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晚報》:中國到底有多少倉頡陵墓?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一、全國有多少倉頡陵墓

  倉頡,亦名蒼頡,據《路史》記載:「倉帝史皇氏姓侯崗,名頡。以仰觀蒼穹之變,故稱蒼頡。后蒼倉通用。相傳為黃帝史官,《呂氏春秋》《史記》《漢書》皆言文字為倉頡所造。事實證明,漢字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它不可能是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的創造,正如《荀子·解蔽》中所說的那樣:「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這就是說,倉頡以前,各氏族、地區已經有了類似文字的符號、圖畫出現。黃帝統一中國後,倉頡把各氏族、地區互不統一的符號、圖畫進行歸納整理,使其整齊劃一起來,通行全國,所以他的名字能夠獨傳於後世。並被尊為字聖。正因為他這了不起的巨大貢獻,故有關倉頡的遺蹟不止前面提到的南樂縣有,我們開封有,河南的虞城縣、陝西的白水、山東的壽光和東阿也有,全國共有6處。開封王宴春先生講,他經過調查又發現河南省陽武(今原陽縣)、洛寧兩地也有倉頡遺蹟。我們知道倉頡跟隨黃帝曾到過很多地方,說不定有關他的遺蹟,今後還會被發現出來。

   二、開封倉頡墓

  開封倉頡墓,在今城東北9.5公裡、黃河大堤之外,劉莊村的北側。明《汴京遺蹟志》載:「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俗稱倉王冢是也。」《禪通記》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關於利鄉的位置,羅泌稱:「浚儀縣即春秋陽武高陽鄉也,或曰利鄉。亦即時和保之墟也。」這是開封認定開封倉頡墓是真跡的重要論據之一,《水經注》及宋《太平寰宇記》東漢《陳留風俗傳》等著作也有有關倉頡城和倉垣陵墓的記載。所謂倉頡城實際是座包括墓在內的大廟院。今倉頡墓,呈橢圓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東南約300餘米處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傳即倉頡造字臺。舊時臺上有石牌坊、倉頡廟。廟於明末清初時被拆,開封文廟的磚瓦木料部分就是倉頡廟的原物。今天的造字臺已栽上樹木,什麼也沒有了。1992年建國道310高速公路,在造字臺南側挖土時,機械鏟從地下5米多深處挖出大鐵鐘一口,石供桌一個(均被鏟碎)均是倉王廟舊物。開封城西25公裡有個倉家寨,簡稱倉寨(現已劃歸中牟縣),村中倉姓自稱系倉頡後裔,早年他們曾多次到倉頡墓祭祖。開封和南樂縣不同的是開封認定倉頡生日是農曆三月二十八日,解放前每年這一天這裡都要舉行倉王生日廟會。民國初期,英籍猶太人哈同等人在上海創辦倉聖明智學堂——後改為倉聖大學,我國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被聘在該大學執教,他考證倉頡生日和開封認定的一樣,也是農曆三月二十八日。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五六千年前的往事,又沒有遺留下來今人可以弄懂的文字和記載,正月二十四、三月二十八都是推測,沒有必要爭論誰對誰錯。

   三、捶(拓)不走的碑

  開封倉頡廟內原有一通倉頡造字碑,現已不見。據當地村民講,很可能還埋在造字臺地下。關於這通碑,開封流傳有兩種說法,一是:倉王造字碑上的字捶(拓)不走,捶下來一出村就變樣。現在碑已沒有了,到底捶(拓)走、捶(拓)不走,已無從驗證。再一個說法就是「倉頡造字聖人猜,二十八字一未開」。說的是孔聖人一次路過這裡,看見倉頡碑上的28個字,一個字也不認識。如果說造字碑上捶(拓)不走的就是這28個字的話,這裡現有一張這28個字——也就是所謂《倉頡書》的照片(見圖),不知是從哪裡保留下來的。也許開封造字碑的字捶(拓)不走,別的地方可以捶(拓)走,才得以流傳了下來吧!

