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書體的樣板:《倉頡篇》

2021-01-12 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原是教育學童識字的字書,秦始皇帝統一文字時又成為小篆書體的樣板。秦李斯著。戰國時期,七國分立,文字異體。秦人承繼了西周的文字籀文,即所謂大篆;籀文筆畫繁複,在實用中漸趨簡化。秦建立統一的王朝後,李斯倡議進行統一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於是有了小篆。小篆對大篆而言,形體比大篆簡單,結構比金文整齊,寫法有一定的規範,而且同從一個偏旁的字,偏旁的寫法和地位也都有一定,因而文字走向系統化。為了順應這一「書同文」的文字改革國策, 丞相李斯作《蒼頡篇》,共7章,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共6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共7章。三人所作共計3篇20章,世稱「秦三蒼」。這三篇讀物的文字都用小篆書寫,作為統一的標準字體,「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從此定型為小篆。

漢初,閭裡書師合《倉頡》、《爰歷》、《博學》3篇,斷60字以為一章,凡55章,統稱《倉頡篇》。《倉頡篇》流行直到東漢,後來被保存在《三倉》中,唐以後才完全亡佚。

20世紀,各地考古發現許多漢簡,時有《倉頡篇》。其中最早的離秦代不過50年,但已是漢代書師合併的本子,字體是隸而不是篆了。有一支簡上有40字:「倉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昭,謹慎敬戒。勉力風誦,晝夜勿置。苟輯成史,計會辨治。超等軼群,出元別異。」這是《倉頡》首章的前一部分,「幼子承昭」指二世胡亥繼位,其事發生在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李斯作書應當在前,這可能是趙高等人的竄改。從這些資料看,四言成句,二句一韻,內容夾敘夾議,和《急就篇》性質相似。

由於這是教學文字的工具,不免吸收一些教師的經驗,反映出一些中國文字上的問題:①文義相近的字放在一起,如「傲悍驕裾」「誅罰貲耐」「豐盈爨熾」「而乃之於」等等,這種編排文字的辦法《急就篇》中有,往上推則有《爾雅》。②偏旁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如「黚黶黯黮,黦黝黭。譆黤赫赧,儵赤白黃」,11個從黑的字,3個從赤的字,放在一起。這類例子很多,單從形旁講有艸牛辵齒言肉竹木貝禾疒網巾衣山廣黑赤心水谷門手女糸金阜20多個,在許慎著作《說文解字》中都建立為部首。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相關焦點

