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主要表現在教堂建築和宗教儀式兩個方面

2021-01-18 曉妍與你談歷史

德國通史: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也同時是啟蒙運動的批判對象和發展基礎

歡迎來到百家號曉妍與你談歷史,今天曉妍和大家談談天主教的巴洛克文化,在羅馬教廷主導的對抗宗教改革運動的過程中,巴洛克文化一度集中地展現了天主教教會感性宣教的基本特徵。如果說巴洛克文化指的是歐洲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之間的主流文化現象,那麼「天主教的」巴洛克文化就是其前期的主要內容。

在16世紀下期,巴洛克文化首先在義大利的建築領域內發起,接著便在歐洲天主教地區流行和發展;當18世紀在新教地區也普遍地出現了巴洛克藝術、音樂或節慶等等現象的時候,巴洛克文化在整體上進入尾聲。與耶穌會教育的情況相似,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也同時是啟蒙運動的批判對象和發展基礎。這主要表現在教堂建築和宗教儀式兩個方面。1568年,在特蘭託大公會議(1545—1563)精神的指導下,由著名的文藝復興建築師米開朗基羅(1475—1564)參與設計的耶穌會教堂在羅馬開工,1580年,這座成為全世界耶穌會教堂楷模的教堂基本竣工。巴洛克建築風格由此開端。

三年後,即1583年,在巴伐利亞公國的首都慕尼黑,耶穌會的聖米歇爾教堂依照羅馬耶穌會教堂的式樣動土奠基(1597年竣工),志著巴洛克建築風格在德國天主教地區興盛的開始。進入17世紀以後,隨著法國巴黎盧森堡宮的建成,巴洛克風格逐漸地佔據了天主教歐洲的教堂、宮殿以及城市、園林等等建築的主流地位。維也納的卡爾大教堂、德國的維爾茨堡宮和畢爾瑙的朝聖教堂等等是這時期建築的代表作。稍後,隨著德國德雷斯頓的茨溫格宮的建成,新教地區的建築也開始普遍地接受巴洛克的風格因素。柏林的夏洛滕堡宮和德雷斯頓的聖母大教堂可以作為這時期建築的代表作。僅就天主教的教堂建築而言,巴洛克建築的主要特徵可以概括為:氣勢宏偉、豔麗豪華、裝飾繁縟和熱情躁動。

雖然在整體上巴洛克教堂一般沒有哥德式或羅馬式教堂那麼高大,但它不僅衝破了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以來沿襲的種種清規戒律,而且違背了慣常的藝術標準。例如去掉了常見的教堂大廳的立柱,又如將繪畫和雕刻與建築渾為一體等等。從外表的立體感到內部的空間感,都不加掩飾地、甚至不惜誇張地展示自由且神秘、富麗且莊嚴的氣度,極具情緒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這種特徵正好適合對抗宗教改革的天主教再教化宣傳。因此,耶穌會的教堂建築差不多都採用了巴洛克式樣。當然,富麗堂皇的教堂建築只是天主教巴洛克文化的一部分,與之相併列的還有一系列其他內容。例如為牧靈宣教而創作的戲劇和音樂、為強化信念而成規模的彌撒和朝聖、為激勵信仰而頻繁舉行的聖日慶典等等。這一切構成了天主教會的宗教儀式,其結果是使社會圍繞著信仰活動起來,使民間生活熱鬧起來。

以耶穌會為首的創作巴洛克文化的教士們,滿懷自由張揚的激情,發揮不受規則束縛的表現力,盡情盡力地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感化和愉悅人們的感官,因而與偏重語言宣講的新教文化、與偏重理性批判的啟蒙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如此一來,天主教的巴洛克文化吸引了廣大民眾,贏得了他們回到或進入天主教的信仰陣營,同時也使在對抗宗教改革運動中成長起來的各類專制君主獲得了炫耀財富、展現權勢的平臺。如果說在17世紀的德國巴洛克文化還帶有明確的天主教性質,那麼在18世紀,宗教信仰就已經不再是辨別文化現象的因素之一了。18世紀,巴洛克文化在各個文化領域內的代表作已經開始在新教地區出現,如柏林的建築、萊比錫的音樂等等。其中「蔡特罕軍營檢閱慶典」是那個時代最宏大的巴洛克式節慶。

1730年,薩克森選帝侯、波蘭國王強壯者奧古斯特一世舉辦大型的慶典活動。時間從5月31日到6月28日,持續將近一個月;地點在薩克森與布蘭登堡交界地區,以蔡特罕為中心包括周圍幾個城市和鄉鎮。大約有48位歐洲君主得到邀請,參加者達三萬餘人。慶典內容包括閱兵、戲劇、跳舞、篝火、宴飲、焰火和喜劇等等。這次活動表現了薩克森選帝侯政府巨大的組織能力和財政能力。據載,供應節日麵包和甜點,選帝侯技師設計建造了一個七米長的烤爐。為燃放最長達五個小時的焰火,當地商人的運輸馬車晝夜行駛。這是那個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事件,至今仍然被看作巴洛克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

