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通史: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也同時是啟蒙運動的批判對象和發展基礎
歡迎來到百家號曉妍與你談歷史,今天曉妍和大家談談天主教的巴洛克文化,在羅馬教廷主導的對抗宗教改革運動的過程中,巴洛克文化一度集中地展現了天主教教會感性宣教的基本特徵。如果說巴洛克文化指的是歐洲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之間的主流文化現象,那麼「天主教的」巴洛克文化就是其前期的主要內容。
在16世紀下期,巴洛克文化首先在義大利的建築領域內發起,接著便在歐洲天主教地區流行和發展;當18世紀在新教地區也普遍地出現了巴洛克藝術、音樂或節慶等等現象的時候,巴洛克文化在整體上進入尾聲。與耶穌會教育的情況相似,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也同時是啟蒙運動的批判對象和發展基礎。這主要表現在教堂建築和宗教儀式兩個方面。1568年,在特蘭託大公會議(1545—1563)精神的指導下,由著名的文藝復興建築師米開朗基羅(1475—1564)參與設計的耶穌會教堂在羅馬開工,1580年,這座成為全世界耶穌會教堂楷模的教堂基本竣工。巴洛克建築風格由此開端。
三年後,即1583年,在巴伐利亞公國的首都慕尼黑,耶穌會的聖米歇爾教堂依照羅馬耶穌會教堂的式樣動土奠基(1597年竣工),志著巴洛克建築風格在德國天主教地區興盛的開始。進入17世紀以後,隨著法國巴黎盧森堡宮的建成,巴洛克風格逐漸地佔據了天主教歐洲的教堂、宮殿以及城市、園林等等建築的主流地位。維也納的卡爾大教堂、德國的維爾茨堡宮和畢爾瑙的朝聖教堂等等是這時期建築的代表作。稍後,隨著德國德雷斯頓的茨溫格宮的建成,新教地區的建築也開始普遍地接受巴洛克的風格因素。柏林的夏洛滕堡宮和德雷斯頓的聖母大教堂可以作為這時期建築的代表作。僅就天主教的教堂建築而言,巴洛克建築的主要特徵可以概括為:氣勢宏偉、豔麗豪華、裝飾繁縟和熱情躁動。
雖然在整體上巴洛克教堂一般沒有哥德式或羅馬式教堂那麼高大,但它不僅衝破了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以來沿襲的種種清規戒律,而且違背了慣常的藝術標準。例如去掉了常見的教堂大廳的立柱,又如將繪畫和雕刻與建築渾為一體等等。從外表的立體感到內部的空間感,都不加掩飾地、甚至不惜誇張地展示自由且神秘、富麗且莊嚴的氣度,極具情緒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這種特徵正好適合對抗宗教改革的天主教再教化宣傳。因此,耶穌會的教堂建築差不多都採用了巴洛克式樣。當然,富麗堂皇的教堂建築只是天主教巴洛克文化的一部分,與之相併列的還有一系列其他內容。例如為牧靈宣教而創作的戲劇和音樂、為強化信念而成規模的彌撒和朝聖、為激勵信仰而頻繁舉行的聖日慶典等等。這一切構成了天主教會的宗教儀式,其結果是使社會圍繞著信仰活動起來,使民間生活熱鬧起來。
以耶穌會為首的創作巴洛克文化的教士們,滿懷自由張揚的激情,發揮不受規則束縛的表現力,盡情盡力地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感化和愉悅人們的感官,因而與偏重語言宣講的新教文化、與偏重理性批判的啟蒙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如此一來,天主教的巴洛克文化吸引了廣大民眾,贏得了他們回到或進入天主教的信仰陣營,同時也使在對抗宗教改革運動中成長起來的各類專制君主獲得了炫耀財富、展現權勢的平臺。如果說在17世紀的德國巴洛克文化還帶有明確的天主教性質,那麼在18世紀,宗教信仰就已經不再是辨別文化現象的因素之一了。18世紀,巴洛克文化在各個文化領域內的代表作已經開始在新教地區出現,如柏林的建築、萊比錫的音樂等等。其中「蔡特罕軍營檢閱慶典」是那個時代最宏大的巴洛克式節慶。
1730年,薩克森選帝侯、波蘭國王強壯者奧古斯特一世舉辦大型的慶典活動。時間從5月31日到6月28日,持續將近一個月;地點在薩克森與布蘭登堡交界地區,以蔡特罕為中心包括周圍幾個城市和鄉鎮。大約有48位歐洲君主得到邀請,參加者達三萬餘人。慶典內容包括閱兵、戲劇、跳舞、篝火、宴飲、焰火和喜劇等等。這次活動表現了薩克森選帝侯政府巨大的組織能力和財政能力。據載,供應節日麵包和甜點,選帝侯技師設計建造了一個七米長的烤爐。為燃放最長達五個小時的焰火,當地商人的運輸馬車晝夜行駛。這是那個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事件,至今仍然被看作巴洛克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