  •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 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
  • 小篆的源流和特點
    小篆即秦篆,是繼石鼓文之後高度成熟的篆體。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改省,所謂小篆也。」
  • 李斯,小篆與大一統:「愛無心」?還是別有用心?
    小篆跟「愛無心」有毛的關係?不要質疑,真有關係。 (一)李斯、小篆與大統一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主持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嚴格地說,是政府公文書寫體。
  • 秦朝的小篆字體!
    秦朝小篆與秦國大篆、西周篆文一脈相承。我們看到,西周金文中「王」、「山」、「又」等字中描摹的「肥筆」,還有一些摹形的筆畫、象形的樣態,在秦國大篆裡已經看不到了。西周金文中「點」,秦國大篆也線條化了。小篆是省改秦國大篆而來,偏旁部件的位置和寫法大體固定,結構更加勻稱,形體偏於縱勢。
  • 小篆的前世今生……
    作者:周祖兵 大家都知道,中國書法的書體,包括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篆書屬於古文字,其餘各體屬於今文字。其實這兒的篆書包括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各體。有人說篆書是五體之首,我覺得不無道理。甲骨文、金文等是漢字起源時的形態,發展演變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各種體系的文字,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便於統治和交流,對文字進行了統一,於是出現了秦小篆,《嶧山刻石》、《泰山刻石》、《會稽刻石》是秦小篆的代表作,書寫工整規範,線條流暢整齊。
  • 小篆
    小篆為大篆的對稱,也稱「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鞏固其統治地位,採取了一系列的國策,其中有「書同文」,就是要求全國統—文寧,廢除六國文。嶧山刻石小篆就是在戰國時秦國文字的基礎上,吸收了六國文字的優點,廢除了大量區域性的異體字,從而進—步整齊、簡化、規範了的文字,這是中國古代史上對古文字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系統整理,也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裡程碑。統一後的小篆,順應書寫的需要趨於抽象化,象形意味大大減少,符號化更加明顯,對後代文字的規範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 「字體」和「書體」有何區別和聯繫?
    比如有些人練了多年書法,但對「字體」和「書體」的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其實兩者有聯繫但又有區別。先從概念上看,通常我們把構造上符合一定的共同原則,點畫形態及其組合方式具有共同特點的一類文字稱為一種字體。就中國漢字而言,以「六書」為原則而形成的字體,如甲骨、大篆、小篆等,書史上都屬於古文;自隸書以後,漢字就成為單純的文字符號,如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稱之為今文。
  • 從小篆到隸書-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變革
    中國書法的鼻祖是秦丞相李斯,他創造出了小篆這一字體。很多人對於李斯的了解僅限於他的政治才能,很少有人知道李斯其實還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書法家。事實上,他的書法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是非常傑出的,可謂一流。李斯對書法有十分深入的了解與研究,他曾總結出一套書法理論。
  • 倉頡造字,字成之日,天雨粟,鬼夜哭
    有一日,倉頡前往南方巡查民情,登上了一座陽虛之山,忽然看見了一隻很大的龜,龜背上有許多青色的花紋,倉頡見了覺得好奇,便上前仔細觀察起了龜背上的花紋,他越看越覺得神奇,這些花紋竟然相通相連,且各有含義。《莊子·篋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留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文心雕龍·練字》:「文象立而結繩移,鳥跡明而書契作。」「倉頡造字」說:《世本·作篇》:「沮誦、倉頡作書。」《苟子·解蔽篇》:「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 簡析小篆基本筆畫寫法
    篆書可分為:甲骨文、大篆、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全國統一使用的一種規範化的書體。小篆筆畫圓轉流暢、字形修長勻整,十分美觀,富於裝飾性。其中代表作品有《泰山石刻》、《繹山刻石》、《琅琊臺刻石》等。小篆名家輩出如唐代李陽冰,五代徐鍇,清代鄧石如。
  • 中國書法的五種書體常識
    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小篆的寫法就統一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相傳在秦朝時篆字就有若干種。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
  • 學習小篆首選秦篆還是清篆?這樣分析令你茅塞頓開
    小篆是書法愛好者喜愛的書體,近年來練習小篆的朋友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因其中鋒用筆的整體特性,也成為書法初學者作為入門的首選。小篆是秦始皇兼併六國以後,命丞相李斯制定並頒布的統一文字,後世也稱秦篆。秦篆書法作品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嶧山碑》,相傳為李斯親自書寫。
  • 「篆、隸、楷、行、草」這五種書體的起源和特點
    一般來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一)篆書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1. 大篆小篆早期文字處在初創階段,尤其是甲骨文還不規範,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較多,如其中的「馬」字。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小篆的寫法就統一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相傳在秦朝時篆字就有若干種。
  • 當今書法創作現狀中,篆書相較於其他書體是落後的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在當今書法創作現狀中,篆書相較於其他書體是落後的。從書法史來看,篆書所謂的高峰期只出現了四次,即商周、秦、唐、清中後期。商周時期的篆書是一種文字的啟蒙,因此,那一時期的高峰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秦代篆書作為篆書兩大脈絡的分支,在其時也是大篆文字的式微,小篆逐漸興盛且逐漸形成與「古草」「古隸」的轉換期。
  • 倉頡葬身何處撲朔迷離 壽光倉頡墓本是一座高臺
    在園中的倉頡紀念堂內,牆壁上是綺麗的彩繪畫幅,從結繩記事、貝殼計數到倉頡造字,順著遠古的演進一路奔來。  正殿中間有身披樹葉、腰圍獸皮的倉頡塑像,其身後有一金龍環抱的龕,內有他所造的28字。據傳,這28個俗稱「鳥跡書」的文字,為壽光倉頡墓所出,是造字之原形。倉頡驚天動地的造字壯舉,在開啟中華文明新篇章的同時,也為後人留下猜不透的謎題。
  • 以小篆千字文為例,教你一個實用結體技巧
    初學毛筆字的朋友們,無論學習哪一種書體,大多都有一個通病,一遇到筆畫多的字,就容易發怵,擔心寫不好而把筆畫擠在一起。在這樣的心態下,往往下筆就很猶豫,結果往往是怕什麼來什麼,線條寫不出力度,也未必能如願以償把結體安排好。
  • 我們的漢字除了倉頡發明外,還有哪些發明文字的說法?
    如《韓非子·五蠢篇》稱:「古者倉額之作書」。與這種觀點相同的還有《世本》、《荀子》、《呂氏春秋》和《漢書·五武子傳》等,都認為是「倉頡作書」。古人們還有另一種看法。認為早在倉頡造字之前,就有了結繩記事的辦法。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說:「古者無文字。其有誓約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在結繩記事法之後,又興起了契刻記事法。就是用硬質銳器在選定的物體上刻下某種圖形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