從整體上看,與德國北方相比,南德天主教啟蒙運動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南方天主教啟蒙運動接受了北方啟蒙思想的影響。不僅在時間上,而且在內容上,南德天主教的啟蒙思想家在很大程度上使北德新教的哲學和宗教觀點繼續傳播和研究。18世紀,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建立和改革的一系列對後世影響很大的大學中,特別是北方的大學,將宗教寬容作為基本校規之一,淡化教授和學生的宗教身份,從而使起步較早的北德啟蒙思想迅速而廣泛地影響到南德天主教地區。例如哥廷根大學,這所正式建立於1737年的大學一度擁有西歐各種信仰的學生,路德派、加爾文派以及天主教徒和猶太人在這裡幾乎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條件。從中,南德天主教的啟蒙運動獲益匪淺。自18世紀中葉以後,天主教的各類學校機構都開始接受北德新教的啟蒙思想。

二是南德天主教的啟蒙運動深受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存在的束縛。《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以後,德意志北部的諸侯邦國日益明顯地脫離了帝國。比較而言,南部的帝國等級還在很大程度上滯留在帝國歷史傳統的框架限制之中,主要表現仍然是圍繞著「神聖」和「羅馬」展開基本的政治和社會生活。「神聖」的實際內容仍然在羅馬,在羅馬教廷。

因此,南德天主教的啟蒙運動不像在北部德意志或在英國和法國那樣,那些地方的啟蒙領域主要在人類社會,啟蒙思想家希望廣大民眾「在理性的指導下自由地過自己的道德生活」,反對「每一種要求承認的權威」而南德啟蒙運動的領域主要在教會,啟蒙運動者希望廣大信眾認識「真實宗教的秘密」,了解「上帝對世界的旨意」,相信「理智的信仰和基督教真理」。帶有「神聖」羅馬傳統因素的天主教啟蒙的特徵,明顯地表現為堅持思想理論的系統化。他們不會輕意地在傳統的、基礎的理論上進行改變。這是一方面。

此外,「羅馬」的實際內容也仍然在普世,在教會統一。因此,南德天主教的啟蒙運動不像在北部德意志或在英國和法國那樣觸動了教會的和政治的信仰根基。天主教啟蒙不僅沒有對教會和神學進行攻擊,反而通過神學和教會發布思想,進行運動。在這樣的前提下,與新、舊教派重新合一的願望,這一個自宗教改革運動以來從來沒有中斷的願望,在啟蒙運動期間具體表現為建立民族教會。這就是脫離羅馬、德國宗教統一。對此,新教派認為,這是天主教在迫使人們服從羅馬、皈依帝國,其目的是「再次教派化」。但是,天主教認為,新教派的反對破壞了帝國的統一,擾亂了德國的社會秩序。顯然,在啟蒙運動期間,「神聖羅馬帝國」是橫在南北德意志之間的一條鴻溝。

三是南德天主教啟蒙運動的主要成就是教會改革。與北部德意志新教的啟蒙運動不同,天主教啟蒙運動中沒有出現大批的公眾讀物,如雜誌、出版物和文學作品,而是進行了各項具體的教會改革。典型的代表是皇帝約瑟夫二世的改革。約瑟夫改革的內容涉及民眾宗教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改革思想與行為被稱為約瑟夫主義。例如,改革教會制度和秩序,改善禮拜形式,減少宗教遊行和朝聖的次數,取消傳統的民間信仰陋習;改革修道院,改變僧侶與修士修女的權利關係,等等。

在這一切啟蒙改革的背後有兩個重心點。一個是與羅馬教會的鬥爭,鬥爭的目標朝向解除德意志主教與羅馬教皇的聯繫,取消世俗貴族在帝國教會中的特權,建立本邦教會。這是北德新教教會早在宗教改革運動時期就已經達到的目標。另一個是參與圍繞著德意志民族的自我意識和政治現實的大討論。這是北部德意志新教的啟蒙運動從一開始就作為主要問題進行討論的內容。

總之,在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前,德意志的宗教基本實現了南方天主教和北方基督教相互交通、相互滲透的共存局面。這是在帝國解體以後,特別在拿破崙戰爭時期,德意志新教與天主教站在「德意志」旗幟下的同一條戰線上,與法國人作戰的不可忽視的前提。