  就是這個28個字的《倉頡書》和《夏禹書》到底是漢儒劉歆的偽作,還是遠古流傳下來的真跡?一直是中國漢族書學史上的一個謎。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編印的《淳化秘閣法帖》收錄了這兩件作品。《大觀帖》翻刻時將《倉頡書》28字譯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這根本無法通讀,故不為學術界所認可。後有學者劉志一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它是用古彝族文字書寫的一篇祭祀經文,直譯為:「一妖來始,界轉鴉杈,祭神青腦,禍小馬念,師五除掃,幡齋解果,過鼠還魂。」它的大意為:「一群妖魔剛來到,樹上烏鴉滿天飛;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經消災騎馬歸;五位經師施法術,做齋完畢魂幡回,消滅鼠精魂歸位。」從譯文看《倉頡書》實際上是對一次祭祀活動的記錄。

  對於劉志一的這份譯文,很多人持認可態度,認為黃帝出於西羌,彝族亦出於西羌,古彝文發祥於西北地區,倉頡造字及其一生的主要活動多追隨黃帝,故這份《倉頡書》使用古彝文,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時其內容與《淮南子·本經訓》所載:「昔者倉頡作書而(曰)天雨粟、夜鬼哭」的意思基本一致。當然,這還不能作為定論。將來是否還會有新的譯文、新的解釋、新的說法,那就是將來的事了。

   四、比較和鑑別

  在已發現的八處倉頡墓及遺蹟中,始建於漢代者4處:河南開封、南樂、虞城和陝西白水;始建於晉代者兩處:山東壽光和東阿;餘下兩處河南省陽武、洛寧系宋代以後。從信史角度來說,始建及文獻所載距發生事件或朝代較近,其可靠性就大。那麼,我們不妨就拿始建於漢代的這4處倉頡陵墓來做一對照和比較,有了比較,才有鑑別;才能作出接近事實的判斷來。

  開封倉頡墓情況已如上述,不再重複。

  陝西白水縣倉頡墓,現尚有殘碑一通,該縣還有一個史官鄉,即依倉頡為黃帝史官之說而建。縣誌上也有:「史官倉頡死後葬於白水」的記載。我們知道黃帝及其史官倉頡大部分活動均在東方平原,當時(約公元前2697~2595年間)東方平原地帶洪水泛濫,後被迫逐步西遷,終葬陝西。黃帝陵墓在今陝西省黃陵縣,已為世人公認。作為黃帝史官的倉頡死後葬於距黃帝陵不算太遠的白水縣極有可能。

  河南虞城縣倉頡墓、倉頡祠始建於西漢,唐開元年間及清康熙年間曾幾次重建。歷盡滄桑,如今僅存一座大殿、兩株血柏和一通石碑。虞城倉頡墓令人永懷記憶的是陵墓周圍的菊花——倉頡菊(簡稱倉菊),是菊科中的珍種。花淡黃色、大如銅錢、葉莖較小,可入茶入藥,清心理氣,扶正祛邪,其最大的功效是明目醒神。殘存的那通石碑上就鐫有:「墓周生叢菊,清香可充茗」的碑文,據說長年飲用倉菊茶,可以養目,耄耋眼不花。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倉頡菊不可移植,移栽別處後,菊雖可活,其藥性、茶性卻會很快改變。就這一點來說,似乎和開封倉頡碑的字捶(拓)不走,有相似之處。

  河南南樂縣倉頡墓位於縣西北十多公裡的吳村附近,原稱倉頡祠,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廟內有一通元代延祐年間的殘碑,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在1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兵燹和自然災害,南樂倉頡廟屢遭劫難,但屢毀屢建,「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1966年一次毀滅性的劫難,使倉頡廟成為廢墟,倉頡墓亦被挖開。出乎人們意料的是,人們挖倉頡墓出土的破爛盆罐、石斧石鐮等廢棄物,經過專家鑑定,竟是龍山文化遺物,再經過有計劃的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十分豐富,主要為龍山和仰韶時期的器物。這意外的發現,使南樂倉頡陵墓身價倍增。1994年南樂縣開始著手重修倉頡陵及倉頡廟,2000年全部完工,新修的廟宇大量搜集和使用了散存於民間的原石碑、石獸和建築構件,保持了建築物的古老韻味和凝重。

