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通常使用公曆,還有就是民間還使用到農曆。像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都是規定在農曆上的某月某日。如,中秋節就是農曆八月十五。在農曆中還經常遇到閏月,比如2020年農曆就閏四月,也就是說農曆要過兩個四月。那麼有的年份又閏七月,甚至有的閏八月,還有說經歷多少年後會閏正月,可以過兩個年。那這些制定農曆的人們是如何來設置閏月的呢?
講這個之前,先說太陽曆和太陰曆。
太陽曆。是基於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規律制定的。把地球環繞太陽運動一周所經歷的時間稱為一個「回歸年」,它是太陽曆的一年。起初確認一個回歸年約為365日,隨後經過科學精密計算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我國是在辛亥革命後根據臨時政府通電,從1912年1月1日起正式使用格列高利歷的(第二次修訂的太陽曆,也是目前所使用的)。
太陰曆。一年有12個月,單月是大月(30天),雙月是小月(29天),全年共有354天。12個朔望月共為354~367天,二者一年相差0~367天。若不予以調整,經過40年後,其朔望日期便完全顛倒。因此陰曆需要安排「閏年」來調整,辦法是每30年中給規定的11年中的每年最後一月加1天。陰曆經過這樣的自我調整以後,每30年和月相的步調差8~16分。
中國農曆。把太陰曆和太陽曆二者配合起來的曆法叫作「陰陽合曆」。在我國的夏朝後期,將陰曆和節氣歷結合起來制定了陰陽合曆。陰陽合曆是在夏朝制定的,因此在歷史上長期稱其為「夏曆」,近代改稱為「農曆」。一個節氣歷一年是365天,而陰曆的一年是354天,二者一年相差11天,經過一定年限後,在陰曆的年月中寒暑的日期則完全顛倒。改進的方法是給陰曆增加天數、設置閏月,設置閏月的陰曆年份稱作「閏年」。
如何設置閏月。剛開始採取三年一閏,但還剩下三四天;後採取五年兩閏,卻又超過了四五天;又採取八年三閏,仍差兩天。經過反覆觀測實踐,終於確定了「十九年七閏」的辦法。據研究,在陰曆的每19個年份中,將會出現7個年份中有一個月沒有「中氣」的現象,於是在19年中設7個閏月,即7個閏年,這就是「十九年七閏」的由來。將陰曆和節氣歷相結合,設置閏年閏月,十九年七閏,最大的好處是使陰曆的年月變化和寒暑的變化基本協調一致,將不會出現「寒冬」臘月揮扇過春節、穿著棉衣過「三伏」的現象。
「十九年七閏」設置法。閏月設置在哪年哪月呢?經過驗證考慮,閏月設置於陰曆的年、月份中沒有「中氣」(古時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變化及動物、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它們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24等份,並給每等份取了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叫「節氣」,後一個叫「中氣」。即現在所稱的: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的月份。
由於節氣的相間日數是15天左右,而陰曆的一月是29.5天,因而在陰曆月份裡的節氣日則逐年逐月向後移動,大約每過2.8年,就有一月的「中氣」移出該月的月末,形成該月沒有「中氣」,於是便以此月為閏月,並以緊靠的上一月的月號為閏月的月號。如,2020如果不設置閏月,那麼農曆原來五月中的「夏至」便出現在農曆六月初一,原來的五月就是無「中氣」月,按照規定,以緊靠農曆五月的上一月的月號(即農曆四月)為閏月的月號。因此2020年農曆就是閏四月。其他的調整辦法依次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