好了,今天關於天主教的巴洛克文化的分享就到此為止,想看更多好看歷史故事,可以關注我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作為天主教宗教的中心,僅是彈丸之地,梵蒂岡怎麼一直沒被吞併?
    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天主教教皇就在此生活,國家的領導人就是教皇,並且是終身制任職,任何人都無法撼動和罷免其位置。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主要組成部分,還曾主導過歐洲文明圈的宗教,曾經也是十分輝煌的,即使是現在,天主教的教徒也遍布世界各地,中國都有六百多萬教徒,全球更是突破了十億,梵蒂岡則是這十幾億人的信仰中心。
  • 帶你去了解下天主教的教堂
    教堂是天主教舉行宗教禮儀、進行公共祈禱的場所。為表示神聖,稱教堂為「聖堂」。我國教會中常用的「天主堂」一詞,其狹義固然是指教堂,但廣義是指某處天主教會的全部機構和建築物。教堂有「公堂」、「經堂」之分。公堂是為大眾而設立的,如主教座堂、鐸區教堂、朝聖地的聖堂等。
  •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基督教篇)
    隨著天主教的發展,教廷內部不斷腐化,生活窮奢極欲,引起民眾的極大不滿。為了維持奢侈生活和興建豪華教堂,天主教發行了贖罪券,信徒購買後就能抵消罪孽。1517年10月31號,神職人員馬丁·路德在德國的威騰堡教堂的大門上貼了《九十五條論綱》,內容是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在思想層面探討了人與神的關係。天主教廷層級森嚴,一般民眾想要聆聽上帝聖諭,必須通過神職人員。
  • 浙江天主教愛國會主任談慈孝文化:與教義不謀而合
    「傳承慈孝·五教同行」活動啟動儀式在浙江杭州舉行 李晨韻 攝   中新網杭州9月6日電 (見習記者陳潔)「莫道桑榆晚,紅霞尚滿天」,千年以來,中國傳統慈孝文化在代代相傳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成為不同信仰、宗教間引人共鳴的通用語言。
  • 天主教15大朝聖地,足不出門也能大飽眼福!
    借用亞西西入選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評語:「亞西西古城的聖弗朗西斯科教堂及其它的聖方濟各遺蹟,是人類非凡創作力的藝術結晶,為歐洲乃至世界藝術史奠定了基礎」。5. 西班牙 聖地牙哥聖地牙哥之路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歐洲第一大文化旅遊線路,是天主教第三大朝聖地。聖地牙哥朝聖之路起源於900多年前。
  • 暗夜裡的腐朽、蒙昧與晨星:宗教改革前的天主教世界
    可這正是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是理解當時人們之所以那麼熱衷於神學的語境。宗教改革是一場革命。既是革命,它就是為著某個目標而戰,也是為著反抗某些事物而戰,而宗教改革所反抗的就是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那麼,在宗教改革之前的兩個世紀,作一名基督徒是什麼樣的呢?教宗、神父和煉獄 中世紀羅馬天主教的條條大路都通向羅馬,這不足為奇。
  • 天津都有哪些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天津人氣最高的六大教堂
    教堂建築風格莊重大氣,外部用紅黃相間花磚砌成,三座呈品字形排列、高聳入雲的塔樓上浮蓋著綠色銅片,經過歲月的衝刷,斑駁的綠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反而閃爍出具有歷史感的光彩,塔樓頂上各有一個青銅十字架。教堂內的雕塑也都繁複精美,另外彌撒和天主教節日的活動對外開放,可以參與其中,感受濃厚的宗教氛圍。
  • 臨汾襄汾縣汾城鎮宗教信仰,城隍、關帝、社稷神、文昌星信仰為主
    天主教,傳入襄陵在光緒三年,汾城天主教傳入略晚於襄陵,1918 年在大南關設置教堂。抗日戰爭前夕,汾城教區有教徒近千人,屬新絳教區領導。日軍侵華期間,汾城街外籍神甫保護難民,大量發展教徒。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外籍神甫撤離,天主教活動基本處於停頓狀態,教徒人數銳減。 新中國成立以後,恢復宗教生活,從教人數有所發展。
  • 成都附近藏著一座天主教教堂,又名上書院,還被稱為中國魔法學校
    成都附近藏著一座天主教教堂,又名上書院,還被稱為中國魔法學校魔法的自然總是給人們很多驚喜,只有近距離接觸它的時候,才能發現它擁有的無限魅力,說世界的大小,不可思議,真的是這樣。 只是做不到,沒有想不到的事。 只有離開家,才能感受到來自千世界的美景。
  • 徐以驊:美國政治和外交向何處去?一個宗教視角的觀察
