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只是神話,中國漢字的起源其實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

2021-01-08 魚羊秘史

倉頡造字是神話,那麼真正創造文字的是那些人?中華文字起源於何方?

記得很小的時候學過一篇課文,講的是倉頡造字的神話故事。那個時候還小,不覺得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對的地方,甚至還覺得這個爺爺太了不起了!現在想來,覺得甚是匪夷所思。傳說倉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他根據野獸的腳印創造了文字,其發展演變延續至今,便是我們今天所始用的漢字了。話說,倉頡真的如此逆天麼?能一個人創造出文字,要知道這可是一個相當龐大、複雜的系統。於是,學界普遍認為,倉頡很有可能是當時已出現文字的搜集者、整理者。

那麼,誰才是文字的創造者呢?漢字究竟起源於何方?也許,我們能從考古材料中尋找答案。

常言道,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深厚。要想尋找漢字的源頭,須得從歷史中尋找,須得從最早發現漢字的地區尋找,如此,自然少不了對夏商周三代的拷問,少不了在殷墟中尋蹤覓跡。

所謂溯源,也就是從前挽後推倒源頭,尋找文字起源,該是從周代回溯。現存能見到的周代文字多存於青銅器上,一般大中型的博物館中,都能看見周代青銅器銘文,細心的朋友們,可能看見過,或者還仔細觀察過,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文字,排列的相當整齊,一定字義的文字有了一定的寫法,很顯然,這個時候的文字也經爐火純青了,雖然不能全部認識,但已經形成了完整系統。

再往前看,便是商了。商代,我們知道前期遷都很頻繁,直至盤庚遷殷後,才稍微穩定了些。而提到殷墟想必大多數人並不陌生,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地方出土了大批甲骨文,還發掘了許多商代的墓葬,出土了大批青銅器,對於促進商文明研究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在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之前,甲骨文一直被叫做「龍骨」,是一味中藥材,其作為中藥治病效果有沒有不太清楚,但我們清楚的知道,在王懿榮發現之前並在發現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甲骨仍然被當做中藥材,被破壞、被買賣。

說了這麼多,似乎並沒有解釋甲骨文是什麼?通俗講就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文字主體部分為卜辭,也就是記錄佔卜活動進行情況與結果的刻辭。殷商時期的統治者,在進行各項活動時,都會先行佔卜,測問吉兇,所以才在殷墟留下了豐富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文字,出現很早,也較為原始,但顯然易見,「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它不僅有單純的象形;而且還具備了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

見過甲骨文實物或是影像資料的小夥伴們,肯定能明白這個道理,甲骨文鐫刻整齊、造字方法多樣,顯然不是剛開始出現時的模樣。就像是人的發展一樣,如果沒有學步的過程,怎麼可能一下就能跑起來呢?顯然,商代文字也不出於起源時期。

那麼,夏代呢?夏代傳說是大禹的兒子夏啟通過暴力改革而建立的朝代,據夏商周探源工程結果顯示,絕對年代應在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距今約4000餘年。商代已經有了成形的文字,夏代自然也是有的,可惜的是這一猜測並未得到考古材料的證實,這也是西方學界不承認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主要依據。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是著名的夏文化遺址,考古工作者曾在陶器上發現不少的刻劃符號,「這些記號的用意,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或許是一種原始文字,值得我們進一步地加以探討」。

後經過學者研究,認定這些「刻劃符號」基本上都是夏代的文字。「這些陶文逐一分析考釋後發現,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均可與後來的甲骨文、金文相對應,只有個別的是屬於已經『死亡』的文字,但其意思十分清楚,可以意譯」。也就是說,這些文字中的絕大多數都能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上尋蹤覓跡,是流傳有序的文字,而有些文字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上已經找不著了,很多可能已經消失了,但是根據字形意譯,意思相當清楚。

由此可見,夏代也是有文字的,那麼夏代的文字是最早的文字麼?想必還不是,學者給出了以下兩點理由:

一是二里頭陶文雖然比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更為原始,但字之構成仍然複雜,不僅獨體的象形字,還有複合的會意字;二是二里頭的文字繁簡併存。

而文字剛開始產生的時候都是象形的畫出來,例如「馬」字,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是先象形,然後才簡化,所以繁簡併存肯定是文字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有的現象。

所以說,夏代的文字雖然原始,但早已超出了起源階段。中國文字的起源應該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屬於這一時期的遺址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陶器上往往刻有某種符號,先民在這些符號中,寄予某種特定的含義。

