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五色入五臟」,說說食物顏色與臟腑養生之間的關係

2021-01-10 周周不吃粥

人類的各種食物顏色各不相同,傳統中醫認為「無色入五臟」,是與中醫的「五行」相對應的。也就是說,不同顏色的食物,它的養生保健功效各有偏重,《黃帝內經》中記載:「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今天我就來具體說說食物顏色與臟腑養生之間的關係。

一.綠色養肝

中醫認為肝在五行中屬木,青(綠)色和酸味入肝。常見的綠色的養肝的食物有:馬齒莧、菠菜、西蘭花、雞骨草、青瓜、絲瓜、綠茶等。愛發脾氣、情緒容易低落、喜歡嘆氣、常有口乾、口苦的這一類人,應該注意養肝。

二.紅色補心

中醫認為心在五行中屬火,紅色和苦味入心。常見的紅色的補心的食物有:山楂、赤小豆、紅豆、紅棗、櫻桃等。心氣不足的這一類人,常常容易心悸、善驚的,應該注意補心。

三.黃色益脾

中醫認為脾在五行中屬土,黃色和甜味入脾。常見的黃色的益脾的食物有:薏米、南瓜、姜、板慄、紅心番薯、黃豆、玉米等。脾氣虛的這一類人,常常有乏力、大便不成形、脘腹脹滿等,應該注意補脾氣。

四.白色潤肺

中醫認為肺在五行中屬金,白色和辛味入肺。常見的白色的可以潤肺的食物有:雪梨、馬蹄、無花果、冬瓜、白蘿蔔、銀耳、藕、百合、玉竹、茭白等。肺氣或者肺陰不足的這一類人,常常有咳嗽、無痰、容易感冒的,應該注意潤肺、補肺。

五.黑色補腎

中醫認為腎在五行中屬水,黑色和鹹味入腎;常見的黑色的可以補腎的食物有:黑豆、黑米、黑芝麻、黑木耳、巴戟天、肉蓯蓉等。腎虛的這一類人,常常有腰膝酸軟、腳跟疼痛、乏力的,應該注意補腎。