    這是自1952年艾森豪當選總統以來美國社會就已經存在著的政治與宗教互動景觀,當年艾森豪作為共和黨人獲得了59%較為虔誠的宗教選民的選票。據美國多個民調機構的統計,近70%以信仰虔誠著稱的基督教福音派在本次大選中投了川普的票,而且與以往一樣,上教堂做禮拜的頻率與對共和黨的認同率成正比,而與對民主黨的支持率成反比。這種情況在天主教和摩門教信徒中也同樣存在。
  • 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千年恩怨,為啥無法化解?答案來了!
    東正教和天主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 不過如今卻呈對立狀態,無法調和。那麼,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千年恩怨,為啥無法化解?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的《聖經》和許多文化傳統,信仰上帝創造並主宰世界。它認為人類從始祖起就因不遵守上帝的律法而犯了罪,並在罪中悲苦受死,只有信仰三位一體的上帝,藉助耶穌基督,才能獲救。 耶穌在宣道過程中招收12個使徒,以十字架上的犧牲,為世人贖罪。耶穌死後3天復活,復活後第40天升天,於第50天差遣聖靈降臨,開啟了持續到今日的輝煌與發展。
  • 天主教
    天主教與東正教、新教同為基督教的三大派別。天主教亦稱「公教」,原意為「普世的」和「大公的」。天主教拉丁文名稱為Ecclesia  Catholica  Romana,直譯為「羅馬公教」,音譯為「加特力教」,意譯為「羅馬天主教」。
  • ...是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運動。本文主要整理了巴西主要的節日。
    巴西的文化具有多重民族的特性,作為一個民族大融爐,有來自歐洲、非洲、亞洲等地的移民。足球是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運動。本文主要整理了巴西主要的節日。 元旦節(1月1日,國家法定) 巴西的元旦節,也被稱為"新曆年「,是指現行公曆的1月1曰。但在1911年之前,"元旦"即是今天的"春節",也就是夏曆新年。
  • 韓媒:佛教、天主教都安然無恙,為何新教病例激增?
    「愛第一」教會教堂 韓媒圖 趙賢認為,首先韓國新教有著遠超其他宗教的傳教熱情。打個比方,在他們的各大宗教裡,天主教常被比作政府機關,佛教被比作事業單位,新教就相當於個體戶。 天主教有「教皇廳-教區-教堂」這樣一套中央集權式的組織架構保障,教士和公務員一樣,不必拘泥於個人成果,也不必約束教徒去教堂或強迫他們捐款。 佛教也有「總務院-教區-寺廟/庵」這樣一套中央集權系統,但不像天主教那樣嚴格。僧侶們天性追求自由,對教徒的管理也比較寬鬆。 新教則不然,他們有數百個教團林立,每個教團都擁有很強的特性,其成敗取決於牧師的能力。
  • 一條街道連接兩個最重要的廣場,貫穿市中心,名勝古蹟不勝枚舉
    如今的利馬市分為舊城和新城兩部分,舊城區有眾多的廣場,其中以坐落在市中心的馬約爾廣場(意為大廣場,原名武器廣場)最為著名。烏尼昂大街也是從這個廣場起步的。和新城區的街道相比,它略顯狹窄,白天不準車輛通行,但繁華程度卻為別的街道所不及。人們在一座座豪華的建築中穿行,在一家家商店裡出入,還有點綴在大街兩旁的綠樹紅花,草坪噴泉,使人感覺到一派生機勃勃。
  • 2020年,性侵兒童的天主教神父們
    統計證實,這段時期內的117名受害者的年齡段主要是8歲至14歲。昔日信徒眼中神聖的天主教教堂,在這個月徹底崩塌。對於民眾來說,可怕的不是醜陋的撒旦,而是披著聖光的魔鬼。本次性侵報告的主角,是一個叫做麥克卡裡克的人物。
  • 天主教教皇本篤十六世正視歐洲虐童案
    愛爾蘭有94%的國民信奉羅馬天主教,雖然該國政教分離,但教會系統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政客們非常願意討好教會,所以政府長期幫助教會掩蓋有關罪責。當整體情況遲至去年才披露後,本篤十六世稱愛爾蘭教會的虐童醜聞「令人髮指的罪行」和「嚴重的罪過」。基督教在公元一至三世紀成熟,並成為羅馬國教,在創造歐洲古典文明的歷史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西方音樂的一座高峰——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一詞起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一詞,意為「不合常規」、「不圓的」,特指各種形狀不規則的珍珠,現在多指歐洲17世紀和18世紀初期豪華的建築風格。而音樂家們則借用此語概括地說明同一時期的音樂風格。
  • 天主教在日耳曼的影響以及發展
    大體上,天主教在十五世紀的日耳曼發揚光大了,多數日耳曼人都是純粹的正統教徒,除了犯罪與喝酒之外,他們虔誠依舊。日耳曼家庭簡直像個教堂:母親講授教理,父親傳道,全家準時祈禱,各戶人家都有家庭奉獻的書。一些修道會重新奉行勒戒,並廣泛從事實際助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