華傳播西方科學技術知識,是為了贏得中國最高統治者和社會的讚許和承認,從而進一步傳播天主教。

利瑪竇曾說:「如果能派一位天文學者來北京,可以把我們的曆法由我翻譯成中文,這件事對我來說並不難,這樣我們會更獲得中國人的尊敬。」另一位傳教士鄧玉函在寫往歐洲的信中稱:「我極希望從伽利略先生處,……得到來自他新觀察中的關於日、月交食的推算……因為它對我們革新舊曆有著急迫的必要性。如果要尋找一個合法的、可以作為我們在中國存在的理由,藉此讓他們不把我們驅趕出這個國度,這就是唯一的理由。」

因此,我們在評價傳教士來華傳播天文學時,不能拋開這個動機。一廂情願地美化傳教士向中國傳播天文學,認為湯若望們不遠萬裡把歐洲科學技術傳播給中國完全是出於為中國老百姓服務,顯然是不客觀的。

但另一方面,在傳教士向中國傳播天文學的過程中,他們的確將很多當時先進的天文學發現和發明帶到了中國。比如在1610年,伽利略用望遠鏡發現了木衛4和土衛2;1611年,又發現了銀河是由無數天體構成的。這些成果都被傳教士第一時間介紹到了中國,同時帶來的還有天文望遠鏡。

明末清初傳教士來華所處的時代,正是西方天文學由「古代天文學」向「近代天文學」進化的階段,他們已經將當時最先進的天文學成果介紹到了中國。總之,利瑪竇、湯若望們的歷史功績是不能輕易抹殺的。

參考文獻:

1、張聞玉:《古代天文曆法講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2、鄭慧生:《認星識歷——古代天文曆法初步》,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3、史繼忠:《外來文化與中國歷史上三次重大改歷》,《貴州文史叢刊》2000年03期。

