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在文明發展過過程中作用不言而喻,文明傳承離不開文字,漢字歷史就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字最早出現上古神話之中,倉頡造字就是其中之一。
倉頡造字是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人物,姓侯剛,號稱史皇氏,倉頡造字不是無中生有創造,將流傳在先民中文字收集加以整理,形成一套文字體系,保證華夏民族文化繁榮昌盛創在歷史功績,倉頡造字可能是上古傳說之一,在先秦時代沒有出現相關傳說,最早文獻中提到倉頡是戰國時期荀子,在《呂氏春秋》與《韓非子》中出現,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在漢代開始神化倉頡造字相關傳說,在《淮南子》與《論衡》中記載是「倉頡四目」漢代緯書開始進行渲染,「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
倉頡造字歷史有很多神話傳說成分,上文中介紹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用結繩的方法記事,國家政權出現需要有具體文字進行計量,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造字。倉頡在洧水河南岸高臺上造屋住下專心致志地造起字,經過苦思冥想,經過獵人提示根據玩物特徵進行創造象形文字。
漢字產生不是一人之功,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發展結果,根據考證最早文字出現在八千多年前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一批刻符,在這一批出土是刻符還是文字存在很大爭議,在七千多年以後蚌埠雙墩遺址發現630多刻畫符號,功能可以分為表意、戳記、計數三大類,就刻符性質來看具備原始文字性質,是漢字源頭之一,其後又經歷半坡陶符、青墩刻符、莊橋墳刻符、骨刻文、陶寺朱文等,根據考古發現考證出文字發展至少擁有8000多錢歷史。
安陽小屯發現了十五萬片甲骨卜辭,龜甲與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總字數達到3500個上下。從甲骨文字結構來說,除了象形以外,形聲、會意、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應用。在三千餘年前的商代文字已達到了相當完備程度,它以前一定有個更長的發展過程。
漢字發展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形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漢字都屬於這個階段。
漢字是文明傳承載體,中華文明經過幾千經久不衰,文字的存在記錄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