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藥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方式,中醫治病養生講究五行與五臟:肺、肝、腎、心、脾,互相配合;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在實踐中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五行學說是中醫的基礎理論,同指大自然五種元素: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的盛衰,會影響萬物運作;而中醫的五行學說,是將人體五臟的特性歸類對應, 中醫認為人體所有疾病都涉及五行失衡,當五行中的火過旺,會引致心煩、暴躁,五行相生相剋,治療心火盛,不一定要抑制火,反而增強代表水的腎,水能克火,心火自然減弱,這就是五行相剋的規律。
腎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就如水滋養植物的生長一樣;心能溫熱全身,所以將心比作火;脾胃負責消化吸收,正如土吸收養分;肝的特性是敏感柔順,像萌芽中的樹木;肺通過鼻與外界接通,易受外界環境影響,正如金會順勢改變;至於五行相生,例如長期咳嗽的患者,中醫先要治療患者的脾胃,並不單治肺,脾滋養肺,所以改善脾胃健康,肺病就會好轉,簡單來說五行養生就是通過藥物和食療,維持調劑金、木、水、火、土的平衡,促進健康。
人體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氣血」二字,我們身體的一切疾病,都是氣血出現問題而導致的,對於中醫來說,人體最需要的就是氣和血,可以說人體就是靠氣血在供養著,氣行血行,氣滯血淤,氣血充足,運行通暢,人就會健康長壽,否則人就容易得病,只要氣血和順,人體自然不會出問題,所以我們說,養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養氣血,氣血通調則身體無恙,百病不生;氣血不調則怪病不斷,痛苦不堪,一切人體的健康問題都是由氣血不暢、氣血不足導致的;所有身體問題的調理都要靠通暢氣血、補足氣血來實現。
身體就像一間屋子,內藏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每一個元素都要平衡,因此,養生進補,必須先認識五行概念,了解身體需要,才能科學養生,中醫講究「五色入五臟」,五色是指赤青黃白黑,可以滋補心肝脾肺腎;人體作為一個內外統一的有機整體,通過五色和身體調和並順應五態,就可以調整人的容顏和身體,五臟六腑都需要氣血的滋養,經絡的暢通,才能正常的工作;而充足的氣血則有賴於健康的五臟來提供,所以說健康的根本在氣血,要想身體健康,就必須氣血充足、經絡疏通、臟腑平衡。
很多人把養生理解為進補,以為養生就是要滋補,所以誤解了養生,過分養生既不是中醫的理念,我們了解了五行相互滋養的規律,也明白養生就是養氣血,那麼,就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保養而不是過分的進補,當然保養的方法也有很多種,比如梳頭就能有利於疏通經絡,春季陽氣升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梳頭,人的頭部穴位多,經絡繁布,梳頭可以通經絡,讓人氣血舒暢,精神抖擻,除此之外,梳頭還有利於其他經絡保健養生之功效,所以很多人誤解養生就是進補,梳頭也有助於養生,因此,養生要調養氣血。
氣血不足,會氣短,懶得說話,體倦乏力,容易出汗,我們就可以選擇一些食療的方法調養,有許多食物最適宜補氣,比如香菇,香菇是「四大山珍」之一,有「植物皇后」、「素中之葷」的美稱,對於氣血虧虛、經常乏力的人有調理作用,《本草綱目》認為:「蘑菇可以益胃腸,化痰理氣」;補血的食物有紅棗、紅蘿蔔、黑豆、紅豆、桂圓、黑木耳等,補氣的食物有黃芪、人參、黨參、當歸、枸杞等,日常食用補氣血最多的就是紅棗和枸杞,說簡單一點就是,平日裡多吃一點紅棗枸杞就能補氣益胃,如果身體需要補虛,就可以適當選擇一些食療方法,正常情況下不必日日操心如何滋養身體,過分滋補也會給身體造成負擔,甚至失調影響健康。
在中藥學裡,紅棗的應用可分為以下幾種:
1.健脾益胃:脾胃虛弱、腹瀉、倦怠無力的人,每日吃紅棗七顆,或與黨參、白朮共用,能補中益氣、健脾胃,達到增加食慾、止瀉的功效;紅棗和生薑、半夏同用,可治療飲食不慎所引起的胃炎如胃脹、嘔吐等症狀。
2.補氣養血:紅棗為補養佳品,食療藥膳中常加入紅棗補養身體、滋潤氣血,平時多吃紅棗、黃芪、枸杞,能提升身體的元氣,增強免疫力。
3.養血安神:女性躁鬱症、哭泣不安、心神不寧等,用紅棗和甘草、小麥同用(甘麥大棗湯),可起到養血安神、舒肝解鬱的功效。
4.緩和藥性:紅棗常被用於藥性劇烈的藥方中,以減少烈性藥的副作用,並保護正氣,如:「十棗湯」中,用大棗緩解甘遂、大戟、蕪花等瀉藥的毒性,保護脾胃不受傷害。
其他的食材也都有調養的功效,不過,我們只要在日常保護好腸胃,補氣養血,健脾益胃,就能很好的保護身體,最難的還是養胃護胃,我們了解的五行和五臟的對應關係,也了解了一些調養的方法,這些方法達到最佳效果的前提就是要有健康的腸胃,所以養生就是養氣血,氣血充足,運行通暢,氣血和順,百病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