4、林健:《西方近代科學傳來中國後的一場鬥爭——清初湯若望和楊光先關於天文曆法的論爭》,《歷史研究》1980年02期。

5、江曉原:《論耶穌會士沒有阻擾哥白尼學說在華傳播——西方天文學早期在華傳播至再評價》,《學術月刊》2004年12期。

6、趙德宇:《耶穌會士傳入天文學辨》,《歷史教學》2004年07期。

相關焦點

  • 西方傳教士給近代中國帶來了什麼?
    傳教士,一般指西方國家中一部分傳播基督教的人士。基本指的是堅定地信仰宗教,並且遠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們傳播宗教的修道者。雖然有些宗教,很少到處傳播自己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傳教士來擴散它的影響。以尊重歷史的態度,我們來評價一下歷史上西方傳教士為中國帶來了什麼?一方面,我們不能否認歷史上到中國的少數西方傳教士犯下與身份不符的劣行,不但傷害中國人民,也羞辱上帝之名。現在看來,一般的控訴有「傳教士充當侵略中國的工具」、「傳教士參與訂立不平等條約」、「傳教士進行文化侵略」等等,雖然我們不能完全確定這些歷史陳述的準確性,但是恐怕也不會空穴來風。
  • 當代農曆「山寨」自西歐,並非弘揚中國傳統
    中國現行農曆沿用自明末《時憲歷》脫胎的清朝《西洋新法曆書》,是四百多年前的由湯若望主導的歐洲耶穌會教士和中國第一批天主教徒合力編撰的 所謂「民族智慧科學結晶」、「實實在在中國特色」的中國現行農曆,其實完全是四百多年前的歐洲耶穌會教士和中國天主教徒合力編撰的
  • 農曆雞年現「一年兩頭春」現象
    記者 高萌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渾儀製造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1900年,渾儀連同五件古代天文儀器被八國聯軍盜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國於1920年將這批儀器歸還中國。
  • 從農曆到二十四節氣——兼收並蓄的中國古代曆法
    傳說上古的黃帝創造了曆法,至遲在商代時期,中國已經有了詳盡的天象記錄以及曆法。除了指導農業生產以外,中國古代許多宗教性節日都必須根據天象制定,御用天文學家必須不斷地觀測天象,以修正曆法,安排節日。至遲從商代開始,中國人就使用著綜合太陽和月球運行規律的陰陽曆,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農曆。
  • 農曆雞年共384天 將現「一年兩頭春」現象
    記者 高萌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渾儀製造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1900年,渾儀連同五件古代天文儀器被八國聯軍盜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國於1920年將這批儀器歸還中國農曆到底怎麼算?昨日,我國農曆官方出版機構——紫金山天文檯曆算室傅燕寧接受長江日報記者專訪,為大家詳解我國傳統曆法,以及農曆幕後「推手」的秘密。不過對於「現代欽天監」的叫法,傅燕寧表示:「我們與欽天監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不僅編寫年曆還預報大行星運行軌道  中國現行的農曆由南京紫金山天文檯曆算和天文參考系編訂,南京紫金山天文檯曆算和天文參考系是農曆的官方出版機構。
  • 陰曆、陽曆、農曆到底有什麼區別?這次終於分清了
    在生活中,我們通常會見到「公曆」「西曆」「新曆」「舊曆」「老歷」「陽曆」「陰曆」「農曆」的說法,它們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呢?陰陽曆的本義中國傳統曆法是兼顧月亮繞地球和地球繞太陽運動周期的陰陽合曆,這個陰陽合曆的歷史非常悠久了,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而自明末以後傳入中國的儒略曆和格里高利曆都是參考地球繞太陽運動周期的陽曆。
  • 農曆與24節氣的由來
    農曆其實是陰曆(月亮歷),24節氣其實是陽曆(太陽曆)。今天農曆,其實是清順治年間的《時憲歷》,是由德意志傳教士湯若望同志搞出來的,冬至日的測算是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為準。與中國古代的平氣法測算二十四節氣完全不是一碼事。
  • 中國曆法上的春節之變:武則天登基那年過倆春節
    曆法·變農曆幾變遷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崇禎曆書獻給多爾袞如今的農曆,在歷史上也有諸多錯漏。經過唐宋、元代改歷,曆法開始走樣。明代大統歷與太初曆相比,誤差達到了一天。在用中國傳統方法與西方方法預報日月食,幾經校驗比較之後,皇家確定由徐光啟主持曆局,修改曆法。徐光啟則聘請了鄧玉函、龍華民等傳教士參與改歷。1630年,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奉詔從陝西調往北京進曆局供職。
  • 現代農曆是經由外國人修改而來?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強盛的封建國家背後,都有著超越其他國家的農業水平。而農業又是靠天吃飯,所以一部精準的曆法,對於指導農業生產,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因而,基本上每一位賢明君主上位,伊始都會重視曆法的修訂與校準。中國的曆法,也就是現在的農曆,前前後後經過經過無數次的修改,其中最有名的一次修改,當屬發生在清朝時期,西方傳教士湯若望和南懷仁對於中國曆法的修改。
  • 天主教為何可以在晚明的中國廣泛傳播?得益於他所制定的規則