山東大漢口文化營縣凌陽河遺址出土的灰陶缸上刻有符號,而且這種符號只在陶器特定位置出現,延續時間也較長,很難否定其屬於早期文字範疇;在良渚文化江蘇澄湖一件魚簍形罐上,刻有連續的四個符號,其中第二個符號,很像甲骨文中的「戊」字。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充分說明漢字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根據學者們的研究,這個時期的古代先民們,其實已經邁入了文明的門檻,原始公社走向瓦解,父權制確立,私有制逐漸形成,其發明創造了文字其實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由此,可知,漢字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創造它們的正是那些生活在那個時期的人們。

至於倉頡,創造漢字之說肯定是不切實際的,早期漢字的搜集者與整理者倒是極有可能,畢竟職業上也需同各種漢字打交道,久而久之,也就有了自己的「字典」。

作者:汪鴛淵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倉頡造字只是神話,漢字真正的發展是什麼
    文字在文明發展過過程中作用不言而喻,文明傳承離不開文字,漢字歷史就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字最早出現上古神話之中,倉頡造字就是其中之一。倉頡造字是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人物,姓侯剛,號稱史皇氏,倉頡造字不是無中生有創造,將流傳在先民中文字收集加以整理,形成一套文字體系,保證華夏民族文化繁榮昌盛創在歷史功績,倉頡造字可能是上古傳說之一,在先秦時代沒有出現相關傳說,最早文獻中提到倉頡是戰國時期荀子,在《呂氏春秋》與《韓非子》中出現,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
  • 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演變三部曲
    中國漢字、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 古印度文字、瑪雅文字皆為世界最古老文字,唯有漢字延續至今,其它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淹沒殆盡,關於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演變可分為以下三部曲:一.結繩刻契——萌發階段要把一件事保留在人的腦海裡,只能在記憶所達到的時間與準度之內,才是可能的。
  • 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
    倉頡造字提到漢字的發明,便不得不提一下結繩記事。也許由於年代久遠,且繩索易於腐朽,考古上並沒發現遠古時期的記事之繩,但古代文獻有記載結繩記事一法。如《周易·繫辭》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因為結繩記事的不便,最終這一方法被淘汰,被文字取而代之。關於漢字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倉頡造字」說,流傳較廣。
  • 倉頡造字,一個美麗的傳說
    中國文字的產生,有許多種傳說,倉頡造字是流傳最廣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說:「(倉頡)仰視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許慎《說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 《春之懷古》:倉頡造字
    《春之懷古》中寫道:而關於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我們來講一講「倉頡造字」。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
  • 公元前2000多年倉頡造字,28字《倉頡書》成就華夏5000年漢字文明
    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四個人,虞舜、倉頡、項羽、顧炎武。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倉頡也稱蒼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
  • 漢字的起源是什麼?是「倉頡作書」還是?
    早在幾千年前就產生的漢字,孕育和記錄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歷史文化,傳承了黃土地上悠久的文明。漢字以其獨特的形狀和用法而在諸多文字中獨樹一幟,漢字是怎樣產生的?又是什麼人發明的?對於這個問題,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最為流行的是「倉頡造字」說。關於「倉頡造字」,有個美麗而神奇的傳說。
  • 伏羲氏的「八卦圖」,其實是漢字的鼻祖
    "漢字",作為每個中國人都會使用的工具,但它也是中國歷史的風雲變幻的記錄者。因為它是記錄中國的思想、文化的工具,並且從它在中國的大地上誕生那一刻起,就一直和中國這個古老的大國聯繫在一起,它的變換,也是中國的變化的一部分,它作為載體和記錄者,在後世的我們可以從它的變化中,得以對歷史一窺究竟。
  • 傳說倉頡有四隻眼睛,倉頡造字,是時代孕育的結果
    今天跟大家介紹的是文字的創始人——倉頡。傳說他有四隻眼睛,天生聰慧,可以觀察鳥獸的足跡,觀察出星宿的運動趨勢。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又曰蒼王、倉聖。《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 ,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說到倉頡,大家應該首先想到的就是倉頡造字了,但其實文字並不是倉頡所創造的,而是在文字創造出來的途中,倉頡充當了重要的角色,他參與了整理歸類等內容。