相關焦點

  • 茶的五應(五行、五臟、五色、五味、五經)
    五應:應五行、應五臟、應五色、應五味、應五經Five should: five elements, five internal organs, five colors, five flavors, five meridians古人云「茶中直五行,養生有講究。」
  • 「五色入五臟」,5種食物顏色可以養護五臟,注意這樣吃
    不同的食物入不同的臟腑,給身體帶來的營養價值和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別。5種顏色的食物對應五臟的滋養,不妨來了解一下。五臟喜歡不同顏色的食物,帶你一一揭秘五臟的喜好!1、紅色入心臟常見的紅色食物有櫻桃紅棗和山楂,能入心臟,刺激了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強了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從而達到了保心護心的功效。推薦喝赤小豆山楂湯,把適量的金銀花和山楂放在鍋裡面加入適量水煮30分鐘之後過濾渣取出汁,然後和赤小豆一起放在鍋裡面煮熟爛為止,最後加入冰糖攪拌均勻。
  • 改善脾胃需要補氣養血,氣血充足,運行通暢,經絡疏通,臟腑平衡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藥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方式,中醫治病養生講究五行與五臟:肺、肝、腎、心、脾,互相配合;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在實踐中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
  • 《黃帝內經》:五臟應七竅,五臟的問題,全「寫」在臉上
    我們知道,五臟六腑乃是身體的核心所在,大部分的中醫養生,都是圍繞調理五臟六腑,維持它們正常的機能而來。既然需要維護臟腑的機能,自然就需要知道臟腑的情況,才能有目的地做點什麼。五臟六腑又一一對應,所謂「髒為裡、腑為表」,作為深藏在體內的臟腑,它們的情況如何,我們從外面是不能直接看到的。《靈樞.脈度》:「五藏常內閱於上七竅也。
  • 中醫小兒推拿每日一課#小兒推拿中醫理論臟腑學,五臟之間與臟腑的...
    小兒推拿中醫理論之臟腑學 + 五臟之間的關係
  • 人體臟腑與五行、顏色、氣味有什麼關係?乾隆御醫黃元御這樣說
    中醫時常都會講到一個詞——整體觀念。為什麼要講整體觀念呢?這主要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是中醫發展幾千年來的一個核心思想,也是中醫在世界醫學之林獨樹一幟的重要原因。中醫的整體觀念體現在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仍然是人與天地相應,遠取諸物、近取諸身。
  • 五行與五臟的關聯
    中醫認為,五色與五臟六腑相匹配,五色可以帶給我們美好視覺感受的同時還帶給我們健康意義,而且食物的顏色對應五臟。青色養肝:常見食物綠豆、菠菜、西藍花、黃瓜、韭菜、苦瓜、油菜、辣椒、薺菜等紅色養心:紅豆、紅薯、胡蘿蔔、紅棗、西紅柿、山楂、草莓等黃色養脾:黃豆、薏米、南瓜、蘋果、蛋黃、慄米、玉米等白色潤肺:白豆、冬瓜、梨、銀耳、百合、蓮藕、米、面、豆腐、山藥、竹筍等黑色補腎: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紫菜、烏雞等五味在中醫講可調理五臟
  • 養好五臟之五行圖
    五行養生是傳統中醫養生觀念,重天人相應理論。五行養生之說由來已久,五行是相鄰相生,相隔相剋,中醫學裡講究「五行、五氣、五臟、五味、五色」,他們彼此勾連,相互提攜,相生相剋。五行和諧與否直關身體運營,哪一項強了弱了都會出現相應的身體症狀,所以,了解機體五行也是健康的必要。
  • 「陰陽五行」與養生!祖先的智慧,不得不服
    陰陽五行學說不僅是中國哲學的基本概念之一,更是術數和中醫中的重要工具。不管是學術數還是學中醫,陰陽五行都是必須熟練掌握的內容。而今天所要說的便是如何藉助陰陽五行來達到健康養生的效果。一個人身體健康與否,生命狀態是好是壞,顏面各部氣色均有表現,皆因面相各部與體內「五臟」、「六腑」功能態相表裡。
  • 哪些顏色的食物可養五臟?分別是這5種,對應來吃
    若讓身體安康就應調養好五臟,尤其是從飲食方面入手,生活中常見的食物顏色不一,給帶來的營養價值也有很大差異,不同顏色的食物對應著五臟。哪些顏色的食物可養五臟?2、白色食物可養肺中醫認為白色可入肺經,常見的白色食物有魚肉雞肉,大米奶類等,裡面含有大量的優質蛋白質,不僅能緩解身體上的疲勞感,同時促進了傷口癒合,加快了身體康復的速度。另外白色食物比較安全,裡面的脂肪含量低,適合心臟病、高血壓以及高血脂的人群。
  • 五臟有好惡:肝怕堵,心怕累,脾怕冷……
    疾病查詢、健康指導、養生經典、有病不求人 《素問》的「靈蘭秘典論」講解了十二臟腑之相使,以古代的官職設置來比喻人體中的十二臟腑相互之間的關係,雖然有主有從,但強調的是協調統一的關係。
  • 中醫認為:日常的養護很重要,五色對五臟,不用找配方
    雖然有些食材的養生功效很強,但是我們要明白一點,平日裡的養生需要多種食材變換食用,切記執著於一種食材的功效,因為我們知道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假如身體出現不適的症狀需要調補,應該先去諮詢中醫,然後根據病症選擇合適的養生方式,養生與治療是有區別的,養生重在養護預防,我們要知道肝、脾、腎、肺、心臟、胃等,如果是出現不適的症狀,有可能跟其他器官功能減弱也有很大關係,所以有時候你選擇了一種食療方案
  • 五色五行與風俗風水
    五色為五行學術語,指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青屬木,在人體五臟屬肝;赤屬火,五臟屬心;黃屬土,五臟屬脾;白屬金,五臟屬肺;黑屬水,五臟屬腎。五色不僅與人體臟腑息息相關,凡是能用五行來劃分的,都可以用五色來對應。
  • 五臟之間都有什麼關係?
    五臟之間都有什麼關係?我們都知道五行分別代表:火、木、土、金、水。五臟代表:心、肝、脾、胃、腎。那麼它們是一一對應的,心主火,肝主木,脾主土,肺主金,腎主水。五行相生相剋,相生則是遵循自然的規則,生生不息。像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 人體五臟各有官職
    編者的話:中醫認為,心、肺、肝、脾、腎這「五臟」是一個整體,相互關聯、共同作用。古代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將人體比喻成一個國家,根據五臟特點為其分配了「官職」,形象論述了各臟腑功能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特邀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教授李興廣來解析五臟的「官職」,並教大家如何利用其養生。
  • 五臟盛衰有「生命周期」 中醫教你按年齡養生
    了解生命周期,提早養生保健,即可延年益壽。    人在青年五臟日趨強盛    人的一生中,生命力的盛衰呈現不斷變化的趨勢,就是所謂「生命周期」。關於生命周期,《黃帝內經》提出兩種觀點:一種是以10歲為周期;一種是以7歲(女)和8歲(男)為周期。
  • 養生五行論顏色 文/愉悅
    養生五行論顏色 文/愉悅 >五臟中心五色配 配對紅綠黃白黑 對應心肝脾肺腎 春食綠色夏吃紅 秋吃白色冬食黑
  • 五臟最喜歡這個養生動作!每天做一次,強健心肝脾肺腎,疾病減少!
    俗話說:「五臟調和,疾病不來找。」五臟功能衰弱與多種疾病密切相關,養護好臟腑,方可「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中醫院推拿科/康復醫學科主任趙焰表示,根據五臟的經絡和穴位不同,每個臟腑的養生動作各有差異。
  • 從《易經》陰陽說和中醫神魂論理解性別議題
    這還真有點像西方現象學家胡塞爾所講的「移情」行為,即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不是由單個人完成的,是在主體間獲得認識的,我們必須能夠體驗他人之體驗,體驗其他個體是人們進行認識的前提條件。人類正是通過這種理解,以及陰陽之間的對立融合共同完成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和創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   其次,我們再來討論中醫裡的神魂理論。
  • 中醫九種體質,你是哪一種?想防病養生,先辨識中醫體質!
    中醫可以通過望、聞、問、切來收集患者身體情況,包括臉色、聲音、胖瘦、壯弱、行動、舌苔、脈象等來判斷一個人的體質。中醫體質分為以下九種: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日常生活不同,體質也不同,認清自己的體質,才能對症下藥。你是什麼體質呢?人的體質不同,養生的方法也不同。你知道自己是什麼體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