    利瑪竇,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籍傳教士、學者。於1583年(明神宗萬曆十一年)來到中國居住。在明朝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華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
  • 農曆和陰曆其實不是一回事,他們哪個才是以月亮制定的?
    又到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了,今天我們就聊聊農曆和月亮的關係,中國是最熱愛月亮的國度了,不說古人為月亮創作了多少詩詞歌賦,中秋節也是月亮節,而我們的陰曆其實就是根據月亮制定的。根據月亮制定的「陰曆」陰曆是我國古代根據「朔望月」來制定的曆法,「朔」指的是我們看不到月亮的時候,當月亮處於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黑的一面對著我們,我們就看不到月亮了。「望」指的是滿月,月亮最亮的時候,也就是地球處於月亮中間的時候。而月亮從「朔」帶「望」再到「朔」的周期是29天12小時44分2秒,這既是我們俗稱的「朔望月」。
  • 140年前,美國傳教士看到中國場景,說出了一個預言,如今已應驗
    ,比如曾經就有一位來中國旅遊的美國傳教士,他就拍攝了很多中國人的生活現狀可以說是十分悲慘的。美國傳教士見到中國場景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清朝末年,中國百姓的生活環境是十分惡劣的,人民經常吃不飽穿不暖,而且還時刻面臨著意想不到的危險,所以當時的人民大多都勤勞簡樸,也真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時中國老百姓的身體素質是非常高的,身體抵抗力也很強悍。
  • 陽曆、陰曆、農曆、公曆、日曆,你能否說清?——附2021年日曆
    我國古代的傳統曆法基本屬於農曆的範疇,但「農曆」這個概念則是20世紀60年代才出現的。農曆結合了陰曆和陽曆的特點,能夠準確反映四時變化,在歷史上長期用於指導農業生產,故名農曆,只是在過去漫長的歷史中,「農曆」這一說法沒有固定下來。  用陰曆紀年,有一個問題,陰曆的一年是12個朔望月,按天計算是354天,比一個回歸年的365天少了11天。每過一個陰曆年,時間就會提前11天,月份也會相應提前,這樣就會與季節對不上。
  • 政協委員建議曆法由公曆改用農曆:中國特色
    「許多年輕人對『農曆二十四節氣』毫無了解,反倒很迷戀西方公曆的節日。」這種現狀讓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王俊峰深感憂慮。他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這也是他今年兩會的提案之一:建議我國曆法由公曆改用農曆。
  • 德國努力提高潛在產出(經濟透視)
    由於汽車與化工產業在德國國民經濟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兩大產業受限對宏觀經濟的短期影響立竿見影。   再次,儘管德國是一個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體,出口佔德國經濟產出近四成,近期全球貿易條件惡化與主要經濟體發展前景不明確等風險,可能導致一定程度的需求縮減,但仍在德國經濟可承受範圍之內。德國經濟增長現階段的瓶頸主要不是外部需求不足,而是經濟潛在產出受制於專業勞動力短缺,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 人的公曆生日與農曆生日什麼時候可以恰逢同一天?
    在中國也被稱為「公元」、「西元」。農曆,現在使用的版本是1644年由攝政睿親王多爾袞頒布的「時憲歷」。其實這部曆法在崇禎年間就由西洋傳教士協助修訂好了,改朝換代的原因,才由清朝頒行。這兩部曆法的編制原理不同。公曆是「陽曆」,也就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制定的。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是365.2422天,也叫一個「回歸年」。
  • 那些繪製中國地圖的西洋人
    3月28日,德國總理默克爾攜「第一先生」在總理府私人宴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夫人彭麗媛,並贈送了一件特別的禮物。       禮物是一張中國地圖。據默克爾介紹,那是「1735年德國繪製的第一幅精確的中國地圖」。
  • 中國農曆中的閏月是如何設置的?
    在中國,通常使用公曆,還有就是民間還使用到農曆。像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都是規定在農曆上的某月某日。如,中秋節就是農曆八月十五。在農曆中還經常遇到閏月,比如2020年農曆就閏四月,也就是說農曆要過兩個四月。
  • 德國:從11月2日起全國「封城」一個月,關閉餐飲和文體設施
    圖源:新華社德國的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個案持續增加,根據德國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的數據顯示,28日當天,德國較前一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14964例,再創疫情暴發以來單日新增最高紀錄,總數增至449,275例,另外再多27
  • 紫禁城裡的西洋人——耶穌會士在中國
    他用中國人能夠接受的語言和方式傳播天主教的教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像徐光啟這樣的中國士大夫在與利瑪竇接觸後,也皈依了天主教。利瑪竇在中國的成功為以後的傳教士鋪平了道路,也成為後來者們效仿的榜樣:首先接受和學習中國的文化與習俗,然後在傳播科學知識的同時傳播上帝的福音。於是乎,大批傳教士接踵而來,並以其掌握的知識得到了康熙等君主的信任和賞識,有的甚至還入朝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