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是神話,那麼真正創造文字的是那些人?中華文字起源於何方?
記得很小的時候學過一篇課文,講的是倉頡造字的神話故事。那個時候還小,不覺得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對的地方,甚至還覺得這個爺爺太了不起了!現在想來,覺得甚是匪夷所思。傳說倉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他根據野獸的腳印創造了文字,其發展演變延續至今,便是我們今天所始用的漢字了。話說,倉頡真的如此逆天麼?能一個人創造出文字,要知道這可是一個相當龐大、複雜的系統。於是,學界普遍認為,倉頡很有可能是當時已出現文字的搜集者、整理者。
那麼,誰才是文字的創造者呢?漢字究竟起源於何方?也許,我們能從考古材料中尋找答案。
常言道,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深厚。要想尋找漢字的源頭,須得從歷史中尋找,須得從最早發現漢字的地區尋找,如此,自然少不了對夏商周三代的拷問,少不了在殷墟中尋蹤覓跡。
所謂溯源,也就是從前挽後推倒源頭,尋找文字起源,該是從周代回溯。現存能見到的周代文字多存於青銅器上,一般大中型的博物館中,都能看見周代青銅器銘文,細心的朋友們,可能看見過,或者還仔細觀察過,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文字,排列的相當整齊,一定字義的文字有了一定的寫法,很顯然,這個時候的文字也經爐火純青了,雖然不能全部認識,但已經形成了完整系統。
再往前看,便是商了。商代,我們知道前期遷都很頻繁,直至盤庚遷殷後,才稍微穩定了些。而提到殷墟想必大多數人並不陌生,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地方出土了大批甲骨文,還發掘了許多商代的墓葬,出土了大批青銅器,對於促進商文明研究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在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之前,甲骨文一直被叫做「龍骨」,是一味中藥材,其作為中藥治病效果有沒有不太清楚,但我們清楚的知道,在王懿榮發現之前並在發現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甲骨仍然被當做中藥材,被破壞、被買賣。
說了這麼多,似乎並沒有解釋甲骨文是什麼?通俗講就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文字主體部分為卜辭,也就是記錄佔卜活動進行情況與結果的刻辭。殷商時期的統治者,在進行各項活動時,都會先行佔卜,測問吉兇,所以才在殷墟留下了豐富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文字,出現很早,也較為原始,但顯然易見,「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它不僅有單純的象形;而且還具備了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
見過甲骨文實物或是影像資料的小夥伴們,肯定能明白這個道理,甲骨文鐫刻整齊、造字方法多樣,顯然不是剛開始出現時的模樣。就像是人的發展一樣,如果沒有學步的過程,怎麼可能一下就能跑起來呢?顯然,商代文字也不出於起源時期。
那麼,夏代呢?夏代傳說是大禹的兒子夏啟通過暴力改革而建立的朝代,據夏商周探源工程結果顯示,絕對年代應在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距今約4000餘年。商代已經有了成形的文字,夏代自然也是有的,可惜的是這一猜測並未得到考古材料的證實,這也是西方學界不承認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主要依據。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是著名的夏文化遺址,考古工作者曾在陶器上發現不少的刻劃符號,「這些記號的用意,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或許是一種原始文字,值得我們進一步地加以探討」。
後經過學者研究,認定這些「刻劃符號」基本上都是夏代的文字。「這些陶文逐一分析考釋後發現,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均可與後來的甲骨文、金文相對應,只有個別的是屬於已經『死亡』的文字,但其意思十分清楚,可以意譯」。也就是說,這些文字中的絕大多數都能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上尋蹤覓跡,是流傳有序的文字,而有些文字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上已經找不著了,很多可能已經消失了,但是根據字形意譯,意思相當清楚。
由此可見,夏代也是有文字的,那麼夏代的文字是最早的文字麼?想必還不是,學者給出了以下兩點理由:
一是二里頭陶文雖然比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更為原始,但字之構成仍然複雜,不僅獨體的象形字,還有複合的會意字;二是二里頭的文字繁簡併存。
而文字剛開始產生的時候都是象形的畫出來,例如「馬」字,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是先象形,然後才簡化,所以繁簡併存肯定是文字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有的現象。
所以說,夏代的文字雖然原始,但早已超出了起源階段。中國文字的起源應該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屬於這一時期的遺址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陶器上往往刻有某種符號,先民在這些符號中,寄予某種特定的含義。
山東大漢口文化營縣凌陽河遺址出土的灰陶缸上刻有符號,而且這種符號只在陶器特定位置出現,延續時間也較長,很難否定其屬於早期文字範疇;在良渚文化江蘇澄湖一件魚簍形罐上,刻有連續的四個符號,其中第二個符號,很像甲骨文中的「戊」字。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充分說明漢字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根據學者們的研究,這個時期的古代先民們,其實已經邁入了文明的門檻,原始公社走向瓦解,父權制確立,私有制逐漸形成,其發明創造了文字其實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由此,可知,漢字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創造它們的正是那些生活在那個時期的人們。
至於倉頡,創造漢字之說肯定是不切實際的,早期漢字的搜集者與整理者倒是極有可能,畢竟職業上也需同各種漢字打交道,久而久之,也就有了自己的「字典」。
作者:汪鴛淵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