從整體上看,與德國北方相比,南德天主教啟蒙運動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南方天主教啟蒙運動接受了北方啟蒙思想的影響。不僅在時間上,而且在內容上,南德天主教的啟蒙思想家在很大程度上使北德新教的哲學和宗教觀點繼續傳播和研究。18世紀,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建立和改革的一系列對後世影響很大的大學中,特別是北方的大學,將宗教寬容作為基本校規之一,淡化教授和學生的宗教身份,從而使起步較早的北德啟蒙思想迅速而廣泛地影響到南德天主教地區。例如哥廷根大學,這所正式建立於1737年的大學一度擁有西歐各種信仰的學生,路德派、加爾文派以及天主教徒和猶太人在這裡幾乎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條件。從中,南德天主教的啟蒙運動獲益匪淺。自18世紀中葉以後,天主教的各類學校機構都開始接受北德新教的啟蒙思想。
二是南德天主教的啟蒙運動深受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存在的束縛。《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以後,德意志北部的諸侯邦國日益明顯地脫離了帝國。比較而言,南部的帝國等級還在很大程度上滯留在帝國歷史傳統的框架限制之中,主要表現仍然是圍繞著「神聖」和「羅馬」展開基本的政治和社會生活。「神聖」的實際內容仍然在羅馬,在羅馬教廷。
因此,南德天主教的啟蒙運動不像在北部德意志或在英國和法國那樣,那些地方的啟蒙領域主要在人類社會,啟蒙思想家希望廣大民眾「在理性的指導下自由地過自己的道德生活」,反對「每一種要求承認的權威」而南德啟蒙運動的領域主要在教會,啟蒙運動者希望廣大信眾認識「真實宗教的秘密」,了解「上帝對世界的旨意」,相信「理智的信仰和基督教真理」。帶有「神聖」羅馬傳統因素的天主教啟蒙的特徵,明顯地表現為堅持思想理論的系統化。他們不會輕意地在傳統的、基礎的理論上進行改變。這是一方面。
此外,「羅馬」的實際內容也仍然在普世,在教會統一。因此,南德天主教的啟蒙運動不像在北部德意志或在英國和法國那樣觸動了教會的和政治的信仰根基。天主教啟蒙不僅沒有對教會和神學進行攻擊,反而通過神學和教會發布思想,進行運動。在這樣的前提下,與新、舊教派重新合一的願望,這一個自宗教改革運動以來從來沒有中斷的願望,在啟蒙運動期間具體表現為建立民族教會。這就是脫離羅馬、德國宗教統一。對此,新教派認為,這是天主教在迫使人們服從羅馬、皈依帝國,其目的是「再次教派化」。但是,天主教認為,新教派的反對破壞了帝國的統一,擾亂了德國的社會秩序。顯然,在啟蒙運動期間,「神聖羅馬帝國」是橫在南北德意志之間的一條鴻溝。
三是南德天主教啟蒙運動的主要成就是教會改革。與北部德意志新教的啟蒙運動不同,天主教啟蒙運動中沒有出現大批的公眾讀物,如雜誌、出版物和文學作品,而是進行了各項具體的教會改革。典型的代表是皇帝約瑟夫二世的改革。約瑟夫改革的內容涉及民眾宗教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改革思想與行為被稱為約瑟夫主義。例如,改革教會制度和秩序,改善禮拜形式,減少宗教遊行和朝聖的次數,取消傳統的民間信仰陋習;改革修道院,改變僧侶與修士修女的權利關係,等等。
在這一切啟蒙改革的背後有兩個重心點。一個是與羅馬教會的鬥爭,鬥爭的目標朝向解除德意志主教與羅馬教皇的聯繫,取消世俗貴族在帝國教會中的特權,建立本邦教會。這是北德新教教會早在宗教改革運動時期就已經達到的目標。另一個是參與圍繞著德意志民族的自我意識和政治現實的大討論。這是北部德意志新教的啟蒙運動從一開始就作為主要問題進行討論的內容。
總之,在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前,德意志的宗教基本實現了南方天主教和北方基督教相互交通、相互滲透的共存局面。這是在帝國解體以後,特別在拿破崙戰爭時期,德意志新教與天主教站在「德意志」旗幟下的同一條戰線上,與法國人作戰的不可忽視的前提。
好了,今天關於天主教的巴洛克文化的分享就到此為止,想看更多好看歷史故事,可以關注我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