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漢字在當今世界文字系統中,是絕無僅有的表意系統文字,它的悠久歷史和無窮的奧秘,引起了無數人的興趣,中國的漢字起源於何時?它是怎樣發明的?
關於文字的發明,歷史上最流行的說法是倉額造字。如《韓非子·五蠢篇》稱:「古者倉額之作書」。與這種觀點相同的還有《世本》、《荀子》、《呂氏春秋》和《漢書·五武子傳》等,都認為是「倉頡作書」。古人們還有另一種看法。認為早在倉頡造字之前,就有了結繩記事的辦法。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說:「古者無文字。其有誓約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
在結繩記事法之後,又興起了契刻記事法。就是用硬質銳器在選定的物體上刻下某種圖形或符號。司馬遷在《史記·三皇本紀》裡說:「三吳、伏羲氏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
除此以外,還有神農作穗書、祝融作古文、少吳作風書、曹陽氏作蝌蚪文、帝堯作龜書以及「卦象造字說」、「聖人孔子造字說」、「佛祖造字說」等等。可謂五花八門,各持高論。
關於中國漢字的起源,我查閱到東漢文字專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作了較為圓通的解釋:
先是伏羲氏作八卦「以垂憲象」,人們從八卦符號中受到啟發,繼而畫出了更多更複雜的符號。神農時代來了個省事的辦法,「結繩而治」,然而因為事務漸多又有偽飾,繩結遠遠不能滿足要求,黃帝時代應運而產生了倉頡。這位造字專家受到鳥獸蹄這之跡的啟發,「依類像形」加以創造,其後形聲相益謂之字。再經過長時間發展演進,進一步形成了漢字的六種方法,名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許慎的這番解釋,得到多數人贊同,成為漢字起源的權威之說。
從原始社會實際情況看,文字產生是社會和生活實際的需要。如祭祀、祈禱、佔卜等大事,需要把經過和結果一一記載下來,很可能要藉助圖形符號,由「巫」或「史」這種人來整理成文字,然後約定俗成,用於正式記事,慢慢形成了文字。文字的發明者不可能是一兩個人。傳說中的倉額以及與他同時期的史皇、沮誦,還有其他什麼人物,只是文字的整理者或研究者,正如《苟子解蔽》一書所言:「好書者眾矣,而倉額獨傳者一也。」
這一觀點,從山東的龍山、大汶口,浙江良渚、西安半坡和河南二里頭等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得到證實,上面的符號已經很接近於文字。如大汶口文化陶器的符號,能釋讀的有斤、戌、靈、斧、旦、鋅等。西安半坡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上每每有些類似文字的刻劃,明顯具有「書契」文字的性質。這一遺址距今有6000年左右,比傳說中的倉頡時代要早五、六百年。
小編還查到,清代末期發現的殷墟甲骨文字,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字數超過5000個,至商代中後期,已經成為比較成熟的文字系統,字形同兩周、秦、漢文字有一脈相承的聯繫,因而認為甲骨文才是中國漢字的真正源頭。
對於這種說法,也有不同意見:第一,已知的甲骨文數量超過了5000個,而我們今天常用的漢字也不過6000個左右,從甲骨文的數量和成熟程度來看,它一定有個演變漸進的過程,甲骨文不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第二,傳統觀點認為,金文出現在甲骨文之後,而考古發現證明,公元2000多年前的中原青銅冶煉技術已經普及,從青銅器鑄文看,如「鹿」、「象」等字,僅僅是用線條組成的寫實圖形,而甲骨文卻是帶有表意作用的字符,它比早期的金文要先進得多,因而把甲骨文視為最早的文字是不妥當的。第三,早在殷商之前的夏代,已經是階級社會,要對國家進行有效管理,應該有文字,至少應有原始的文字,所以在夏啟時代,人們就已經發明了比較簡單的文字,並慢慢形成了文字系統。
總之,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漫長漸進的歷史過程。從「結繩記事」到使用文字,是經過「觀夫天地萬象之端,人物器皿之狀,鳥獸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煙雲雨露之態」而一步一步創造出來的。它經歷了一個從多頭到單頭、從簡單到複雜再到簡單、從表形到表音的極其漫長過程,當時人們為了解決語言與時間、空間的矛盾而發明文字,這是中國祖先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全社會成員的創造發明,不是某一個人創造發明的結果。而且文字在發明並約定俗成之後,仍在不斷演變。比如從古文到大篆,再到小篆,由篆到隸、到楷、到草,到了現代再由繁體到簡化,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以肯定,中國的漢字今後還會不斷變化。正是依照社會實際需要的變化,形成了中國漢字發展的歷史,對於漢字的起源,目前還只能勾畫出這樣一個大體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