  古遺址的出現,增加了南樂倉頡墓的可信度。著名學者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做出了有利於南樂的推測。

  倉頡廟中現存的一通舊碑:「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乃宋朝與契丹澶淵之盟後,北宋名相寇準專程祭拜倉頡廟時留下的聯語。近在朝廷腳下的東京倉頡廟他未題一字,卻跑到幾百裡外的南樂祭拜題字,想來在寇準的心目中,南樂倉頡陵的分量還是比較重的。

   五、爭,也許是好事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麼多地方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說自己那兒的倉頡陵是真跡,但哪裡也拿不出真正的實證來。這就像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襄陽之爭一樣,至今也無定論。但爭,也許是好事,要爭的話,一要從歷史的角度查文獻、找資料;二要從實地出發,搞開發和建設。在這兩方面,南樂縣已經起了步,並有了效果。那麼,我們開封呢,好像早幾年也有重修倉頡陵,納入黃河遊覽區的倡議。這應該是一項可行的大好事,不管我們的倉頡墓地下是否真有其人,倉頡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活動過,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我們有文獻、有傳說、有遺址——,把它接收下來,弘揚開去,是我們應盡的責任,我相信在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大力開發建設黃河遊覽區的高潮中,開封倉頡墓一定能夠重現輝煌!

  (來源:開封網-汴梁晚報2006年2月14日,作者:同禮、曉福)