  • 造字鼻祖,倉頡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一部落?
    因為太遙遠,確實迷戀者眾多,但他真的只是個傳說。最顯著的標籤是造字始祖。流傳比較廣的介紹是:他姓侯岡,名頡,被尊為「造字聖人」。倉頡造字需要解釋一下,《說文解字》說他是黃帝時期的左史官,受鳥獸的足跡啟發,分類別異,並搜集整理實用漢字。首先左史官這個說法,不必多說,扯呢。負責為皇帝記錄統計一些事情是可以的,至於左史官這個職位那是被想當然的穿越了。
  • 倉頡造字,是什麼給他靈感,讓他創造出這麼多的漢字?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那段充滿無盡遐想的歷史當中,曾經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具有浪漫主義的神話跟傳說,今天我們所提到的就是倉頡造字,就是比較有名的一個歷史故事。通過這個傳說,我們能夠得知原來我們所用的這些漢字,是這位叫做倉頡的人造出來的,可是大家都不了解當初這位大神創造文字的時候,是如何得來的靈感,原來他創造文字可以說是一種意外之舉。
  • 陝西一個45萬人口大縣:倉頡在此造字,因避諱明朝皇帝改名
    關於漢字的起源,傳播度最廣的是倉頡造字說,倉頡造字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流傳。根據古籍記載,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跟隨黃帝南巡,到了今天的洛南縣境內,倉頡登上保安鎮的陽虛山,面對著洛河之水,抬頭觀察日月星辰,低頭察看獸蹄鳥跡。
  • 倉頡造字,鬼神為何為之哭泣?
    倉頡造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神話傳說,我們今天能夠進行文字交流,感謝的第一個人就是倉頡。倉頡是何許人也?他是軒轅黃帝時期的史官。 《淮南子》中曾經記載倉頡造字時候的奇妙景象,所謂是: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
  • 倉頡文化:黃河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
    文字是歷史文明傳承的載體和見證,展現了中國先人的智慧。關於漢字起源的傳說,有始於結繩說、契刻說、八卦說、倉頡造字說、漢字神賜的「河圖洛書」說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倉頡造字說。 在開封城東北9.5公裡、黃河大堤外半堤村的東北部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陵墓,相傳為倉頡陵。9月5日,筆者來到倉頡陵,通過對其歷史的了解和專家及當地人的介紹,對倉頡及其造字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
  • 海南日報數字報-倉頡造字潤及崖州
    如今這個廟名為媽祖廟,供奉中國東南海邊漁民的信仰之神媽祖,也叫天妃、天后娘娘。但這座小廟初建之時卻不是媽祖廟,而是國內都不多見的倉頡廟。  120年前,同樣是一個庚子鼠年的春天,當時的崖州知州鍾元棣在蜈支洲島創設了一間倉頡廟。回溯歷史,我們不難從史志中找到當年創建倉頡廟的一些情形。
  • 倉頡造字「鬼夜哭」真相:並非憑空的虛構,而是上古的洪荒記憶
    ,自古以來就有「倉頡造字」的傳說。《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荀子》則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淮南子·本經》更記載了這樣的傳奇:「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天雨粟,鬼夜哭」這樣的描述,已將倉頡造字的傳說等同於神話故事。在後世人看來,一般都會認為這個神話是純粹的虛構,不具有可信性。然而,事實僅僅是如此嗎?
  • 上古時期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
    倉頡造字的故事:倉頡也稱蒼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籍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
  • 倉頡、伏羲,究竟誰創造了漢字?查閱古籍後顛覆認知!
    倉頡造字在中國倉頡造字是個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古籍記載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傳說他「雙瞳四目」天生異相,在古人的觀念中,長相奇特的人,都是聖人之相。倉頡通過觀察鳥、蟲的特徵創造出了最早期的漢字,也就是最原始的甲骨文,傳說在倉頡造出文字的時候天象突變,白天大雨傾盆而下,夜間百鬼哭嚎,似乎天地鬼神都為這一創舉感到動容。西方學者則認為文字是一個文明的象徵,文字是傳播知識的重要載體,它有助於推動文明快速長久的發展。
  • 造字聖人倉頡到底創造了多少字,為什麼流傳後世的只有二十八個
    漢子的發源至少有一萬年的歷史,關於漢字的起源,我們共同的認知就是一個傳說!倉頡造字!古籍《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 倉頡造字既然是大功德,又為啥會「天雨粟,鬼夜哭」?
    揭露洪荒隱秘,盡在夜述封神文字是記錄思想、交流思想或承載語言的圖像或符號,而漢字的雛形原始象形文可以說是中華文明記錄的開端。相傳創造者倉頡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夜述封神本期就帶你走進倉頡造字。《說文解字·敘》:「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遠,萬品以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