相關焦點

  • 造字聖人倉頡到底創造了多少字,為什麼流傳後世的只有二十八個
    漢子的發源至少有一萬年的歷史,關於漢字的起源,我們共同的認知就是一個傳說!倉頡造字!古籍《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 倉頡文化:黃河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浩如煙海的歷史,通過文字的記錄和梳理,其發展軌跡變得脈絡清晰、有章可循。文字是歷史文明傳承的載體和見證,展現了中國先人的智慧。關於漢字起源的傳說,有始於結繩說、契刻說、八卦說、倉頡造字說、漢字神賜的「河圖洛書」說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倉頡造字說。
  • 公元前2000多年倉頡造字,28字《倉頡書》成就華夏5000年漢字文明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四個人,虞舜、倉頡、項羽、顧炎武。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倉頡也稱蒼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
  • 穀雨節氣知多少:傳說與倉頡有關 意味暮春到來
    在一些傳說中,還認為它的起源於倉頡有關。此外,在穀雨到來時,還有「走穀雨」、洗浴以消災避禍、摘茶等一系列有趣的習俗。這些習俗,你了解多少?  為啥叫「穀雨」  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農事活動需要制定的,每個節氣都有一個特點鮮明的名字,如立春、夏至等均是如此。穀雨節氣到來,寒潮基本結束,氣溫迅速升高。
  • 傳說倉頡有四隻眼睛,倉頡造字,是時代孕育的結果
    今天跟大家介紹的是文字的創始人——倉頡。傳說他有四隻眼睛,天生聰慧,可以觀察鳥獸的足跡,觀察出星宿的運動趨勢。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又曰蒼王、倉聖。《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 ,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說到倉頡,大家應該首先想到的就是倉頡造字了,但其實文字並不是倉頡所創造的,而是在文字創造出來的途中,倉頡充當了重要的角色,他參與了整理歸類等內容。
  • 《雲夢四時歌》倉頡星宿攻略 倉頡帶什麼星宿好
    *雲夢四時歌倉頡星宿怎... 雲夢四時歌倉頡星宿搭配攻略是玩家們想知道事情,合理搭配星宿能讓符靈更強喔,那麼雲夢四時歌倉頡星宿怎麼搭配、倉頡帶什麼星宿好呢,九遊手遊網為大家帶來介紹吧。
  • 「科普」「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為何說穀雨和倉頡有關係
    我是小穀雨,在穀雨的節氣來科普一下穀雨吧~中國文化中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之說,民間對此的解釋是倉頡造字不要上天的獎勵,只求老天讓人民五穀豐登,故天雨穀粒,給人間下了一場穀子雨。這一天就叫作穀雨節。春雨貴如油在農民的心裡,春天的雨同油一樣貴,為什麼呢?
  • 秦始皇陵墓內部高科技探測效果圖,大開眼界
    秦始皇陵 從秦始皇13歲開始修建,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 倉頡葬身何處撲朔迷離 壽光倉頡墓本是一座高臺
    在園中的倉頡紀念堂內,牆壁上是綺麗的彩繪畫幅,從結繩記事、貝殼計數到倉頡造字,順著遠古的演進一路奔來。  正殿中間有身披樹葉、腰圍獸皮的倉頡塑像,其身後有一金龍環抱的龕,內有他所造的28字。據傳,這28個俗稱「鳥跡書」的文字,為壽光倉頡墓所出,是造字之原形。倉頡驚天動地的造字壯舉,在開啟中華文明新篇章的同時,也為後人留下猜不透的謎題。
  • 倉頡造字,一個美麗的傳說
    中國文字的產生,有許多種傳說,倉頡造字是流傳最廣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說:「(倉頡)仰視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許慎《說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倉頡造字潤及崖州
    在人聲鼎沸的小島上,有座小廟目前卻顯得有些冷清。如今這個廟名為媽祖廟,供奉中國東南海邊漁民的信仰之神媽祖,也叫天妃、天后娘娘。但這座小廟初建之時卻不是媽祖廟,而是國內都不多見的倉頡廟。  120年前,同樣是一個庚子鼠年的春天,當時的崖州知州鍾元棣在蜈支洲島創設了一間倉頡廟。回溯歷史,我們不難從史志中找到當年創建倉頡廟的一些情形。
  • 《春之懷古》:倉頡造字
    《春之懷古》中寫道:而關於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我們來講一講「倉頡造字」。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
  • 倉頡造字
    虞城縣王集鄉有個村莊叫倉頡村。村西北角小學校的後面,有座很大的墳墓。墓周圍有十幾棵柏樹,枝葉茂密,鬱鬱蔥蔥。據說墳墓裡有一口井,井裡懸著一口棺材,棺材裡盛殮的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字的創始人——倉頡。
  • 倉頡是在什麼情況下造字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尊為中華文字始祖。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創造出的文字,替代了結繩記事、刀刻符號。倉頡畫像倉頡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先民們從伏羲氏創造八卦的漁獵時代,經由神農氏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的農耕時代,進人共主文明的黃帝時代。
  • 上古時期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
    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
  • 造字聖人倉頡:留下二十八字,至今無人完全解讀
    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關於它的起源也有很多說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字了,人們稱他為造字聖人,倉頡造字時代久遠,早已無從考證,不過對於造字這件事本身,現在的人們普遍認為倉頡並不是第一個造字的人。
  • 倉頡造字,鬼神為何為之哭泣?
    倉頡造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神話傳說,我們今天能夠進行文字交流,感謝的第一個人就是倉頡。倉頡是何許人也?他是軒轅黃帝時期的史官。 《淮南子》中曾經記載倉頡造字時候的奇妙景象,所謂是: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
  • 中國漢字究竟有多少個?說出來也許你不相信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文字大概有幾千個,那麼我們從來沒有使用過的文字到底有多少個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比較難了。中國擁有5000年的文明史,從倉頡造字開始,中國勞動人民對於文字的創造就沒有停止過,所以我們很難給這個問題做出準確的回答。
  • 小篆書體的樣板:《倉頡篇》
    秦建立統一的王朝後,李斯倡議進行統一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於是有了小篆。小篆對大篆而言,形體比大篆簡單,結構比金文整齊,寫法有一定的規範,而且同從一個偏旁的字,偏旁的寫法和地位也都有一定,因而文字走向系統化。為了順應這一「書同文」的文字改革國策, 丞相李斯作《蒼頡篇》,共7章,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共6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共7章。三人所作共計3篇20章,世稱「秦三蒼」。
  • 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
    有了嚴謹、可靠的記錄,隨時可以回顧,思維便變得更嚴謹、全面、容易。由於文字對文明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所以文字的發明,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倉頡造字提到漢字的發明,便不得不提一下結繩記事。也許由於年代久遠,且繩索易於腐朽,考古上並沒發現遠古時期的記事之繩,但古代文獻有記載結繩記事一法。如《周易·繫辭》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